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背景地区秋冬季节大气气态总汞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窦红颖 王书肖 +2 位作者 王龙 张磊 郝吉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Tekran 2537B大气汞分析仪于2009年9月15日~2009年12月17日对上海崇明岛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期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的平均含量为2.50 ng·m-3±1.50 ng·m-3,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1.5~1.7 ng·m-3... 利用Tekran 2537B大气汞分析仪于2009年9月15日~2009年12月17日对上海崇明岛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期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的平均含量为2.50 ng·m-3±1.50 ng·m-3,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1.5~1.7 ng·m-3,月均浓度9月<10月<11月<12月.9~12月,崇明地区气态总汞含量的日变化规律为上午08:00~10:00出现峰值,白天气态总汞浓度水平与夜间基本一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崇明地区大气汞主要来自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的燃煤排放.从风向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崇明岛的大气汞主要来自西部的大陆地区,尤其是位于崇明西北部的江苏、山东等地.9月和10月盛行来自海面的东风,因而气态总汞含量较低,11月和12月盛行来自大陆工业区的西北风,导致崇明气态总汞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总汞 长江三角洲 秋冬季 日变化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中国瓦里关和上甸子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林 靳孟贵 +3 位作者 刘延锋 梁杏 杨世琪 鲜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84-2998,共15页
研究典型区域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有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和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选取1997-2018年瓦里关和2009-2015年上甸子温室气体月值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两站温室气体的时间序列特征、... 研究典型区域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有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和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选取1997-2018年瓦里关和2009-2015年上甸子温室气体月值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两站温室气体的时间序列特征、季节变化趋势,构建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季风运输和大气边界层条件对温室气体的潜在影响.瓦里关和上甸子温室气体均逐年增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两站CO_(2)均在8月达到最低值,CH4则在8月达到峰值,SF6四季差异不大.瓦里关N_(2)O在12月达到最高,6月降到最低;而上甸子N_(2)O在7月达到峰值,9月降至最低.瓦里关和上甸子大气温室气体均受到局地生物源和非生物源、季风远距离运输、大气边界层条件和光化学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浓度特征 季节变化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后向轨迹分析 气候学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背景区重庆四面山大气气态总汞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伟明 马明 +2 位作者 王定勇 孙涛 魏世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9-1645,共7页
以重庆市四面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背景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X)于2012-03~2013-02对该区域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年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四面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2.88±1.... 以重庆市四面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背景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X)于2012-03~2013-02对该区域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年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四面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2.88±1.54)ng·m^(-3),高于北半球大气汞含量的背景值,低于国内大部分背景区监测点,表明以四面山为代表的中亚热带背景区大气汞从区域尺度而言尚属正常范围,但从全球大尺度比较,大气背景汞浓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升高.TGM浓度按季节表现为:冬季(3.68±2.43)ng·m^(-3)>夏季(3.29±0.79)ng·m^(-3)>春季(2.44±0.69)ng·m^(-3)>秋季(2.13±0.97)ng·m^(-3),冬季TGM浓度变化波动较大.TGM日变化特征为春季夜间TGM浓度较高,秋、夏、冬三季白天TGM浓度较高,TGM浓度日变化与温度和光照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风向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重庆本地燃煤排放等是该地区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此外印度季风等造成的大气汞的长距离迁移也可能是该区域大气汞含量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区 气态总汞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后向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轨迹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世东 冯正英 +1 位作者 余洋 张合兵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62,共11页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2002—2017年16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和HJ-1A 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提出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轨迹分析方法,推导出稳定映射的相似性、变化次数、...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2002—2017年16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和HJ-1A 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提出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轨迹分析方法,推导出稳定映射的相似性、变化次数、多样性(Similarity/Turnover/Diversity,STD)指标与时相数的关系式;将变化轨迹划分为稳定型、渐变型、非连续渐变型、循环型和波动型5个一级类轨迹,并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和三级轨迹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定量模型和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变化轨迹进行总体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2—2017年间,研究区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变化较为复杂,裸地相对稳定;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由于丹江口库区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其水域面积由218.60 km^2增长到400.31 km^2;受自然地形影响,研究区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保护较好,而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占研究区总面积5.85%的林地、耕地和草地出现了显著的相互转化。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源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长时序遥感 稳定映射 变化轨迹分析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地层O_(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毅 刘旻霞 +3 位作者 宋佳颖 于瑞新 李亮 苏贵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87-3000,共14页
基于遥感卫星(OMI)反演数据,对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近地层的O_(3)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O_(3)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基于遥感卫星(OMI)反演数据,对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近地层的O_(3)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O_(3)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肇庆、广州、佛山等地;低值区集中在东莞、深圳、香港等地.(2)在时间变化上,15年来,该区域O_(3)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O_(3)浓度持续升高,2010—2019年O_(3)浓度呈下降趋势,在2018年有小幅增长.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夏季O_(3)浓度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且秋季略高于冬季;每年11月—次年2月出现低值区,4—7月出现高值区.(3)自然因素中,风向和风速对O_(3)扩散和传输起重要作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O_(3)长距离的输送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影响,短距离的输送则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与O_(3)浓度呈正相关;降水与O_(3)浓度基本呈负相关.(4)人为因素中,O_(3)浓度与GDP、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相关性;NOx的影响中,电力源、交通源和工业源是主导因素,居民源的影响较弱;而VOCs的影响中,工业源是主控因素,交通源和居民源次之,电力源的影响最弱.(5)O_(3)浓度与HCHO浓度的空间分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NOx等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对O_(3)浓度的变化起着一定作用;气溶胶对太阳辐射产生消光作用,使得O_(3)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O_(3)浓度 时空变化 相关性分析 后向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济南市区黑碳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6
作者 张淼 王桂霞 +6 位作者 王昌伟 贺艳云 许艳芳 李琪 许杨 张俊骁 张桂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0-572,共13页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浓度展开了在线连续观测,还开展了PM2.5、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质量浓度的同步在线观测,获得了市区黑碳浓度变化特征,探究了BC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关系,并结合省中心站(2#)BC监测,定量解析了济南市区BC排放来源的日变化特征,同时选取典型污染过程研究不同排放源黑碳的传输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时段1#BC平均质量浓度为(1.86±1.21)μg·m^(-3),BC与PM2.5和CO呈正相关关系。BC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年、季节、周和日变化特征,2021年BC较2020年下降约0.28μg·m^(-3),下降比例为14%,BC质量浓度春(1.47±0.51)μg·m^(-3)<夏(1.60±0.43)μg·m^(-3)<秋(1.99±0.77)μg·m^(-3)<冬(2.48±1.17)μg·m^(-3);BC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呈现双峰型日变化特征,春夏季周末浓度高于工作日,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末效应”。源解析结果表明,交通排放为BC主要来源,2020年和2021年BC交通源贡献均值占比(BCtraffic/BC)夏(0.81)>秋(0.79)>春(0.76)>冬(0.67),不同季节BCtraffic日变化特征也证实了交通源对BC贡献占主导作用,2#省中心站与1#市中心站变化相似,但受交通流量与工业源影响BC浓度通常高于1#市中心站,典型PM2.5污染期间BC除受近距离局地排放源影响外,还有济南北部、德州市和河北衡水市传输影响。风场对BCtraffic和BCnontraffic浓度的影响显示该站点以周边源排放为主,BCtraffic受西南方向的旅游路隧道及东北方向舜华路等交通繁忙路段排放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时空变化特征 BC/PM2.5 来源解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下载PDF
2016~2019年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钱悦 许彬 +4 位作者 夏玲君 陈燕玲 邓力琛 王欢 张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90-2201,共12页
利用2016~2019年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监测数据及同期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近几年臭氧污染日益严重,2016年全省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 利用2016~2019年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监测数据及同期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近几年臭氧污染日益严重,2016年全省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平均浓度为80.1μg·m^(-3),到2019年上升至98.2μg·m^(-3),平均年增长率为6μg·m^(-3).2019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O_(3)超标总天数为475 d,占总超标天数的72.6%.2016~2018年O_(3)月平均浓度具有典型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019年秋季由于降水量显著减少、日照时数增多和气温升高等气象条件导致秋季近地面臭氧浓度异常升高,其平均浓度高于其它季节.臭氧浓度总体与气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气温高于30℃、相对湿度在20%~40%区间、风速在2~3 m·s^(-1)区间时易出现高浓度臭氧污染.江西省臭氧浓度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赣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地区,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其中,赣州市臭氧污染较为严重,其2019年平均浓度居全省最高,为104.2μg·m^(-3).基于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和潜在源解析PSCF对赣州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市臭氧污染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臭氧污染的外来输送源主要来自广东中部和江西北部地区,夏季主要来自江西北部地区,而秋季则主要来自广东北部和安徽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象因素 变化特征 江西省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原文传递
2022年青岛市沿海区域臭氧污染特征及传输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贾智海 黄燕 +2 位作者 李新 刘明照 范明晶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5期121-127,133,共8页
基于2022年1—12月青岛市沿海区域臭氧(O_(3))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O_(3)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等方法,对O_(3)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沿海区... 基于2022年1—12月青岛市沿海区域臭氧(O_(3))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O_(3)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等方法,对O_(3)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沿海区域O_(3)污染主要集中在4—10月份,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单谷趋势,峰值出现在15:00—16:00;气象因素中,地面短波辐射对O_(3)浓度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偏南风易导致O_(3)污染;受二氧化氮(NO_(2))滴定作用以及海陆风转换影响,沿海区域O_(3)峰值与谷值均滞后青岛城区1 h左右;O_(3)生成整体处于VOCs控制区,1丁烯、正丁烷与异戊烷是O_(3)污染期间导致O_(3)浓度上升的关键组分;O_(3)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为长三角北部和黄海近岸海域,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特征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分析 青岛市
下载PDF
我国4个WMO/GAW本底站大气CH4浓度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9
作者 方双喜 周凌晞 +4 位作者 许林 姚波 刘立新 夏玲君 王红阳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17-2923,共7页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H4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2010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这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H4进行了在线观测.临安站在所有季节中CH4...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H4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2010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这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H4进行了在线观测.临安站在所有季节中CH4浓度都表现出类似的日变化趋势,即浓度在每日~05:00(北京时间)达到最高值,在~14:00为最低.夏季龙凤山站CH4浓度表现出类似的规律,但其日变化振幅较大,达到216.8×10-9(摩尔分数,下同).上甸子站春、秋、冬季CH4浓度呈现类似变化趋势,但夏季日平均值较高,在晚间~20:00达到最高值,瓦里关站四季CH4浓度日变化均不明显.3个区域本底站(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全年CH4本底浓度存在明显的变化,临安站CH4本底浓度在7月达到全年最低水平.龙凤山站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其全年浓度表现出"W"型变化.冬季龙凤山和上甸子站CH4浓度高于春季和秋季.瓦里关站全年浓度变化较小,月平均浓度振幅仅为11.5×10-9.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3个区域本底站夏季CH4非本底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70%.为分析气团传输的影响,对4站夏季高浓度时刻(瓦里关:CH4>1 870×10-9,龙凤山CH4>2 100×10-9,临安CH4>2 150×10-9,上甸子CH4>2 050×10-9)对应的气团轨迹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夏季出现的高浓度CH4观测数据可能主要由气团传输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H4 本底站 浓度 变化 后向轨迹 聚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