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陈林 余春华 李俊英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49-55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静脉血栓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和经济负担,是不容忽视的PICC相关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PICC相关...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静脉血栓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和经济负担,是不容忽视的PICC相关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9月间住院化疗安置PICC的1,538例肺癌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值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结果在1,53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静脉血栓38例,发生率为2.47%。患者的年龄、置管肢体、血小板计数、PT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2.194,P=0.024)、置管静脉(OR=1.955,P=0.006)、FIB值(OR=2.055,P=0.028)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头静脉置管的发生率高于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置管,FIB>4 g/L的患者发生率高于FIB≤4 g/L的患者。结论患者性别、置管静脉、FIB值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在PICC护理工作中,应详细评估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从而有效降低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唐颖 郭庆山 +2 位作者 赵玉峰 陈永华 陈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涉及患者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情况及手术情况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涉及患者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情况及手术情况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中DVT总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一般情况包括男性、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患者DVT的发生率较高;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DVT的发生率亦高于总体水平.不同受伤类型中坠落伤DVT的发生率最高,达45.6%.不同部位骨折DVT的发生率不同,其中股骨干骨折最高,达20.5%.3处以上骨折DVT的发生率为51.7%,2处为14.2%,而单处骨折仅为3.7%.粉碎性骨折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总体水平.DVT发生率随手术持续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术中大量输血或硬膜外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发现9个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DVT发生率越高.结论 年龄>60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坠落伤、3处以上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后休克、手术持续时间>2 h、接受硬膜外麻醉是创伤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费晨 王鹏飞 +6 位作者 张斌飞 魏巍 屈霜威 杨琨 李智 庄岩 张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循证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樊雪频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就诊的4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中28例分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余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就诊的4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中28例分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余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2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1%,显著高于观察组。观察组FIB值、D-D值、CD62p表达值、DQ值、ZQ值及GQ值比对照组显著降低,而PC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秀 陈跃鑫 +2 位作者 曾嵘 郑月宏 刘暴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门诊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且资料完整的51例患者,根据其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1例)和利伐沙班组(30例),治疗时间≥3个... 目的分析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门诊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且资料完整的51例患者,根据其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1例)和利伐沙班组(30例),治疗时间≥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血栓部位及血栓再通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的用药时间较华法林短,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85.7%比60.0%)利伐沙班组高于华法林组(均P〈0.05),华法林组的5例混合型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其下肢静脉彩超显示均为部分再通,而利伐沙班组5例混合型静脉血栓患者2例患者静脉血栓完全消除,3例部分再通。周围型静脉血栓完全再通率利伐沙班组高于华法林组(84%比25%,P〈0.05)。结论利伐沙班能显著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静脉通畅率和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华法林 利伐沙班
原文传递
新型抗凝药物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 被引量:28
6
作者 柯永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4期361-367,共7页
抗凝药物在防治血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的抗凝药物如肝素需胃肠道外给药,院外使用不便。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治疗安全窗窄,需经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也给患者使用带来不便。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使用方... 抗凝药物在防治血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的抗凝药物如肝素需胃肠道外给药,院外使用不便。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治疗安全窗窄,需经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也给患者使用带来不便。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使用方便、无需监测的优点。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在防治血栓事件中安全、有效。本文就利伐沙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 静脉血栓 急性冠脉综合征 房颤
下载PDF
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原娜 王磊 武雪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6期86-89,97,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肺癌化疗患者157例,进行180 d的临床观察。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确诊...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肺癌化疗患者157例,进行180 d的临床观察。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确诊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情况、合并症、置管静脉的选择、PICC置管时间和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结果 157例肺癌患者中17例(10.8%)发生症状性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在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性别、临床分期、使用依托泊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肿瘤类型、治疗情况、合并症、置管静脉的选择及PICC置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使用依托泊苷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1.373倍,女性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男性的1.219倍,肺癌ⅢB~Ⅳ期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Ⅱ~ⅢA的4.347倍。结论性别、临床分期和依托泊苷的使用是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血栓 化疗药物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1
8
作者 顾建平 楼文胜 +5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CS)及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DSA明确诊断为ICS及继发DVT的患者资料,其中单纯ICS患者39例,ICS继发DVT患者86例。对不伴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及髂静脉狭窄、...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CS)及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DSA明确诊断为ICS及继发DVT的患者资料,其中单纯ICS患者39例,ICS继发DVT患者86例。对不伴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及髂静脉狭窄、闭塞的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自膨支架置入术,对伴有髂、股静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患者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行经导管血栓抽吸、机械性血栓消融、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及经导管溶栓。采用卡方检验对单纯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39例单纯ICS患者中,38例实施了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86例继发有DVT的ICS中,83例实施了各种腔内介入治疗。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4%(38/39)和96.5%(83/86),出院后6个月分别为96.3%(26/27)和90.2%(46/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和0.266,P值均〉0.05);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4.9%(37/39)和79.1%(68/86),出院后6个月分别为92.6%(25/27)和68.6%(35/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79和4.441,P值均〈0.05)。结论介入治疗ICS及继发DVT安全、有效,并且应尽早发现和处理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肝癌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董晓锋 周健 +3 位作者 兰帅奇 郝新建 叶昱坪 王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估肝癌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肝癌患者316名,检测TEG、常规凝血试验和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为血栓形成组、无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估肝癌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肝癌患者316名,检测TEG、常规凝血试验和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为血栓形成组、无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此3组患者上述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与无血栓组比较q=14.706,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组比较q=20.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检测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TEG中R值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肝癌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邱思花 叶明星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就诊患者396例,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态、部位、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应用受试者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果.结...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就诊患者396例,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态、部位、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应用受试者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果.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36例,超声检出率9.09%.急性血栓占58.3%(21/36),亚急性血栓占22.2%(8/36),慢性血栓占19.4%(7/36).急性期声像显示:血栓部位的管径显著增宽,血管内壁规则、清晰,呈现均匀低回声,血栓部位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期:静脉管径粗细不均匀,回声较急性期增强,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等,血管充盈缺损;慢性期:血管管径趋于正常或变细,血栓区呈中等或较高回声,有机化再通者可见彩色血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标准误为0.022,95%CI为0.926~1.000,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9.4%.结论 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应结合回声、管腔变化、血流动力学等特征作出判断,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下载PDF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区锦燕 刘晓捷 +1 位作者 吴征杰 周曙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6-708,共3页
目的 回顾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探讨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因创伤致多发骨折、股骨骨折、胫骨或胫腓骨折当天入院,拟行手术切开复... 目的 回顾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探讨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因创伤致多发骨折、股骨骨折、胫骨或胫腓骨折当天入院,拟行手术切开复位术的1000例患者,其中男568例,女432例;年龄20~90岁[(54.8±21.50)岁].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 d(骨折患肢消肿后,约骨折后4~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0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4例(6.4%)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髂-股静脉血栓26例,胭-胫静脉血栓10例,肠腓肌、比目鱼肌血栓28例.骨折后2 d,1000例患者中有736例(73.6%)D-二聚体>正常值(324μg/L),伤后4~10 d其中56例(7.6%)发生血栓;骨折后2 d,264例(26.4%)D-二聚体≤324μg/L,伤后4~10 d其中8例(3.0%)患者发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P<0.01).结论 创伤骨折术前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降低麻醉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的风险.D-二聚体增高,可能引发血栓,但D-二聚体正常后也有发生血栓可能,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吕秋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36-37,39,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恶性肿瘤化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运用自制的PICC术后患者跟踪报告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恶性肿瘤置... 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恶性肿瘤化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运用自制的PICC术后患者跟踪报告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恶性肿瘤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共5例(5%),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3例(3%),两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χ2=7.986,P<0.01)。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从置管到拔管,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种血栓发生因素制订预防措施,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重复穿刺次数,降低医疗用物的消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PICC 静脉血栓 原因 预防
下载PDF
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仕文 孙旭 +4 位作者 杨明辉 王满宜 吴新宝 曹奇勇 吴宏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5-678,共4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448例髋臼或骨盆骨折患者,男34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为39.4岁(14-80岁)。其中骨盆骨折122例,髋臼骨折326例。,受伤至手术... 目的探讨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448例髋臼或骨盆骨折患者,男34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为39.4岁(14-80岁)。其中骨盆骨折122例,髋臼骨折3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15d,平均13.4d。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骨折类型(陈旧性骨折与含)、术前牵引制动、术前是否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D-二聚体水平及吸烟史作为自变量,术前是否发生DVT作为斟变母(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利用,检验确定影响DVT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DVT的独立危险闵素及相应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共有79例(17.6%)患者发生下肢DVT。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血栓措施、血清D-二聚体〉500μg/L。与血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2.114,95%C,(1.254.3.564),P=0.005]、合并系统性疾病lOR=2.302,95%CI(1.270,4.175),P=0.0061、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2.270,95%C1(1.322,3.8971,P=0.003】是影响DVT发生的独芷危险吲素。结论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町能性较大。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严密监测血栓是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盆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书智 沈莉 +5 位作者 顾建平 吴刚 张娅梅 冯敏 殷信道 卢铃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 目的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培丞 曹力 +3 位作者 杨德盛 胥伯勇 郭文涛 艾力·热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5-1339,共5页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高血压 骨关节炎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消癌平联合吉非替尼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丽娜 武文辉 +1 位作者 钟敏 蒋冬梅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3例ⅢA~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7)和观察组(n=96)。对照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消癌平注射液联合...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3例ⅢA~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7)和观察组(n=96)。对照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分子水平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有49例(63.64%)出现高凝状态,明显高于治疗前和观察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全血粘度高切值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而全血粘度低切值、毛细管血粘度值、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可以改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联合吉非替尼抗癌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癌平注射液 吉非替尼 凝血状态 静脉血栓 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富德 朱玉欣 +2 位作者 邢琰 张欣 张凯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585-588,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之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收治的应用PICC的30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之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收治的应用PICC的30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304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6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导管腔数、导管型号、血栓史及预防计量抗凝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类别、远处转移、倒锥结构、穿刺次数、调管次数及合并症是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肿瘤类型,远处转移,倒锥结构,穿刺次数,调管次数,合并症,化疗史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老年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中青年患者的1.768倍;穿刺次数大于2次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的4.039倍;调管次数大于1次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从未调管患者的3.789倍。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DS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胡蓝月 顾建平 +2 位作者 王利伟 楼文胜 殷信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不同抗凝治疗时限的中、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媛媛 李敏 +1 位作者 郭丰勇 金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5-160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抗凝治疗时限1个月52例,3个月48例,6个月54例,均联合压力袜治疗。治疗后6个月随访彩超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无肺栓塞发生,出血事件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2例;停止抗凝后6~18个月复发或发生深静脉血栓共14例。结论:不同时限抗凝治疗对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中、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须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静脉血栓 肌间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抗凝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秋学 张执全 +3 位作者 杨冬山 张磊 王铁功 陈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genesis,PVT)的效果。方法总结河北省沧州中心医院1994年8月至2011年7月157例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手术,其中2000年以后手术的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genesis,PVT)的效果。方法总结河北省沧州中心医院1994年8月至2011年7月157例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手术,其中2000年以后手术的89例术后24h开始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川芎嗪160mg,每日1次静点,持续1周,48h后再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250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持续7—14d为预防组;以2000年以前68例术后未预防性用药为对照组。通过3~12个月随访,分析两组PVT的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血栓发生率为8%(7/89),其中Ⅰ、Ⅱ级血栓占5/7,Ⅲ级以上血栓占2/7,无肠坏死病例;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29%(20/68),其中Ⅰ、Ⅱ级血栓占20%(4/20),Ⅲ级以上血栓占80%(16/20),有3例出现肠坏死,两组PVT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7,P=0.00;两组Ⅲ级以上血栓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7.20,P=0.00。预防组在预防用药期间未发生明显出血并发症。结论PVT形成是多种原因促成的结果,术后早期进行抗凝治疗不仅安全,而且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