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微滑摩擦系统振动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超 李东武 +1 位作者 陈学前 王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22-127,183,共7页
工程结构中,常采用干摩擦阻尼器来降低系统的动力响应幅值。振动环境中,连接界面间存在着复杂的接触和摩擦行为,这些行为具有跨尺度、迟滞非线性和切法向耦合等特点。建立了一种能同时考虑法向载荷变化和切向微滑摩擦行为的接触力学模型... 工程结构中,常采用干摩擦阻尼器来降低系统的动力响应幅值。振动环境中,连接界面间存在着复杂的接触和摩擦行为,这些行为具有跨尺度、迟滞非线性和切法向耦合等特点。建立了一种能同时考虑法向载荷变化和切向微滑摩擦行为的接触力学模型,推导了模型恢复力和相对位移间关系的表达式,利用不同模型间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将该模型应用于简化的摩擦阻尼器系统,求解了简谐激励下系统的迟滞回线、单位周期的能量耗散和频率响应曲线,并对不同模型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考虑法向载荷变化对系统动力学响应预测有很大影响;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微滑摩擦模型能够更加完善、准确地模拟接触界面间的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阻尼 接触 微滑 非线性 法向载荷变化
下载PDF
一种正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微滑移干摩擦模型 被引量:8
2
作者 上官博 徐自力 +2 位作者 肖俊峰 高松 于飞龙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451,共8页
在Csaba摩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能够考虑接触面摩擦运动过程中正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微滑移干摩擦模型。模型将局部微滑移运动与整体宏滑移运动进行了结合,采用在每个时间迭代上逐步分析判断摩擦微元运动状态的方法来描述摩擦运动过程... 在Csaba摩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能够考虑接触面摩擦运动过程中正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微滑移干摩擦模型。模型将局部微滑移运动与整体宏滑移运动进行了结合,采用在每个时间迭代上逐步分析判断摩擦微元运动状态的方法来描述摩擦运动过程中的黏滞、局部微动滑移、整体宏滑移以及分离状态,能够克服Csaba摩擦模型只能描述局部微滑移摩擦力、并且正压力分布不变的不足。对单谐波和多谐波外力作用下无分离状态及存在分离状态的干摩擦力进行了模拟。计算了凸肩阻尼结构模拟叶片在复杂激励下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研究了系统参数对干摩擦阻尼减振效果的影响,为工程中研究具有干摩擦阻尼结构叶片的接触面摩擦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动力学 叶片 干摩擦力 微滑移模型 变正压力
下载PDF
交变双轴加载下钛合金微动磨损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3
作者 韩怡茗 李欣 +1 位作者 闫贺年 杨建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1259,1268,共10页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加载工况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因此,以钛合金的微动磨损为例,进行了交变双轴加载下微动磨损的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建立了受循环交变双轴加载作用下的微动磨损模型;然后,对不同法向载荷幅值、位移载荷幅值、双轴加载相位差下的微动磨损行为进行了仿真,并根据Q-P曲线分析方法对这些复杂微动情况下的微动磨损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双轴加载的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双轴微动磨损试验,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磨损形貌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交变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不同于恒定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交变下法向载荷均值与恒定法向载荷保持不变,交变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均大于恒定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位移幅值和相位差一定,随着法向载荷幅值的增大,磨损宽度和深度均增加,磨损形貌由“W”型转变为“W+V”型;法向载荷幅值和相位差一定,磨损宽度和深度均随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法向载荷幅值和位移幅值一定,改变双轴加载相位差,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后缘,18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前缘,90°和270°相位差的前、后缘磨损深度极大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构疲劳破坏 微动磨损形貌 双轴加载 柱面/平面接触模型 交变法向载荷 能量模型 Q-P曲线分析方法
下载PDF
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Iwan模型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东武 徐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8-144,共7页
为了完整、准确地复现摩擦接触界面间的力学行为和描述其能量耗散特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Iwan模型.在连接界面的法向上,该模型采用一个非线性弹簧来描述界面法向载荷变化和间歇性分离的行为,在其切向上则采用原始Iwan模型来... 为了完整、准确地复现摩擦接触界面间的力学行为和描述其能量耗散特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Iwan模型.在连接界面的法向上,该模型采用一个非线性弹簧来描述界面法向载荷变化和间歇性分离的行为,在其切向上则采用原始Iwan模型来描述界面间的微滑和宏滑行为;推导了切法向耦合作用下模型的恢复力和位移关系的表达式,给出了模型运动状态转换点的判据;并以简化的摩擦阻尼器模型为对象,求解了振动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讨论了不同激励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当法向载荷为常值时,该模型退化为Iwan模型,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考虑了切向微滑行为和法向载荷变化的动态耦合,相比于不考虑法向载荷变化的模型能够更加完善、准确地模拟接触界面间的力学行为及其对系统振动响应预测的影响;连接界面的法向分离不仅会减弱系统的阻尼性能,使得系统动响应很高,而且会增强系统响应的非线性程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摩擦 法向载荷变化 接触 微滑 非线性
下载PDF
连续梁桥的活载正应力偏载系数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苏俭 刘钊 阮静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7,共4页
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中,由于活载的内力影响面的形状比较复杂,箱梁几何构造对约束扭转正应力的影响沿桥跨度是变化的,因而,不宜对全桥采用统一的偏载系数。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实桥的有限单元的数值计算,探讨变截面连续梁偏载系数沿跨度... 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中,由于活载的内力影响面的形状比较复杂,箱梁几何构造对约束扭转正应力的影响沿桥跨度是变化的,因而,不宜对全桥采用统一的偏载系数。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实桥的有限单元的数值计算,探讨变截面连续梁偏载系数沿跨度的分布规律,提出实用的偏载系数取值建议,供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梁桥 变截面连续梁 正应力 空间效应 偏载系数
下载PDF
The Third-Order Viscoelastic Acoustic Model Enables an Ice-Detection System for a Smart Deicing of Wind-Turbine Blade Shells
6
作者 Eugen Mamontov Viktor Berbyuk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6年第10期1949-1976,共28页
The present work is based on the third-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PDE) of acoustics of viscoelastic solids for the quasi-equilibrium (QE) component of the average normal stress. This PDE includes the stress-... The present work is based on the third-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PDE) of acoustics of viscoelastic solids for the quasi-equilibrium (QE) component of the average normal stress. This PDE includes the stress-relaxation time (SRT) for the material and is applicable at any value of the SRT. The notion of a smart deicing system (SDS) for blade shells (BSs) of a wind turbine is specified. The work considers the stress in a BS as the one caused by the operational load on the BS. The work develops key design issues of a prospective ice-detection system (IDS) able to supply an array of the heating elements of an SDS with the element-individual spatiotemporal data and procedur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of atmospheric-ice (AI) layer accreted on the outer surfaces of the BSs. Both the SDS and IDS flexibly allow for complex, curvilinear and space-time-varying shapes of BSs. The proposed IDS presumes monitoring of the QE components of the normal stresses in BSs. The IDS is supposed to include an array of pressure-sensing resistors, also known as force-sensing resistors (FSRs), and communication hardware, as well as the parameter-identification software package (PISP), which provides the iden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PDE and the data measured by the FSRs. The IDS does not have hardware components located outside the outer surfaces of, or implanted in, BSs. The FSR array and communication hardware are reliable, and both cost- and energy-efficient. The present work extends methods of structural-health/operational-load monitoring (SH/OL-M)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operational-load-caused stress in closed solid shells and, if the prospective PISP is used, endows the method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f the shells. Th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that can underlie the PISP are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and suitable for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al-time mode.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s can deal with not only the single-layer systems such as the BS layer 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Equilibrium Deformable Solid System Quasi-Equilibrium Mechanical variable Average normal Stress Pressure-Sensing Resistor Acoustics of Viscoelastic Solids Third-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hell of a Blade of a Wind Turbine Atmospheric Ice Smart Deicing Structural-Health/Operational-load Monitoring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