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 被引量:95
1
作者 朴世龙 张宪洲 +4 位作者 汪涛 梁尔源 汪诗平 朱军涛 牛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42-2855,共14页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快速的气候变化,高原生态系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主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物候、高山树线、生物多样性、植被...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快速的气候变化,高原生态系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主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物候、高山树线、生物多样性、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阐述了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反馈及对亚洲季风的远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如下:气候变暖导致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高原树线位置上升,高寒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气候变暖总体促进了高原植被生产力、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但受限于土壤极大的空间异质性和对深层土壤碳动态理解的匮乏,目前对高原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汇功能大小的估算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同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近地表气温产生'负反馈'作用;植被活动增强还对东亚季风产生远程影响,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呈现'华南增加-长江黄河中间区域减少'的空间分异格局.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完善观测体系基础上,加强对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机理及生物地球物理反馈等过程的认知,为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保障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碳汇 反馈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贮量 被引量:38
2
作者 齐光 王庆礼 +4 位作者 王新闯 齐麟 王庆伟 叶雨静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10、12、15、26和61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中乔木、草本和植被总体碳储量,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植被碳库贮量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库贮量逐... 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10、12、15、26和61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中乔木、草本和植被总体碳储量,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植被碳库贮量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库贮量逐渐增加,61 a时达105.69 t.hm-2,碳汇作用显著;15~26 a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最强.其中,树干碳库贮量占乔木碳库总贮量的54.3%~73.9%,且随林龄增加,其碳库比率和碳密度增加;其余器官碳库比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碳密度则逐渐增加,直至趋于平衡或末期略有减少.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轮伐期以≥60 a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 CO2 生物量 碳密度 植被碳汇 人工林经营
原文传递
The impacts of climate extremes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A review 被引量:31
3
作者 Shilong PIAO Xinping ZHANG +5 位作者 Anping CHEN Qiang LIU Xu LIAN Xuhui WANG Shushi PENG Xiuchen W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551-1563,共13页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limate extremes in recent years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he welfare of human society. The carbon cycle is a key proces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hanges....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limate extremes in recent years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he welfare of human society. The carbon cycle is a key proces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hanges. Therefo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extremes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to facilitate the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of our socie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impacts of climate extremes(e.g. drought, extreme precipitation, extreme hot and extreme cold)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ir mechanisms. Existing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drough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essors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nd that it can inhibit both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respiration. Becaus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s usually more sensitive to drought than respiration, drough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trength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s and even turn them into carbon sources. Large inter-model varia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imulations of drought-induced changes in the carbon cycle,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gap in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sponses of ecosystem carbon balance to drought, especially for tropical vegetation. The effect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on the carbon cycle var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gener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enhances carbon accumulation in arid ecosystems, but restrain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oist ecosystems. However,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on the carbon cycle through regulating processes such as soil carbon lateral transportation and nutrient loss is still limited. This knowledge gap has caused large uncertainties in assessing the total carbon cycle impact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xtreme hot and extreme cold can affect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through various ecosystem processes. Note that the severity of such climate extremes depends grea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EXTREMES carbon cycle carbon sink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原文传递
Bicarbonate Daily Variations in a Karst River:the Carbon Sink Effect of Subaquatic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被引量:28
4
作者 ZHANG Cheng WANG Jinliang +1 位作者 PU Junbing YAN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973-979,共7页
Using the Guancun River, an underground stream-fed river, in Rong'an County of Guangxi,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daily biochemical cycle wa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a weeklong via high re... Using the Guancun River, an underground stream-fed river, in Rong'an County of Guangxi,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daily biochemical cycle wa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a weeklong via high resolution data logger monitoring and high-frequency sampling. Furthermore, the loss of inorganic carbon along its flow path was estimated. Results show that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groundwater input are quite stable, showing little change extent; while all of the chemical parameters from two downstream monitoring stations show diel variation over the monitoring period, suggesting that plant activity in the river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water chemistry of the riv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put fluxes from the groundwater with the output fluxes of HCO~ estimated at the downstream monitoring station during the high-frequency sampling period shows a strong decrease of HCO~, indicating that the river is losing inorganic carbon along its flow path. The los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152 mmol/day/m of HCO~ which represent about 94.9 kg/day of inorganic carbon along the 1,350 m section of the Guancun River. It means that HCO~ entering the river from karst underground stream was either consumed by plants or trapped in the authigenic calcite and thus constitutes a natural sink of carbon for the Guancun kars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 cycle carbon isotope photosynthetic process subaquatic vegetation karst river carbon sink
下载PDF
华北地区城市绿地固碳能力测算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青云 吕伟娅 徐炳乾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文章通过对位于华北地区的7个案例的城市绿地植被固碳能力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适用于雄安新区的城市绿地单位面积固碳能力约为2.62 kg/a·m^2;各个植被群落的固碳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2.66 kg/a·m^2)... 文章通过对位于华北地区的7个案例的城市绿地植被固碳能力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适用于雄安新区的城市绿地单位面积固碳能力约为2.62 kg/a·m^2;各个植被群落的固碳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2.66 kg/a·m^2)、灌木(2.59 kg/a·m^2)、地被(2.01 kg/a·m^2)。研究结果将为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合理布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固碳能力 雄安新区 植被 碳汇
下载PDF
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坚华 胡永红 +1 位作者 周一凡 俞立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653-5665,共13页
城镇绿地是增加城市碳汇的积极因素之一。但城镇绿地植被结构和分布的极高空间异质性、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压力因子的极高空间异质性等,使城镇绿地碳汇水平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完全由遥感数据驱动的城镇绿地植被固碳... 城镇绿地是增加城市碳汇的积极因素之一。但城镇绿地植被结构和分布的极高空间异质性、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压力因子的极高空间异质性等,使城镇绿地碳汇水平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完全由遥感数据驱动的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测算模型。它以分树种单株测算来适应城镇绿地植被结构和分布等的高异质性;以小尺度提取影响植物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压力和管养模式因子,来适应这些因子空间分布的高异质性。该模型可以用于自动测算城镇绿地植被地上干生物量和地上净第一生产力,它的提出对于评价城镇绿地植被的碳捕获能力和储量分布、碳汇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城镇地区碳循环和生态承载力等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论证该技术框架中一些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局部试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绿地 碳汇 植物固碳模型 遥感驱动
下载PDF
白龙江林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邱书志 薄乖民 +5 位作者 丁骞 王伟 汪淑筠 王少明 闫毓斌 赵亮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白龙江林业管理局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为基础更新至2015年的资源数据,采用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按照《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评估》,参考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的观测数据,评估了白龙江林区森林... 以白龙江林业管理局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为基础更新至2015年的资源数据,采用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按照《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评估》,参考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的观测数据,评估了白龙江林区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与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0 939.65万t,总碳储量为5 528.47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43.32 t/hm^2,碳密度为72.43 t/hm^2,碳交易的潜在价值为324 336.91万美元(JI)或490 559.61万美元(CDM);(2)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总量、碳储量总量排序一致,排序为冷杉林>云杉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桦木林>针叶混交林>其他灌木林>阔叶混交林>铁杉柏木林>国家特灌林>华山松林>落叶松林>栎类林>硬阔类林>杨类林>软阔类林>疏林>经济林;(3)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排序一致,排序为软阔类>油松林>冷杉林>硬阔类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铁杉柏木林>针阔混交林>云杉林>落叶松林>桦木林>栎类林>杨类林>华山松林>经济林>疏林、国特灌木林、其它灌木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物量 碳储量 碳汇功能 白龙江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鑫 高雯雯 +1 位作者 李莎 李冠衡 《风景园林》 2022年第5期31-37,共7页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的核心议题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城市气候环境变化与城市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直接相关,“双碳”目标也影响着未来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基于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反演推导,...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的核心议题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城市气候环境变化与城市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直接相关,“双碳”目标也影响着未来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基于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反演推导,通过估算公式获得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数值,形成中心城区现状碳汇能力初步评价。其次,以130个街道辖区单元为研究单元,对街区尺度碳汇能力进行评级。结合北京中心城区38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指标,展开碳储量、气候环境指标和植被指数之间的耦合性关系分析,定量研究植被对于碳汇能力提升和气候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后,从街区尺度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碳汇能力和改善气候环境的相关策略——提高街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三维绿量和提高植被养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气候环境 植被指数 碳汇能力 北京中心城区 遥感影像
下载PDF
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城市碳中和进程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晓 冯乾彬 +1 位作者 宫大庆 任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103,共13页
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提升城市碳移除能力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碳中和。对此,文章关注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城市碳中和进程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索城市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技... 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提升城市碳移除能力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碳中和。对此,文章关注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城市碳中和进程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索城市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技术结构调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具体地,基于2003—2019年中国2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探究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劳动偏向性及其高技能-低技能劳动偏向性如何影响碳排放和植被碳汇进而影响城市碳中和进程,并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影响碳中和进程的地区异质性和空间扩散效应。研究发现:①城市技术进步在资本、劳动间偏向资本会扩大碳排放,阻碍碳中和进程;城市技术进步在高、低技能劳动间偏向高技能劳动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植被碳汇,推动碳中和进程。②在东北、黄河中游和西部地区,城市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会阻碍碳中和进程,该负向效应在黄河中游地区最明显,而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与之相反,即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助于推动碳中和进程;所有地区的城市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对碳中和进程均有显著推动作用,该效应在东北地区最明显。③城市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会阻碍周边城市的碳中和进程,而高技能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则会推动周边城市的碳中和进程。文章丰富了目前关于对碳中和进程影响机制的研究,为中国制定政策顺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建议:①通过引导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特别是高技能劳动,促进城市碳中和进程。②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和空间扩散效应,针对不同地区规划差异化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并发挥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城市碳中和进程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排放 植被碳汇 技术进步偏向性 空间扩散效应
下载PDF
国家审计对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来自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兆东 郭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低碳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探索国家审计推动低碳转型的作用路径,采用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对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试点可通过推... 低碳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探索国家审计推动低碳转型的作用路径,采用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对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试点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煤炭能源消费占比、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保护林草资源等途径助力低碳转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审计试点对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且在政府审计独立性较高的地区、审计机关负责人具有监督背景的地区、低碳政策实施地区以及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审计试点推动低碳转型的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双碳”目标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也为国家审计推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与政策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低碳转型发展 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 绿色技术创新 植被碳汇 空间外溢 环境治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侯小丽 张丽 +2 位作者 张炳华 周宇 梁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7期230-235,244,共7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因素或个别植被响应的描述,缺乏对多种气候因素的综合概括和对植被响应区域差异方面的系统概括。该研究首先总结了青藏高原多个气候参数(气温、降水、积雪、日照辐射、水热通量等)的变化特征;然后归纳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植被特征参数(绿度、物候、生产力、碳源/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最后针对4个环境脆弱区,包括藏北、三江源、环青海湖、林芝,进行了植被变化气候响应特征的讨论。基于以上概述,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植被系统 植被绿度 物候 植被生产力 碳源/汇 蒸散发
下载PDF
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及其造林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分配格局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伏生 张园敏 +3 位作者 胡小飞 冯雪 任文 刘苑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植被恢复往往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对南方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造林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分配格局仍知之甚少。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造林19年后的林地为对象,... 植被恢复往往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但对南方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造林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分配格局仍知之甚少。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造林19年后的林地为对象,开展上、中、下坡0~75cm土壤层和植物体碳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地土壤容重低于灌木草丛,土壤石砾含量与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造林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砾含量影响土壤碳积累。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壤加深呈下降的趋势(P<0.05),但上、中、下坡的变异规律不一致,且2种生态系统之间差异不显著。荒山灌木草丛和马尾松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85,111.31t/hm2,均表现为自上、中坡至下坡呈增加的趋势;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中的植物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1.2%和59.5%。灌木草丛马尾松造林碳年均增汇3.08t/(hm2.a),林分生物量的积累是造林增汇的直接原因;推断种植耐瘠速生树种是提高困难立地造林碳增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碳增汇 丘陵红壤 坡位 马尾松
下载PDF
陆地碳平衡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德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96-2102,共7页
研究陆地碳平衡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能为揭示碳失汇之迷提供有力证据,为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研究在具体的... 研究陆地碳平衡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能为揭示碳失汇之迷提供有力证据,为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研究在具体的对象、时间、地点、方法和角度的差异,目前有关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还存在很大的分歧。陆地碳库主要可分为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大气CO2浓度升高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土壤养分、水分供应、光照条件、群落组成、光合产物分配等方式影响植被碳库;而土壤碳库的响应机理主要包括光合产物向土壤的输入量、脱落物质量、养分循环、光合产物分配、根系周转期、微生物活性等的响应。关于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大气CO2升高的响应今后应该主要集中在:(1)不同生态系统影响全球植被碳库变化的主导因子;(2)大气CO2浓度升高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互作效应;(3)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促进效应与光合作用适应性间的关系;(4)地上碳库与地下碳库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分别响应;(5)克服目前实验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二氧化碳浓度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碳库 土壤碳库 碳平衡
下载PDF
矿区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生物多样性功能协同效益解析
14
作者 张小平 李梓琛 +3 位作者 王瑜 武志瑶 乌达巴拉 门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7-266,共10页
矿区土地复垦是加快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实现碳源向碳汇转化的必然措施。当前关于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定量评估以及二者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仍较少。以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区的各排土场为研究区... 矿区土地复垦是加快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实现碳源向碳汇转化的必然措施。当前关于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定量评估以及二者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仍较少。以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区的各排土场为研究区域,结合样地调查与遥感数据,计算复垦土地植被与土壤的碳汇量,对不同恢复模式下各区域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评估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与碳汇能力协同效益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极重要、高度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区域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28%、8.29%、15.67%、25.27%、48.50%。复垦区人工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配级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恢复模式,主要位于内排土场、北排土场中部,以及东沿帮排土场中部和南部。人工生态系统有林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值较高,多数区域位于边坡或平台边缘。②植被碳汇量排名前9位的区域均为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类型,且该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平均碳汇量(32.224 g/(m^(2)·a))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乔木+草本植被恢复模式的平均土壤碳汇量最高(18.164 g/(m^(2)·a)),其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恢复模式(16.909 g/(m^(2)·a))。草本植被恢复模式下(主要位于东排土场和北排土场)的植被碳汇量(5.897 g/(m^(2)·a))和土壤碳汇量(6.237 g/(m^(2)·a))均是所有恢复模式中最低的。复垦地碳汇能力整体上呈现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的规律。③植被、土壤碳汇量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估结果的灰色关联指数分别为0.735和0.710,均显著相关。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值的增加,植被碳汇量也逐渐增加;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碳汇量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地 植被碳汇量 土壤碳汇量 生物多样性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GOSAT数据集的全球碳通量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丽 张丽 +1 位作者 燕琴 梁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6,F0002,共7页
利用GOSAT全球CO2通量数据集,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的陆地生态系统地表碳通量(Biosphere flux,简称"陆表碳通量")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植被覆盖区总体表现为碳汇(-0.83PgCyr-1),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农田和森... 利用GOSAT全球CO2通量数据集,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的陆地生态系统地表碳通量(Biosphere flux,简称"陆表碳通量")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植被覆盖区总体表现为碳汇(-0.83PgCyr-1),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农田和森林表现为强碳汇,碳汇量分别为-0.30PgCyr-1和-0.62PgCyr-1,低纬度的稀树草原表现为强碳源,碳源量为0.31PgCyr-1;2)北半球植被覆盖区的陆表碳通量显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6月份生态系统碳吸收量最大,约为-2.08PgCmonth-1,而南半球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北半球相反,表现为1月份生态系统碳吸收量最大,约为-0.37PgCmonth-1;3)北半球各纬度带的通量变化幅度大于南半球;4)北美洲、亚洲和南美洲表现为碳汇,非洲和澳大利亚表现为碳源。基于GOSAT数据集的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数据集由GOSAT全球碳循环一体化模拟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VISIT)反演而来,尽管该模型已经过优化,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SAT通量 植被 CO2 碳源汇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植被碳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姜乐恒 韩笑 +2 位作者 龙天娥 马涛 张家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104,共10页
以覆盖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区、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4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依据2009-2023年的MODIS-MOD13Q1遥感影像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 a、空间分辨率250 m)、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黄河三角洲及周边17个国家标准... 以覆盖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区、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4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依据2009-2023年的MODIS-MOD13Q1遥感影像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 a、空间分辨率250 m)、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黄河三角洲及周边1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植被特征参数,运用依据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估算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依据像元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显著性检验法,分析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演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碳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年际变化,整体呈先波动下降后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变化率约为6.29%。(2)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分异,呈高值区沿黄河两岸分布,并逐渐向沿海减少趋势,年单位面积均值为55.73 g·m^(-2)·a^(-1),研究区整体表现为碳汇。(3)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04。(4)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显著,农田、林地、草地、湿地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增加,建筑用地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减少较显著。(5)农田和湿地是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与农田合理开发并重的方针可显著提高黄河三角洲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时空格局 碳中和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长时序植被碳汇分级方法构建及分析
17
作者 杨飞 崔宽宽 +4 位作者 张成业 李军 王金阳 杜甜梦 张浩然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植被碳汇是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精确反演植被碳汇并进行准确分级对探索矿区生态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露天煤矿植被碳汇分级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出内... 植被碳汇是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精确反演植被碳汇并进行准确分级对探索矿区生态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露天煤矿植被碳汇分级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出内蒙古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区2005-2020年间排土场的植被碳汇时空分布;通过构建目标函数并迭代计算,获取了该区植被理想光能利用率、最佳气温和降水条件,量化并建立了植被碳汇分级标准;对不同时期各个排土场的植被碳汇结果进行分级,并对分级面积和占比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固碳能力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值和增长率分别为1.43gC/(m^(2)·a)和6.97%。(2)各排土场生态修复后,植被碳汇值大幅提高,极高和高植被碳汇区面积不断扩大。(3)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存在差异,南北排土场表现最佳,沿帮次之,内排土场相对较差。到2020年南、北排土场极高植被碳汇区面积分别达0.94和0.92km2,占比为92%和94%;沿帮排土场极高和高植被碳汇区面积达3.64km2,占比66%;内排土场极高植被碳汇区面积增长至1.22km2,占比达31%;2020年南、北和沿帮排土场已不存在极低植被碳汇区。研究成果不仅为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矿区生态修复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生态环境评价 排土场 植被碳汇 分级
下载PDF
Seasonal compensation implied no weakening of the land carbon sink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under the 2015/2016 El Niño
18
作者 Fangzhong SHI Xiuchen WU +9 位作者 Xiaoyan LI Philippe CIAIS Hongyan LIU Chao YUE Yuting YANG Shulei ZHANG Shushi PENG Yi YIN Benjamin POULTER Deliang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81-294,共14页
The recurrent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are commonly linked to reduced vegetation growth and the land carbon sink over many but discret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However,we reported here a pervasive an... The recurrent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are commonly linked to reduced vegetation growth and the land carbon sink over many but discret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However,we reported here a pervasive and continuous vegetation greening and no weakened land carbon sink in the maturation phase of the 2015/2016 El Niño event over the NH(mainly in the extra-tropics),based on multiple evidences from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global ecosystem model simulations and atmospheric CO_(2)inversions.We discovered a significant compensation effect of the enhanced vegetation growth in spring on subsequent summer/autumn vegetation growth that sustained vegetation greening and led to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land carbon sink over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2015(average increases of 23.34%and 0.63%in net ecosystem exchange from two independent datasets relative to a 5-years average before the El Niño event,respectively)and spring of 2016(6.82%),especially in the extra-tropics of the NH,where the water supply during the pre-growing-season(November of the previous year to March of the current year)had a positive anomaly.This seasonal compensation effect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in 1997 and 1998 an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the adverse impacts of the 2015/2016 El Niño event on vegetation growth during its maturation phase.The legacy effect of water supply during the pre-growing-season on subsequent vegetation growth lasted up to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ole of seasonal compensation effects on mediating the land carbon sink in response to episodic extreme El Niño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ño Seasonal compensation effect vegetation greening Land carbon sink Net ecosystem exchange Legacy effect
原文传递
西安市植被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
19
作者 赵月帅 张秀红 +2 位作者 范田禾 王锐 宁博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2期30-33,共4页
基于2001-2015年MOD17A3 NPP数据,运用土壤呼吸模型,计算出植被NEP值,以植被NEP值作为估算碳汇的重要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了2001-2015年西安市碳汇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高程、坡度对植被碳汇变化的... 基于2001-2015年MOD17A3 NPP数据,运用土壤呼吸模型,计算出植被NEP值,以植被NEP值作为估算碳汇的重要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了2001-2015年西安市碳汇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高程、坡度对植被碳汇变化的影响,为西安市生态环境调控提供了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人为干扰条件影响,西安市除建设用地之外均属于碳汇用地。2001-2015年西安市植被碳汇整体呈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比达44.49%;植被NEP与高程、坡度间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且高程影响幅度较大;植被碳汇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但局部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NEP 植被碳汇 时空演变 西安市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常州市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碳汇估算
20
作者 周崴 耿若楠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1期202-210,共9页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常州市森林年度碳汇量总体达29.94万t,4—8月碳汇量较高;不同类型林地碳汇能力不同,乔木林碳汇能力较强,7月碳汇量最高可达80 gC/m2;气象因素对于森林碳汇具有相关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 森林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碳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