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海清 罗碧珍 +4 位作者 罗斯生 魏书精 王振师 李小川 刘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0-169,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本文阐述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展,重点论述林火干扰导致的直接碳损失以及通过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的改变间接影响森林碳循环和碳平衡;并分别阐明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林火干扰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通过探讨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响应,揭示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循环的间接且长期影响的机制;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的影响方面,主要探讨林火干扰后凋落物生产量在不同林火强度和环境梯度下的变化;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方面,通常在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垂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在相对大的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质地、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和管理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迁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导致不同区域范围的土壤有机碳库分异。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路径:1)深入开展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2)加强“植被-土壤-水-微生物-气候”的系统研究;3)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周转过程的定量化研究;4)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下载PDF
缙云山5种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浩宇 王子芳 +4 位作者 陆畅 陈仕奇 王富华 吕盛 高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60,共7页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明显影响。SOC的平均含量在0~100 cm土层表现为竹林(16.74 g/kg)>阔叶林(12.62 g/kg)>草地(11.14 g/kg)>混交林(8.16 g/kg)>针叶林(5.98 g/kg),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竹林和阔叶林的土壤MBC和ROC含量均明显高于混交林和针叶林,且在各植被剖面上均表现出垂直递减的规律,表聚效应明显。除草地外,4种植被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均表现为表层(0~20 cm)最高。不同植被类型间,竹林的DOC分配比例在各土壤层次均最小,整个土壤剖面均值仅为0.1%。由相关性分析可知,MBC、ROC、SOC含量和土壤SOC储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MBC和ROC可以作为衡量缙云山森林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植被类型 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广东省桉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海清 罗斯生 +2 位作者 罗碧珍 魏书精 王振师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7-1074,共8页
林火作为森林非连续的生态因子,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碳储量与碳分配的变化,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以桉树林不同林火干扰强度的火烧迹地为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林火... 林火作为森林非连续的生态因子,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碳储量与碳分配的变化,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以桉树林不同林火干扰强度的火烧迹地为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及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探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林火干扰降低了植被碳密度(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样地植被碳密度依次为67.88、35.68和15.50 t·hm^-2,相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5.86%、55.78%和80.79%;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样地中,凋落物碳密度分别为1.43、0.94和0.81 t·hm^-2,相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8.14%、52.76%和59.30%;不同林火干扰强度样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对照,且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轻度、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样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03.30、84.33和70.04 t·hm^-2,相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1.67%、27.89%和40.11%;轻度、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后桉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72.61、120.95和86.35 t·hm^-2,相比对照依次下降了13.53%、39.41%和56.74%;林火干扰降低了桉树林的碳密度,表现为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碳密度呈递减的规律;与对照相比,轻度林火干扰强度对桉树林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强度对桉树林碳密度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原文传递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翀 周国模 +6 位作者 施拥军 周宇峰 徐林 范叶青 沈振明 李少虹 吕玉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为毛竹林固碳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量和采伐方式2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9个试验组合:大量施肥强度采伐... 【目的】探讨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为毛竹林固碳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量和采伐方式2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9个试验组合: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大量施肥中度采伐、大量施肥弱度采伐、中等施肥强度采伐、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不施肥强度采伐、不施肥中度采伐和不施肥弱度采伐,研究2010—2013年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的影响。【结果】2010和2013年两期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而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植被总碳储量和毛竹碳储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两期林下植被总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0.05);样地外运输总泄漏量仅占样地内施肥总排放量的7.32%;中等施肥弱度采伐处理与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处理净碳汇量差异显著(P<0.05),中等施肥弱度采伐处理林分的净碳汇量最多,达到64.721 tC·hm^(-2),而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处理林分的净碳汇量最少,为-14.237tC·hm^(-2),说明过度集约经营可能造成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合理经营方式有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土壤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70.99%±12.30%,毛竹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23.37%±11.24%,林下植被碳库变化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63%±0.37%,运输泄漏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0.40%±0.16%,施肥排放量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4.60%±4.85%,其中土壤碳库和毛竹碳库的变化量之和占所有碳库变化量总和的94.36%。【结论】在碳汇项目计量监测时,为了节约成本,可以忽略林下植被碳库和运输泄漏以及施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施肥强度采伐的毛竹林常规经营方式不仅植被总碳储量增加较少,而且还引起了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经营措施 土壤碳库 植被碳库 排放泄漏 净碳汇量
下载PDF
南川市三泉镇岩溶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罗怀良 袁道先 陈浩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2-387,共6页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结合该区近26年来(1980-2005)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估算和分析该区农田生态...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结合该区近26年来(1980-2005)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估算和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及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近26年来该镇农田植被碳库和碳密度略有提高,具有微弱的碳汇效应。与邻近的四川盆地非岩溶区相比,该区农田植被碳密度较低。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该镇今后应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适度增加水稻等大春作物的种植和马铃薯、油菜和饲料等小春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进一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碳储量和碳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农田生态系统 植被碳库 南川市三泉镇
下载PDF
森林植被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许中旗 王立军 +2 位作者 刘文忠 许晴 吴雪宾 《河北林果研究》 2005年第1期7-10,13,共5页
森林植被通过两种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碳"库和下垫面。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变化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汇还是一个源,从而对气候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人类干扰对森林的碳收支过... 森林植被通过两种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碳"库和下垫面。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变化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汇还是一个源,从而对气候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人类干扰对森林的碳收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森林又是一个特殊的下垫面,它的粗糙度、反射率、地表水利用性、热量平衡、水分平衡与其他下垫面具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对降水、局地环流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对不同尺度和区域范围的气候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气候 碳库 下垫面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对植被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莫宇 鲍雅静 +7 位作者 李政海 张靖 武文广 吴帅 唐吉喆 吴伟赜 徐梦冉 李蔓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8,共8页
植被碳库如何响应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上选取40个样地,获取植被地上、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根系的生物量,在区域尺度上阐明草原退化对植被碳库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地上碳库、凋落物碳库以及0~50 cm根... 植被碳库如何响应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上选取40个样地,获取植被地上、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根系的生物量,在区域尺度上阐明草原退化对植被碳库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地上碳库、凋落物碳库以及0~50 cm根系碳库之和通常占据植被总碳库的80.0%之上,草原群落根系碳库在50 cm土层以下无显著变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地上碳库、凋落物碳库的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植被地下碳库占比则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根系分布呈现明显的浅层化趋势,主要体现在0~10 cm土层根系碳库的占比提高,并且0~10 cm土层根冠比对退化强度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深刻认识草原退化对植被碳库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原生态系统增汇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退化 植被碳库 根系浅层化 根冠比 土壤取样深度 呼伦贝尔草原
下载PDF
西南地区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晶月 王丽华 +3 位作者 谢雨 高景 贺俊东 吴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5-373,共9页
中国西南地区草地主要为暖性及热性草丛、灌草丛,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10,分析灌木植物盖度与草地碳库及其构成的关系对于准确评估尚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南方草地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将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4... 中国西南地区草地主要为暖性及热性草丛、灌草丛,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10,分析灌木植物盖度与草地碳库及其构成的关系对于准确评估尚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南方草地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将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41个代表性草地样地依据灌木植物盖度划分为3种类型:无灌木植物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为0)、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0–10%)和高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10%–30%),测定了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以及植物和土壤碳含量,计算碳密度。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大,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从0.304 kg·m–2增加到1.574 kg·m–2,其中根系和凋落物碳库也呈增长趋势;土壤碳密度从7.215 kg·m–2增加到9.735 kg·m–2,生态系统碳密度从7.519 kg·m–2增加到11.309 kg·m–2。草地碳库构成中,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比例最小。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加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构成并导致生态系统碳库增加,建议在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时,需要统筹考虑并兼顾南方地区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草地群落 灌木植物盖度 植被碳库 土壤碳库
原文传递
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迎菊 靳正忠 +2 位作者 雷加强 王永东 付庆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选取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定植年限为5、7、10、13、16 a的防护林,运用物理化学提取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发育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定植年限增加,土壤碳储量变化不大;(2)土壤有机碳在... 选取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定植年限为5、7、10、13、16 a的防护林,运用物理化学提取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发育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定植年限增加,土壤碳储量变化不大;(2)土壤有机碳在0~50 cm随深度增加而降低,50 cm以下变化不大;(3)随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0~10 cm)中总有机碳(TOC)、微团聚体有机碳(OCMIA)、腐殖质有机碳(OCHS)、抗氧化性(OCNa Cl O)和抗酸解性有机碳(OCHCl)均有所升高,其中TOC、OCMIA、OCHS逐年增加,而OCNa Cl O和OCHCl在5~7 a时增加较快,以后趋于稳定,且各碳组分(OCHCl除外)在不同定植年限防护林风沙土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OCHCl差异显著(0.01<P<0.05);(4)所有碳组分极显著相关,其中OCMIA、OCHS与TOC的相关性比OCHCl、OCNa Cl O高;(5)惰性碳库中OCMIA和OCNa Cl O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较高,OCHS相对含量随定植年限增加而升高;(6)腐殖质结构中C=O相对含量(C=O/C-O-C)先降低后升高,脂族链聚亚甲基碳含量占末端甲基碳的比例(CH2/CH3)7 a时最高,后3个年限变化不大。因此,人工防护林引起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别是惰性碳库在表层累积,腐殖化程度增加,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并促进了风沙土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防护林 风沙土 植被定植 腐殖质 惰性碳 碳动态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Study of Carbon Storage and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tur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被引量:3
10
作者 Zhangquan ZENG Canming ZHANGY +3 位作者 Yandong NIU Xiquan LI Zijian WU Jia LU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7期77-80,共4页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s an important forest type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pool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s an important forest type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pool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the carbon storag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s well as shortcomings.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long-term research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in order to grasp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productivity,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PO
下载PDF
亚热带人工林不同植物生长型凋落叶溶解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学特征
11
作者 丁翊东 李素丽 +3 位作者 张芸 徐佳文 吴盼盼 毛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81-2090,共10页
凋落叶淋溶过程产生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亚热带不同植物生长型(阔叶、针叶和林下蕨类)淋溶产生的DOM数量、化学组成及结构等基本特征还不明确,尤其缺乏多树种的实验数据。基于此,本研... 凋落叶淋溶过程产生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亚热带不同植物生长型(阔叶、针叶和林下蕨类)淋溶产生的DOM数量、化学组成及结构等基本特征还不明确,尤其缺乏多树种的实验数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亚热带人工林中常见的11种阔叶树、3种针叶树和4种林下蕨类植物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淋溶试验比较不同植物生长型凋落叶源DOM数量和光谱学特征的差异,并分析DOM数量和光谱结构与凋落叶初始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凋落叶淋溶产生的DOM数量和化学组成在植物生长型间存在显著差异,阔叶树凋落叶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全氮(DTN)数量最多,而蕨类植物凋落叶的溶解性全磷(DTP)数量最高;阔叶树和蕨类植物凋落叶DOM有更高的SUVA254和SUVA280值以及更低的S275-295和SR值,意味着它们有更高的DOM芳香化程度和更大的分子质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凋落叶初始元素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叶片物理性质(比叶面积、组织密度和饱和持水量)能够很好地解释不同生长型凋落叶溶出物数量和芳香结构的变异。综合研究结果,在亚热带低效林和纯针叶林补植阔叶树,促进DOM的输入及其组成多样性,是提升土壤碳库和林分生产力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层 林下植被 芳香化程度 淋溶 紫外光谱 土壤碳库
原文传递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库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12
作者 陈一宁 陈鹭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共11页
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是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可观的固碳能力。植被碳库和沉积物碳库是蓝碳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变化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本文尝试从碳库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不... 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是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可观的固碳能力。植被碳库和沉积物碳库是蓝碳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变化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本文尝试从碳库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不同植被碳库之间、不同沉积物碳库之间以及植被碳库和沉积物碳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出物种竞争、外源碳输入以及生物地貌学过程在碳库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蓝碳 植被 沉积物 碳库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平朔矿区植被碳库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依 王世奥 +3 位作者 王丹 罗政 方航 赵中秋 《资源与产业》 2015年第1期84-91,共8页
选取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平台,研究该区域1987—2010年植被碳汇量的时空变化,并对其碳汇价值进行估算。研究表明,1987年林地碳汇量约占整个矿区植被碳汇量的89.95%,随着矿区的... 选取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平台,研究该区域1987—2010年植被碳汇量的时空变化,并对其碳汇价值进行估算。研究表明,1987年林地碳汇量约占整个矿区植被碳汇量的89.95%,随着矿区的发展,林地碳汇量不断减少,之后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和矿区复垦,林地碳汇量开始有小幅回升;草地碳汇量在整个矿区植被碳汇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发展趋势,2010年草地碳汇量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2.98%;耕地碳汇量持续下降,截至2010年耕地碳汇量减少了21.30%,这与矿区开采力度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关。此外,碳汇价值分析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碳汇价值不同,林地、耕地、草地的碳汇价值的增减和它们的碳汇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土地利用类型 碳汇 平朔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恢复的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樊后保 李凤 胡良 易志强 黄诗华 贾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0-226,共7页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调查其地上、地下碳库和年均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木荷马尾松混交林(267.22t/hm^2)、阔叶林(233.48t/hm^2)、封育林(112.01t/hm^2)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大于荒地(27.04t/hm^2),而柑桔林(84.16t/hm^2)与荒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部分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187.88t/hm^2)、阔叶林(164.17t/hm^2)、柑桔林(15.24t/hm^2)、封育林(61.75t/hm^2)分别为荒地(4.31t/hm^2)的43.56,38.06,3.53,14.32倍。地下土壤部分(0—80cm)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79.34t/hm^2)、阔叶林(69.31t/hm^2)、柑桔林(68.93t/hm^2)、封育林(50.26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22.73t/hm^2)(p<0.05)。混交林(112.15g/m^2)、阔叶林(88.71g/m^2)、柑桔林(257.70g/m^2)、封育林(211.21g/m^2)年均细根生物量分别为荒地(92.33g/m^2)的1.21,0.96,2.79,2.29倍,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不同森林恢复类型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碳积累的速率分别变化在2.04~8.58,0.39~6.56,0.98~2.02tC/(hm^2·a)范围。表明强力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强度 森林恢复 碳库 细根 碳积累
下载PDF
海南省人工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15
作者 刘金山 胡觉 +3 位作者 张蓓 周湘红 肖前辉 梅浩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2期52-54,58,共4页
利用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海南省乔木人工林样地数据,估算人工林碳储量和分树种、龄组、林种的碳储量分布情况,以及连续清查间隔期内的碳汇量。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海南省人工乔木林碳储量为878.4万t;近成过熟林储存了... 利用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海南省乔木人工林样地数据,估算人工林碳储量和分树种、龄组、林种的碳储量分布情况,以及连续清查间隔期内的碳汇量。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海南省人工乔木林碳储量为878.4万t;近成过熟林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同时鉴于中幼龄林所占面积比例超过60%,这部分人工林有望在未来发挥良好的碳汇功能;2008―2013年人工林碳汇量为41.3万t/a,可抵消7.38%的工业碳排放份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可以抵消工业碳排放份额的11.7%~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造林 植被 碳库 碳汇
下载PDF
常绿阔叶成熟林碳储存与分配特征比较研究
16
作者 曾掌权 张灿明 +4 位作者 汪思龙 李锡泉 姚敏 牛艳东 吴子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类型。笔者综合分析了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分配特征,了解当前对常绿阔叶林碳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宜开展对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定位研究,以掌握常绿阔叶林生产...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类型。笔者综合分析了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分配特征,了解当前对常绿阔叶林碳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宜开展对常绿阔叶林的长期定位研究,以掌握常绿阔叶林生产力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被碳库 土壤碳库 碳分配 碳储存
下载PDF
植被退化对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马维伟 李广 +2 位作者 宋捷 闫丽娟 武利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694,共8页
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程度样地(未退化healthy vegetation(CK)、轻度退化slightly degraded vegetation(SD)、中度退化moderately degraded vegetation(MD)和重度退化heavily degraded vegetation(HD))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程度样地(未退化healthy vegetation(CK)、轻度退化slightly degraded vegetation(SD)、中度退化moderately degraded vegetation(MD)和重度退化heavily degraded vegetation(HD))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退化对湿地土壤不同层次总碳、活性碳、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退化程度的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除HD的活性炭外,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40cm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CK>SD>MD>HD,CK显著高于其他退化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为CK>MD>SD>HD,植被退化显著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尤其0~10cm,10~20cm土层的土壤活性碳比CK分别下降了72.31%和53.31%;CK和SD的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HD恰好相反,0~40cm平均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MD>CK>SD>HD,MD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而HD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尕海湿地0~40cm土层的碳库各项指数受表层的影响比较大,植被退化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稳态碳和碳库指数,而显著增加湿地碳库活度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退化 总有机碳 活性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滕秋梅 沈育伊 +6 位作者 徐广平 张中峰 张德楠 周龙武 黄科朝 孙英杰 何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2-433,共12页
以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青冈栎次生林、灌丛、马尾松林、竹林、草地、农田、裸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植被类型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青冈栎次生林... 以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青冈栎次生林、灌丛、马尾松林、竹林、草地、农田、裸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植被类型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青冈栎次生林土壤碳储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容重小于除农田以外的其他植被类型;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40cm土层SOC含量为1.07~29.76 g·kg-1,大小关系表现为青冈栎次生林>灌丛>马尾松林>竹林>草地>农田>裸地;LOC含量为0.58~13.77 g·kg-1,表现为青冈栎次生林>灌丛>马尾松林>竹林>农田>草地>裸地;LOC/SOC表现为青冈栎次生林最小,农田最大;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0~40 cm土层CPMI平均值表现为青岗栎次生林>灌丛>马尾松林>农田>竹林>草地>裸地;4)土壤植被类型、土层深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碳库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增加植被覆盖以及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维持桂北喀斯特山区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 碳库管理指数
原文传递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璟 杨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8-576,共9页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易氧化碳(ROC)含量均以乔灌阶段最高(P〈0.05),随土层加深显著减小(P〈0.05)。随恢复进程,MBC/SOC、DOC/SOC和ROC/SOC显著增加(P〈0.05);0-20 cm土层,LFOC/SOC随恢复显著增加(P〈0.05),而20-40 cm土层,LFOC/SOC的差异不明显(P〉0.05)。随土层加深,LFOC/SOC显著减小(P〈0.05),DOC/SOC、MBC/SOC和ROC/SOC逐渐增加(P〉0.05)。SOC、MBC、DOC、LFOC和R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类活性有机碳库与土壤含水量(SWC)、全氮(TN)、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增加土壤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植被恢复 活性有机碳库 衡阳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华 舒英格 +4 位作者 王昌敏 廖远行 罗秀龙 龙慧 李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880-6893,共14页
植被恢复通过改变碳输入和转化速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为探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以喀斯特地区草地序列(5、10、15和20 a)、灌木序列(5、10、15和20 a)和园地序列(5、10和15 a... 植被恢复通过改变碳输入和转化速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为探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以喀斯特地区草地序列(5、10、15和20 a)、灌木序列(5、10、15和20 a)和园地序列(5、10和15 a)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农田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_(333)、ROC_(167)和ROC_(33),即能被333、167和33 mmol·L^(-1)KMnO_(4)氧化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0~40 cm土层草地、灌木和园地序列平均SOC含量分别增加了70.77%、114.40%和50.17%.在0~20 cm土层,随恢复年限增加,草地序列和园地序列的SOC含量呈先升后降势态,灌木序列呈先升后降再升势态,ROC_(333)、ROC_(167)和ROC_(33)与对应序列的SOC变化势态一致;在20~40 cm土层,各序列的ROC_(333)、ROC_(167)和ROC_(33)与对应序列的SOC的变化势态不一致.在0~40 cm土层,草地序列MBC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势态,各土层MBC最大值均在G15;灌木序列在0~1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再升势态,在10~4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势态;园地序列在0~3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势态,在30~40 cm土层为逐渐升高势态.3个序列K_(os)大致呈先降后升再降势态,L和LI与K_(os)相反;CPI呈先升后降势态;草地和园地序列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先升后降势态,而灌木序列CPMI的则呈先升后降再升势态.SOC、ROC_(333)、ROC_(167)、ROC_(33)和MBC含量及K_(os)的年增长量大小为:灌木>草地>园地,DOC和CPMI的年增长量大小为:园地>草地>灌木.3个序列SOC及其组分含量均总体随土层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碱解氮(AN)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CPMI随植被恢复时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 活性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CPMI) 演变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