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腹侧纹状体功能连接改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梁光利 赵超齐 +3 位作者 刘婷婷 张柳怡 胡雨璇 乔娟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腹侧纹状体(VS)与全脑功能连接(FC)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伴忧郁特征抑郁症组(A组,24例)和不伴忧郁特征抑郁症组(B组,35例),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31名健康对照作为...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腹侧纹状体(VS)与全脑功能连接(FC)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伴忧郁特征抑郁症组(A组,24例)和不伴忧郁特征抑郁症组(B组,35例),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31名健康对照作为对照组。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评估患者的快感缺失严重程度,3.0T磁共振采集所有被试的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以腹侧纹状体作为种子点,做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比较伴与不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腹侧纹状体功能连接的差异,提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与临床特征做相关分析。结果三组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ADRS、HAMD-24、SHAPS评分均高于B组(P<0.001),TEPS总分及消费性评分低于B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左侧腹侧纹状体(VS)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背外侧额上回之间团块水平上提取的F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VS与右颞中回区域之间的提取的团块水平上F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左VS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背外侧额上回FC值增强(P<0.05)。A组SHAPS评分与左侧VS和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的FC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VS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之间功能协调性的异常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腹侧纹状体
下载PDF
赌博游戏中的near-miss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索涛 杨雁 +2 位作者 范增 王梦梦 赵国祥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89-1699,共11页
near-miss效应是指在赌博中,与一般的输钱和赢钱相比,"几乎赢(near-miss)"的输钱会诱发个体更高的生理唤醒和更强的赌博动机,从而导致个体持续赌博的一种现象,是导致赌博成瘾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范式大致有三... near-miss效应是指在赌博中,与一般的输钱和赢钱相比,"几乎赢(near-miss)"的输钱会诱发个体更高的生理唤醒和更强的赌博动机,从而导致个体持续赌博的一种现象,是导致赌博成瘾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范式大致有三种:老虎机/类老虎机任务、轮盘任务和刮刮乐彩票任务。这种现象的理论解释目前主要有认知曲解假说、控制幻觉理论和受挫假说。near-miss效应的脑机制和病理研究才刚刚起步,所涉及到的脑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脑岛、腹侧纹状体等。未来的研究应在near-miss效应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建构、研究范式多样化、研究技术多模态化、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等方面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miss效应 认知曲解假说 控制幻觉理论 受挫假说 脑岛 腹侧纹状体
下载PDF
网游成瘾者对错失机会更加敏感:基于静息态功能MRI研究
3
作者 黄浦江 巩岳 +2 位作者 张桢堉 李爽 刘志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39,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MRI技术,探究个体在静息状态下加工错失机会的神经机制及网游成瘾者对错失机会的反应。材料与方法共有54例网游成瘾者[年龄(22.00±2.27)岁]和53名健康对照组被试[年龄(21.89±2.87)岁]参与本研究。被... 目的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MRI技术,探究个体在静息状态下加工错失机会的神经机制及网游成瘾者对错失机会的反应。材料与方法共有54例网游成瘾者[年龄(22.00±2.27)岁]和53名健康对照组被试[年龄(21.89±2.87)岁]参与本研究。被试在完成静息态功能MRI扫描后,完成连续风险决策任务,其中有可能遇到错失机会情况。结果相比于健康对照组,网游成瘾组在任务中有更多的冒险行为(t=3.838,P<0.01)、对错失机会更加敏感(t=3.413,P<0.01)、纹状体与额上回的功能连接更强。此外,在健康对照组中,该功能连接与对错失机会的敏感度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5)。结论个体在静息状态下纹状体与额上回的功能连接与对错失机会的敏感度有关,网游成瘾者对错失机会的情绪及脑活动反应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失机会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纹状体 网游成瘾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佳婷 张陈诚 汤义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0-314,共5页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深部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疗效,但个体最佳刺激靶点选择尚缺乏一致标准。临床研究已证实和尝试的DBS靶点中,胼胝体扣带回、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伏隔核研究相对成熟,其抗抑...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深部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疗效,但个体最佳刺激靶点选择尚缺乏一致标准。临床研究已证实和尝试的DBS靶点中,胼胝体扣带回、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伏隔核研究相对成熟,其抗抑郁效果较明确且相对安全,内侧前脑束靶点具有一定潜力,丘脑下脚、外侧缰核和终纹床核等靶点多为小样本病例报告,缺乏重复性研究支持。因难治性抑郁症异质性大,且DBS为有创治疗,目前研究存在一定挑战。而结合临床特点和生物学标识的个体化、精准化刺激靶点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难治性抑郁症 重性抑郁障碍 治疗 靶点 胼胝体扣带回 腹侧内囊/腹侧纹 状体 伏隔核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鑫 叶匡浩 +1 位作者 王宇涵 孙伯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75-681,共7页
脑深部电刺激是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概述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诸多潜在靶点,归纳了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这些靶点包括胼胝体下扣带回,伏隔核,腹侧内囊和腹侧纹状体区域,内侧前脑束等区域。在这些研究... 脑深部电刺激是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概述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诸多潜在靶点,归纳了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这些靶点包括胼胝体下扣带回,伏隔核,腹侧内囊和腹侧纹状体区域,内侧前脑束等区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基础研究,在突触可塑性、神经电生理、神经环路及神经递质等层面进一步讨论了脑深部电刺激发挥治疗效果可能的机制,并对其进一步推广的应用潜力做出评估和展望。结合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多靶点联合刺激可能是提高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 胼胝体下扣带回 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 杏仁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