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6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9
1
作者 刘春艳 申昆玲 梁国栋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2-01—2005-12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101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检测病毒IgM抗体,标本选择检测的病毒抗体种类按照...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2-01—2005-12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101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检测病毒IgM抗体,标本选择检测的病毒抗体种类按照临床医生的申请进行。结果101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占住院总人数的1.0%,男女比例为2.2∶1,年龄(6.4±4.0)岁。血清和(或)脑脊液病毒抗体阳性的病例共380例(38.5%),其中肠道病毒抗体阳性病例最多(44.7%),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35.3%),单纯疱疹病毒(15.5%),风疹病毒(4.5%),乙型脑炎病毒(2.9%)。1016例中,有3例死亡。结论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北京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该研究中62.6%的病例仍然缺乏病原学证据,因此需要建立针对更多病毒的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从而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病原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3
2
作者 潘可达 方慧 +2 位作者 郑默 刘艳 陈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29-193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6月在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输注人血免...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6月在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输注人血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续5d;观察组静脉输注人血免疫球蛋白,1 000mg/kg·d,连续2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外周血清CD_3、CD_4、CD_8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BP、NGF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1、TNF-α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CD8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患者脑组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病毒性脑炎 神经功能指标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综合性康复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边瑞军 孙文环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6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9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2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治疗痊愈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毒性脑炎患儿惊厥症状改善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吞咽障碍恢复时间、肢体障碍恢复时间及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毒性脑炎患儿对护理服务很满意率和总满意率均显著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护理能够及时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性障碍,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康复护理 疗效 满意度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被引量:39
4
作者 闵晓兰 蔡强 卢玉容 《安徽医学》 2019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35例HFMD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35例HFMD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照B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观察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各45例。比较三组患儿疗效、治疗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A组、B组(73. 33%、73.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CD8^+改善程度大于对照A、B组,血清IGF-1、IL-6、TNF-α、S100B、NSE改善程度大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HFMD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缓解脑损伤,调节IGF-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手足口病 重组人干扰素Α-1B 丙种球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系统护理干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谢丽娜 李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6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系统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14 d。采用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和简体中文版PedsQLTM 3.0量表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的吞咽障碍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DD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D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D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吞咽功能障碍 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陷窝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 被引量:36
6
作者 杜开先 李曼曼 +6 位作者 张华玲 宋春兰 贾天明 董燕 关静 李林 刘梦颖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索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陷窝蛋白-1(Caveolin-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36例,病... 目的探索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陷窝蛋白-1(Caveolin-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3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42例,同期住院的非颅内感染患儿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患儿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水平。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急性期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的水平分别为(49.06±8.96) ng/L、(134.79±18.88)μg/L、(100.02±14.67)μg/L,在恢复期分别为(32.99±9.41) ng/L、(21.61±4.36)μg/L、(52.03±9.99)μg/L,均高于对照组[(11.18±2.24) ng/L、(11.53±3.54)μg/L、(39.75±7.0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的水平分别为(42.71±10.48) ng/L、(62.78±17.39)μg/L、(57.97±11.28)μg/L,恢复期分别为(29.13±7.25) ng/L、(18.69±7.23)μg/L、(47.57±8.95)μ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的水平均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性脑膜炎组急性期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恢复期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感染患儿轻症组、重症组脑脊液Caveolin-1、MMP-9及IL-1β的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炎组脑脊液中Caveolin-1、MMP-9及IL-1β水平呈正相关(Caveolin-1与MMP-9:R^2=0.239,P<0.05;MMP-9与IL-1β:R^2=0.766,P<0.01;Caveolin-1与IL-1β:R^2=0.245,P<0.05)。结论Caveolin-1、MMP-9及IL-1β参与颅内感染的发病机制,且在不同病原导致的颅内感染中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颅内感染 陷窝蛋白-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1Β
原文传递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春峰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225-228,共4页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PICU内常见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恰当的经验性和支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诊断、收治PICU的原因及治疗作一简要阐述。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重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阿昔洛韦片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聂栋良 陈建娥 +1 位作者 方月颖 夏洪波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V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1(TIMP-1)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42例V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V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1(TIMP-1)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42例V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每次0.3 g,每天3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每次50 mL,每天1次,肌肉注射。2组均治疗10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及血清S100B蛋白、TIMP-1、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87%(P<0.05)。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0.49±0.16),(0.67±0.18)ng·mL^-1,脑脊液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0.76±0.21),(1.63±0.37)ng·mL^-1,血清TIMP-1水平分别为(135.57±6.83),(167.90±8.35)ng·mL^-1,脑脊液TIMP-1水平分别为(23.46±3.13),(36.58±4.21)ng·mL^-1,脑脊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16.94±2.01),(32.60±3.39)ng·L^-1,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1.25±1.85),(26.59±3.11)ng·L^-1,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34.46±3.17),(63.13±4.54)m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2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下降、白细胞降低以及肝功能异常,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4%,1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是治疗VE患者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控制病情、修复神经损伤,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病毒性脑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1
原文传递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神经内科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林振秀 陈嘉蕾 +1 位作者 王世平 曾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94-129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神经内科住院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分别诊断为热性惊厥764例、病毒性脑炎259例及化脓性脑膜炎1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PEWS。将每种疾病按病情...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神经内科住院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分别诊断为热性惊厥764例、病毒性脑炎259例及化脓性脑膜炎1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PEWS。将每种疾病按病情轻重分为3组:(1)非监护组:热性惊厥697例、病毒性脑炎203例、化脓性脑膜炎96例;(2)监护组:热性惊厥67例、病毒性脑炎41例、化脓性脑膜炎30例;(3)入院后转入PICU组:热性惊厥0例、病毒性脑炎15例、化脓性脑膜炎9例。记录非监护组、监护组入院时及转入PICU组转入PICU前12 h内的PEWS,比较同种疾病各组PEWS的差异。结果:热性惊厥患儿PEWS非监护组<监护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EWS均为非监护组<监护组<PIC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WS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病情轻重的判断和转入PICU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热性惊厥 病毒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MRI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0
10
作者 洪莲 任鸿萍 +2 位作者 刘华 张正甫 张毅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6期2361-2363,共3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MRI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经该院临床确诊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轴位T1W1、T2W1、T2Flair扫描及增强扫描,观察患...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MRI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经该院临床确诊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轴位T1W1、T2W1、T2Flair扫描及增强扫描,观察患者MRI特征、临床表现,以及MRI对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评价。结果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下,病灶边缘无水肿,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MRI信号多变,其中24例患者表现为脑表面线样强化,10例MRI无明显增强,10例伴脑实质病变内淡薄斑片状强化,4例为脑回状强化。48例患者MRI均表现为异常信号,平扫时T1W1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1信号稍高。将MRI进行分级,随着等级增加,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死率及植物生存率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病毒性脑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病毒性脑炎病灶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MRI中病灶范围越广泛,提示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预后 评价
下载PDF
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安妍 聂莹雪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包括后遗症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早期意识障碍...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包括后遗症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早期意识障碍、EEG异常、颅脑MR异常、CK升高等因素在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是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大、存在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多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诊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崔虹 杨静 +4 位作者 郭武玲 郭树梅 孙剑 弓汶钰 薛瑞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3期2553-2555,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异常率的例数,评价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AEEG组检出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检出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85,P>0.05)。R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P<0.05)。A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AEEG组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具有极好的检出率,灵敏度高,适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 检出率 异常放电
原文传递
菖蒲郁金汤辅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对神经功能、S100B、NSE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冯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44-1746,共3页
目的:分析菖蒲郁金汤辅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对神经功能、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菖蒲郁... 目的:分析菖蒲郁金汤辅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对神经功能、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菖蒲郁金汤进行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头晕目眩、神识昏蒙、四肢懈怠及身热不退等中医症候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100B、NSE、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10 d后,观察组患者S100B、NSE、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菖蒲郁金汤辅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S100B、NSE、β-EP水平,加快临床症状的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郁金汤 重症 病毒性脑炎 神经功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和S-10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殷卫兵 严鸣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3899-39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蛋白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脑炎组。根据患儿入院7 d内病情分为重症组28例及危急重症组2...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蛋白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脑炎组。根据患儿入院7 d内病情分为重症组28例及危急重症组20例。另随机选取本院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2组入院当天抽取静脉血及脑脊液(CSF)各2 ml,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MBP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NSE、S-100水平。结果脑炎组患儿血清及CSF中NSE、MBP和S-10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症组相比,危急重症组患儿血清及CSF中NSE、MBP和S-10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炎组中预后良好的患儿血清及CSF中NSE、MBP和S-100水平显著高于预后差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和S-100水平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三者在脑脊液和血清中含量将有助于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髓鞘碱性蛋白 S-100蛋白
原文传递
更昔洛韦分别联合神经节苷脂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颂轶 党清华 +2 位作者 高小倩 孙艳 赵文静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对比更昔洛韦分别联合神经节苷脂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42例)、观察2组(43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1组给予更昔洛韦联... 目的对比更昔洛韦分别联合神经节苷脂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42例)、观察2组(43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1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2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1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48%);观察组(1、2)的头痛、发热、惊厥、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在惊厥、意识模糊消失时间上显著短于观察2组。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中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1、2)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的NS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观察2组的NS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3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1、2)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和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两种方案均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更昔洛韦联合神经节苷脂具有更好的修复神经损伤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更昔洛韦 神经节苷脂 丙种球蛋白 炎症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周晶 秦新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3975-3977,共3页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VE)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探讨VE近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VE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格拉斯哥评分(GO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VE)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探讨VE近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VE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格拉斯哥评分(GO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多个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脑MRI异常、脑电图中重度异常、意识状态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肌力异常、癫痫、头痛与VE预后可能有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颅脑MRI异常和意识状态异常与VE预后有明确关系,MRI多个病灶较单个病灶预后更差〔P=0.03,OR=13.0,95%CI(2.40,70.46)〕。结论 VE的预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意识状态异常、颅脑MRI异常是影响VE近期预后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MRI显示颅内病灶越多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预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宁夏及其周边地区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振海 谢鹏 +1 位作者 韩玉霞 詹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9-482,共4页
目的探讨博尔纳病病毒(BDV)在宁夏及其周边地区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了52例病毒性脑炎(VE)患者和32名健康人外周血液(PBMC)和脑脊液有核细胞(CSFMC)、53例抑郁症(DD)患者和360只绵羊PBMC中B... 目的探讨博尔纳病病毒(BDV)在宁夏及其周边地区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了52例病毒性脑炎(VE)患者和32名健康人外周血液(PBMC)和脑脊液有核细胞(CSFMC)、53例抑郁症(DD)患者和360只绵羊PBMC中BDV p24基因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和氨基酸顺序分析;并绘制系统发生树,分析B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结果BDV p24基因片段阳性率在VE患者CSFMC为11.54%、DD患者PBMC 11.32%明显高于健康人0%(P<0.05);绵羊的PBMC为7.78%与健康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发生树图形表明,绵羊PBMC目的基因片段与人类VE和DD核苷酸序列亲缘关系最近,来源于一个分支,并与德国H1766病毒株核苷酸序列亲缘关系最近,其变异性较小。结论宁夏及其周边地区部分VE、DD可能与BDV感染有关,健康绵羊存在BDV的自然感染,其流行可能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人类VE、DD的BDV感染可能存在潜在动物源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博尔纳病病毒 巢式逆转录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孔延亮 黄勇 +1 位作者 胡重灵 娄四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2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差异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5月我院经脑脊液常规检查确诊的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以41例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为基础,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病毒性脑炎诊断方面...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差异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5月我院经脑脊液常规检查确诊的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以41例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为基础,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病毒性脑炎诊断方面的影像差异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CT影像诊断中确定为病毒性脑炎者32例,误诊为其它疾病有4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者5例,阳性检测率为78.0%。在MRI检查后,41例患者中正确诊断出病毒性脑炎者38例,1例误诊,2例漏诊,阳性检测率为92.7%。结论 CT和MR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均有典型的影像判断特征,并且能提供病灶位置、形态等特征参数,但MRI扫描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更加准确,误诊和漏诊率更低、阳性检测率更高,诊断符合率明显要高于CT扫描,因此MRI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CT MRI 对比研究 诊断
下载PDF
2015-2016年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慧 刘威 赵建民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2015-2016年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疾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5-2016年31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检测病毒IgM抗体。采用RD和Hep-2细胞分离肠道病毒,经序列分析后鉴定其亚型。结果 31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 目的分析2015-2016年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疾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5-2016年31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检测病毒IgM抗体。采用RD和Hep-2细胞分离肠道病毒,经序列分析后鉴定其亚型。结果 31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2015年137例,2016年174例。2015-2016年1~3月、4~6月、7~9月、10~12月患者分别为39例(12.54%)、79例(25.40%)、141例(45.34%)、52例(16.72%),7~9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χ2=5.4084,P<0.05)。0~岁103例(33.12%),13~岁71例(22.83%),19~岁39例(12.54%),39~岁43例(13.83%),≥58岁55例(17.68%),0~岁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003,P<0.05)。311例病毒性脑炎中,男性183例,女性128例,2015年男性患者76例(55.47%),女性患者61例(44.53%);2016年男性患者105例(60.34%),女性患者69例(39.66%),2015和2016年男、女患者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66,P<0.05)。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感染、头痛、病理性脑膜刺激症阳性、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患者分别有264例(84.89%)、124例(39.87%)、239例(76.85%)、198例(63.67%)、257例(82.64%)、37例(11.90%)、241例(77.49%);葡萄糖异常、蛋白定量异常、CSF白细胞异常、EEG异常、心肌酶升高、CSF压力增高患者分别有21例(6.75%)、88例(28.30%)、223例(71.70%)、269例(86.50%)、146例(24.95%)、240例(77.17%)。共分离出102株病毒,其中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分别为42、27、16、11和6株;埃可病毒亚型33型27株,30型11株,51型4株;27株柯萨奇病毒均为B5型。结论 2015-2016年间发病高峰为7~9月,儿童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常规检查中EEG异常和CSF压力增高居多。肠道病毒是病毒性脑炎致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且以埃可病毒33亚型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肠道病毒 埃可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煜 陈历赛 +4 位作者 段颖晖 沈洁 方文娇 熊永英 金丽芬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入住PICU的4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入住PICU时为观察起点,转出PICU或病死为观察终点。结果随着PEWS评分...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入住PICU的4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入住PICU时为观察起点,转出PICU或病死为观察终点。结果随着PEWS评分的增加,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死率相应升高,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EWS评分较病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死作为预测指标,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95%CI 0.869~1.000,P<0.01),最佳截断点为4分,此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84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84.4%。结论PEWS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病情评估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