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 NDVI的川中丘陵区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磊 张梅 +1 位作者 罗明良 周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177,共7页
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相MODIS NDVI数据,利用ArcGIS 9.3及Fragstas 3.3对川中丘陵区植被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尺度上区域植被以中高及高覆盖度为主,2000—2005年总体变化不大,2005年以来,高覆盖度面积锐减,大... 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相MODIS NDVI数据,利用ArcGIS 9.3及Fragstas 3.3对川中丘陵区植被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尺度上区域植被以中高及高覆盖度为主,2000—2005年总体变化不大,2005年以来,高覆盖度面积锐减,大部分区域转换为中高覆盖;景观特征上,2005年以来斑块破碎性加剧,混杂程度提高,最大斑块指数减少为原来的28%;空间位置上,覆盖度降低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新建城区与重大工程建设用地及其周围区域;10年来川中丘陵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交通等大规模建设用地,叠加农村撂荒问题及其他干扰因子综合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景观变化 3S技术 像元二分模型 川中丘陵区
原文传递
植被恢复对洪雅县近15年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鹏 李贤伟 +3 位作者 赵安玖 黄从德 范川 赖家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721-6729,共9页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实施前后15年来(1994—2009)洪雅县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恢复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地增加、耕地和草地减少,是15年间洪雅县景观变化的主要特点。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主要集中于人为活动影响更为强烈的海拔1000 m以下区域,反映了退耕还林对景观类型组成改变的巨大推动作用;海拔1500 m以上区域,更多地受到天然林保护和自然因素影响,面积变化相对稳定,景观格局空间构造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海拔1000—1500 m区域,两种工程实施的影响交错,过程相对复杂。坡度≤5°的平缓地中,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林地增加明显;而在坡度25°附近的坡地中,耕地较多,退耕还林潜力较大,耕地—林地转换相对其他坡度区段更为明显。总体上,林地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扩张,斑块间空隙还林面积较多,有连片发展趋势;而耕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收缩,斑块规模更小,格局更加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 洪雅县 景观变化
下载PDF
近40年盐城潮滩盐沼湿地植被前缘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文谨 胡顺秋 +1 位作者 孙国昌 谭一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64,共12页
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潮滩盐沼受人为干扰和开发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受海洋动力(波浪、潮流、海平面)和生物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针对核心区潮滩盐沼区域,以1984—2021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来源,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 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潮滩盐沼受人为干扰和开发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受海洋动力(波浪、潮流、海平面)和生物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针对核心区潮滩盐沼区域,以1984—2021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来源,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阈值分割、大津算法、非监督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盐沼湿地前缘、湿地面积及研究区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1984—2006年,盐沼前缘呈现全面向海推进的趋势;2008年盐沼前缘开始呈现“南北淤积,中部侵蚀”的变化趋势;2014—2021年,核心区盐沼前缘中部趋于稳定。②研究区景观区域主要包括互花米草、碱蓬、芦苇以及养殖池区。互花米草面积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碱蓬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芦苇面积受碱蓬和互花米草的影响,呈先减少后增加态势;受政策影响,养殖池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直至消失。③研究区湿地面积与互花米草面积变化趋势一致。1984—2021年,盐沼前缘不断向海推进,核心区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直到2014年增加速率有所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滨海湿地 遥感 盐沼植被 景观格局演变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周淑琴 荆耀栋 +1 位作者 张青峰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74-3782,共9页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间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毛乌素沙地南缘
下载PDF
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静谊 张志强 +1 位作者 王新杰 唐丽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解译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1986年、2000年、2007年TM遥感影像,生成土地利用分类并进行流域植被景观制图,分析了植被景观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在GIS系统支持下,建立了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元素转移矩阵。结果表明,...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解译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1986年、2000年、2007年TM遥感影像,生成土地利用分类并进行流域植被景观制图,分析了植被景观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在GIS系统支持下,建立了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元素转移矩阵。结果表明,流域的植被景观基质始终是荒草地和灌木,1986年流域植被景观要素面积大小排序为:草地>阔叶林>灌木>农田>针叶林>园地>居住用地,草地、灌木和阔叶林3类占到总面积的87%以上,草地是绝对优势景观要素,占到景观总面积的41.69%,且连片性较好,灌木斑块数最大,分布零散、破碎,2000年流域植被景观要素排序变为:草地>灌木>阔叶林>农田>针叶林>园地>居住用地,2007年流域植被景观要素面积排序为:灌木>阔叶林>草地>针叶林>农田>园地>居住用地;通过分析两个时段景观转移矩阵,表明20 a间灌木面积比例持续增加,且主要来源于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变化 GIS FRAGSTATS 转移矩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