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茶园、台地茶园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季鹏章 蒋会兵 +3 位作者 黄兴奇 张俊 梁名志 王平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P= 92.31%,期望杂合度He=0.1366,Shannon多样性...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P= 92.31%,期望杂合度He=0.1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Ho=0.2323;古茶园居群水平是45.55%,勐腊居群最高P=59.11%,勐宋居群变异度最低P=36.44%;而台地茶中,有性系勐海大叶群体种P=35.02%,无性系云抗10号则非常低P=13.77%,台地茶居群水平是24.2%;古茶园和台地茶遗传多样性相差很大,依次是古茶园>有性系台地茶>无性系台地茶。研究还发现古茶园与台地茶园之间,南糯山居群、勐腊易武居群与其他居群间存在多条特异谱带,可作为南糯山居群和勐腊易武居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应用于这两个居群所产晒青毛茶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AFLP 遗传多样性 古茶园 台地茶园
下载PDF
Deciphering codon usage patterns and evolutionary forces in chloroplast genes of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and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in comparison to Camellia pubicosta 被引量:9
2
作者 Sophiarani Yengkhom Arif Uddin Supriyo Chakrabort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771-2785,共15页
Codon usage bias(CUB) is a unique property of genome which refers to non-random usage of synonymous codons in coding sequenc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pattern of CUB in chloroplast(cp) gene... Codon usage bias(CUB) is a unique property of genome which refers to non-random usage of synonymous codons in coding sequenc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pattern of CUB in chloroplast(cp) genes among three tea species, i.e.,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Assam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Chinese tea) and Camellia pubicosta(wild tea species) as no work on CUB was reported earlier.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of codon usage among the cp genes of three tea groups, we used bioinformatic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in coding sequences of cp genes. In our present study, the mean nucleobase T was the highest whereas C was the lowest in all the three tea groups. The overall AT content was more than GC content, i.e., genes were AT rich. The scaled chi-square(SCS) value indicated that the CUB of cp genes was low. The codon CGT(Arg) was over-represented in C. sinensis var. sinensis whereas GGA(Pro) was over-represented in C. pubicosta species. Heatmap study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GC ending codon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odon usage and GC3 while AT ending codons exhibit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From neutrality plot analysis, it was evident that natural selection had played a major role, while mutation pressure exerted a minor effect in the CUB of cp genes in three tea groups. Highly significant(P<0.01)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CS and synonymous codon usage order(SCUO) of cp genes which suggested that high expression of cp genes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degree of C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CAMELLIA SINENSIS var.sinensis CAMELLIA pubicosta CHLOROPLAST genes CODON usage bias mutation natural selection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es of ancient tea tre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breeding history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Assam tea(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3
作者 Miao-Miao Li Muditha K.Meegahakumbura +5 位作者 Moses C.Wambulwa Kevin S.Burgess Michael Möller Zong-Fang Shen De-Zhu Li Lian-Ming Gao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29-237,共9页
Chinese Assam tea(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is an important tea crop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in Yunnan,China.Despite its potential value as a genetic resource,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domestication/br... Chinese Assam tea(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is an important tea crop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in Yunnan,China.Despite its potential value as a genetic resource,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domestication/breeding history remain unclear.To address this issue,we genotyped 469 ancient tea plant trees representing 26 C.sinensis var.assamica populations,plus two of its wild relatives(six and three populations of C.taliensis and C.crassicolumna,respectively)using 16 nuclear microsatellite loci.Results showed that Chinese Assam tea has a relatively high,but comparatively lower gene diversity(H_(S)=0.638)than the wild relative C.crassicolumna(H_S=0.658).Clustering in STRUCTURE indicated that Chinese Assam tea and its two wild relatives formed distinct genetic groups,with considerable interspecific introgression.The Chinese Assam tea accessions clustered into three gene pools,corresponding well with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However,New Hybrid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68.48%of ancient Chinese Assam tea plants from Xishuangbanna were genetic intermediates between the Puer and Lincang gene pools.In addition,10%of the ancient Chinese Assam tea individuals were found to be hybrids between Chinese Assam tea and C.taliensi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Assam tea was domesticated separately in three gene pools(Puer,Lincang and Xishuangbanna)in the Mekong River valley and that the hybrids were subsequently selected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Although the domestic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Assam tea in southwestern Yunnan remains complex,our results will help to identify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s that may be useful in future tea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plant Hybrid origin Genetic diversity Domestication history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Camellia taliensis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96
4
作者 周志宏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343-350,共8页
从云南临沧地区生产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中分离到 2 1个化合物 ,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 :(- )表儿茶素、 (- )表没食子儿茶素、 (- )表没食子儿茶素 - 3-O -没食子酸酯、 (- )表儿茶素 - 3-O -没食子酸酯、 (- )表阿福豆素 - 3-O -没... 从云南临沧地区生产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中分离到 2 1个化合物 ,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 :(- )表儿茶素、 (- )表没食子儿茶素、 (- )表没食子儿茶素 - 3-O -没食子酸酯、 (- )表儿茶素 - 3-O -没食子酸酯、 (- )表阿福豆素 - 3-O -没食子酸酯、 (+)儿茶素、 (± )没食子儿茶素、槲皮素、槲皮素 - 3-O - β -D -葡萄吡喃糖甙、芦丁、山奈酚、山奈酚 - 3-O - β -D -葡萄吡喃糖甙、山奈酚 - 3-O -芦丁糖甙、小木麻黄素 (strictinin)、 1,6 -O -二没食子酰基 - β -D -葡萄吡喃糖、茶倍素、绿原酸、 3α ,5α -二羟基 - 4 -α -O -咖啡酰基金鸡纳酸、松柏醇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科 普洱茶 晒青毛茶 酚性成分
下载PDF
云南“生态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53
5
作者 张雯洁 刘玉清 +1 位作者 李兴从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大叶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制成的“生态茶”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和1个混晶,经光谱测定,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大叶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制成的“生态茶”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和1个混晶,经光谱测定,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3-0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茶素、1,4,6-三役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O-没食子酰基-4,6-(-)-六羟基联苯二甲醚基-β-D-葡萄糖以及咖啡因;混晶为芦丁和山奈酚-3-芸香糖甙的混合物。这是对国产大叶茶的第一次较详细的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丹宁 茶Pei素 化学成分 生态茶
下载PDF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43
6
作者 齐丹卉 郭辉军 +1 位作者 崔景云 盛才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 云南澜沧县境内的景迈古茶园是云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古茶园。本文应用植物学样地调查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HH-ABA)方法,在景迈古茶园内设置了78个20m×20m的样方,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就古茶园的管理及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景迈芒景地区植物地理成分的热带性明显。在景迈古茶园中发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濒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从古茶园、天然林、新式茶园3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古茶园与天然林较为接近而比新式茶园高得多,因而在该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茶园的物种数按照生活型排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附生。与天然林相比,古茶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的比例减少,草本和附生(寄生)植物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与古茶园内乔木郁闭度及茶树的存在密切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村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利用率均存在差异。6个村寨的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059,高于同纬度地区旱谷地和橡胶林,可见人们在古茶园管理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利用的物种。由于不同农户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同,影响了古茶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古茶树的更新,因而使各农户的茶叶经济效益存在差别。古茶园生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澜沧县 物种丰富度指数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分析 植物地理成分 保护植物 保护与利用 天然林 调查评价 问卷调查 资源利用 研究结果 珍稀濒危 农业生物 纬度地区 茶园管理 管理措施 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
下载PDF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季鹏章 张俊 +4 位作者 王平盛 黄兴奇 许玫 唐一春 梁名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1-279,共9页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十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6.5%-90.9%;Nei’氏遗传距离(He)居群平均是0.281,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461;Shannon多样性指数(HD)居群平均是0.418,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653。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9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36.0%)和AMOVA分析结果(39.7%)相一致,说明阿萨姆变种60.9%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的个体间,39.1%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间。研究结果揭示阿萨姆变种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茶树种内高度异的特性和生境片段化所致。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t.assamica) ISSR 遗传多样性 保护策略 古茶树
下载PDF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7
8
作者 陈可可 朱宏涛 +2 位作者 王东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种曲霉菌,分别鉴定为: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以及局限灰曲霉。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种曲霉菌,分别鉴定为: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以及局限灰曲霉。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对曲霉菌在普洱熟茶生产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大叶茶 后发酵 曲霉菌
下载PDF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40
9
作者 周志宏 折改梅 +1 位作者 张颖君 杨崇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B06期5-8,共4页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对云南临沧市生产的普洱茶和晒青毛茶等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的萜类、芳香族、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均与同一产地的晒青毛茶等均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普洱茶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药用山茶属植物的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永奇 吴小娟 +3 位作者 李红冰 逄越 唐玲 冯宝民 《大连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47-55,58,共10页
对收载为药的五种山茶属植物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山茶属植物主要含有皂苷、鞣质和黄酮类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癌、抗菌、抗骨质疏松及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等.
关键词 山茶属 山茶 油茶 普洱茶 皋芦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体细胞胚发生及体细胞胚苗形成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克久 曹慧娟 +2 位作者 张辉 赵楠 李天庆 《Acta Botan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2期1126-1130,共5页
利用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胚性细胞系(CL_1)中悬浮培养物,建立了高频率同步化体细胞胚发生及体胚苗形成体系。以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将CL_1中培养物由液体保持培养基(0.1mg/L 2,4-D+0.5mg/L 6-BA)继... 利用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胚性细胞系(CL_1)中悬浮培养物,建立了高频率同步化体细胞胚发生及体胚苗形成体系。以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将CL_1中培养物由液体保持培养基(0.1mg/L 2,4-D+0.5mg/L 6-BA)继代转入液体诱导培养基(0.05mg/L 2,4-D+0.50mg/L6-BA),暗培养诱导28d,转入不含任何激素的液体分化培养基中再培养28d,获得了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其发生频率为81.5%。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用不同目的细胞筛收集,在液体生长培养基(1/2 MS+1.0mg/L GA_3+0.5mg/L 6-BA)中培养发育成熟。ABA有利于高质量体细胞胚的形成。20~70月大小的体细胞胚在固体生长培养基中成苗转换率为75%。在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观察记录了体细胞胚发育过程,证实其过程与合子胚的形态发生过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系 体细胞胚发生 悬浮培养 云南大叶茶
下载PDF
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颖君 杨崇仁 +3 位作者 曾恕芬 陈可可 江鸿健 左成林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2,共6页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性状的变异与进化,讨论白莺山古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野生大理茶和栽培大叶茶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莺山古茶的品质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白莺山丰富的古茶种质资源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多种过渡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为栽培大叶茶的起源和大理茶作为大叶茶的野生基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植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大叶茶 大理茶 茶的起源 茶多酚 茶多糖 茶氨酸 儿茶素 咖啡因 茶棓素 没食子酸 大理茶素
原文传递
茶树珍稀品种“紫娟”的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季鹏章 梁名志 +4 位作者 宋维希 蒋会兵 马琳 王丽 矣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60-1862,共3页
对紫娟等茶树进行色素和花色素苷分析,结果表明:在紫娟叶片发育的3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紫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随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而花色素苷则急剧... 对紫娟等茶树进行色素和花色素苷分析,结果表明:在紫娟叶片发育的3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紫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随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而花色素苷则急剧减少。生长到第三时期,花色素苷的颜色逐渐消失,叶绿素的颜色逐渐显示出来,在2种色素的共同作用下,紫娟叶片逐渐由紫色变成绿色。紫娟叶色的变化与花色素苷/叶绿素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绝对含量变化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花色素苷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下载PDF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被引量:16
14
作者 伍梦瑶 黄莹捷 +1 位作者 姚燕妮 黄友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9-588,共10页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性,而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基本无催化活性。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勐库大叶种PPO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 mmol/L和36.5 mmol/L,最大单位酶活力(Vmax)值分别为2 000 U/m L和5 000 U/m L,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对勐库大叶种PPO的抑制效果均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亚硫酸钠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终浓度为0~10.00 mmol/L范围内,除Na+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K^+、Cu^(2+)和Mg^(2+)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茶树PPO酶学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能与品种适制性有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库大叶种茶树 多酚氧化酶粗酶 酶学性质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谢志英 黄立文 +4 位作者 王秀华 满红平 赵永祥 胡文东 桂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9期146-150,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0.5%。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儿茶素 组分含量
下载PDF
沱茶中抗自由基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淑敏 门田重利 +1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对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的水提取物、5 0 %甲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提取物和5 0 %甲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其半数抑制率(IC50 )分别为6 .0 7μg/mL和5 .0 1... 对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的水提取物、5 0 %甲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提取物和5 0 %甲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其半数抑制率(IC50 )分别为6 .0 7μg/mL和5 .0 1μg/mL ,而甲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活性则较弱,其半数抑制率(IC50 )为39.6 3μg/mL。利用层析等手段分别从抗自由基活性较强的水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分分离获得了2 0种化合物,其中,10种化合物( 2、5、6、11、12、13、16、17、18、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 1、4、7、9、10、12、14、18)的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和咖啡酸。比较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发现结构中苯环上有邻位羟基的化合物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茶 自由基清除作用 化学成分 半数抑制率 苯环 邻位羟基
下载PDF
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顾睿 李瑞明 +2 位作者 张兰兰 周水平 梁敬钰 《天津药学》 2011年第1期47-51,共5页
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制成的,根据发酵与否,分为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自从人们报道了普洱茶具有各种药理活性(降血脂、抗氧化等)后,普洱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以及普洱茶... 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制成的,根据发酵与否,分为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自从人们报道了普洱茶具有各种药理活性(降血脂、抗氧化等)后,普洱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以及普洱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下载PDF
临沧市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奎玲 王子君 +2 位作者 李国荣 张广辉 周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7-2321,共15页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后期茶树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临沧市8个县区(临翔、双江、耿马、沧源、镇康、永德、云县和凤庆)101个古茶园的448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基于16S和IT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经纬度和海拔等因素对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和海拔的变化对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较细菌的更显著,并且其在随pH和海拔的变化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pH对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相比于真菌更大,且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pH为4.5—5.0和海拔2 200 m组中均为最高,而真菌的则在pH为4.0—5.5和海拔900 m组中最高。不同海拔地区茶园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的分别是在海拔2 200 m和900 m。细菌和真菌群落的OTUs数在海拔1 400 m和1 800 m组中分别最高,所有分组间共有2 869个细菌OTUs序列,但仅共有453个真菌OTUs序列。相对丰度占据绝对优势的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所有8个县区都是优势真菌门,其中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沧源中相对于其他7个县区呈最高且差异显著。环境与地理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理因子中具有类似的模式,进一步关联发现纬度与海拔对细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更大。综上,古茶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发生人为活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做出的"选择",而生活环境对细菌群落的"压力"相对于人为活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古茶园 土壤微生物 16S和ITS rRNA 环境 地理因子 人为活动
下载PDF
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吉凤 龙春林 周翊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39-46,共8页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 3种野生茶 (秃房茶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 C.crassicolumna Chang和普洱茶 C.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的生态环境 ,其中普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它们均分布于海拔 1 0 0~ 2 540 m的常绿阔...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 3种野生茶 (秃房茶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 C.crassicolumna Chang和普洱茶 C.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的生态环境 ,其中普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它们均分布于海拔 1 0 0~ 2 540 m的常绿阔叶林或山地苔藓林中。在 5年时间里 ,先后采集上述 3种野生茶的插条、小苗和种子 ,进行了引种繁殖试验。结果表明 :野生茶在昆明地区的引种驯化已取得初步成功 ;扦插和小苗移栽的时间以 6~ 8月份为宜 ;扦插成功的关键是插条须“现采现插”,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 88% ;种子具有休眠期 ,用 70 0× 1 0 - 6GA3处理种子可打破休眠 ;采用 MS+1 .5BA+0 .1 5NAA培养基 ,可用野生茶种子进行组织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 普洱茶 秃房茶 厚轴茶 引种试验 滇东南
下载PDF
普洱茶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魏均娴 左群英 朱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普洱茶籽乙醇提出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经酸水解后,分离出5种成分,经光谱和化学分析,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烃,柚皮素和3种新酯酰基皂甙元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B,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E和22O当归酸酯茶皂甙元A。
关键词 普洱茶籽 柚皮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