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植被指数最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振元 张杰 陈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利用GIMMS/NDVI(全球库存模拟和影像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青藏高原6个气象代表站的站点数据,结合多种统计和计算方法... 利用GIMMS/NDVI(全球库存模拟和影像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青藏高原6个气象代表站的站点数据,结合多种统计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NDVI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82~2013年青藏高原多年平均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而且发现不同地区植被的时间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根据高原长势最好的6~9月植被NDVI进行经验正交分解,将青藏高原植被分为5个区,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分区内植被的变化规律,得出:青藏高原植被NDVI下降最明显的区域在二区的噶尔班公宽谷湖盆地地区和北羌塘高原地区,植被NDVI上升最明显的区域在四区的祁连山东部地区。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不同分区内影响植被NDVI下降的因子,从青藏高原二区、四区、五区各选取NDVI处于下降趋势的两个代表站点。研究分析了各个站点植被NDVI与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日照百分率5个气象因子的关系,得出:在高原二区日照强度是其它分区的两倍左右,而降水量相对较少导致植被NDVI降低。高原四区由于降水量小、温度高、日照强,导致植被NDVI处于下降趋势;在青藏高原五区虽然降水充足,但日照较弱,限制了植被的正常成长导致NDVI处于下降趋势中;其结果为高原植被退化机制研究及高原植被对大气反馈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生长状况 NDVI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包气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苏建平 仵彦卿 +2 位作者 黎志恒 温小虎 张应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62-668,共7页
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流入量的持续减小,致使依赖河水补给来源的地下水呈减少趋势,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究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非饱和带的含水量、地下潜水埋深、土壤类型结构等与河岸... 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流入量的持续减小,致使依赖河水补给来源的地下水呈减少趋势,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究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非饱和带的含水量、地下潜水埋深、土壤类型结构等与河岸绿洲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盐分是决定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的3个主要因素,而土壤结构是不可改变的,土壤盐分又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因此,地下水是极端干旱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包气带 土壤水分 植被生长状况 河岸绿洲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水电站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龚围 李丽 +5 位作者 柳钦火 辛晓洲 彭志晴 邬明权 牛铮 田海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24-1436,共13页
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区域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工程为... 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区域中国援建的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陆地系列卫星(Landsat)、哨兵2号(Sentinel-2)等遥感对地观测数据,利用决策树与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水电站库区概况、水电站对植被生长状况与生态资源影响等方面,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水电站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遥感监测及分析。本文首先根据遥感影像与DEM确定库区及库容,结合最小外接正方形面积比及平均宽度等指标确定各水电站缓冲区类型和范围。利用NDWI及NDVI构建决策树模型,提取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和其它5类;结合区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库区生态占用并对水电站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沿线10座水电站造成的生态损失与库区面积呈正相关,不同工程间,在水体、林地、草地、耕地和其它方面的损失面积大小存在较大差异;②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覆盖度年均变化幅度约为0.35%、1.27%,水电站修建对周边生态资源与植被生长状况影响较小,同时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水电站的修建会明显改善周边环境;③各水电站周边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大部分水电站周边植被生长状况良好;④水电站建设始终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从施工设计到水电站后期维护期间,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占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防范得当;⑤水电站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水电站工程 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 植被生长状况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遥感 监测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影像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
作者 史本宁 单志超 +3 位作者 赵相伟 许雨晴 李开鸿 乔浩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8期25-28,共4页
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是现阶段电力系统中最可靠经济、技术最成熟的储能装置,其建设及运营期间可能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以山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Landsat5 TM卫星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 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是现阶段电力系统中最可靠经济、技术最成熟的储能装置,其建设及运营期间可能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以山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Landsat5 TM卫星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监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前后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了解电站建设及运营期间实际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及运营期间,周边区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9-2023年以来,电站周边区域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低值区域面积占比减小,高值区域面积占比增大;电站的建设及运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生态环境影响 空间分析 植被生长状况
下载PDF
土壤特性对渠道护坡植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志林 张丽娅 +2 位作者 杨秋贵 李虎星 陈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目的]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渠坡植草生长的影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植草护坡及标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新郑段渠坡为例,分析4个不同盖度典型植草护坡样方不同层次土壤理化性质及变化特征。[结果]①秋... [目的]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渠坡植草生长的影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植草护坡及标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新郑段渠坡为例,分析4个不同盖度典型植草护坡样方不同层次土壤理化性质及变化特征。[结果]①秋季土壤水分比较适宜,浅层水分含量平均为16.56%,深层水分含量平均为16.91%,同一样方垂直剖面差异不大,不同样方浅层差异较明显。②土壤pH值平均在8.5左右,整体呈强碱性;平均容重在1.37左右,浅层小于深层。③有机质含量浅层平均为0.34%,深层平均为0.31%,不同盖度样方差异明显(p<0.05);全氮、全磷含量缺乏,全钾含量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植草护坡盖度和生长状况渠坡土壤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但均属较差水平。渠坡植草生长状况除土壤自身特性外,还与草坪建植措施、长期极端干旱及不合理修剪等日常管护措施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坡植草 生长状况 土壤特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PLA沙障内植被生长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丹丹 杨耀 胡生荣 《环境与发展》 2013年第8期64-66,共3页
以位于吉兰太盐湖自然保护区的PLA沙障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裸沙丘为对照,从2007年到2011年,每年9-10月对PLA沙障及对照区内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与裸沙丘相比,PLA沙障内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较好,但截至目前尚未形... 以位于吉兰太盐湖自然保护区的PLA沙障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裸沙丘为对照,从2007年到2011年,每年9-10月对PLA沙障及对照区内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与裸沙丘相比,PLA沙障内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较好,但截至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植被盖度年际变化较大。(2)几种规格PLA沙障相比,在促进植被生长方面,3m×3m规格最好,2m×2m规格次之,1m×1m规格最差。(3)与裸沙丘相比,设置PLA沙障后,坡位对于植被的生长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规律性还需进一步的跟踪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沙障 植被生长状况 跟踪调查
下载PDF
陆地蒸散发分割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新梦 狄崇利 +2 位作者 刘琴 韩琼 王铁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5-232,240,共9页
蒸散发(ET)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蒸散发分割及其影响因素辨识在气象、水文和农业等领域均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蒸散发分割方法的适用性及不同时间尺度上蒸散发分割的影响因素,在总结不同蒸散发分割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 蒸散发(ET)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蒸散发分割及其影响因素辨识在气象、水文和农业等领域均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蒸散发分割方法的适用性及不同时间尺度上蒸散发分割的影响因素,在总结不同蒸散发分割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日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上蒸散发分割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文气象和同位素方法适用于田间尺度,数值模拟方法适用于区域尺度;在日尺度上蒸腾和蒸散发比值(T/ET)与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及植被类型(体现在气孔导度差异)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在季节尺度上T/ET与植被生长状况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及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总结了蒸散发分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蒸散发分割的方法和影响因素两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蒸散发分割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分割方法 太阳辐射 降水 土壤含水量 植被生长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