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被引量:5
1
作者 闫其文 田嶙 何文会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及临床作用。方法:按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及护理。结果: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无误的操作及护理是保证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关键。结论:熟练掌握正确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可...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及临床作用。方法:按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及护理。结果: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无误的操作及护理是保证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关键。结论:熟练掌握正确应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可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减少了患儿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 小儿 护理
下载PDF
家长抚触联合体位固定对头皮静脉留置患儿穿刺时间和疼痛程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雅 顾军养 +1 位作者 蒋红娜 王素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19期1796-1798,共3页
目的 探讨家长抚触联合体位固定对头皮静脉留置患儿穿刺时间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日期单双号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由1名辅责护士配合另一名主责护士进行... 目的 探讨家长抚触联合体位固定对头皮静脉留置患儿穿刺时间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日期单双号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由1名辅责护士配合另一名主责护士进行常规穿刺操作;观察组由1名家长代替辅责护士配合主责护士对患儿进行抚触联合体位固定,主责护士进行穿刺操作,分别记录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患儿心率变化和疼痛面容表情。结果 观察组患儿比对照组患儿穿刺所需时间缩短(t=8.753,P<0.01),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患儿明显减轻(χ~2=30.070,P<0.01),应激条件下心率上升辐度较对照组患儿小(t=4.372,P<0.01)。结论 家长抚触联合体位固定能缩短护士穿刺成功的时间,同时也能有效缓解患儿头皮静脉留置穿刺时所带来的疼痛及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触 体位固定 患儿 静脉留置 疼痛 护理
下载PDF
葡萄糖酸盐氯己定应用于儿童静脉留置针皮肤消毒效果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岑慧萍 朱惠莉 +1 位作者 胡苏军 戎梅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938-2939,2944,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皮肤消毒剂使用的不同效果,探求幼儿留置针穿刺的最佳皮肤消毒剂。方法选取2月龄~3岁患儿,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抽取500例(静脉留置1次为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使用留置针、透明敷贴相同...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皮肤消毒剂使用的不同效果,探求幼儿留置针穿刺的最佳皮肤消毒剂。方法选取2月龄~3岁患儿,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抽取500例(静脉留置1次为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使用留置针、透明敷贴相同,分别为BD 24G安全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CHG)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复合碘进行皮肤消毒。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静脉留置患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皮肤后相关数据比较,平均消毒待干时间观察组(14.64±1.31)s对照组(58.93±4.82)s(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88.4%、对照组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敷料松动率观察组为7.2%、对照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部位发红率观察组为1.6%、对照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能有效用于儿童临床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它具有消毒待干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引起透明敷料松动及穿刺部位发红较少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静脉留置消毒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己定 静脉留置 儿童 消毒
原文传递
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毛雪梅 樊宏魁 +1 位作者 李小霞 朱丽君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8年第4期309-311,319,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平凉市崆峒区妇幼保健院及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液治疗并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64例,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未实施PDCA...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平凉市崆峒区妇幼保健院及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液治疗并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64例,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之前的82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接受治疗的82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堵管及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研究组静脉留置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同时研究组非计划撤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静脉留置堵管、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未出现穿刺点皮肤感染及静脉炎。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3.17%,明显高于对照组(40.24%,P<0.05)。研究组静脉留置规范操作考核通过率为92.56%,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χ~2=0.017,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通过强化静脉留置操作技能;加强冲管封管的培训,优化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堵管及外渗发生率,改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儿科 静脉留置 堵管发生率
下载PDF
静脉留置采血管在婴幼儿采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戴雪妙 黄伟群 方香 《医院管理论坛》 2013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在婴幼儿留置静脉针管时配合软接式采血针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进行静脉采血。方法选择合适的周围静脉常规皮肤消毒后,进行静脉留置针管,再使用软接式采血针配套真空负压采血管在留置针管中留取血液标本。结果在2000例需要留置静脉留... 目的在婴幼儿留置静脉针管时配合软接式采血针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进行静脉采血。方法选择合适的周围静脉常规皮肤消毒后,进行静脉留置针管,再使用软接式采血针配套真空负压采血管在留置针管中留取血液标本。结果在2000例需要留置静脉留置针并需要采血的婴幼儿中,其中观察组1000例婴幼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液标本质量合格率、护士操作的安全性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直接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法。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大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家长的心理负担,降低因多次穿刺而引发的医疗纠纷,能更好地服务于患儿,使他们早日康复,还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 软接式采血针 真空采血管 婴幼儿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液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巧 桑俞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5期4-5,共2页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液对针管堵塞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2组,中年组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老年组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用0.9%生理盐水3ml,观察组患者用10~100IU/ml肝...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液对针管堵塞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2组,中年组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老年组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用0.9%生理盐水3ml,观察组患者用10~100IU/ml肝素钠液2~5ml封管,封管前采肘静脉血8ml,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观察两组静脉封管后血管堵管发生率及与血脂和部分凝血系统各指标变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经过4天观察,发现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用生理盐水和肝素液封管,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堵塞组均高于无堵组,差异显著(P<0.05);其它各参数2组相比无差异性。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堵塞组均高于无堵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无论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用生理盐水和用肝素钠封管,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无明显关系,血管堵塞的发生与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改变关系密切。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脑梗塞患者检测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指标变化,对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选择可能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中、老年人 静脉留置 封管液 针管堵塞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虹 刘冬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18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静脉留置针750例,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及效果观察。结果本组350例患儿中,留置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7天,1~3天者242例,4~7天者108例。结论静脉留置管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带给患者...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静脉留置针750例,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及效果观察。结果本组350例患儿中,留置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7天,1~3天者242例,4~7天者108例。结论静脉留置管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并且有保护血管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临床上的用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了使患儿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易于接受,所以留置针外套管采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 静脉选择 护理
下载PDF
长期服用小剂量拜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4期395-396,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拜阿司匹林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600例,其中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8周患者300例为观察组,未服用拜阿司匹林的患者3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拜阿司匹林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600例,其中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8周患者300例为观察组,未服用拜阿司匹林的患者3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4.98±0.58)d,对照组为(3.90±0.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拜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拜阿司匹林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原文传递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脉留置穿刺采血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36期126-128,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改进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脉留置穿刺采血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矮小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各36例。改进组采用改进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脉留置穿刺采血方法,对照... 目的:分析讨论改进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脉留置穿刺采血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矮小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各36例。改进组采用改进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脉留置穿刺采血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改进组疼痛情况、满意度及穿刺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过程中,及时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确保试验可以顺利完成,对于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静脉留置 穿刺采血
下载PDF
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华 蒋红霞 +3 位作者 陈华琴 徐春香 谢晓莉 屠文娟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 2012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80例拟行中长期静脉留置的NICU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置管操作和护理。观察组按解剖定位模式进行置管操作,并给... 目的:探讨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80例拟行中长期静脉留置的NICU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置管操作和护理。观察组按解剖定位模式进行置管操作,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对两组静脉穿刺时间、留置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静脉穿刺时间、留置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解剖定位模式可缩短NICU静脉置管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精心护理是置管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定位模式 NICU 新生儿 静脉留置 护理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202
11
作者 计惠民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5-76,共2页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并且在临床应用范围、穿刺置管方法、并发症预防以及观察护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应用 护理
原文传递
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 被引量:139
12
作者 路必琼 刘惠凤 +4 位作者 蔡伟文 朱颖 赵艳君 王翠 毛莹珏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方法 将232例浅静脉置管的老年病人,按置管静脉部位分为A组(主静脉组)和B组(分支静脉组),B组又分为B1组(管径≥3.0 mm)和B2组(管径<3.0mm),对三组病人置管反...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方法 将232例浅静脉置管的老年病人,按置管静脉部位分为A组(主静脉组)和B组(分支静脉组),B组又分为B1组(管径≥3.0 mm)和B2组(管径<3.0mm),对三组病人置管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置管反应发生率为27.9%,B组为73.8%,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A组于置管后第4天出现置管反应,B组置管后第2天即开始有置管反应。B组中B1组置管反应发生率52.6%,B2组为100.0%,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B1组置管反应出现于置管后4-5d,B2组置管反应发生于置管后2-4 d。结论 老年病人留置套管针时其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为老年病人留置套管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mm的血管,并科学掌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选择 老年病人 输液疗法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0
13
作者 庞溯摈 郭冬梅 +2 位作者 蒙国照 王建玲 于黎霞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5A期502-503,共2页
目的 :探讨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 ,分别在家犬颈外静脉、右前臂头静脉、左前臂头静脉留置 2 0G、2 2G、2 4G套管针 ,并模拟输液 ,3d后取局部血管送病理检查 ,光镜下观察血管及周围组织变化。结果 ... 目的 :探讨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 ,分别在家犬颈外静脉、右前臂头静脉、左前臂头静脉留置 2 0G、2 2G、2 4G套管针 ,并模拟输液 ,3d后取局部血管送病理检查 ,光镜下观察血管及周围组织变化。结果 :同型号静脉留置针中 ,颈外静脉发生炎性反应程度较轻 (u =9.5 4,P <0 .0 0 1) ,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同血管中 ,2 4G引起的炎性反应程度较轻 (u =2 .39,P <0 .0 5 )。结论 :留置针直径与血管直径比例同静脉炎发生率有关。临床护士使用静脉留置针时 ,在不影响病人治疗情况下 ,尽量选择最小型号留置针 ,以减少留置针对血管的物理刺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家犬 物理刺激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应用 被引量:96
14
作者 夏莲芬 毛怡 沈亚儿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9期1789-1790,共2页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儿科病房采用静脉留置输液,不仅减轻患儿反复穿...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儿科病房采用静脉留置输液,不仅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保护静脉,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方便。但临床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儿科 外周静脉留置时间 护理
下载PDF
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 被引量:67
15
作者 庄倩 单丽霞 +2 位作者 田亚男 刘树艳 葛丽娜 《现代护理》 2006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应用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三消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皮肤消毒。将2003年10月~2005年8月的152例住院新生儿厦138例住院成... 目的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应用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三消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皮肤消毒。将2003年10月~2005年8月的152例住院新生儿厦138例住院成人患者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三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方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2个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明显低于其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留置针保留时间2个实验组分别长于其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消毒 皮肤 静脉炎 外周静脉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进展 被引量:62
16
作者 付喜秀 刘陶文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7期1698-1700,共3页
分析了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如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综述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7
17
作者 李菲菲 吴月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患儿7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0例,对照组380例,观察组使用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 目的探讨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患儿7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0例,对照组380例,观察组使用Y型针管回缩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直型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输液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7.3%,对照组为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7,P〈o.05)。输液期间观察组的液体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总发生率5.5%,对照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7,P〈0.05)。观察组家属对于穿刺满意度为98.5%,对照组为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6.398,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头皮静脉穿刺 输液治疗 安全性 护理对策
原文传递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8
18
作者 武海珍 邓桂珍 《现代临床护理》 200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病人发生静脉炎的因素,以便制订针对性的对策。方法对165例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炎的发生与远端静脉穿刺、输入刺激性药物、液量大及封管药物技术等有关。结论通过合理选择静脉...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病人发生静脉炎的因素,以便制订针对性的对策。方法对165例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炎的发生与远端静脉穿刺、输入刺激性药物、液量大及封管药物技术等有关。结论通过合理选择静脉、正确输入药液、选择恰当的封管液、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及健康教育可以降低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静脉留置针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护理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9
作者 罗杏英 李佩球 +1 位作者 肖菲娜 吴汶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431-3434,共4页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428例,对出现疑似临床感染症状的患者采集相关血液样品,对其病原菌和药敏结...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428例,对出现疑似临床感染症状的患者采集相关血液样品,对其病原菌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感染率为11.45%,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为38株,占61.29%,且对目前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株为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株为16株。革兰阴性菌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株为4株;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股静脉置管、透析时间及白蛋白是导致其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CRBSI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上一定要依据药敏结果给予抗菌药物,同时依据相关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血流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感染 病原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43
20
作者 翁莉 韩树萍 +1 位作者 余章斌 郭锡熔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流程。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导致新生儿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问题,检索有关文献,分析相关实例,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流程。结果实施干预后,新生儿留置针引起静脉炎总的发生率和Ⅱ度静...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流程。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导致新生儿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问题,检索有关文献,分析相关实例,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流程。结果实施干预后,新生儿留置针引起静脉炎总的发生率和Ⅱ度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度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预防前有所降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增加护理人员对防止静脉炎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穿刺部位、规范的操作流程、认真的临床观察及正确的封管是防止静脉炎发生的主要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