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 被引量:40
1
作者 郑风田 杨慧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4,共8页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与文化环境多样,村庄在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上慢慢形成,各个村庄之间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而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很难笼统地、不加区分地分析村庄振兴与发展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与文化环境多样,村庄在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上慢慢形成,各个村庄之间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而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很难笼统地、不加区分地分析村庄振兴与发展的适应性策略。基于此,文本首先根据各类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有利依托将我国现存的村庄大致划分为ABCD四类,并明确各类村庄未来发展可能的方向;然后详细阐述了B、C两类村庄在发展振兴过程中对精英人物、城乡要素流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需求及可能存在的不同;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时,研究者与制度设计者应在深刻理解村庄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分类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振兴应立足乡村自有的能够为城市系统提供支持与补充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并提升价值;乡村振兴必须在区域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局,保障我们既有"大粮仓""小菜篮",又有"后花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异质性 精英人物 城乡要素流动 一二三产业融合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以乡村振兴为分析视角,分析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与目标。农村体育发展不充分以及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研究认为:现阶段,城乡体育具备共享的资源聚合体,存在技术基础与政策支持,能够产生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 以乡村振兴为分析视角,分析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与目标。农村体育发展不充分以及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研究认为:现阶段,城乡体育具备共享的资源聚合体,存在技术基础与政策支持,能够产生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条件,应建立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城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城乡体育资源要素双向融合互动,达到优化配置目的;构建起规划引领、法治先行、政策支撑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适应当前城乡体育资源要素加快流动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体育 融合发展 对策
下载PDF
旅游发展影响下传统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林祖锐 常江 +1 位作者 刘婕 田梦思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38,共7页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传统村落 英谈村 整合与重构
下载PDF
新双轨治理:中国乡村治理的旧制度与新常态——基于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向阳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9,共13页
本文基于对广东清远、四川成都、上海嘉定、河南驻马店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实地考察,旨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讨论新双轨治理的内涵、类型与逻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性能力增强,村社整合能力日渐式微,且区... 本文基于对广东清远、四川成都、上海嘉定、河南驻马店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实地考察,旨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讨论新双轨治理的内涵、类型与逻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性能力增强,村社整合能力日渐式微,且区域差异较大,新双轨治理诞生。在地方政府资源流量大小、村庄结构强弱、村庄利益密度疏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治理呈现出弱行政-强村社的村社自主型、强行政-强村社的耦合共治型、强行政-弱村社的行政统合型与弱行政-弱村社的维持型等四种村治样态,但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立论基础。我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多面一体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乡村治理事务的有效分类和村社主位的治理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建立并优化国家供给和村社需求之间上下畅通的耦合共治结构,应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新双轨治理 村社自主型 耦合共治型 行政统合型 维持型 分类治理
下载PDF
基于句法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旅游规划研究——以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楠 姜秀娟 +1 位作者 黄金川 刘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当R取值200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浅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当R取值25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适度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3)背景网络空间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性,为游客提供惊喜空间。从村落旅游线路构建和不同层级空间开发层面提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与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穿行度 整合度 前景网络 背景网络 河南省 林州市 西乡坪村
下载PDF
北京市韩国人聚居区的特征及整合——以望京“韩国村”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波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9-64,共6页
在北京的韩国人数量逐年递增,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聚落群体,其中以望京的"韩国村"最具代表性。基于实地调研所得第一手资料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对原社区的影响以及衍生出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就社... 在北京的韩国人数量逐年递增,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聚落群体,其中以望京的"韩国村"最具代表性。基于实地调研所得第一手资料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对原社区的影响以及衍生出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就社区整合提出解决对策,以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社区和谐管理新机制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聚居区 韩国村 社区整合 望京
原文传递
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以广州城中村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毅华 《现代城市研究》 2007年第8期73-80,共8页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独特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本文根据对广州市典型"城中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冲突及表现,从文化整合的角度探索了...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独特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本文根据对广州市典型"城中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冲突及表现,从文化整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中村"的改造及其城乡关系协调发展问题,以深化其研究,推动"城中村"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文化整合 城乡协调
下载PDF
融合、共享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松阳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伟红 鲁可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0,共7页
近年来,浙江省松阳县沿坑岭头村和平田村等通过充分挖掘、有机融合、合理整合传统村落的农耕生产、生态宜居以及淳朴乡风等多元性价值,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改善与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利用的互融共享。这也就表明,新时代实施乡村... 近年来,浙江省松阳县沿坑岭头村和平田村等通过充分挖掘、有机融合、合理整合传统村落的农耕生产、生态宜居以及淳朴乡风等多元性价值,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改善与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利用的互融共享。这也就表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挖掘、整合乡村多种功能以及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探索构建传统村落价值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有效促进传统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价值传承 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村庄社区融合的困境及其对策——以浙江省金华市高校新区周边G村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祥福 杨美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94,共7页
村庄的社区融合是当今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面临诸多困难。文章针对当前村庄社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等困境,从村庄社区融合的主体出发,并以G村为例,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村庄社区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庄 社区 融合
下载PDF
乡村的融入与品性的淡然 徐甜甜的松阳实践评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冬 《时代建筑》 2018年第4期144-149,共6页
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结构是一种国家及政府权力向乡村基层延伸并与之结合的复杂多样性格局。在此情形下,介入乡建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主动契合和影响当地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发现和解决村社基层问题,这是一种对乡村的融入。在此基础上,建筑师... 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结构是一种国家及政府权力向乡村基层延伸并与之结合的复杂多样性格局。在此情形下,介入乡建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主动契合和影响当地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发现和解决村社基层问题,这是一种对乡村的融入。在此基础上,建筑师才可能在乡村地方展开建筑实践,获得建筑自身的品质并产生社会建构作用。文章通过徐甜甜在松阳的建筑实践讨论了其工作态度和策略与当下乡村的融入和镶嵌,建成作品的在地性与建筑学诗意的整体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格局 村社 乡建 融入与镶嵌 地方 诗意
下载PDF
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以天台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嫣然 斯震 《中国林业经济》 2017年第1期83-86,90,共5页
从"美丽乡村"到"魅力乡村"其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县域背景下的旅游吸引力更加重视旅游地的资源挖掘,文化挖掘,魅力挖掘以将其转化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景点。通过对天台县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特色乡的休闲农业... 从"美丽乡村"到"魅力乡村"其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县域背景下的旅游吸引力更加重视旅游地的资源挖掘,文化挖掘,魅力挖掘以将其转化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景点。通过对天台县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特色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及空间布局分析,进一步探讨在县域视域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魅力乡村 县域 休闲农业 融合发展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村落共同体变迁及秩序重建 被引量:9
12
作者 田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借鉴地域社会理论研究范式,从空间生成、制度规范以及主体行动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村落共同体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城中村、超级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例,对比阐释其空间生成、主体重塑、秩序整合等方面的经验样态及实践逻辑。研究发现,... 借鉴地域社会理论研究范式,从空间生成、制度规范以及主体行动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村落共同体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城中村、超级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例,对比阐释其空间生成、主体重塑、秩序整合等方面的经验样态及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乡土发展与村落转型的多元化动力机制及推进模式,使得中国村落共同体变迁呈现总体性、动态性,并在空间整合、制度转轨及主体重塑方面表现出复杂性、渐进性。因此,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村落共同体秩序重建,既要遵循村落共同体变迁与乡土社会转型的空间生成演进规律,调动村落共同体内生资源和居民主体性,实现传统村落共同体空间功能及其整合路径的现代性转型;又必须在新型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意义上,实现乡土性与都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序衔接和良性互动,将制度嵌合和机制转轨的社会代价和心理成本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社会学 村落共同体 社会整合 村落变迁
下载PDF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红河哈尼族村寨社区管理中二元结构形式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何斯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88,共7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种二元结构的形式,一是在乡镇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民间组织,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村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可替代的本土资源...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种二元结构的形式,一是在乡镇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民间组织,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村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可替代的本土资源。充分利用与整合这些资源,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村寨社区 管理 资源 利用与整合
下载PDF
“互联网+”介入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以桃江县杨家湾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晔 熊伟 黄奕曼 《小城镇建设》 2016年第8期75-82,共8页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城郊型村庄依托各类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产村融合的支点之一。本文以"互联网+"为核心点,以产业、空间、网络的融合为基础,探讨建立以产业为先导、空间均衡、网络互联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城郊型村庄依托各类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产村融合的支点之一。本文以"互联网+"为核心点,以产业、空间、网络的融合为基础,探讨建立以产业为先导、空间均衡、网络互联等三元耦合为基础模式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方式,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产村融合 城郊型村庄
下载PDF
社区参与、仪式庆典与村落整合——以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节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冯智明 甘金凤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7-34,共8页
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建生活空间与社会网络是我国广大乡土社会的基本形貌。仪式庆典对传统村落以及区域社会、文化整合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社区参与模式和村落整合程度密切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水滨村平地瑶盘王节采取政... 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建生活空间与社会网络是我国广大乡土社会的基本形貌。仪式庆典对传统村落以及区域社会、文化整合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社区参与模式和村落整合程度密切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水滨村平地瑶盘王节采取政府引导、瑶学会指导、村民主导三位一体的模式,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三排六姓村落成员自觉、有效、充分的社区参与,不断传续、再造村落社区关于族群迁徙和盘王崇拜的集体记忆,增强了村落共同体的凝聚力,促进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集体仪式 村落整合 盘王节
下载PDF
村镇多源异构空间数据整合技术研究——以北京市吴雄寺村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茜 蒋捷 +1 位作者 黄蔚 卢卫华 《地理信息世界》 2010年第3期16-19,34,共5页
针对村镇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包括数据建模、标准化处理、分级分类及地理编码统一、分类代码转换、属性结构规整、一致性处理和对象化处理在内的一整套数据整合方法与技术流程,并以北京市吴雄寺村为例,对该村多源数... 针对村镇数字化管理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包括数据建模、标准化处理、分级分类及地理编码统一、分类代码转换、属性结构规整、一致性处理和对象化处理在内的一整套数据整合方法与技术流程,并以北京市吴雄寺村为例,对该村多源数据进行了空间化整合,实现了北京市吴雄寺村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构建,因此本文阐述的数据整合技术今后可以在我国更多的村镇进行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 多源异构 整合 地理空间框架数据
下载PDF
村庄改造与景区建设整合规划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洪海林 吴志刚 +1 位作者 沈守云 张本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75-78,共4页
村庄改造结合景区建设协调进行,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高景区品味。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发展经验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村庄和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广西横县双窑村规划项目为对象,探讨总结项目在整体风貌、功能... 村庄改造结合景区建设协调进行,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高景区品味。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发展经验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村庄和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广西横县双窑村规划项目为对象,探讨总结项目在整体风貌、功能布局、景点配置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整合规划成效,为实现村庄和景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改造 景区建设 一体化 示范村 规划
下载PDF
传承与分化:湘南与粤北瑶族村寨居住文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传标 肖大威 陶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湘南平地瑶村寨形成了围合式民居、开敞式村落、多元民族信仰的小家庭式居住文化;粤北高山瑶则为开敞式民居、封闭式村落、单一瑶族信仰的大族群居住文化。文章认为相同的族源、相近的迁移历史、相似的社会结构是两地瑶族居住文化传承的基础;历史上招抚政策、与汉族的经贸交往、社会融合的差异是两地居住文化分异的主要因素。湘南瑶族被招安下山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汉族在商贸经济、农业技术、社会生活方面不断交融;而粤北瑶族依然定居在高山密林中,封闭隔绝,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研究指出传承与分化是瑶族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保持自身特色、整合其他文化进行文化生态适应性的综合结果,其中民族信仰、习俗禁忌、社会组织等内在文化传统传承性强,民居形制、村落格局等物质形态的分化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传统村落 居住文化 分化 整合
下载PDF
城中村“文化融合”改造模式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昌盛 张春英 《华中建筑》 2008年第6期88-90,共3页
通过分析研究城中村的存续机制,指出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在于人口的城市化。分析了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阐释了城中村改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现象,它的最终融入城市是历史的规... 通过分析研究城中村的存续机制,指出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在于人口的城市化。分析了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阐释了城中村改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现象,它的最终融入城市是历史的规律。最后提出"文化融合"模式,让城中村村民充分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其文化属性,并结合近期"自我原位塑造"的改造模式实现城中村的自然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改造 文化融合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多民族混居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以会同高椅村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健松 陆秋伶 姜敏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同高椅村 公共空间 村落形态 演化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