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伟 邓德旺 +2 位作者 李桂心 黄立平 陈立峰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监测 丘脑出血 侧脑室引流
下载PDF
侧脑室置管外引流持续脑室灌注给药加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效果及护理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丹玲 赵丽萍 高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8期125-128,共4页
目的对侧脑置管外引流持续脑室灌注给药加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如体温、外周血象、脑脊... 目的对侧脑置管外引流持续脑室灌注给药加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如体温、外周血象、脑脊液生化指标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价;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60例患者中患者死亡1例,植物生存3例,1例患者出现脑积水。患者体温由治疗前的(38.0±0.5)℃降至(3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外周血WBC及脑脊液WBC各比例分布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治疗后CNS评分为(33.46±4.20)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7.40±3.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治疗后患者满意率结果:非常满意45份,基本满意10份,未见不满意者。结论侧脑置管外引流持续脑室灌注给药加腰大池引流可有效地治疗患者颅内感染,促进患者恢复,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引流 灌注给药 腰大池引流 颅内感染
下载PDF
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马铁柱 张赛 +1 位作者 孙世中 孙洪涛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B组16例,显效4例,好转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c组2例,未愈1例,死亡1例。A、B组治疗有效率(显效+好转)、死亡率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凶险,但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颅内压 脑室引流 低温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苏治国 李罡 +2 位作者 王骏飞 王亮 刘振林 《医学综述》 2011年第4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2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测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病死率、预后均优于无颅内压监测组,在导致重度...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2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测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病死率、预后均优于无颅内压监测组,在导致重度残疾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无颅内压监测组。结论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加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进而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是理想的监测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丘脑出血 侧脑室引流 尿激酶 冲洗治疗
下载PDF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袁淼 曾令勇 +3 位作者 翟安林 苟志勇 王帆 朱黎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966-1971,共6页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脑室出血铸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脑室出血铸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术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术后脑室血肿廓清时间、术后脑积水的发生情况、术后术区再出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检测术前、术后7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观察术前、术后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良巴氏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术后脑室血肿廓清时间和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区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TNF-α、IL-6、CRP、GFAP、S100-β、NSE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 GCS、BI、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微创 侧脑室 引流 脑室出血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救治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杜海平 崔艳杰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630-632,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救治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的68例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救治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的68例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侧脑室外引流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d以及1周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临床疗效和血肿清除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GC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3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周后的效果达到最佳(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59%和88.24%,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平均消除时间分别为10.0±4.5和4.0±2.5d,观察组血肿的平均消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救治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能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持续昏迷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侧脑室外引流 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患者发生脑室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文友 贾锋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发生脑室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于泸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脑室外引流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室感染情况分为脑室炎组和对照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发生脑室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于泸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脑室外引流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室感染情况分为脑室炎组和对照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脑室炎症的发生与手术时间(﹥4 h)、引流天数(≥7 d)、手术次数(≥2次)、切口脑脊液漏、尿激酶脑室灌注、原发疾病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或P﹤0.01),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手术时间、引流天数、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尿激酶脑室灌注、原发疾病皆是脑室外引流患者脑室炎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室外引流发生脑室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时间、引流天数、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尿激酶脑室灌注、原发疾病是术后脑室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脑室炎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引流 脑室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徐亦农 周劲旭 +4 位作者 张闻闻 季猛 张靖 孙吉林 赵彤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总结早期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30例,入院后立即实施脑室型ICP监测。根据ICP变化分为两组:A组,19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治疗;B组,11例,ICP≥25mmHg,... 目的总结早期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30例,入院后立即实施脑室型ICP监测。根据ICP变化分为两组:A组,19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治疗;B组,11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开颅手术。随访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A组恢复良好18例,轻残1例;B组恢复良好8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对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行ICP监测有利于病情评估、脑脊液引流和减轻脑水肿,能根据IPC变化及时行手术干预,预防脑疝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裂伤 颅内压监测 脑室引流
原文传递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廷伟 《医学综述》 2014年第21期4029-4030,F0003,共3页
目的探索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8月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脑室内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索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8月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脑室内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治疗组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溶液冲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3%vs 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3,P=0.04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0%vs 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13)。对照组存活的43例患者中脑室内出血消散时间≤7 d占51.2%(22/43),治疗组存活的52例患者中脑室内出血消散时间≤7 d占71.2%(3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迟发型脑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好,且并发症较少,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术 尿激酶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闵强 王玉平 +5 位作者 张平 陈劲草 陈坚 鲍文公 雷霆 薛德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602-603,共2页
目的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所继发脑积水是造成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本院神经外科自 1980~ 2 0 0 2年收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 2 6例 ,11例患者接受脑室外引流术 ,15例行... 目的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所继发脑积水是造成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本院神经外科自 1980~ 2 0 0 2年收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 2 6例 ,11例患者接受脑室外引流术 ,15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二者对脑积水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差别 ,但脑室腹腔分流术具有迅速安全 ,持续有效优点。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能安全有效减轻积水 ,改善症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脑积水 外科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 影像学
原文传递
原发性脑室出血伴脑室铸型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涛 刘家传 +1 位作者 张永明 疏龙飞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0期204-204,205,共2页
目的探讨采取微创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伴脑室铸型的疗效。方法选用脑室镜微创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伴铸型27例,术后48~72h拔除脑室引流管,行腰大池置管引流。随机选择同类疾病26例经额叶皮层造瘘清除脑室血肿,脑室置管辅助尿激酶引... 目的探讨采取微创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伴脑室铸型的疗效。方法选用脑室镜微创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伴铸型27例,术后48~72h拔除脑室引流管,行腰大池置管引流。随机选择同类疾病26例经额叶皮层造瘘清除脑室血肿,脑室置管辅助尿激酶引流作为对照组。结果脑室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和预后脑室镜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脑室镜下清除脑室内出血伴铸型,具有创伤小,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可变换角度直视下操作迅速疏通脑脊液循环,术后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室出血 脑室镜 腰大池引流
下载PDF
双侧脑室外引流并腰大池置管治疗全脑室出血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雪丰 张桂清 +2 位作者 李国栋 段小平 王玉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6期71-72,共2页
目的 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侧脑室持续体外引流及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并配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净化治疗108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感染.结果 90例存活,18例死亡.90例复查CT显示脑室积血于... 目的 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侧脑室持续体外引流及脑室内尿激酶灌注并配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净化治疗108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感染.结果 90例存活,18例死亡.90例复查CT显示脑室积血于4~12 d消失.6个月后随访:恢复良好54例,轻瘫18例,重瘫18例,CT示脑室系统正常.结论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微侵袭并且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尤其适合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体外引流 尿激酶 脑脊液 腰椎穿刺术
下载PDF
微创血肿清除与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辉 秦碧勇 +2 位作者 陈光辉 李小丽 周少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软通道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25例分成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组(n=14)和侧脑室引流组(n=11)。以治疗后28天SSS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 d行(... 目的:观察不同软通道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25例分成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组(n=14)和侧脑室引流组(n=11)。以治疗后28天SSS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 d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入院时和入院后14d及28d行(斯勘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 scale,SSS)评分。结果:治疗组手术后SSS评分14d(t=3.65 P<0.01)及30d(t=4.01,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单纯侧脑室引流术,其作为治疗小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技术总体上是安全、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血肿清除术 侧脑室引流 小脑出血
原文传递
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脑室内积血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胜青 李景东 +2 位作者 曾振坤 黄威 伍海青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9期2260-2261,共2页
目的探究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脑室内积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脑室内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为脑室内积血。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8例)。... 目的探究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脑室内积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脑室内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为脑室内积血。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脑室外引流术,研究组患者实施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积血清除时间、脑室内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室内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和积血清除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49.32±2.25)分,与对照组(49.35±2.3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4,P=0.97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9.84±4.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8.41±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2,P<0.001)。结论对脑室内积血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切实可行,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引流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积血
下载PDF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刚 郭旭 +3 位作者 管玉华 姜莱 周健 陈少军 《医学信息》 2021年第18期119-1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脑室镜清除脑室内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持续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室感染患者6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脑室镜组和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各30例。单纯脑室外引流组采用单... 目的探讨脑室镜清除脑室内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持续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室感染患者6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脑室镜组和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各30例。单纯脑室外引流组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案,脑室镜组采用脑室镜下清除脑室内脓苔及术后持续脑室灌洗、引流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退热时间、脑室外引流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脑脊液及血糖、血WBC水平、感染相关细胞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一氧化氮)。结果脑室镜组治疗有效率为86.66%,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镜组退热时间、脑室外引流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镜组脑脊液乳酸、血糖水平、脑脊液WBC、血WBC低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脑脊液糖水平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镜组脑脊液和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一氧化氮均低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可缩短脑室感染治疗疗程,减少脑室外引流时间,节约治疗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脑室感染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镜 脑室灌洗 脑室外引流 脑室感染
下载PDF
建瓴汤联合腰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出血脑室铸型的效果
16
作者 杨太生 张俊龙 +1 位作者 陈明攀 许英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建瓴汤联合腰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脑室铸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阳江市中医医院入院24 h内行微创双侧脑室外引流的56例s ICH脑室铸型患者,按照随机数... 目的探讨建瓴汤联合腰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脑室铸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阳江市中医医院入院24 h内行微创双侧脑室外引流的56例s ICH脑室铸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脱水、尿激酶注药、预防血管痉挛、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3~14天开展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治疗,同时术后第3天起予口服建瓴汤。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干预前(术后3 d)、干预后(4个疗程结束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脑血肿与水肿情况,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疗效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后GOS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脑血肿、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脑血肿、水肿体积均低于干预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瓴汤联合腰池引流治疗s ICH脑室铸型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瓴汤 自发性脑出血 脑室铸型 腰池引流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下载PDF
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CD_(11a)、CD_(54)、CD_(106)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润华 陈学华 +2 位作者 梁柱楼 陈国永 胡伟康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2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CD11a、CD54、CD106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室内出血行脑室引流术患者30人,根据是否合并颅内感染分为两组,各15例,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抽血查CD11a、CD54、CD106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了解患...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CD11a、CD54、CD106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室内出血行脑室引流术患者30人,根据是否合并颅内感染分为两组,各15例,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抽血查CD11a、CD54、CD106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预测患者预后。结果感染组术后第1天开始CD11a、CD54、CD10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非感染组CD54水平从术后第1天开始高于术前(P<0.05),CD106水平从术后第7天开始高于术前(P<0.05),CD11a水平治疗过程中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CD11a、CD54、CD106表达量的变化,对于了解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引流术后 颅内感染 CD_11a CD_54 CD_106 预后
下载PDF
经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实验性犬脑室出血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卫华 徐如祥 +4 位作者 汪宝贞 梁兆煜 姜晓丹 潘汉杰 陈保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25-127,共3页
目的验证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纯种比格犬10只均做成脑室内出血的模型,模型建立后4h开始治疗,实验组5只,以2.96kPa的压力经腰池灌注林格氏液,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对照组5只,... 目的验证腰池恒压灌注林格氏液加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纯种比格犬10只均做成脑室内出血的模型,模型建立后4h开始治疗,实验组5只,以2.96kPa的压力经腰池灌注林格氏液,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对照组5只,用常规侧脑室外引流的方法。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监测颅内压及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引流量及灌注量,经12h治疗后处死动物并收集脑室内全部残余积血,比较两组标本的含铁血红蛋白的光密度值。结果两组动物从模型建立后至处死前生命体征平稳,颅内压波动不太。实验组的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内残余积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2.96kPa的压力恒压灌注林格氏液于腰池内,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该方法能更快地清除脑室内积血,更快地消除脑室内积血对脑室周围结构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腰池灌注 脑室外引流
下载PDF
侧脑室钻孔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临床分析
19
作者 吕晨 杨光 +1 位作者 马骥 陈伟强 《淮海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50-651,共2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钻孔引流手术救治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患者的效果。方法:对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产生急性颅高压症状患者67例,采用单侧或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结果:康复良好及轻度残疾25例,占37.3%,中、重度残疾16例,占23.9%,植物生存状态8... 目的:探讨侧脑室钻孔引流手术救治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患者的效果。方法:对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产生急性颅高压症状患者67例,采用单侧或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结果:康复良好及轻度残疾25例,占37.3%,中、重度残疾16例,占23.9%,植物生存状态8例,占11.9%,死亡18例,占26.9%。结论: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能显著提高因脑出血破入脑室产生急性高颅压患者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室 侧脑室 钻孔引流 高颅压
下载PDF
品管圈提高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的作用
20
作者 陈娅妮 孙飞 +1 位作者 汪洋 蔡小丹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进行操作,调查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不准确的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脑室引流患者...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进行操作,调查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不准确的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45%提高至实施后的76%(P<0.001)。圈员能力也得到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的准确率,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引流术 品管圈 脑室引流 准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