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中文版)的评价 被引量:229
1
作者 丁雷 刘畅 +1 位作者 王嘉玺 王冬梅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0,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评价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相关性。方法以眩晕为主诉的14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和DHI中文版,计算DHI的得分情况,检验其内部一致性信...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评价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相关性。方法以眩晕为主诉的14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和DHI中文版,计算DHI的得分情况,检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三个分量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患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DHI量表中文版总体信度值为0.918;三个分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躯体与功能的相关性最强;患者年龄与DHI总体及各分量得分没有相关性。结论 DHI中文版信度可靠,没有年龄差异,能够很好的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量表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孙静宜 王爱莲 李世和 《颈腰痛杂志》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激压椎动脉引起供血障碍导致以眩晕为主的供血区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称之为沟环综合征及其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 2 0 0具成年尸骨形态学的观察 ,沟环出现率为 2 8.5 % ,临床 170 0 0例颈性眩患者沟环发病率为 7.... 目的 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激压椎动脉引起供血障碍导致以眩晕为主的供血区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称之为沟环综合征及其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 2 0 0具成年尸骨形态学的观察 ,沟环出现率为 2 8.5 % ,临床 170 0 0例颈性眩患者沟环发病率为 7.4 % ,进一步从临床症状研究 ,12 5 8例沟环患者都有枕颈失稳 ,而 5 0 0例无症状者 2 .4 %有沟环皆无枕颈失稳 ,证明枕颈失稳是沟环发病的主要原因。用 D.S.A.MRA.CT,脉冲多普勒检测成年活弥猴 8条椎动脉 ,成年患者 18条椎动脉和手术治疗患者所见得知沟环激压椎动脉外膜上的椎神经使椎动脉痉摩血流梗阻导致的眩晕 ,结果 发病机制为 :沟环 +枕颈失稳 +头颈转动至某种特定姿位→椎动脉外膜上的椎神经受刺激→椎动脉痉挛→供血障碍→眩晕”。结论 根据发病机制制定的治疗原则疗效优良率 98%以上。沟环综合征不是久治不愈的疾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眩晕 骨小桥 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 防治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70
3
作者 陈静 刘世喜 +2 位作者 胡国华 张学渊 夏彦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2期864-870,共7页
目的 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 ,将 2 4 0例眩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n =12 0 ) ,分别予天麻素注射液 6 0 0mg和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30mg ,静滴 ,每日 1次 ,疗程 7... 目的 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 ,将 2 4 0例眩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n =12 0 ) ,分别予天麻素注射液 6 0 0mg和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30mg ,静滴 ,每日 1次 ,疗程 7d。统计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 ,治疗前两组的基础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或t检验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方法。结果 ①眩晕 :意向治疗(ITT)分析表明 ,治疗组 (n =117)与对照组 (n =12 0 )疗程结束时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分别为 71 19%和5 4 17% ,有效率分别为 90 6 0 %和 77 5 0 % ,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和P =0 0 0 4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符合方案数据分析 (PP)结果显示 :治疗组 (n =116 )与对照组 (n =117)疗程结束时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分别为 72 4 1%和 5 4 70 % ,有效率分别为 91 38%和 77 78% ,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5和P =0 0 0 4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TT与PP分析结果一致。②前庭功能 :治疗组 (n =5 3)与对照组(n =5 8)疗程结束时前庭功能临床控制率分别为 6 2 2 6 %和 4 2 37% ,有效率分别为 81 13%和 76 2 7% ,临床控制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2 9)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有效率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注射液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眩晕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被引量:62
4
作者 邢光前 陈智斌 卜行宽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 (horizontalcanal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 ,HC 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 9例HC BPPV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 (horizontalcanal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 ,HC 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 9例HC 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全面采集病史 ,行纯音听阈测试和耳神经学检查 ,常规施行仰卧侧头位试验和Dix Hallpike试验 ,并按Barbecue翻滚法行耳石复位治疗。结果 本病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为特征 ,常见诱发体位为床上翻身 (9/ 9例 )和转头 (5 / 9例 )。仰卧侧头位试验可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 ,无潜伏期和疲劳性。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全部患者症状立刻消失 ,随访 4~ 15个月无复发。结论 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结果 ,可明确区分水平半规管性和后半规管性BPPV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Barbecue翻滚是治疗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良性陈发位置性眩晕 HC-BPPV 耳石膜 旋转试验 诊断 治疗 前庭功能障碍
下载PDF
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1
5
作者 孙利兵 郑智英 +4 位作者 王斌全 于文永 杨捷 郭文俊 任鸿杰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97-900,905,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行康复训练对残余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功手法复位后的BPPV残余患者98例,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B组33例,指导患者进行家庭自主康复训练;C组3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行康复训练对残余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功手法复位后的BPPV残余患者98例,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B组33例,指导患者进行家庭自主康复训练;C组33例,指导患者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和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进行评估。结果:前庭康复训练1周后,B、C组DHI分值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DHI分值分别与A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训练4周后,B、C组DHI分值较A组均下降,B组下降较C组明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均低于A组(P<0.05)。结论: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适量的康复练习有助于促进前庭中枢的代偿,改善残余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耳石症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康复训练 残余症状
原文传递
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60
6
作者 李斐 王兴国 +4 位作者 庄建华 陈瑛 周晓闻 高博 顾欢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总结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分布特点,进一步明确门诊常见眩晕患者病因,以期为眩晕患者的有效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按照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进... 目的总结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分布特点,进一步明确门诊常见眩晕患者病因,以期为眩晕患者的有效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按照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眩晕专病门诊共诊治各类头晕眩晕患者5348例(排除复诊患者),男女比例1:1.52(男2117例,女3231例),年龄16~93岁。各类头晕眩晕疾病所占比例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902例(35.56%)、慢性主观性头晕1329例(24.85%)、前庭性偏头痛624例(11.67%)、梅尼埃病378例(7.07%)、多感觉性神经病231例(4.32%)、前庭阵发症177例(3.31%)、良性复发性前庭病171例(3.20%)、晕厥前状态66例(1.23%)、后循环缺血57例(1.07%)、前庭神经炎54例(1.01%)、突聋36例(0.67%)、其他原因68例(1.27%)、原因不明255例(4.77%)。结论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初步分析显示,眩晕专病门诊前3位的病因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前庭性偏头痛。其他较为常见的疾病为梅尼埃病、多感觉性神经病、前庭阵发症、良性复发性前庭病。晕厥前状态、后循环缺血、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相对少见。仍有一定比例患者不能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流行病学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58
7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5 位作者 刘兴健 陈曦 冀飞 陈艾婷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1-825,共5页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突发性聋)、381例梅尼埃病 BPPV 等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 BPPV 比较。结果 4种内耳疾病后可以出现BPPV,分别是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和 Bell 麻痹。前庭神经炎后出现 BPPV 为9.4%(5/53);突发性聋后出现 BPPV 为38.9%(35/90);梅尼埃病后出现 BPPV 为0.3%(1/381);1例 Bell麻痹后出现 BPPV。其中外半规管 BPPV 5例;后半规管37例,其中1例后半规管 BPPV 在复位过程中出现同侧前半规管 BPPV。管结石症39例,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3例。内耳病变后出现 BPPV 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者占75.0%(27/36)。继发性 BPPV 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 BPPV 相似,大多都可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内耳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后可以出现 BPPV。这种类型的 BPPV 主要表现为后半规管管结石,偶见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原发性 BPPV 与内耳病变后出现的BPPV 手法复位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眩晕 梅尼埃病 突发性 Bell麻痹
原文传递
头晕评价量表中文版信度和效度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张祎 刘博 +4 位作者 王拥军 周芸 王蕊 龚敬 彭晓霞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8-743,共6页
目的 探讨头晕评价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特征.方法 采用跨文化翻译法将DHI量表翻译成中文版,量表包含有躯体(physical)、情感(emotional)和功能(functional)三个子维度,每个子维度包含7~... 目的 探讨头晕评价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特征.方法 采用跨文化翻译法将DHI量表翻译成中文版,量表包含有躯体(physical)、情感(emotional)和功能(functional)三个子维度,每个子维度包含7~9个题目,共25个题目.受试者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按照评分标准将所得分数相加,分别计算三个子维度得分和总分.共有366例确诊头晕患者(男116例,女250例;年龄14~79岁)完成DHI中文版量表测试.使用SPSS 13.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信度检验:总量表及三个子维度评分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751 ~0.912,重测信度系数为0.877~0.921(P<0.001);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显示三个子维度与总表之间的相关度为0.815 ~0.934(P<0.001);25个题目在所属三个子维度内部的r值为0.446 ~0.781,明显高于与其他子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因子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5个,累计贡献率54.515%,各条目负荷大于0.4.结论 DHI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初步用来作为头晕患者自我评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问卷调查 结果可重复性
原文传递
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金丽华 楼航芳 +3 位作者 连建伟 盛少琴 周先韦 刘佳莉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3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与治疗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ET-1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6%)高于对照组(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可降低ET-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 倍他司汀 眩晕症 疗效 TCD参数 血液流变学 内皮素-1
原文传递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10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3
11
作者 董华 张建明 +1 位作者 胡伟 倪光夏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疗21 d);治疗组给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印堂、内关(双)、三阴交(双)、百会、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测定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率,以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9.51%(8/41),对照组复发率为50.00%(17/34),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明显改善PCIV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其治疗本病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 眩晕 后循环缺血
原文传递
3270例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50
12
作者 季伟华 邹静 +2 位作者 李颖 冯智英 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头晕门诊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3270例连续头晕患者的登记资料,总结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常见病因。结果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1.83;51~6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29.3%;精神... 目的分析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头晕门诊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3270例连续头晕患者的登记资料,总结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常见病因。结果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1.83;51~6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29.3%;精神性因素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所有病因中最常见,分别占35.8%和28.62%。结论头晕具有多种病因,病史收集是最重要的诊断前提,应加强对精神性因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RP、ET-1及CG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9
13
作者 孟祥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1期1572-1575,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老年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与治疗组(64例),前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老年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与治疗组(64例),前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即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VB)三者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内皮素(endothelin,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同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56%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治疗后血清CRP、ET-1水平降低,CGRP水平升高,血液黏度指标及红细胞压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能降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老年患者血液黏度,提高血流速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苓桂术甘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下载PDF
6056例住院眩晕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8
14
作者 单希征 石丽亚 +8 位作者 王恩彤 孙勍 张清华 高云 戴静 王辉兵 李健 王宁 韩晓阳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总结住院眩晕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科住院治疗的眩晕病例,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共收治6 056例眩晕患者,其中男2 249例(37.1%),女3 807例(62.9%);年龄2~94岁,平均(53.... 目的总结住院眩晕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科住院治疗的眩晕病例,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共收治6 056例眩晕患者,其中男2 249例(37.1%),女3 807例(62.9%);年龄2~94岁,平均(53.3±13.8)岁,以50~59岁者居多(28.7%),其次为60~69岁者(23.2%)和40~49岁者(21.2%)。疾病诊断数6 325例次,其中前庭外周性眩晕4 722例次(74.7%),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2 376例次(37.6%)、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MD)1 447例次(22.9%)、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 VN)383例次(6.1%)、突发性聋(sudden hearing loss, SHL)伴眩晕277例次(4.4%)等;前庭中枢性眩晕910例次(14.4%),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528例次(8.4%)等;非前庭性眩晕391例次(6.2%);无确切的疾病诊断者302例次(4.8%)。结论住院眩晕患者中女性占60%以上,50~59岁者占比最大;外周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分别占75%、14%和6%,约5%的患者未能获得确切的疾病诊断;BPPV、MD、VM、VN、SHL为5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占眩晕例次的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头晕 平衡障碍 住院患者 临床流行病学 病因学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8
15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下载PDF
眩晕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李桂杰 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79-182,共4页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从春秋战国、汉朝、隋唐、两宋、金元、明清、当代各个时期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观点,并阐明各个时期的医家对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最终将眩晕的病因病机归为风(外风、内风)、寒(外寒、内寒)、湿(外湿、内湿)、...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从春秋战国、汉朝、隋唐、两宋、金元、明清、当代各个时期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观点,并阐明各个时期的医家对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最终将眩晕的病因病机归为风(外风、内风)、寒(外寒、内寒)、湿(外湿、内湿)、火(相火、肝胆郁火、心火)、气(气逆)、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五脏虚)、郁、暑、痰饮、瘀、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中医 病因病机 综述
下载PDF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张阳 李放 孙天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73-376,共4页
近年来,颈性眩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这些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因临床表现复杂,客观体征少,无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近年来,颈性眩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这些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因临床表现复杂,客观体征少,无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将颈性眩晕归于特殊的中枢性眩晕,但是也认为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倾向于采取排除法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本体感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体液 偏头痛 综述
原文传递
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8
作者 孙勍 马丽涛 +2 位作者 李娜 彭新 单希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36例采用SRM-Ⅳ进行诊断和治疗,20例采用手法诊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SRM-Ⅳ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 目的观察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36例采用SRM-Ⅳ进行诊断和治疗,20例采用手法诊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SRM-Ⅳ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32例患者(89%)治愈,4例患者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患者(85%)治愈,3例患者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 疗效
下载PDF
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42
19
作者 贺思 赵晓峰 +3 位作者 文妍 邓士哲 黄灵慧 孟智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风池1组29例,风池2组31例,风池3组30例,风池4组30例。各组均以风池为主穴,风池1组:针刺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行手法捻转...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风池1组29例,风池2组31例,风池3组30例,风池4组30例。各组均以风池为主穴,风池1组:针刺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行手法捻转,频率为60 r/min;风池2组:针刺方向为喉结方向,频率为60 r/min;风池3组:针刺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 r/min;风池4组:针刺方向为喉结方向,频率为120 r/min。每周3或4次,共14次。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水平,评价眩晕程度,并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改善值组间比较,风池3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各组NE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风池4组GAB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PCIV患者眩晕症状,不同针刺手法间有明显差异,风池3组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E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针刺 眩晕 神经递质 随机对照试验 风池穴
原文传递
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被引量:37
20
作者 孔维佳 刘波 冷样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目的: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眩晕疾病,探讨建立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8例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两个阶段个体化综合治疗。根据疾病种类,第一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手术或前庭康复训练作... 目的: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眩晕疾病,探讨建立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8例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两个阶段个体化综合治疗。根据疾病种类,第一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手术或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经治疗后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在第二阶段进行前庭功能代偿状态和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缺陷模式评价,据此制订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并根据治疗反应进一步修订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方法包括: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功能(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眩晕障碍量表(DHI)。结果:①VSI结果表明,除头痛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种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结果均表明治疗前后姿势稳定性提高(均P<0.01);③DHI结果表明,治疗后总DHI平均得分提高了15.97分,治疗前后总DH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HI 3个方面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本组所有患者整体有效率为91.14%。结论:在眩晕疾病治疗中,应针对眩晕疾病病因、前庭中枢代偿状态、感觉整合缺陷类型,制定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手段治疗眩晕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疾病 综合疗法 前庭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