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乡土小说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以雪漠小说为例
1
作者 何英 雷佳娣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乡土小说 乡土语言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为“文言”一辩——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建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20世纪初数年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周作人、黄人、徐念慈等人在文学的情感与审美功能、个人尊严、汉语本位与民族文化主体等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 20世纪初数年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周作人、黄人、徐念慈等人在文学的情感与审美功能、个人尊严、汉语本位与民族文化主体等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实践来回望这一"源起",如何对待文学研究中文言的合法性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改变思维定势、祛除白话的迷思而以白话与文言辩证运动的观点来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究作家作品的语言问题,开拓被遮蔽的点和面,使文学史叙事更具科学性与历史性、整体感与动态感,更全面把握多元共生的复杂面貌;有助于激活传统的源头活水,使中国文学与文化得以更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审美 语言辩证运动
原文传递
张中民短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解读——以《雾·塔》《大声哭泣》《老人与狗》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媛媛 《郑州师范教育》 2023年第1期49-52,共4页
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对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的“边缘人群”投注了一定的关切,并从人文关怀、个体平等、心理同构、悲剧命运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基于“边缘... 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对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的“边缘人群”投注了一定的关切,并从人文关怀、个体平等、心理同构、悲剧命运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基于“边缘人”概念的国内外研究,对张中民短篇小说《雾·塔》《大声哭泣》《老人与狗》中的“边缘人”形象,从群像书写、艺术呈现两方面进行剖析,从而揭示这一人群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彰显小说创作者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中民小说 “边缘人”形象 动物视角 乡土语言
原文传递
贾平凹《废都》葛译本的乡土语言模因英译策略研究
4
作者 古志鸿 唐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贾平凹小说《废都》是一部以乡土文化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小说中独特的乡土语言风格,并尝试运用符合受众审美的表达方式来突出文本的文学内涵。文章重点从方言模因翻译、俗语模因翻译、称谓语模因翻译三... 贾平凹小说《废都》是一部以乡土文化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小说中独特的乡土语言风格,并尝试运用符合受众审美的表达方式来突出文本的文学内涵。文章重点从方言模因翻译、俗语模因翻译、称谓语模因翻译三大维度,分析贾平凹《废都》葛译本的乡土语言模因英译策略,进而为学术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废都》 葛译本 翻译模因 乡土语言
下载PDF
雪漠作品英译研究的两个维度
5
作者 杨建新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4-79,共6页
为推动雪漠作品更好地走出去,助力中国文学外译,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雪漠作品英译研究的两个维度。一是以雪漠作品翻译传播模式归纳为重点的译介模式研究,关注作品英译传播的文本外因素;二是以乡土语言英译转化为重点的认知文体学... 为推动雪漠作品更好地走出去,助力中国文学外译,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雪漠作品英译研究的两个维度。一是以雪漠作品翻译传播模式归纳为重点的译介模式研究,关注作品英译传播的文本外因素;二是以乡土语言英译转化为重点的认知文体学视域下乡土语言的英译研究,关注作品跨文化再构的文本内因素。两大维度互补下的研究,对深化雪漠作品英译研究,助力以雪漠为代表的西部作家作品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漠作品 英译 译介模式 乡土语言
下载PDF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利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有对白话文较为合理的认识。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白话,而是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语言的渐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学衡派 语言 白话 文言
下载PDF
浅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区域色彩(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娥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2-54,共3页
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是第一个采用地方语言创作并获得成功的作家。文章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背景、语言和人物等方面 ,探讨区域色彩的运用及效果。
关键词 区域色彩 地方语言 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小说 美国
下载PDF
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发生 被引量:3
8
作者 袁国兴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3,共10页
新潮演剧开启了中国现代言语白话文学意向,启迪了人们对新审美意象的追求,促使传统小说意识发生了蜕变,对印刷媒体的繁荣和大众新文学的兴起影响深远,从而催促了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发生。
关键词 新潮演剧 言语白话 现代文体 文学意识
原文传递
章太炎的汉语言文学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时世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7,共10页
晚清西学东渐,中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作为文化发展序列中最为保守和滞后的语言,竟因为政治焦虑无法得到释解而被列入首要改革之列,以语言文字的兴废问题为核心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变革,就摆在了其时知识群体的面前。章太炎基于其汉民族的历... 晚清西学东渐,中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作为文化发展序列中最为保守和滞后的语言,竟因为政治焦虑无法得到释解而被列入首要改革之列,以语言文字的兴废问题为核心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变革,就摆在了其时知识群体的面前。章太炎基于其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观,以其小学修养为根底,提出了立场鲜明的保存汉字的汉民族文字观。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返方言"的言文一致观,并基于小学的知识背景,对白话文学提出了批评,并对白话文学向雅精的深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民族主义汉字观 一返方言 白话诗 白话文
下载PDF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的传播策略与诗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艳青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83-87,共5页
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 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同时,选家以白话为标准观照古今的诗词创作,也是探寻诗词创作规律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诗词选本 旧体诗词 新诗
下载PDF
两种理想的困境——析台湾话文论争兼及大陆国语运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计璧瑞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7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为主要论述对象,并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观察分析论争者对殖民地环境下语言问题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他们身处的无法摆脱的困境。论争的根本点在于提倡台湾话文或推广中国白话文的差异...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为主要论述对象,并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观察分析论争者对殖民地环境下语言问题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他们身处的无法摆脱的困境。论争的根本点在于提倡台湾话文或推广中国白话文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表现为对同一问题或事物不同侧面的强调;双方对语言问题的认识受到了大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影响。论争虽然提出了不同的设想,但它们都因社会境遇、地域文化等限制,存在某种局限,缺乏足够的现实可行性。绝对的言文一致在白话文发展进程中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语言文字运动的成功依赖倡导者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和新文学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话文论争 大陆国语运动 理想的困境
下载PDF
《新青年》与现代翻译话语的构建
12
作者 曹文刚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0-63,共4页
《新青年》杂志的名著翻译工作在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翻译的演变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新青年》开始自觉地改变晚清翻译模式,实现了中国翻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三个... 《新青年》杂志的名著翻译工作在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翻译的演变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新青年》开始自觉地改变晚清翻译模式,实现了中国翻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翻译话语的构建:在翻译语言上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大力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在翻译选材上确立了名著意识,提倡翻译名家名著,提升了译作的档次;在翻译标准上改变了晚清不忠实原著的翻译风尚,重构了"信"的原则,倡导直译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翻译 白话文 名著 “信” 直译
下载PDF
白话文学语言与“五四”闲话风散文
13
作者 王佳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74-77,共4页
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对"五四"闲话风散文体式的出现和特征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白话文学语言为写作主体提供了自由的言说机制,使个体的"任心闲话"成为可能;白话文学语言颠覆了古典散文只用文言书写的格局,作者和... 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对"五四"闲话风散文体式的出现和特征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白话文学语言为写作主体提供了自由的言说机制,使个体的"任心闲话"成为可能;白话文学语言颠覆了古典散文只用文言书写的格局,作者和读者在平等的交流中构筑了全新的话语关系,甚至出现了写给儿童的书信体散文,为散文增添了新的现代文体类型;文体层面上,白话文学语言实现了将闲话"移在纸上",形成闲话风散文亲切自然的风格。闲话风散文的特征及其在"五四"时期的发展轨迹与其时的文学语言变革有着重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文学语言 “五四” 闲话风散文 体式
下载PDF
《狼图腾》乡土语言的跨文化阐释
14
作者 全树云 斯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乡土文学再现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真实的风格,这就要求译者在外译时尽量保留原著独特的美感。乡土词语包涵了淳朴的美感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跨文化阐释中,乡土文学的英译对译者的双语语言及文化的掌握要求较高,译者的翻译原则也应该... 乡土文学再现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真实的风格,这就要求译者在外译时尽量保留原著独特的美感。乡土词语包涵了淳朴的美感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跨文化阐释中,乡土文学的英译对译者的双语语言及文化的掌握要求较高,译者的翻译原则也应该遵循翻译的目的以及要顾及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葛浩文所译的姜戎作品《狼图腾》是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成功范例,从跨文化阐释视角度研究其中乡土语言的英译为中国文学作品中乡土语言的英译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语言 跨文化阐释 《狼图腾》
下载PDF
新诗草创期的写实话语刍议
15
作者 郭建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79,90,共4页
新诗的草创是在白话语言和写实方法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前者的革命性无庸置疑,后者的选择却有其吊诡之处:这一来自传统的方法被新诗设计者们借重为反传统的利器,也摇身一变为革命性话语。写实的高张,首先是一种受限于现代白话语言成熟程... 新诗的草创是在白话语言和写实方法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前者的革命性无庸置疑,后者的选择却有其吊诡之处:这一来自传统的方法被新诗设计者们借重为反传统的利器,也摇身一变为革命性话语。写实的高张,首先是一种受限于现代白话语言成熟程度的自然选择,但它在进化论的语境下被西方文学思潮谱系中的现实主义所收编从而赋予了现代性内涵,于是又成为一种新诗实验者们的主体选择。新诗的尝试乃至成功都与对现实主义精神与方法的现代性认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 白话 进化 现实主义
下载PDF
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昭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译经 文白
下载PDF
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被引量:7
17
作者 文贵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3,共9页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qu...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特殊性;探讨了新式标点符号给"五四"白话带来的变化:语气上的言文一致,意义上的深入开拓,结构上的丰满繁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标点符号 “五四”白话 言文一致 深入 繁复
下载PDF
清末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全章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05-111,共7页
清末白话文运动不仅是研究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近代化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环,更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前驱乃至重要环节。然而,这一极富学术价值的跨学科课题,迄今的研究基础甚为薄弱,且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应... 清末白话文运动不仅是研究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近代化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环,更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前驱乃至重要环节。然而,这一极富学术价值的跨学科课题,迄今的研究基础甚为薄弱,且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应漠视的盲点,以及诸多似是而非的常识性错误和尚未走出的认识误区。从作为启蒙与革命思潮、语言文字革新思潮和白话文学思潮等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深入考察其白话文(学)的原初状态及其语言、文体、语体和观念流变,发掘大量鲜为人知的文学作品等,是这一领域富有学术价值的着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白话文运动 白话报刊 研究述评
下载PDF
试论林白水的新闻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艾红红 齐立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7-160,共4页
林白水的新闻思想的个性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开启民智为宗旨,大力倡导白话报刊;二是追求专业主义品格,以“说人话、说真话”为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
关键词 林白水 启迪民智 白话报 “说人话 说真话”
下载PDF
作为“五四”白话文之源的黄遵宪的文学史贡献
20
作者 周晓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2-97,共6页
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及其发展,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黄遵宪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性人物,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跨向未来。在晚清,他以高屋建瓴之势,倡导白话文的变革。从文字、语言到文体的革新,黄遵宪引领中国白话文学,使之走向了"五... 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及其发展,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黄遵宪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性人物,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跨向未来。在晚清,他以高屋建瓴之势,倡导白话文的变革。从文字、语言到文体的革新,黄遵宪引领中国白话文学,使之走向了"五四"白话文地位之正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白话语言运动 白话文学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