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屈彦 牟春英 +4 位作者 曹娜 郭晓娟 王亮 李青莉 张婷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2期297-298,301,共3页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与护理满意度。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塞病人9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预见护理组(45例)与一般护理组(45例)。最终对两组病人下肢DVT率、...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与护理满意度。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塞病人9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预见护理组(45例)与一般护理组(45例)。最终对两组病人下肢DVT率、股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痛、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在下肢DVT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痛、住院天数等指标上,预见护理组均表现出显著优势(0.00%vs.8.89%,P=0.041;33.57±6.89 vs.14.32±4.51 m/s,P=0.013;6.67%vs.31.11%,P=0.003;10.23±2.46vs.16.38±4.66 d,P=0.027);预见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91.11%vs.71.11%,P=0.01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脑梗塞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及下肢肿痛情况、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病人对护士工作者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塞 预见性护理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2
作者 方浩威 黄晓芸 +2 位作者 梅志忠 黄益洪 陈建军 《当代医学》 2013年第9期3-4,共2页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2012年就诊的6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1例,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3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两...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2012年就诊的6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1例,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3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的30min、2h、12h、24h、3d、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按欧洲脑卒中评分标准(ESS)评价治疗效果并统计治愈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平均NIHSS评分为(8.7±2.3),对照组为(10.6±2.9),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ESS评分为(80.79±14.26),对照组平均评分为(72.31±14.13),实验组平均E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都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法优于静脉溶栓,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国明 彭玉维 邹剑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4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常规治疗并进行急诊阿替普酶溶栓;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在溶栓前、治疗后第3、7天计... 目的观察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常规治疗并进行急诊阿替普酶溶栓;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在溶栓前、治疗后第3、7天计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检测静脉血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水平,用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第3、7天NIHSS评分、CRP、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晓林 刘宓宓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148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静脉溶栓)和观察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各74例...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148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静脉溶栓)和观察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各74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显效率以及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86.49%,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68.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0 min、12 h、1 d、7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NIHSS评分的改善以及临床的治疗效果均好于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傅世龙 袁邦清 +5 位作者 刘必松 魏梁锋 张尚明 李军 刘海兵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9-119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44例。根据患者术后CT或MR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继发脑损伤组(n=11)和未继发脑损伤组(n=33)。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硬膜外血肿厚度在评估患者继发脑损伤中的意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继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例患者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水肿6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水肿2例。其中1例明确为创伤性脑静脉循环障碍导致皮质静脉引流区域脑出血,2例二次开颅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与未继发脑损伤组比较,继发脑损伤组患者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硬膜外血肿厚度对评估患者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脑损伤具有预测价值(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诊断临界值分别为0.722、33.5 mm。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是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67,P=0.024,95%CI:1.298~41.797)。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时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脑损伤的概率显著增加,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对继发脑损伤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外血肿 静脉性脑出血 脑梗死 脑水肿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静脉性脑梗死MR影像特点 被引量:8
6
作者 吴玉林 汪国余 +2 位作者 谭恺 胡明华 徐忠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6期893-896,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静脉性脑梗死MRI及MRV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MR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临床治疗后复查MR表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其中9例同时进行MR增强及3DCE-MRV,... 目的回顾总结静脉性脑梗死MRI及MRV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静脉性脑梗死的MR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临床治疗后复查MR表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其中9例同时进行MR增强及3DCE-MRV,6例行2DTOF MRV。结果 15例脑内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6例,其中2例脑梗死伴出血改变。15例中发生于额叶4例,顶叶6例,颞叶3例,枕叶1例,小脑1例。静脉栓塞部位11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右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9例行增强扫描,5例病灶内不规则强化,2例脑膜强化,3例无强化.7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3例出现异常静脉侧支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MR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MRI结合MRV可以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对静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静脉栓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发生血栓性病变的风险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会媛 王安琪 +2 位作者 王霞 朱姝 王秀丽(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50-255,共6页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及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30多例子宫腺肌病发生血栓性病变的病例,包括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静脉血栓...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及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30多例子宫腺肌病发生血栓性病变的病例,包括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些病例多发生于月经期。分析这些患者的病变特点后发现,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生血栓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炎症、组织因子表达增加、血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升高、月经过多和子宫体积增大等。子宫腺肌病患者一旦发生血栓性病变,将增加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难度。了解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和警惕其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将有助于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疗准确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静脉血栓栓塞 脑梗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子宫切除术
下载PDF
MRI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向华 黎艳 +1 位作者 李玉民 黄志明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及MRV图像特征。结果 16例患者MRI平扫可见局限性脑肿胀,病灶分布与动脉供血范围不符,其中9例梗死区内出血,15例于T2WI出现静...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静脉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及MRV图像特征。结果 16例患者MRI平扫可见局限性脑肿胀,病灶分布与动脉供血范围不符,其中9例梗死区内出血,15例于T2WI出现静脉窦等信号、FLAIR呈高信号。16例患者MRV均表现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其中13例发生于上矢状窦。结论 MRI结合MRV可作为静脉性脑梗死的最佳诊断及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下载PDF
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 被引量:5
9
作者 邴晶 王勇 谭晓天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457-459,463,共4页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顶叶4例,颞...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静脉栓塞 MR
下载PDF
脑氧代谢相关参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慧颖 柴超 夏爽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颅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氧摄取分数、脑氧代谢率是一组反映脑组织氧的利用及代谢情况的指标,可间接评估脑功能及脑组织发育程度。多种医学成像技术可测量静脉血氧饱和度,包括如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自旋标记下T2弛豫成像(TRUST)、磁... 颅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氧摄取分数、脑氧代谢率是一组反映脑组织氧的利用及代谢情况的指标,可间接评估脑功能及脑组织发育程度。多种医学成像技术可测量静脉血氧饱和度,包括如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自旋标记下T2弛豫成像(TRUS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定量磁敏感图(QSM)等。综述血氧饱和度及其相关代谢参数的测量在脑梗死、创伤性脑损伤、多发性硬化、肝性脑病、肾性脑病及镰状细胞贫血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氧饱和度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定量磁敏感图 脑梗死 创伤性脑损伤 肾性脑病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SD大鼠血清、脑脊液中NSE、MBP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莉莉 王亚萍 +2 位作者 张英 李建明 阎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5期2226-2229,2236,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SD大鼠血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购买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造模手术,将术后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SD大鼠血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购买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造模手术,将术后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术后8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在8 h、12 h、1 d、3 d、5 d、7 d及21 d时间段采集腹腔静脉血及抽取延髓脑脊液后,断头取脑,进行0.4%的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大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并检测NSE及MB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对血清、脑脊液NSE、MB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各组血清、脑脊液中NSE和MBP水平在术后8 h开始升高,3 d达峰值,7 d下降至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8 h至5 d,脑脊液NSE和MBP水平明显高于血清。血清、脑脊液NSE、MB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脑脊液中NSE、MBP为脑梗死的新型标志物,通过动物实验可为临床患者标本采集推荐最佳时间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动物模型 外周静脉血 脑脊液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脑卒中 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髓鞘碱性蛋白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联合检测对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瑞芳 王毅 毛滢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联合检测对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卫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影像...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联合检测对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卫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影像诊断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测,研究组患者接受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脑部组织病症的检出率和对局部病灶的检出准确率。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研究组的病灶检出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局部病灶的检出准确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性脑梗死患者运用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测的效果更好,准确率及其位置分析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静脉性脑梗死 临床诊断价值
下载PDF
奥扎格雷联合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治疗不同类型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么丽红 刘会英 +1 位作者 张江 王爱珍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治疗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TOAST分型,每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注射液联合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泵入,二组进行总有效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治疗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TOAST分型,每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注射液联合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泵入,二组进行总有效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结果心源性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持续泵入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案,应根据TOAST分型中的不用亚型进行个体化,在心源性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种亚型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注射液 普通肝素 静脉泵 静脉护理 脑梗死 TOAST分型
原文传递
静脉性脑梗死的MRI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礼侠 刘丽 +2 位作者 吕秀花 焦飞涵 高浪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浅表区14例(双侧5例、单侧9例),位于脑深部11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其中15例为出血性脑梗死。18例患者进行了MR...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6例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浅表区14例(双侧5例、单侧9例),位于脑深部11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其中15例为出血性脑梗死。18例患者进行了MRV检查,表现为相应引流静脉(窦)狭窄、信号缺失,侧支循环形成和引流静脉异常扩张。11例MRI增强扫描:4例脑回样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脑膜强化,3例皮层静脉扩张,其中10例静脉窦内发现“空三角征”。结论静脉性脑梗死MRI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可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静脉性脑梗死19例临床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由丽娜 姜海东 +2 位作者 孙淑霞 孙才 刘明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塞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9例确诊为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癫痫、颅高压等症状体征.19例病例中多发...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塞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9例确诊为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癫痫、颅高压等症状体征.19例病例中多发病灶12例,脑叶病变18例,梗死伴出血3例.经各种方法治疗后16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早期给予抗凝、溶栓及病因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空气波压力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勇 武苗 +2 位作者 张君臣 张迎春 段茜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3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预防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预防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空气波压力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联合低频脉冲电治疗对预防ACI患者发生DVT的效果确切,同时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操作简便,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波压力 低频脉冲电 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附1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婷 金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间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诊断为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的患儿,复习国内相关报道,并与经典文献中的脑脓肿相鉴别。结果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 目的分析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间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诊断为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的患儿,复习国内相关报道,并与经典文献中的脑脓肿相鉴别。结果新生儿深部白质静脉梗死后囊变的特征表现为:(1)楔形或扇形的脑实质异常伴邻近出血,其内可见线状或树枝状异常信号改变;(2)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为囊性病灶内液体扩散不受限,而邻近脑实质或出血碎片扩散受限;囊腔无张力,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3)波谱示囊内高脂质峰(短TE),合并出血时诊断价值有限。结论 DWI可作为鉴别新生儿深部脑白质静脉性梗死后囊变与脑脓肿的主要序列,必要时可加做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以明确出血及深静脉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
原文传递
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比较
18
作者 边媛 张阿萌 康眼训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5期-,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静脉性脑梗塞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联合依拉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马建永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4期37-39,67,共4页
目的研究依拉达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依拉达奉进行治疗。对比两... 目的研究依拉达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依拉达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的神经缺损情况以、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周、2周、3周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所改善,生活能力均有所提升,研究组的改善和提升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将依拉达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拉达奉 静脉溶栓/治疗应用 急性脑梗死/治疗
下载PDF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汪丽萍 钟梅 +4 位作者 裘毓雯 王志坚 尹爱兰 刘健 王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6例孕产妇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危险因素以剖宫产术、长期卧床、子前期为主;孕早...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6例孕产妇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危险因素以剖宫产术、长期卧床、子前期为主;孕早期7例占26.9%,孕中期2例占7.7%,孕晚期3例占11.5%,产褥期14例占53.8%,以上矢状窦区病灶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以首选抗凝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其显效率61.5%,病死率11.5%,误诊率高达57.7%。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高危因素众多,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为原则,抗凝治疗安全有效,重在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孕产妇 脑梗死 抗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