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特征及演变模式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小影 杨山 +1 位作者 尹上岗 徐晗泽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17-1934,共18页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表征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演变的城镇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群态化"特征。借鉴群落生态学理论,利用城镇用地开发速率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978—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表征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演变的城镇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群态化"特征。借鉴群落生态学理论,利用城镇用地开发速率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978—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形态变化和集聚状态进行探讨,提炼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群态化演变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表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跃迁的层级变动特征和明显的区域分异,汇合成群态化发展的"量"的物质基础。(2)在空间发展上,城镇建设用地斑块趋于紧密、均衡,其形态变化由分散、无序逐渐变为集中和规整;在空间集聚上,城镇建设用地热点区向大城市集聚,逐渐打破城市行政界线,呈组团式发展态势,催生出群态化演变的"质"的提升。(3)在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独立发育模式、优先生长模式、组团嵌套模式和圈层共生模式,最终形成"群内有群、多重嵌套"的群态化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的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一现实规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镇化 城镇建设用地 群态化模式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雨豪 吴群 +2 位作者 王健 邵子南 张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集聚 利用效率 作用机理 空间效应
下载PDF
京津冀1980—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未来情景模拟 被引量:72
3
作者 李孝永 匡文慧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7-194,200,共9页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对于准确把握城市扩张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0—2015年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模拟了2015—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未来情景模拟对于准确把握城市扩张特征、优化城市用地格局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0—2015年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模拟了2015—205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城市用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近35年间,京津冀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5 574.80 km^2,扩张速度表现为"快速—慢速—快速—慢速"的时序特征。新增城市用地中有66.61%来源于耕地,重心整体向西北转移。GDP和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到2050年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用地将分别增加4 122.14km^2、2 756.12 km^2和3 439.14 km^2,河北和北京郊区将成为城市扩张的重点潜力区和新的增长极。需要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与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以保障京津冀未来城市用地的有序开发和城市群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城市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 驱动因素 未来情景 京津冀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被引量:40
4
作者 熊鹰 陈云 +1 位作者 李静芝 阎晓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7,共16页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2)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3)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供需 仿真模拟 系统动力学(SD)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兰州-西宁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再艳 石培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0-458,共9页
明确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边界、生态安全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1995、2005、2015和2018年兰州-西宁(兰西)城市群39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区,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明确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边界、生态安全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1995、2005、2015和2018年兰州-西宁(兰西)城市群39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区,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兰西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均值总体呈增长态势,由1995年的2.74%增长到2018年的4.45%,在空间上呈现兰州-西宁2个中心高、外围地区依次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分布格局。(2)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空间差异较大,且呈现出扁平的倒“U”型曲线分布态势。(3)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明显,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4)1995-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受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拔等要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以及同类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的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格局匹配 被引量:16
6
作者 易丹 赵小敏 +5 位作者 郭熙 江叶枫 王成量 赖夏华 黄心怡 陈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7-636,共10页
土地承载力是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核算城乡建设用地... 土地承载力是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核算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计算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并与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格局匹配性分析,得到研究区各个县(市、区)的剩余开发强度和空间匹配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等级中,最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3130. 62、2477.29、867.03和29509.14 km^2.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可开发强度)为16.6%,各个县(市、区)的值在7.7%~100%,各县(市、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在0.15~1.30.研究区剩余开发强度为12.3%,空间匹配度为0.76;各个县(市、区)剩余开发强度在4.9%~53.5%,空间匹配度在0.11~1.00,地区差异较大.此研究有助于明确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可为城乡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 剩余开发强度 空间匹配度 环鄱阳湖城市群
原文传递
近30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比——以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颖诗 冯艳芬 +2 位作者 郭冠华 王芳 蔡世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0,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把握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与方向,掌握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选择中国南北两地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17年的建设用地数据,借助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差异指数和... 为了进一步把握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与方向,掌握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选择中国南北两地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17年的建设用地数据,借助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差异指数和景观扩张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近3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并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而粤港澳大湾区则进入城市扩张的成熟期,且大湾区内部的发展速度要优于京津冀城市群:(1)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3倍多,但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均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即扩张进程总体上慢于粤港澳大湾区。(2)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在1988—2007年间均明显高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但从2008年开始均低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且差距不断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呈多中心环状放射性扩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则由点状扩张转为面状发展。(3)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部、东北部、中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西岸的。(4)两大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斑块均以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为主,飞地式扩张的数量占比逐渐降低,扩张格局不断从扩散走向集聚,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水平更高。(5)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而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扩张 建设用地 时空特征 京津冀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Exploring spatial-temporal change and gravity center move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被引量:10
8
作者 LI Zhuo JIANG Weiguo +2 位作者 WANG Wenjie LEI Xuan DENG Yu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363-1380,共18页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aused by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Studying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can not only know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aused by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Studying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can not only know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ime, but also obtai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future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aking Changsha-Zhuzhou-Xiangtan(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Hunan province as a study area, Landsat images from 1995 to 2014 and Autologistic-CLUE-S model simulation data were used. Moreover,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gravity center, direction, distance and landscape index wer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ans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area increased by 132.18%, from 372.28 km^2 in 1995 to 864.37 km^2 in 2014. And it might even reach 1327.23 km^2 in 2023. Before 2014, three cities had their own respective and discret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tegr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2008, the Chang-Zhu-Tan began to gather, the gravity center moved southward after 2014,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cities decreased, 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urban expans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were relatively reliable, and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and spatial alloc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on land spatial change GRAVITY center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与协调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杨媛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3,共6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功能 城市建设用地 协调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枫 汤沛銮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7-95,共9页
研究目的: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基于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价值,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维护、政治公平和文化科技5个维度建立城... 研究目的: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基于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价值,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维护、政治公平和文化科技5个维度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多功能绩效评价模型,有效避免了传统绩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考核标准相同的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2)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功能绩效整体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以佛深为双核心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模式,各维度功能绩效差异性明显,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简洁、可行,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多功能绩效评价 发展阶段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11
作者 雷国强 邓楚雄 +1 位作者 李迎春 刘利科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40-43,共4页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两型社会"的构建,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已成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经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相关实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数学模型,最终运用定性和...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两型社会"的构建,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已成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经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相关实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数学模型,最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