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条山东段植被垂直带的数量分类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茹文明 张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有序样方聚类法对中条山东段植被的垂直带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 ,结果为 :1.落叶阔叶林带 ,包括 4个亚带 :(1)侧柏林带 (5 0 0~ 80 0m) ,(2 )松栎林带 (80 0~ 180 0m) ,(3)栓皮林带(140 0~ 2 0 0 0m)和 (4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有序样方聚类法对中条山东段植被的垂直带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 ,结果为 :1.落叶阔叶林带 ,包括 4个亚带 :(1)侧柏林带 (5 0 0~ 80 0m) ,(2 )松栎林带 (80 0~ 180 0m) ,(3)栓皮林带(140 0~ 2 0 0 0m)和 (4 )杨桦林带 (190 0~ 2 2 0 0m) ;2 .山地草甸带 (2 10 0~ 2 35 8m) .此外 ,与前人的划分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有序样方聚类法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东段 植被 垂直带 有序样方聚类 数量分类
下载PDF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及其与邻近地区的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岳明 党高弟 辜天琪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5期375-382,共8页
在首先确定垂直带划分的原则后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带、中山小叶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 3个垂直带 ,各垂直带植被物种组成的区系、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证实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与邻近地区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 在首先确定垂直带划分的原则后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带、中山小叶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 3个垂直带 ,各垂直带植被物种组成的区系、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证实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与邻近地区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表明 ,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与秦岭北坡有明显差异 ,表现为典型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域的植被景观 ,虽然基带以上各植被带暖温带特色很明显 ,但其植被属性应是北亚热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被 垂直带谱
下载PDF
云顶山植被及其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上官铁梁 张峰 《山地研究》 CSCD 1991年第1期19-26,共8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山西云顶山植被的6个植被型,16个群系,并将现存植被的垂直带划分为4个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00—1750米);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750—2200米);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2200—2600米);亚高山灌从草甸带(海拔2600米以上)。
关键词 云顶山 植被 植物 生态学 阔叶林
下载PDF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岳明 党高弟 雍立军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22-28,共7页
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优势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主要植被类型及其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讨论。本区属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温带分布属占较大比例 ,热带分布属也占相当比重。低中山森林植被优势植物以华中、华北及华东成分... 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优势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主要植被类型及其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讨论。本区属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温带分布属占较大比例 ,热带分布属也占相当比重。低中山森林植被优势植物以华中、华北及华东成分为主 ,亚高山灌丛及草甸则主要由唐古特成分及中国 喜马拉雅成分构成 ,本区可被视为我国温带植物区系的典型地区。本区植被可分为 3个垂直自然带 :( 1 )落叶阔叶栎林带 ( 2 0 0 0 m以下 ) ;( 2 )落叶阔叶桦林带 ( 2 0 0 0~ 2 5 0 0 m) ;( 3)针叶林带 ( 2 5 0 0 m以上 )。本区较广泛出现的油松 ( Pinus tabulae formis)和华山松 ( P.armandii)仅能在裸岩陡坡上发展为稳定群落 ,故不能作为植被垂直带划分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佛坪 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区系特征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易玉媛 王红义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10期6-9,16,共5页
为了探索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植被群落分布特征,采用样地调查和档案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海拔梯度变化格局研究植被群落的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北坡植物分属84科399属1 044种,从大到小依次为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蔷薇科... 为了探索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植被群落分布特征,采用样地调查和档案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海拔梯度变化格局研究植被群落的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北坡植物分属84科399属1 044种,从大到小依次为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蔷薇科、豆科、藜科、伞形科、唇形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这前10个科的属和种均占祁连山植物属和种的54.89%;(2)沿海拔梯度,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呈现5大植被带和16个主要的、典型的植被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梯度 垂直气候带 祁连山
下载PDF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垂直带的划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长科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18-222,共5页
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森林调查样方进行了极点排序,结果是29个样方明显分成三个占据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垂直带)的样方集团。以各个样方集团中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所发展成的顶极群落作为各个样方集团所在的垂直带的标志,把该... 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森林调查样方进行了极点排序,结果是29个样方明显分成三个占据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垂直带)的样方集团。以各个样方集团中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所发展成的顶极群落作为各个样方集团所在的垂直带的标志,把该地区的植被分为三个垂直带:中、低山典型落叶阔叶林带,中山落叶阔叶小叶林带,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旬河流域 植被垂直带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安永梅 杜维波 +2 位作者 周晓雷 张晓玮 武利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7-1025,共9页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依据海拔梯度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植被垂直带[草原带(1800~2000 m)、山地灌丛带(2000~2200 m)、亚高山针叶林带(2200~2900 m)、亚高山矮林带(2900~3000 m)、高山...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依据海拔梯度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植被垂直带[草原带(1800~2000 m)、山地灌丛带(2000~2200 m)、亚高山针叶林带(2200~2900 m)、亚高山矮林带(2900~3000 m)、高山灌丛带(3000~3500 m)、高山草甸带(>3500 m)],在整理6个植被垂直带植物名录的基础上,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各植被垂直带的种子植物丰富度、生活型、区系成分和系统发育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的垂直变化规律,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为山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按最新的分类系统划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隶属于87科387属889种,植物科、属、种丰富度随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单峰分布格局,在亚高山针叶林带达到峰值(81科304属661种);各植被垂直带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呈中等不相似和极不相似水平,海拔越靠近的植被垂直带间相似性系数越高。(2)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不同生活型的垂直变化格局存在差异,木本植物所占比例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草本植物呈相反的变化格局,且各植被垂直带中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始终高于木本植物。(3)保护区植物在属水平上,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植被带海拔升高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温带成分占比呈上升的变化趋势。(4)系统发育结构在中低海拔区域的亚高山针叶林带呈发散型,在高海拔区域(>2900 m)的3个植被带中呈聚集型,说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非随机分布格局在群落构建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植物区系 植被垂直带 系统发育结构
下载PDF
中条山东段植被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茹文明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32-39,共8页
文章对中条山东段植被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概要介绍了 7个植被类型 ,2 6个群系 ,并将现存的植被的垂直带划分为 5个带 ,侧柏林带 (50 0— 1 0 0 0m) ;松栎林带 (80 0—1 50 0m) ;栓皮林带 (1 4 0 0— 2 0 0 0m... 文章对中条山东段植被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概要介绍了 7个植被类型 ,2 6个群系 ,并将现存的植被的垂直带划分为 5个带 ,侧柏林带 (50 0— 1 0 0 0m) ;松栎林带 (80 0—1 50 0m) ;栓皮林带 (1 4 0 0— 2 0 0 0m) ;杨桦林带 (1 90 0— 2 2 0 0m) ;山地草甸带 (2 1 0 0— 2 35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 中条山东段 植被类型 垂直带 植被组成 侧柏林带 松栎林带 栓皮林带
全文增补中
河南金岗台山区的植被及其垂直分布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永立 张克永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37-343,共7页
根据样方中的种类统计,组成金岗台山区植被的种子植物计有105科,349属,566种;其区系特征为:地理成分复杂,有14个分布区类型;温带区系特征较为明显,其成分占42.2%,热带成分占33.6%;且有一定的古老和特有... 根据样方中的种类统计,组成金岗台山区植被的种子植物计有105科,349属,566种;其区系特征为:地理成分复杂,有14个分布区类型;温带区系特征较为明显,其成分占42.2%,热带成分占33.6%;且有一定的古老和特有成分。植被的生活型谱为高位芽植物占39.6%,地面芽植物占31.4%,地上芽植物占10%,地下芽植物占12%,一年生植物占7%。主要植被类型计有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和39个群系。垂直带谱为海拔200─600m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与低山落叶阔叶林组成的复合带,海拔600─1500m为中高山落叶阔叶林(包括矮林)带,海拔1500m以上为灌丛、草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垂直分布 金岗台山区 复合带
下载PDF
华山北坡的植被及其垂直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树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89年第3期66-74,共9页
本文着重介绍华山北坡植被的现状。笔者认为,华山北坡植被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丰富的植物种类;过渡性的植物区系;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华山北坡的植被可以划分出山地落叶阔叶林(海拔1650米以下)和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1650米以上)两个... 本文着重介绍华山北坡植被的现状。笔者认为,华山北坡植被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丰富的植物种类;过渡性的植物区系;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华山北坡的植被可以划分出山地落叶阔叶林(海拔1650米以下)和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1650米以上)两个植被垂直带,并在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内进一步划分出8个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植被 垂直带
下载PDF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华 马延新 +5 位作者 武晶 祝业平 张宝财 孙卫东 马明军 兰玉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1-1270,共10页
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 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蒙古栎+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820m的紫椴+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20-920m的臭冷杉+暴马丁香针阔混交林带,海拔920-1080m的臭冷杉+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海拔1080-1190m的枫桦+臭冷杉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190-1280m的岳桦+簇毛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80-1320m的矮灌化槭树+毛榛子山地灌丛带,海拔1320-1367m的小叶章+苔草山地草甸带。⑵老秃顶子北坡自山麓至山顶8个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3、27、33、39、54、45、47和34种,呈现出了在中等海拔高度拥有最高物种多样性的现象。⑶老秃顶子北坡在山麓-920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增多,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在海拔92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减少,至山顶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21.2%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SPAN分类 植被垂直带谱 重要值 物种丰富度 生活型谱 老秃顶子
下载PDF
雾灵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建中 奚为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95-103,共9页
对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植被及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是根据植被综合特征;即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结合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确定植被类型并划分植被垂直带谱.雾... 对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植被及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是根据植被综合特征;即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结合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确定植被类型并划分植被垂直带谱.雾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9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900~15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17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700~1900m)5)山顶次生草甸带(海拔1900m以上).雾灵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8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00~14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600m)4)中山上部塞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600~1800m)5)山顶次生草甸带(海拔1800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规律 雾灵山 果林 生草 垂直带谱 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植被类型 灌丛 北坡
下载PDF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老白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及其特点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卜兆君 王升忠 +1 位作者 郎惠卿 郭克勤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80-84,共5页
老白山南坡植被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5个植被垂直带:蒙古栎阔叶林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偃松林带。由于山体小、下部受人为干扰以及上部被多条沟谷切割,故植被垂直带较窄。山体上部因受沟谷切割,... 老白山南坡植被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5个植被垂直带:蒙古栎阔叶林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偃松林带。由于山体小、下部受人为干扰以及上部被多条沟谷切割,故植被垂直带较窄。山体上部因受沟谷切割,加之分布冰缘地貌石河以及部分植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造成垂直带谱的破碎化。山顶冷湿,地势平坦、发育有沼泽。老白山比长白山白头山纬度高2°,海拔低995m,植被垂直带谱比其多一个偃松带;老白山比大兴安岭英吉里山纬度低7°,海拔高236m,植被垂直带谱比其多一个岳桦林带,说明老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具有从温带向寒带过渡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 老白山 植被垂直带谱 蒙古栎阔叶林带 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下载PDF
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月 安德帅 +1 位作者 徐丹丹 朱建琴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245-251,共7页
气候变化对垂直带谱的影响是长久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上,对植被带谱上植被群落沿海拔上的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短期效应),和垂直带谱上植被群... 气候变化对垂直带谱的影响是长久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上,对植被带谱上植被群落沿海拔上的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短期效应),和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的迁移(长期效应)均能反应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此,我们以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的迁移为主线,分别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垂直带谱上不同植被类型随气候变化在海拔梯度上的迁移,以及气候变化对垂直带谱上不同植被群落海拔梯度上分布带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垂直带谱 气候变化 植被群落迁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上各植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月 濮毅涵 +4 位作者 刘艳清 安德帅 徐丹丹 朱建琴 阮宏华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特别是常绿...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在研究上是一个难点。因此,本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影响分类的主要波段,融合不同季节的波段数据及DEM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对1986—2018年武夷山垂直带谱上的各个植被群落进行准确的分类和监测,并结合期间的气候变化探讨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研究成果显示:利用经过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来分类山体植被类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较好的分类出草甸,竹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总体分类精度为93.3%,Kappa系数为0.91;1986—2018年期间,武夷山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呈增加趋势,针叶林及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植被的迁移和面积变化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明显;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海拔上限有所上升,草甸和针叶林的分布海拔无明显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和海拔分布特征能很好地识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带谱,为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影响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植被垂直带谱 气候变化 植被群落迁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