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隐逸观与自然观自先秦至唐的演变 被引量:5
1
作者 屈小宁 余志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57,共7页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玄学 隐逸观 自然观
下载PDF
私人天地与政治空间:魏晋南朝京郊园宅的双重性质及文学书写
2
作者 董恬 《理论界》 2024年第4期61-67,共7页
魏晋以降,越来越多的士人选择在都城郊野的闲敞之地开园筑宅,星罗棋布的士人园林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京郊园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兼具私人天地与政治空间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处于都城之外,依傍林泉之美,能够隔绝城内的... 魏晋以降,越来越多的士人选择在都城郊野的闲敞之地开园筑宅,星罗棋布的士人园林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京郊园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兼具私人天地与政治空间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处于都城之外,依傍林泉之美,能够隔绝城内的喧嚣纷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远方山林,成为士人栖心养性的自得之场;另一方面,它毗邻政治中心,既受城中权力的制约左右,又是影响人王的绝佳舞台,故可被视为重要的权力展演场所。郊园的双重性质使其符合仕宦阶级“朝隐”的需求,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亦因此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郊野 士人园林 私人天地 政治空间 隐逸观
原文传递
从《论语》中孔子对隐士的态度看孔子的隐逸观
3
作者 许海丽 马晓雯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论语》中提到了很多隐士,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石门守门人、荷蒉者、伯夷、叔齐、柳下惠等。这些隐士大致可分为避世、避地、避人三个类型,孔子肯定和认同的是他们的"避",不赞成的是他们"避"的方式。孔子采取... 《论语》中提到了很多隐士,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石门守门人、荷蒉者、伯夷、叔齐、柳下惠等。这些隐士大致可分为避世、避地、避人三个类型,孔子肯定和认同的是他们的"避",不赞成的是他们"避"的方式。孔子采取"无可无不可"的避地、避人的隐逸方式,是与他以"道"为进退准则的隐逸观直接相关的。"道"包含多重意义,是"仁",是"德",是"义",也是"礼",简而言之,是一种伦理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维护的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为基础的仁政王道思想。"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是孔子最基本的隐逸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隐士 隐逸观
下载PDF
沈约隐逸观及其在书信中的呈现
4
作者 徐晓元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5-90,共6页
东晋、南朝隐逸之风盛行,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较为完整地表达了对隐逸的认识,传递出对隐逸的向往。此后沈约多次兴起隐逸之思,但因内心对权势地位的强烈渴求,其隐逸的理想终究未能实现。沈约书信中关涉隐逸的有5封,考察5封信... 东晋、南朝隐逸之风盛行,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较为完整地表达了对隐逸的认识,传递出对隐逸的向往。此后沈约多次兴起隐逸之思,但因内心对权势地位的强烈渴求,其隐逸的理想终究未能实现。沈约书信中关涉隐逸的有5封,考察5封信函及其创作背景,既有沈约对隐逸的真诚向往,也有其政坛流连的复杂心态。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可以还原沈约的隐逸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隐逸观 书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