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胡轶 尹雯 +5 位作者 张卫明 肖阳 许销销 赵苏 胡曼曼 倪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0-694,共5页
目的旨在探讨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3例BPFs患者。依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根据瘘口位置及... 目的旨在探讨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3例BPFs患者。依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根据瘘口位置及大小采用不同规格的封堵器治疗。观测患者处置前后瘘口闭合情况、咳嗽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监测患者术中及术后1、4、12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3例BPF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3岁(43~81岁),均为外科手术后BPFs形成,8例为全肺切除术,5例为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其中,右主支气管瘘6例,右上肺支气管瘘1例,右下肺支气管瘘3例,左主支气管瘘2例,左下肺支气管瘘1例。瘘口平均直径为(10.48±2.31)mm(5~18 mm)。13例患者在全麻或者局麻+镇静镇痛下经支气管镜共计置入封堵器14枚,其中ASD封堵器10枚,VSD封堵器4枚。封堵器置入后患者瘘口封闭,咳嗽及感染明显改善,活动耐受力明显提高,近期(4周)有效率为92.3%,随访中仅1例患者在8周时因瘘口扩大行再次手术。结论经支气管镜应用ASD/VSD封堵器治疗BPFs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胸膜瘘 支气管镜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周云国 张政 +2 位作者 许飞 严济泳 段君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9-681,共3页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军 范文海 孙永红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07~2018-09我院儿科应用VSD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10例粗大PDA患儿的... 目的:探讨应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07~2018-09我院儿科应用VSD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10例粗大PDA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术中资料、封堵前后肺动脉及主动脉压力、超声心动图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0例患儿均采用膜部VSD封堵器,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 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 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10例患儿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0.8± 9.7)mmHg 降至术后24 h的(24.0±11.3)mmHg、1个月的(20.0±12.3)mmHg、3个月的( 18.0±9.5 )mmHg、 6个月的(18.0±9.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封堵术后 24 h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 10例患儿封堵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粗大PDA婴幼儿,采用VSD封堵器进行封堵介入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4
作者 潘明 邓爱云 +6 位作者 白明 李强 张钲 黄晏 药素毓 王世杰 马春香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65-67,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 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 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柬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心导管术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5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缺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凡 汤宝鹏 +3 位作者 马依彤 木胡牙提.乌拉斯汉 穆玉明 杨毅宁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的远期疗效。 方法 :2 5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确诊 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5 (6 .5 6± 2 .78) mm ;在透视及经... 目的 :观察应用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的远期疗效。 方法 :2 5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确诊 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5 (6 .5 6± 2 .78) mm ;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封堵 PMVSD;术后 3d、3个月、6个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 X线检查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除 1例外其他封堵器在随访中位置良好 ,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 TTE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 (P <0 .0 5 )。心电图检查术后 12 h内除 1例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3个月随访时 3例 (14 .2 % )心电图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术后 3d 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 ,3个月、6个月、1年时胸片示心胸比例缩小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 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远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245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柳德斌 王小锋 +4 位作者 王炜 王玮璠 王石雄 马麒 高秉仁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0期584-589,共6页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3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294例患儿采用不同穿刺入路行微创封堵VSD。经胸骨左缘一右心室入路(A组)209例,于胸...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3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294例患儿采用不同穿刺入路行微创封堵VSD。经胸骨左缘一右心室入路(A组)209例,于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室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直接将输送管和封堵器一起送入VSD完成封堵,也可用尖端折弯成“L”型输送系统进入VSD后,再推入封堵器完成封堵。经胸骨右缘-右心房入路(B组)36例,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房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S”型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后先将探条尖端送人VSD口,再经中空探条置入导丝,建立轨道后完成封堵。经胸骨下段正中一右心室穿刺入路(C组)49例,于胸骨下段正中1.5—3.0cm切口,锯开胸骨下段入胸,后续方法与A组相同。3组间年龄、体质量、VSD直径和封堵器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SD部位不同。结果A组封堵成功205例(98.1%,205/209),B组35例(97.2%,35/36),C组48例(97.9%,48/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内操作时间A组(10±6)min、C组(7±5)min,均少于B组(19±11)min;切一缝皮时间A组(40±15)min、B组(43±17)min,均少于C组(55±21)min。住院时间A组(5.9±2.2)天、B组(5.5±2.7)天,均少于C组(8.3±3.6)天。随访1~43个月,3组患儿均无明显残余漏、瓣膜关闭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和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经胸骨旁微创封堵VSD安全、有效,较胸骨正中入路创伤小,患儿恢复更快。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VSD的判断非常重要,应根据VSD的大小、部位、走行路径、左向右分流方向等因素,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旁 微创 室间隔缺损 封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PDA合并重度PH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松跃 任跃 +1 位作者 荣星 吴蓉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6例PDA合并SPH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0例,月龄6~47个月,中位月龄16.3个月;体质量(7.6±2.2)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直径为(4.7±1.5)mm。选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治疗,封堵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成功率达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皆无残余分流、PDA再通,降主动脉无缩窄。16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由(72.9±4.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8.4±12.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48.8±5.6)mm Hg降至(30.4±10.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呈减少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升高,随访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经导管治疗PDA合并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用VSD封堵器治疗婴儿PDA后发生血小板下降4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祥 陈智 +4 位作者 杨舟 夏元喜 左超 向金星 王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总结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原因。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01-2019-04使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术后发生的血小板下降的4例病例,总结其血小板... 目的:总结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原因。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01-2019-04使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术后发生的血小板下降的4例病例,总结其血小板下降情况、PDA大小、封堵器型号,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巨大PDA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57.1%,术后4例患儿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开始下降时间为术后3~4d,血小板下降最低值(30~53)×109/L,术后2例患儿予以甲泼尼松龙3~5 mg/kg静脉治疗2~3d,其余2例只予对症处理,4例患儿血小板于术后7~10d恢复正常。1例患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封堵器周围少许残余分流。术后2例患儿皮肤可见少许出血点,所有患儿无其他部位出血情况。结论: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发生原因考虑封堵器成形以,及阻流片因素造成的血小板机械破坏有关,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介入封堵治疗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治疗超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10
作者 靳有鹏 王玉林 +6 位作者 刘廷亮 韩波 庄建新 张建军 韩秀珍 汪翼 公培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口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浪 王洪 +5 位作者 李林锋 陈章强 赖珩莉 尹秋林 邱贇 李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648-648,共1页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慌、心悸、乏力2年余加重10d入院,体检:血压130/70mmHg,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左室偏大.无冠窦扩大,突向右房,可见大小约5mm的缺口有连续血流分流...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慌、心悸、乏力2年余加重10d入院,体检:血压130/70mmHg,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左室偏大.无冠窦扩大,突向右房,可见大小约5mm的缺口有连续血流分流入右房(图1)。因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拟行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和过徉: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分别置入血管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缺封堵器 主动脉窦瘤 经导管封堵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膜部瘤样室间隔缺损的远期随访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虹 张智伟 +2 位作者 董少红 叶钜亨 吴美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器
原文传递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梅 丁文虹 +6 位作者 王霄芳 郑可 吴邦骏 郭保静 谭江宁 张桂珍 韩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8-90,107,共4页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 to Close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14
作者 籍振国 刘刚 刘坤申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5年第2期109-112,121,共5页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Amplatzer device on th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Methods Among 143 patients with VSD, 135 patients with perimembrane VSD and 2 wit...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Amplatzer device on th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Methods Among 143 patients with VSD, 135 patients with perimembrane VSD and 2 with muscular VSD aged 2.5 -28 years old, were successfully closed with Amplatzer oeeluder device by the pereutaneous guidwire through femoral artery-VSD-femoral vein route under the guidance of fluoroscopy, ventrieulography an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IE). The diameters of the VSDs were 2.3-15.7 (6.90±2.76)mm by left ventriculography.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SD with Amplatzer devices was 96%(137/143). Minimal residual amount of shunts were found in one patient, although the shunts was decreased one month after the procedure. There were one patient who had respiratory arrest during the procedure, 7 patients(5%)had conduction disturbance, 3 patients had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2 patients had 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1 patient had Ⅰ degree atrial-ventricular block and 1 patient had Ⅲ degree atr/al-ventricular block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 diameters of the occluder ranged from 4 to 23 (9.13±3.31)mm and were symmetrical in 122 patients and asymmetrical in 15 patients. Conclusions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the perimembranous ventrieular septal defect using Amplatzer VSD occluder device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the perimembranous VS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and a goo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erimembranous Amplatzer occlud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