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的效果对比
1
作者 梁治伟 何川 +2 位作者 冯坤 李滔 陈思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52-56,共5页
目的 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LVOTO)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3年1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LVOT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室间隔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LVOTO)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3年1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LVOT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取心室起搏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负荷LVOTPG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室间隔中间段厚度、室间隔基底段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OTO患者采取心室起搏术、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均能改善心功能和cTnI和NT-proBNP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 室间隔射频消融 心室起搏术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自文 宋有城 +6 位作者 朱俊 丁燕生 陈健 吴林 袁贤奇 李建冬 张钧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17-20,共4页
9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其中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8例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9例术前、术后均接受胺碘酮治疗,随访9.8±8.0... 9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其中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8例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9例术前、术后均接受胺碘酮治疗,随访9.8±8.0个月,7例经ICD储存资料证实共发生VT666次,100%被ICD有效终止,首次治疗程序成功率为97%。4例VT经电击复律,2例因窦性心动过速而误放电,6例有疼痛与恐惧感。1例同时埋置了ICD与单极电极导线起搏器,随访16个月未发现任何不良的相互作用。心理障碍是ICD治疗值得重视的问题,医生应协助病人尽量缩短心理调整过程,使之尽快对埋置的ICD进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复律除颤器 埋藏式 心动过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应用泵血参数评价起搏器起搏效应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程木华 曾世荃 +3 位作者 尹滔业 梁宏 胡平 陈棠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668-672,共5页
对13例正常人,27例心室起搏器(其中14例VVI型,13例VVIR型)患者进行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表明:应用泵血参数能较好地反映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心室射血功率(EMP)与心室每搏量和心室前后负荷均呈明显相关;安装心... 对13例正常人,27例心室起搏器(其中14例VVI型,13例VVIR型)患者进行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表明:应用泵血参数能较好地反映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心室射血功率(EMP)与心室每搏量和心室前后负荷均呈明显相关;安装心室起搏器后,左室EF没有明显提高,但CO、EMP明显改善;在应激状态下VVIR的起搏效应明显优于VVI型起搏器;应用起搏器体外抑制的方法,可保持同一条件下用门控心血池显像观察安装起搏器后患者的起搏与非起搏时心功能的变化,并能够监测安装起搏器后一定时期心脏自身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门控心血池显像 泵血参数 起搏器
下载PDF
VVI及DDD起搏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谢进 李欣 +2 位作者 胡钢 许臣洪 杨克平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第1期62-63,67,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术(VVI)及双心腔起搏术(DDD)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18例患者被分为VVI组(68例)和DDD组(50例)。术前及术后三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术(VVI)及双心腔起搏术(DDD)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18例患者被分为VVI组(68例)和DDD组(50例)。术前及术后三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比值(E/A)的差异。结果:术后三个月,VVI组血清NT-proBNP水平由术前128.05±50.16pg/ml升至381.26±70.22pg/ml,LVEF由术前58.65±3.82%降至42.32±4.42%,E/A由术前0.98±0.23降至0.67±0.16(P均<0.05);DDD组术后三个月血清NT-proBNP、LVEF及E/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DD起搏术对左心功能影响小,而VVI影响较大,建议选用D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DDD起搏术 左心功能 患者 P水平 VVI 双腔起搏器 缓慢型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束支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8
5
作者 文鹤龄 陈宇 梁中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对左束支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Ⅱ度Ⅱ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对左束支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Ⅱ度Ⅱ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要求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大于50%,在术后6个月完成了超声心动图随访且程控心室起搏比例大于40%]的6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起搏部位分为左束支起搏(1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组(n=3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P)组(n=33),采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环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结果:LBBP组和RVSP组的LVEF均正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较术前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LS、GCS、GRS、GAS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GLS和GCS明显降低;RVSP组术后GLS、GCS、GRS、GAS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术前心功能正常的心室起搏依赖患者中,LBBP对心功能的影响虽然在术后短期内并不明显优于右室间隔部起搏,但从生理性起搏、长远心功能保护的角度看,LBBP是值得优先选择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 左束支起搏 心室起搏依赖 左心室 收缩功能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蓝胜峰 高燕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通过观察非药物手段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与药物治疗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对比。结果:非药物在治疗慢性心衰尤其是顽固性心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通过观察非药物手段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与药物治疗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对比。结果:非药物在治疗慢性心衰尤其是顽固性心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各种方法层出不穷,为治疗慢性心衰的治疗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双心室再同步起博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机械辅助循环 心脏移植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心力衰竭治疗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冉 张宇 夏灵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0-693,共4页
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抗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分析了这些心力衰竭治疗新方法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其局限性,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细胞因子 心室重塑 基因 起搏器
下载PDF
体表电位标测图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
8
作者 胡小刚 李心雅 彭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6,共7页
基于自行构建的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利用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以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在蒲肯野纤维网中选择24个心室异位起搏点,二维横向范围内(12.5 mm×16 mm)选取18个异位起搏点,在长度为7.5... 基于自行构建的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利用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以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在蒲肯野纤维网中选择24个心室异位起搏点,二维横向范围内(12.5 mm×16 mm)选取18个异位起搏点,在长度为7.5 mm的纵向区域选取6个异位起搏点。计算每个异位起搏点存在时的QRS等积分标测图(BSPMQRS),并分别在横向和纵向区域内,就每一个异位起搏点与其它配对点之间BSPMQRS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相关系数小于0.95,则认为两点可区分。在体表导联密度对BSPM影响的探讨中,均匀抽取导联的同时保证剩余的导联依然可以覆盖整个胸廓。采用统计反演推算方法,根据较少导联上的数值反推整体导联的信息,并通过实际值和估算值的相关系数,以判断较小的导联密度是否有体现全局信息的能力。结果显示,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的横向分辨率为(2.80±0.62)mm,纵向分辨率为(3.25±0.39)mm。导联数目从252分别减少到132,72和36时,得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050,0.946±0.060和0.852±0.080,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分辨率也随相关系数的减小而降低。可根据应用目的在导联密度和相关系数间作出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 心室异位起搏点 空间分辨率 电极密度
下载PDF
基于正向模型仿真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
9
作者 许亮 孙中伟 彭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5,共9页
减少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时间,可减少射线暴露时间并降低导管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采用基于虚拟人所构建的高精度的全心脏模型,探讨以多次正向仿真以求解逆问题的方法,对异位起搏点的定位问题进行仿真研究。以心内膜... 减少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时间,可减少射线暴露时间并降低导管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采用基于虚拟人所构建的高精度的全心脏模型,探讨以多次正向仿真以求解逆问题的方法,对异位起搏点的定位问题进行仿真研究。以心内膜某片区域为例,设定不同位置异位起搏点,研究其位置和异常的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之QRS等积分图之间的关系;构建神经网络并进行泛化能力和人为加噪情况下的稳定性测试。神经网络对异位起搏点分区初步定位的精度达10 mm×5 mm,准确率为25/31(不加噪声)和23/31(信噪比2 dB)。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异位起搏点初步定位,并通过BSPM误差相似度的定量分析,指导消融术中导管移动方向进行更加精细定位的方案。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克服单纯数学求解逆问题中的病态特性,同时显著减小了计算量,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心模型 心电逆问题 导管射频消融术 神经网络 心室异位起搏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