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Seldinger技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勇 李彦豪 马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经皮锁骨下动脉(SCA)穿刺是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难点之一。对12例成人尸体标本双侧SCA走行及毗临关系解剖学观察表明,SCA的体表投影点(D点)位于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约1cm处。当动脉的穿刺靶点为D点内1.... 经皮锁骨下动脉(SCA)穿刺是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难点之一。对12例成人尸体标本双侧SCA走行及毗临关系解剖学观察表明,SCA的体表投影点(D点)位于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约1cm处。当动脉的穿刺靶点为D点内1.5cm上约1cm处时,在锁骨中外1/3下2~3cm处进针,角度额状面为(20~30)°,横断面为(10~20)°,深度为4~5cm。20例患者穿刺成功并送入导丝后的X线照片测量显示左SCA位于第一肋外缘中点处,可作为透视下定位点和靶点。SCA穿刺先按体表标志进行,困难时按透视下骨性标志进行,不成功则采取经股动脉插管,入左SCA,透视引导下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血管穿刺术 导管药盒系统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2
作者 胡群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为了提供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资料,在40侧标本上对锁骨下静脉、动脉及胸膜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通过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夹角约为20.5°,针与水平面夹角约为28.3°,... 为了提供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资料,在40侧标本上对锁骨下静脉、动脉及胸膜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通过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夹角约为20.5°,针与水平面夹角约为28.3°,深度约为2.6cm。而通过锁骨上入路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的夹角约为-8.3°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0.3°,深度约为2.3cm。本文同时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血管穿刺 解剖学 入路
下载PDF
治伤散巴布剂在穿刺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朝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4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治伤散巴布剂外敷于动、静脉穿刺处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发生穿刺处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治伤散巴布剂外敷,两天换一次药;对照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两天换一... 目的观察治伤散巴布剂外敷于动、静脉穿刺处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发生穿刺处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治伤散巴布剂外敷,两天换一次药;对照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两天换一次药,两组均到不良反应的消退显著见效而停药;对48h后两组血管穿刺处不良反应的消退有效率及两组间不良反应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48h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消退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消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伤散巴布剂能有效消退血管穿刺处发生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伤散巴布剂 外敷 血管穿刺处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透视引导儿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阮德斌 陈勇 +4 位作者 赵剑波 曾庆乐 王江云 庞桦进 叶鹏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874-8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右侧锁骨下静脉(RSV)的解剖特点,探讨X线引导下行儿童RSV穿刺置管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50例患儿,经右手留置针行RSV X线造影,观察RSV X线解剖位置、走行及其与右侧锁骨头的关系。根据观察结果,临床上...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右侧锁骨下静脉(RSV)的解剖特点,探讨X线引导下行儿童RSV穿刺置管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50例患儿,经右手留置针行RSV X线造影,观察RSV X线解剖位置、走行及其与右侧锁骨头的关系。根据观察结果,临床上透视下按骨性标志行小儿RSV穿刺166例。统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X线计量、导管尖端位置及穿刺并发症。结果:RSV较固定地走行于锁骨头的胸锁关节面连线的中点及附近。X线导引下小儿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次数为:1.0±0.4,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160次,一次成功率96%;穿刺时间:(0.8±0.9)min;并发症5例,其中误入颈内静脉2例,局部血肿3例;X线计量为(1.5±2.4)m Gy。结论:X线引导下按骨性标志行儿童RSV穿刺置管术是安全且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X线造影 右锁骨下静脉 血管穿刺
下载PDF
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5
作者 蔡燕玲 陈伟璇 +1 位作者 黄友琼 李文珊 《河北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病人中有1例术后14d出院时右前臂感觉和运动功能无恢复,出院后失访;余3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周... 目的:探讨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病人中有1例术后14d出院时右前臂感觉和运动功能无恢复,出院后失访;余3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根据骨筋膜室综合征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影响预后的关键:而对病人进行动态观察,采取措施加强护理对疾病的康复起了积极作用。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刺伤 筋膜室综合征 原因分析
下载PDF
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勇 马富 李彦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或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1.5cm处。当在锁骨中外1/3下2.5cm处穿刺锁骨下动脉时额状面最佳角度为23.3°±6.3°,横断面为11.3°±5.3°,深度为4.1±0.8cm,与刺入胸膜顶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血管穿刺 应用解剖
下载PDF
413例胎儿脐血染色体异常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曾美玲 冯立文 +1 位作者 徐丹芬 黄丽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3期442-443,共2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脐血管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高危因素,提高脐血管穿刺对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率。方法选取在我院超声引导下经腹脐血管穿刺并行染色体检查的孕妇413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脐血管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高危因素,提高脐血管穿刺对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率。方法选取在我院超声引导下经腹脐血管穿刺并行染色体检查的孕妇413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组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100%,胎儿脐血管穿刺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41例,占9.92%;胎心心动过缓8例,占1.93%;胎儿丢失1例,占2.42‰。共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62例,检出率15.01%。发现同时合并两种以上指征者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存在相关性(r=0.526,P=0.005)。结论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能够为临床上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可靠依据,但需要把握好手术指征及加强施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同时合并两种以上指征者很有必要进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管穿刺 产前诊断 染色体
下载PDF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单人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秀军 王麟川 《上海医学影像》 2002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穿刺置管单人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血管和置管的方法,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569例次,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置管561例次、股静脉8例次。结果 单人法经皮股血管穿刺、置管需要应用导管鞘,技术... 目的 探讨血管穿刺置管单人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血管和置管的方法,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569例次,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置管561例次、股静脉8例次。结果 单人法经皮股血管穿刺、置管需要应用导管鞘,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7%,因该侧髂动脉极度扭曲或狭窄等而改插对创者占1.93%。主要血管穿刺置管并发症包括髂动脉夹层2例(0.35%)穿刺部位局部皮下少量渗血12例(2.11%)。结论 单人操作法股血管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极具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血管穿刺 导管技术 介入放射学 并发症
下载PDF
透视引导左锁骨下动脉穿刺的方法学研究
9
作者 陈勇 李彦豪 +2 位作者 曾庆乐 赵剑波 王江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在X线引导下行左锁骨下动脉 (LSCA)穿刺的方法 ,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5 0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LSCA造影。观察LSCA分支、走行情况及其与第 1肋外缘交点与毗邻骨性标志的关系。根据观察结果 ,临床上在透... 目的 探讨在X线引导下行左锁骨下动脉 (LSCA)穿刺的方法 ,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5 0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LSCA造影。观察LSCA分支、走行情况及其与第 1肋外缘交点与毗邻骨性标志的关系。根据观察结果 ,临床上在透视引导下按骨性标志行LSCA穿刺 12 0例。以体表标志引导穿刺LSCA 68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和并发症。结果 LSCA与第 1肋的交点至第 1肋外缘中点的距离为 0 .0 4± 1.5 6mm ,较恒定在第 1肋外缘的中点及附近。交点处LSCA内径为6.12± 0 .40mm。LSCA通过交点时与横断面的夹角为 3 1.0 2°± 5 .1°。在X线引导下按骨性标志行LSCA穿刺的技术成功率为97.5 % ,对照组为 91.0 %。穿刺次数为 4.7± 2 .3 ,最多达 10次 ,对照组为 8.0± 4.2 ,最多达 2 2次。发现并发症 4例 ,包括气胸 2例 ,局部血肿 2例 ;对照组为 10例 ,包括气胸 5例 ,血胸 1例 ,局部血肿 4例。经统计学检验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透视下按骨性标志行LSCA穿刺是一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血管穿刺 X线引导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