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干扰对青山湖风景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1
1
作者 鲁庆彬 游卫云 +2 位作者 赵昌杰 王向伟 孟秀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5-302,共8页
2007年5月—2008年6月,研究了旅游干扰下浙江青山湖风景区植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物种重要值主要集中于黄山松等少数种上,且乔灌木的重要值趋于减少,草本的重要值趋于增加,植物总个体数增加.丰富度指数(D)和... 2007年5月—2008年6月,研究了旅游干扰下浙江青山湖风景区植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物种重要值主要集中于黄山松等少数种上,且乔灌木的重要值趋于减少,草本的重要值趋于增加,植物总个体数增加.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均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均匀度指数(J)为: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在同一层次中,不同干扰间相同物种仅有香樟等,相似性指数(Ss)值均<0.500.轻度干扰对针叶林地的危害较大,D、H和J值都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188、1.056和0.697;重度干扰对阔叶林地和灌草地的危害较大,灌草地的D值(2.013)最低,阔叶林地的H值(1.286)和J值(0.807)最低;中度干扰则促进了植物多样性增加,有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本区植物群落各结构要素的生态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导致夏蜡梅等土著种减少和狗尾草等外来种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植被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生长型 青山湖风景区
原文传递
广东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周厚诚 任海 彭少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8-305,共8页
以广东南澳岛的 1个草坡、4个人工林和 3个次生林群落为对象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 ,将这 8个群落当作植被恢复中的不同阶段 ,研究各群落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土壤养分等 ,进而研究了南澳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过程和机... 以广东南澳岛的 1个草坡、4个人工林和 3个次生林群落为对象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 ,将这 8个群落当作植被恢复中的不同阶段 ,研究各群落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土壤养分等 ,进而研究了南澳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过程和机理。随着植被的恢复进程 ,群落的阳性种类逐渐减少 ,中生性种类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依退化草坡→人工林→次生林逐渐增加。南澳岛退化草坡、10年生人工林、15年生人工林和次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 4.81t· hm- 2、45 .18t· hm- 2、10 0 .39t· hm- 2和 88.34 t· hm- 2 ,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1.0 4、3.81、5 .89和 6 .5 2 ,凋落物贮量分别为0 .42 t· hm- 2 、 3.2 0 t· hm- 2 、3.70 t· hm- 2 和 4.90 t· hm- 2 。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和交换性 K含量逐渐增加。由于海岛的生境、大风和暴雨的影响 ,海岛植被恢复的格局不同于大陆 ,而其恢复速度也较慢。根据本研究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土壤肥力 广东 南奥岛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中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树森 余新晓 +3 位作者 班嘉蔚 张振明 鲁绍伟 王计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50,共3页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 基于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演替中群落树种组成、胸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乔灌木树种数先升高后降低,趋于稳定。而乔木密度呈增加趋势,而灌木密度和乔木树种的最大株数比例的胸径范围呈不断降低趋势。群落的乔木、灌木和乔灌木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先升高后降低。除了栎树林乔木和平榛灌丛的乔灌木的均匀度较低外,乔木、灌木和乔灌木其他群落的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次生演替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张坤 包维楷 +1 位作者 杨兵 胡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8-1184,共7页
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对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恢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林下植被层对土壤微生物的潜在作用常被忽视.本文从林下植被对土壤微... 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对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恢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林下植被层对土壤微生物的潜在作用常被忽视.本文从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1)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结果有正面、负面和没有影响几方面;(2)作用途径为通过分泌物和凋落物归还的质与量等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也通过影响土壤微气候环境、土壤营养有效性和p H、改变乔木层和其他土壤微生物类群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3)在林下植被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中,试验方法多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而最新土壤微生物的测定方法(如高通量测序等)应用较少.今后林下植被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重点在于(1)提高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的准确性;(2)扩展研究方向;(3)与应用方面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植物与土壤反馈
原文传递
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贝贝 叶成龙 +4 位作者 虞丽 焦加国 刘满强 胡锋 李辉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057-3064,共8页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g干土79~449条...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g干土79~449条,小麦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光滩地数量最少.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植被带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植被带的分布依次为:苇草带>盐蒿带>小麦地>米草带>光滩带,而优势度指数λ的分布为:光滩带>米草带>小麦地>盐蒿带>苇草带,表明光滩带的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小于其他植被带,土壤线虫群落趋于单一化;成熟度指数MI表现为保护区内未开垦植被带高于已开垦的小麦地,说明农田受外界干扰明显.不同植被带间的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植被带的最大贡献物种各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与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线虫群落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植被带生境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28
6
作者 许加星 徐力刚 +3 位作者 姜加虎 王晓龙 陈宇炜 徐进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1,共6页
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的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以鄱阳湖典型洲滩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典型... 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的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以鄱阳湖典型洲滩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群落分布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水体到泥滩至阶地,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呈现带状演替,沿泥滩到阶地的方向,植物群落分别为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群落带、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带和篱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群落带;3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高度与地表生物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月降水量越大,则篱蒿群落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能影响植物群落优势种的高度。加强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对于了解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洲滩 结构 土壤养分 鄱阳湖
原文传递
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郁 李琪安 +2 位作者 刘蔚秋 凡强 廖文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4-22,共9页
根据对深圳围岭公园的实地调查,认为深圳市围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其原始植被已基本被破坏。目前其现有植被可分为南亚热带次生人工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主要植物群落有:南亚热带常绿灌木林、台... 根据对深圳围岭公园的实地调查,认为深圳市围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其原始植被已基本被破坏。目前其现有植被可分为南亚热带次生人工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主要植物群落有:南亚热带常绿灌木林、台湾相思林、马占相思林和桉树林等。对围岭公园植被、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分析,进一步与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结果表明围岭公园的次生人工林种类组成简单、种类较少,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优势种突出,优势种群多数处于一、二、三级立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围岭公园 植被类型 植物群落 年龄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文 张建利 +3 位作者 周玉锋 安明态 吴佳海 杨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3-848,共6页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种群习性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升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降低,一年生...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种群习性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升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降低,一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和灌木为辅的植物群落结构类型。(2)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中,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莠竹(Microstegium nudum)种群分别为不同海拔样点的优势种群,优势种群和次优种群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3)喀斯特山地草地不同海拔间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在0~0.25之间,属于极不相似水平,海拔梯度间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同时坡向对于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较小,海拔是影响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草地植被 群落结构 相似性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淑莲 张锋 +1 位作者 陈志杰 王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多样性 昆虫群落结构 退化生态系统 昆虫群落组成 群落稳定性 纸坊沟流域 恢复过程 昆虫种类 植被种类 高原植被 人工植被 恢复植被 种类搭配 丰富度 治理区 封育区 均匀度 优势度 物种数 类型区
下载PDF
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继亮 赵文智 +1 位作者 李锋瑞 潘成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沙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荒漠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天然固沙植被群落转变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显著降低了地表节肢动物数量,但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这在5月份表现尤为明显。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8月人工柽柳林群落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群落。人工固沙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适应荒漠环境的拟步甲科甲虫,而蚁科和部分蜘蛛的数量显著增加,它们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决定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不同生境具有强烈的指示作用,如拟步甲科等可指示荒漠生境,潮虫科等可指示梭梭林生境,而蠼螋科和狼蛛科等可指示柽柳林生境。综上所述,人工栽植固沙灌木形成的固沙植被群落导致了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但也为更多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提供了适应栖居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等,从而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群落 地表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中强 任慧 +2 位作者 郝孟曦 张萌 徐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8-1026,共9页
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结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研究了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2009年近20年间斧头湖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对干扰较为敏感的种类如睡莲已经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如微齿... 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结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研究了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2009年近20年间斧头湖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对干扰较为敏感的种类如睡莲已经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如微齿眼子菜、密齿苦草和轮叶黑藻等变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同时出现一些人工栽培外来水生植物。斧头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演替到目前阶段人为控制下的人工演替,群落演变剧烈,其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群丛数量和结构以及水生植被总生物量均变化明显,经历一个多(高)—少(低)—多(高)过程。研究表明围网养殖、刈割、引种等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生活史、繁殖策略以及水位波动等自然因素可能是引起斧头湖水生植被演变剧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替代 水生植物 群落结构 演替 斧头湖
下载PDF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婷 张永超 赵之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8,共10页
为了给青藏高原地区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在三江源黄河源区选取退化高寒河流湿地,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湿地退化阶段,分析了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探究湿地退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土壤呈碱性,土... 为了给青藏高原地区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在三江源黄河源区选取退化高寒河流湿地,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湿地退化阶段,分析了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探究湿地退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土壤呈碱性,土壤pH在各土层中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0~20 cm土层,退化严重的湿地土壤pH(8.5~9.0)显著高于未退化湿地的土壤pH(8.0)。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盐分富集层逐渐下移,土壤含水量、全碳含量明显降低,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全磷含量趋于升高,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是玛多河流湿地退化的首要原因,而退化主要影响群落的高度,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量和全碳含量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高寒河流湿地 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世品 马祥庆 林开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7-41,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现存植被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面积小,但结构复杂,种类丰富,层次分化明显。生于山谷岩隙中的岩生植物群落以青冈为建群种,因其生境特殊而有较特殊的群落结构。针阔混交林有较多常绿阔叶林的残余成分,乔... 对武夷山风景区现存植被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面积小,但结构复杂,种类丰富,层次分化明显。生于山谷岩隙中的岩生植物群落以青冈为建群种,因其生境特殊而有较特殊的群落结构。针阔混交林有较多常绿阔叶林的残余成分,乔木层分为明显的二层,上层由马尾松占据,马尾松林林相单一,乔木层仅一层,马尾松的优势极显著。九曲溪两岸的毛环竹林林相整齐,立竹均匀,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区 植被 类型 群落 结构特征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态恢复 森林
下载PDF
老龄杉木林下植物成分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林开敏 郭玉硕 +2 位作者 俞新妥 张文富 陈永琴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老龄杉木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较为丰富,共有85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门8种,种子植物门77种;以山茶科、清风藤科、交让木科、壳斗科、紫金牛科、防己科、樟科、乌毛蕨科、卷柏科和葡萄科为主要优势种.从群落成份的分布频度级... 老龄杉木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较为丰富,共有85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门8种,种子植物门77种;以山茶科、清风藤科、交让木科、壳斗科、紫金牛科、防己科、樟科、乌毛蕨科、卷柏科和葡萄科为主要优势种.从群落成份的分布频度级系数来看,A级占总种数的44.71%,说明该群落内的绝大多数种类是分布不均匀的;老龄杉木林下植物属的地理分布以泛热带占绝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林下植物 群落结构 区系组成 优势种 频度分布
下载PDF
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局地小气候效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良美 黄玉源 +2 位作者 黎桦 李建龙 王佳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着重探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生态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林荫处,植物群落总冠幅盖度、总密度、群落重要值均与温度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植物群落群落重要值还与相对湿度达到显著正相关。(2)在林隙处,植物群落总平均株高与光... 着重探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生态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林荫处,植物群落总冠幅盖度、总密度、群落重要值均与温度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植物群落群落重要值还与相对湿度达到显著正相关。(2)在林隙处,植物群落总平均株高与光照强度成显著正相关,与风速成极显著负相关。(3)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其小气候生态效应间的相关性是:总平均株高与遮光效应值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挡风效应值亦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另外,总冠幅盖度与降温效应值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总密度与降温效应值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群落重要值与降温、增湿、挡风、遮光等生态效应值都成显著甚至极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分析与探讨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和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机理,可为科学地进行城市绿化、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植被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生态效应 相关系数
下载PDF
南宁市几个功能区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玉源 黄良美 +2 位作者 李建龙 黎桦 伍映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2-498,共7页
借助数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广西南宁市植被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主要的绿化乔木有45种,灌木24种。这些植物基本上代表了南宁市绿化植物的主体,但在生物量比重等方面,还是少数种类占主要优势,亟待调整。(2)绿地植被群落的平均胸径与密度... 借助数量分析技术分析了广西南宁市植被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主要的绿化乔木有45种,灌木24种。这些植物基本上代表了南宁市绿化植物的主体,但在生物量比重等方面,还是少数种类占主要优势,亟待调整。(2)绿地植被群落的平均胸径与密度成极显著负相关,显示城市植被与自然植被的相似性,而总冠幅盖度与总密度和综合重要值之间成极显著正相关,则显示了城市人工植被的特殊性;(3)绿地面积与胸径成显著正相关,而与密度、冠幅盖度成极显著与近显著的负相关,与重要值成负相关,则显示空间资源对群落特征的影响与自然植被是相似的;(4)聚类分析与主分量分析反映了人工绿地的群体特征,分类结果与功能区划分基本一致,个别样地则不一致;无论格局多样化,还是格调较为均一的绿色景观,均反映了人文美学价值取向对绿地建设的影响;(5)整体上看,南宁市植被结构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区 城市植被 群落结构 数量生态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4
17
作者 ZHANG Chao LIU Guo-bin +1 位作者 XUE Sha XIAO L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03-2113,共11页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eroded areas in the world. Accordingl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remedy the soil degradation problem. Understa...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eroded areas in the world. Accordingl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remedy the soil degradation problem. 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essential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s and for the reclamation of degraded arable lan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microbial processe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hizosphere soil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were as follows:two natural grassland (Artemisia capillaries and Heteropappus altaicus), two artificial grassland (Astragalus adsurgens and Panicum virgatum), and two artificial shrubland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Hippophae rhamnoides) specie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ere examined by analyzing the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and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izosphere soil sampled from the H. altaicus and A. capillari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values of microbial biomass C,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of carbon resources, Gram-negative (G-) bacterial PLFA, bacterial PLFA, total PLFA, Shannon richness, and Shannon evenness, as well as the lowest metabolic quotient. Soil sampled from the H. rhamnoid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metabolic quotient and Gram-positive (G+) bacterial PLFA, and soil sampled from the A. adsurgens and A. capillari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fungal PLFA and fungal:bacterial PLFA ratio.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a signiif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icrobial biomass C, G- bacterial PLFA, bacterial PLFA, and total PLFA. In conclusion, plant species under arid climatic conditions signiifcantly affec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hizosphere soil. Among the studied plants, natural grassland species generated the most favorable microbi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PLFA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vegetation types
下载PDF
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基于自然演替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途径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仓拴 刘晖 +2 位作者 程爱云 陶嘉敏 李云昀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8-123,共6页
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 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群落设计美学原理和种间竞争原理为依据,向已经演替1年的城市自生群落中引入63种栽培植物,按照分层的方式对群落进行改良。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61.9%的栽培植物可以在城市自生群落中定居并建立优势,能对76.7%的自生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使55.8%的自生植物消失。相比城市自生群落,改良后的群落美观度提高29.4%,公众接受度提高24%,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至2.29倍。相比一般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良后的群落可以节约58.2%的建植成本,降低83.9%的浇水成本和67.8%的除草成本。实验证明改良设计是一种可行的群落设计途径,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美学价值,同时让自然参与群落设计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城市自生群落 群落结构 群落改良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下载PDF
季节性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单贵莲 薛世明 +3 位作者 陈功 匡崇义 刘钟龄 初晓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2-818,共7页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草地生产力、盖度、密度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围封13年达最大,之后降低。围封后各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较大改变,经20年围封,草地由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演替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糙隐子草。就围封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来看,经7年围封,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但由于各物种的竞争能力不同,经10~13年围封,群落成为具有单优或寡优势种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生态优势度指数急剧增加。之后,随着围封年限继续延长至20年,群落逐步趋于稳定,形成多优或优势不明显的群落,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增加,生态优势度指数降低。综上所述,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管理方式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综合考虑草地产草量、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认为13年是较适宜的围封年限,但围封后的适宜利用问题(如适宜的割草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季节性围封 植被恢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延安地区黑沙蒿生长特征及护坡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许锐 郭璐 +1 位作者 李寻昌 董琪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24,共6页
研究目的:黑沙蒿是黄土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优良树种,研究黑沙蒿在黄土边坡植被群落结构中的生长特征,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及生态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延安地区黄土边坡主要优势植物黑沙蒿的调查,通过植物科属分布及密度、黑沙蒿... 研究目的:黑沙蒿是黄土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优良树种,研究黑沙蒿在黄土边坡植被群落结构中的生长特征,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及生态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延安地区黄土边坡主要优势植物黑沙蒿的调查,通过植物科属分布及密度、黑沙蒿在边坡植被群落结构中的生长特征以及Simpson指数等分析,研究黑沙蒿的护坡效应,为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复合型生态防护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论:(1)延安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符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边坡植被组成特征;(2)黑沙蒿由于耐寒耐旱及适生性强,成为延安地区黄土边坡主要植物物种;(3)随着坡度增大和土壤湿度降低,黑沙蒿数量相应减少,但优势度相应增大;(4)基于黑沙蒿护坡效应的分析,提出了各坡度下适宜的初期护坡植物物种及相应的工程结构措施;(5)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黄土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黄土边坡 生长特征 护坡效应 植被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