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胁迫生长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高璐 欧阳敏 +4 位作者 张辉 饶胜其 尹永祺 杨振泉 沈明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7-182,共6页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环境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CICC21617)为研究对象,使其在低盐度(0.9 g/100 m L NaCl)、低pH值(pH 5.0)和高温(50℃)条件下适应性传代培养后,通过测定菌株生存...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环境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CICC21617)为研究对象,使其在低盐度(0.9 g/100 m L NaCl)、低pH值(pH 5.0)和高温(50℃)条件下适应性传代培养后,通过测定菌株生存能力、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等指标分析胁迫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结果显示,经过胁迫传代的菌株较原始菌株,其生存能力和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所增强,而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却明显下降,外膜蛋白的种类和表达量亦有所不同。结果说明副溶血性弧菌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生物学特性来适应外界的不利生存环境,且菌株经应激适应后对逆境生存环境的耐受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胁迫 生长 生物特性
下载PDF
一起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旅行团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石学香 王本利 +4 位作者 谭海连 于维森 林思夏 宫相令 吕思禄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S1期66-68,共3页
目的快速、准确地检测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有毒物质及其含量,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及WS/T 82—1996、WS/T 81—1996诊断标准,采用常规方法及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对送检的30份样... 目的快速、准确地检测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有毒物质及其含量,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及WS/T 82—1996、WS/T 81—1996诊断标准,采用常规方法及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对送检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分别在送检的1份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3份腹泻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餐余食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份餐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由蜡样芽胞杆菌及其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 副溶血弧菌 混合感染 食源性致病菌
原文传递
快速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艳 何再平 +3 位作者 黄忠荣 张磊萍 王权 蒋蔚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2,共5页
本研究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为阳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irect heat hemolysin,TDH)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 本研究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为阳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irect heat hemolysin,TDH)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TDH阳性的副溶血弧菌可以呈现明显清晰斑点,而不能产生TDH的副溶血弧菌及其他对照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斑点显示。该方法与PCR方法的符合率为82.5%。本研究所建立的Dot-ELISA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适合基层和现场的初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热直接溶血素 DOT-ELISA 检测
下载PDF
一起由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方叶珍 罗芸 +3 位作者 黄世旺 金轶卉 邵景莺 包芳珍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8期660-661,共2页
2009年8月,杭州市江干区报告了一起跨省旅游团的食物中毒,32名游客有10人发病,罹患率为31.2%。采集的10份病例肛拭,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肛拭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tdh毒力基因... 2009年8月,杭州市江干区报告了一起跨省旅游团的食物中毒,32名游客有10人发病,罹患率为31.2%。采集的10份病例肛拭,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肛拭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调查
原文传递
盐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沈津宇 倪莹 高璐 《现代食品》 2018年第6期91-94,共4页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耐低盐或耐高盐菌株在不同盐度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测定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耐低盐和耐高盐能力,筛选出耐低盐和(或)耐高盐菌株和盐的含量,分别测定其在低盐、最适盐度和高盐APW中的生物被膜生成力、溶血...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耐低盐或耐高盐菌株在不同盐度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测定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耐低盐和耐高盐能力,筛选出耐低盐和(或)耐高盐菌株和盐的含量,分别测定其在低盐、最适盐度和高盐APW中的生物被膜生成力、溶血素活力、产胞外蛋白酶能力。结果:在最适盐度(3%Na Cl)生长条件下,菌株生物被膜生成能力和溶血素活力最强,在低盐(0.6%Na Cl)或高盐(8%Na Cl)条件下能力明显减弱,而其产胞外蛋白酶能力在不同盐度培养条件下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胞外蛋白酶 溶血素活力
下载PDF
双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诗韵 苏丹萍 +3 位作者 蔡奕全 袁萍 颜戊利 贺锦灿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5期33-35,47,共4页
以一锅法合成一种新型的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Fe/Cu-MOFs)纳米材料,将其作为荧光猝灭平台,以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例进行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 以一锅法合成一种新型的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Fe/Cu-MOFs)纳米材料,将其作为荧光猝灭平台,以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例进行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为1.00×10^(6) CFU/mL,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限为1.00×10^(4) 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基围虾和八爪鱼中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4.4%~111%和89.3%~101%。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适合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实际样品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副溶血性弧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金属有机骨架 核酸适配体 荧光
下载PDF
应用三种方法观察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 被引量:1
7
作者 蓝英 郭卓然 +2 位作者 付娇娇 潘迎捷 赵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3-185,190,共4页
采用三种方法(结晶紫染色法、荧光显微镜法、扫描电镜法)观察了两株分离自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p8和Vp32在4℃条件下的生物被膜形成情况,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低温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三种观察方法所得结果基本... 采用三种方法(结晶紫染色法、荧光显微镜法、扫描电镜法)观察了两株分离自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p8和Vp32在4℃条件下的生物被膜形成情况,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低温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三种观察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Vp8有大量生物被膜形成,而Vp32几乎没有生物被膜形成。结论:在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中,各种观察方法各有利弊,可根据不同实验室条件或不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结晶紫染色 荧光显微镜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双重PCR检测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桑燕娇 张继伦 +1 位作者 陈浩铭 宁喜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主要针对副溶血性弧菌(VpBJ1997)和溶藻弧菌(VaATCC17749)的gyrB基因的不同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双重PCR技术同时检测Vp(BJ1997)和Va(ATCC17749),并对该反应体系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Vp(BJ1997)灵敏度... 主要针对副溶血性弧菌(VpBJ1997)和溶藻弧菌(VaATCC17749)的gyrB基因的不同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双重PCR技术同时检测Vp(BJ1997)和Va(ATCC17749),并对该反应体系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Vp(BJ1997)灵敏度的检测下限可达2×10^2CFU/mL,Va(ATCC17749)灵敏度的检测下限可达2.03×10^2CFU/mL,双重PCR与单一PCR检测的灵敏度的数量级是相同的;与沙门氏菌(ATCC2789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13565)、大肠杆菌(35218)、河弧菌(H265)、鳗弧菌(M936)、创伤弧菌(ATCC27562)无交叉反应;在人工污染试验中,混合菌液的检测下限2.84×10^3CFU/mL,而进一步稀释至2.84×10^2CFU/mL时,Vp(BJ1997)已检测不出,Va(ATCC17749)仍可检出。研究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检测速度快,为基层单位同时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对控制水产品中这两种致病性弧菌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PCR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Vp BJ1997) 溶藻弧菌(Va ATCC17749)
下载PDF
Western斑点印迹法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靖亚 张建 +3 位作者 赵勇 陶妍 陆小凡 晁若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413-416,共4页
目的: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直接耐热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进行分离纯化,建立Western斑点印迹法技术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方法。方法:用直接耐热溶血毒素免疫小鼠得到特异性抗血清,利用... 目的: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直接耐热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进行分离纯化,建立Western斑点印迹法技术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方法。方法:用直接耐热溶血毒素免疫小鼠得到特异性抗血清,利用棋盘方法确定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并对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别进行特异性测定。结果:最佳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3200;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为阳性,非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属呈阴性。结论:Western斑点印迹法技术可以特异性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用肉眼判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直接溶血毒素 Western斑点印迹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