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4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被引量:262
1
作者 魏立华 闫小培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13,56,共6页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通过“城中村”和贫民窟的比较研究发现,“城中村”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通过“城中村”和贫民窟的比较研究发现,“城中村”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这不同于以非法、无序、暂时性、社会职能缺失为基本特征的贫民窟,因而不能够采取类似于处理贫民窟的改造模式。城市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在此基础上,“自我原位塑造”,即“在原有区位上由村民或村集体改造自身(但以留存乃至扩大出租屋经济为前提)”是目前的可行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存续 转型 可行性模式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8
2
作者 张京祥 胡毅 孙东琪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会空间 城中村 南京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 被引量:86
3
作者 贾生华 郑文娟 田传浩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8,共7页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创造价值。论文认为,城中村改造应确立"动态平衡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的基本原则,遵循改造后"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和"实现利益的重新均衡"的衡量标准,有效地协调并满足包括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其村民)、开发商、外来暂住人群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最后,论文尝试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城中村改造核心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 利益相关者 利益冲突 平衡原则
下载PDF
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 被引量:69
4
作者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0-1398,1484,共10页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认为,无管制或缺少管制是非正规经济或非正规部门的核心特征。我国城市中的城中村是非正规部门最为集中的区域。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的下渡村这一典型案例,对非正规部门的"管制"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认为,无管制或缺少管制是非正规经济或非正规部门的核心特征。我国城市中的城中村是非正规部门最为集中的区域。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的下渡村这一典型案例,对非正规部门的"管制"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有宽松的管制环境、廉价的住房市场和良好的区位等条件,吸引了大量的非正规部门。但这些城中村的非正规部门并非完全处于管制之外,而是生存于一种管制之外的特殊"管制"之中。这种"管制"表现为一个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地方自治组织、地痞组织、本地村民和周围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构,深刻而切实地影响着非正规部门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城中村 “管制” 下渡村
下载PDF
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4
5
作者 仝德 冯长春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5,共7页
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 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研究、及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三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基于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城中村研究,在理论支撑方面需建立明确和多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应选择更深层次的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城市化与“入城”集体土地的归属 被引量:53
6
作者 黄忠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62,共16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城中村"抑或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还是农民就地的自主城镇化,均会引发"入城"后集体土地如何归属的宪法难题。从城乡土地所有权二元格局、各农村集体地权实现能力的差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城中村"抑或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还是农民就地的自主城镇化,均会引发"入城"后集体土地如何归属的宪法难题。从城乡土地所有权二元格局、各农村集体地权实现能力的差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考虑,长远来看,宪法第lO条第1款关于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的规定仍应维持。但基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权益严重不利的事实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则需要以人的市民化,尤其是农民的真正市民化为基础,来对宪法第10条第1款作出新的理解,即当某一个城市的公民(尤其是原来的农民)均得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权利时,该"入城"的集体土地才能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解释不仅可以避免修法,维护宪法权威,而且也有助于农民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合乎宪法上国家所有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市民化 宪法
原文传递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被引量:53
7
作者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靠近城市中心的城中村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层数扩大建设规模,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通过平面和立面共同扩张增加建设规模;发展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启动以降低建筑密度为主的改造从而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研究成果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进行补充,而且可为政府管理城中村制定措施提供建议——不能无视城中村作为一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诉求和演化趋势,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形态 演化特征 深圳特区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 被引量:52
8
作者 郭湘闽 刘长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域;实施措施是通过控制引导村民的自建行为来优化城中村空间网络,促使村民自我更新和优化城中村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城中村 更新模式 自建行为
原文传递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被引量:48
9
作者 尹晓颖 薛德升 闫小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9-973,共5页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化、半正规化和正规化的三种发展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指出由于现阶段“城中村”特殊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特殊功能,城市政府应降低门槛,允许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化的形式存在,但应纳入管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使之有序发展,最终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部门 发展机制 “城中村” 蔡屋围
下载PDF
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47
10
作者 汪明峰 林小玲 宁越敏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80,共8页
当前中国正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城中村"备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上海市城中村的发展动态。结果发现,目前上海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并主... 当前中国正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城中村"备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上海市城中村的发展动态。结果发现,目前上海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并主要分布在城市内外环之间及外环周边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要差得多,居住面积小、住房设施不足、住房破旧。然而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众多寻求廉价住房的租客集聚之地。随着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正逐渐消失。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为这些外来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外来人口 社会分层 住房 改造 上海
下载PDF
“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被引量:44
11
作者 高权 钱俊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1,共9页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建构起地方的意义,以及情感在地方性重构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性重构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景观、符号和文本等一套系统简单的重新构建,更是对情感空间的塑造以及这套系统如何被人从情感上感知和认同。研究认为地理学不应忽视情感在社会文化空间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地方性重构 城中村 猎德村
原文传递
城乡迁移背景下“消极”地方感研究——以广州市棠下村为例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如铁 朱竑 唐蕾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5,共9页
在对国内外地方感的各种概念辨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及实例研究对地方感给予了重新解读,提出"消极地方感"的概念。研究指出:(1)地方感是人对地方的一种综合性情感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地方依恋、地方... 在对国内外地方感的各种概念辨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及实例研究对地方感给予了重新解读,提出"消极地方感"的概念。研究指出:(1)地方感是人对地方的一种综合性情感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疏远、地方厌恶、地方恐惧等均属于地方感的某一类表现形式;(2)城中村被周边繁华的都市环境围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居住环境繁杂、邻里关系淡薄,城中村移民缺少地方情感的依附,形成一种"无根式"的消极地方感;(3)移民在无法融入迁入地的同时,由于无法接受迁出地的变迁与衰退,而在心中形成另一种"失根式"的乡村消极地方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消极地方感 城中村 广州
原文传递
地方、地方性与城中村改造的社会文化考察——以猎德村为例 被引量:37
13
作者 黄文炜 袁振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9,共8页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个维度进行持续的社会建构。结合广州猎德村整体改造为案例发现地方性的建构与时空元素紧密相关,镶嵌在地方的发展过程,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中国城市化中地方性研究框架;现实上为更深入理解城中村改造与地方性的关系,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性 城中村 广州 猎德村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三类社区居住满意度与迁居意愿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何深静 齐晓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27-1336,共10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州三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即传统老城区、城中村、商品房小区居民的迁居情况,利用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对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迁居后居住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和居民迁居意愿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州三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即传统老城区、城中村、商品房小区居民的迁居情况,利用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对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迁居后居住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和居民迁居意愿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迁居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同,总体上受社区归属感、住房所有权、设施完善程度影响较大,且与在本居住区居住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迁居意愿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类型居住区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传统老城区家庭总月收入越低,居民对现住房越满意,越不可能产生迁居意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迁居意愿,高学历者更容易产生迁居意愿;城中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结果,其中社区归属感越强烈,越不可能产生迁居意愿;商品房小区居民的迁居意愿受户主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西方的迁居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中国,这与转型期中国城市复杂的住房构成和住房市场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居 居住满意度 迁居意愿 居住流动性 传统老城区 城中村 商品房小区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在华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刘云刚 周雯婷 +1 位作者 黄徐璐 全志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6-986,共11页
运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梳理了远景路从城中村到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显示,广州远景路已形成以韩商为主的贸易产业链和韩国人与本地村民、外来人口混居的跨国移民社区,其中白云区政府、投资开发商和韩商三者共同参与... 运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梳理了远景路从城中村到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显示,广州远景路已形成以韩商为主的贸易产业链和韩国人与本地村民、外来人口混居的跨国移民社区,其中白云区政府、投资开发商和韩商三者共同参与,推动了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的空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社区 空间生产 城中村 韩国人 广州远景路
下载PDF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陈双 赵万民 胡思润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7-42,共6页
以武汉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系统特征为例,发掘城中村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特殊城市社会功能。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会功能,因而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 以武汉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系统特征为例,发掘城中村在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所承担的特殊城市社会功能。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忽略了其已有的良性社会功能,因而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造多样化、富于活力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应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新审视并适时调整市场化改造城中村的策略及相应规划技术,以适应转型期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人居环境 复杂系统 社会功能 武汉市
下载PDF
从违法低效供应到合法高效供应——基于产权视角探讨深圳城市住房体系中的城中村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建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3-77,共5页
深圳城中村成为城市住房体系中供应的主力军,但产权问题导致城中村出现违法低效供应的难题。本文以城市住房体系为背景,跳出纯粹以"城中村"论"城中村"的局限,寻找城中村合法高效供应的方向和使命。同时,以经济产权... 深圳城中村成为城市住房体系中供应的主力军,但产权问题导致城中村出现违法低效供应的难题。本文以城市住房体系为背景,跳出纯粹以"城中村"论"城中村"的局限,寻找城中村合法高效供应的方向和使命。同时,以经济产权和法律产权为视角,以两者相互关系为演变路径,指出释放城中村产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对城中村更新改造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住房体系 城中村 释放产权
下载PDF
“学生化”的城中村社区--基于广州下渡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何深静 钱俊希 吴敏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08-1519,共12页
学生化作为绅士化现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学生群体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的现象。起因于学生群体的居住偏好,以及投资者与房屋所有者的寻租行为,面向学生群体的居住空间开始产生并聚集,形成独特的学生化社区,并由此产... 学生化作为绅士化现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学生群体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的现象。起因于学生群体的居住偏好,以及投资者与房屋所有者的寻租行为,面向学生群体的居住空间开始产生并聚集,形成独特的学生化社区,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基于对学生化现象相关研究的综述,本文对于广州市中山大学邻近的下渡村学生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阐明其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影响。进而阐释了中西方学生化现象的异同。学生化现象的研究对理解当今中国城市快速重构的复杂机制有着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亦有其实践层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绅士化 学生化 高等教育 城中村 广州下渡村
原文传递
城中村更新治理40年:学术思想的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理政 叶裕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运用4W分析框架,提炼城中村更新治理目标(Why)、治理对象(What)、治理主体(Who)和治理方式(How)4个关键要素,解析城中村更新治理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发现迄今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3-2002年为起步阶段,学界集中探讨城中村的内涵特征... 运用4W分析框架,提炼城中村更新治理目标(Why)、治理对象(What)、治理主体(Who)和治理方式(How)4个关键要素,解析城中村更新治理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发现迄今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3-2002年为起步阶段,学界集中探讨城中村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并通过介绍海外城市更新经验探索治理方式;2003-2008年为发展阶段,学界重点关注城中村更新模式,并在增长导向下构建了“政府-开发商-村民/村集体”的治理结构,主张采用市场化更新路径;2009年至今为转型阶段,学界对城中村的价值判断出现深刻转变,开始倡导空间、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治理目标,新市民等利益相关者进入学者视野,治理方式的研究强调自主更新、微更新和包容性治理。在解析学术思想发展阶段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更新治理 学术思想 文献综述 研究展望
下载PDF
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微观动因——基于对“土地租金剩余”的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谭永忠 王庆日 +2 位作者 冯敬俊 陈佳 冯红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共5页
研究目的:以"土地租金剩余"为切入点,从促成城中村形成的三个行为主体的角度,探究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微观动因。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与土地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城中村问题是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三方力量共同追逐... 研究目的:以"土地租金剩余"为切入点,从促成城中村形成的三个行为主体的角度,探究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微观动因。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与土地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城中村问题是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三方力量共同追逐"土地租金剩余"的结果,是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城中村"土地租金剩余"的产生,源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研究结论:城中村问题的解决,需要逐步改善城乡土地管理中的二元结构状况,实行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的征收范围,强化对农民土地权利的物权保护,让农民以土地财产权利参与城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租金剩余 城中村 二元土地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