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规划与人文关怀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中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8-100,共3页
城市规划本身是一项工程,但是这项工程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于是人们就提出了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但是如何在工程项目中体现人文关怀,从分析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出发,研究了问题的实质,并阐述了城市规划中如何才能体现人文... 城市规划本身是一项工程,但是这项工程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于是人们就提出了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但是如何在工程项目中体现人文关怀,从分析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出发,研究了问题的实质,并阐述了城市规划中如何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并且从国外的实例中来说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人文关怀 市民平等 审美素养
原文传递
生态智慧与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笔谈)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相占 马明 +2 位作者 李静 王萌 张乾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1-24,34,共5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关学 生态智慧 城市美学 象天法地 始宁别墅 适性自然 气韵生动 环境体验 李渔
下载PDF
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建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44,共11页
本文从美起源于乡村,而美学却起源于城市这一矛盾的现象出发,在肯定城市在文化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的美学。主张一种通过"拆墙"来克服美学中的"围城"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乡村美学与城市美学的平衡。
关键词 城市 乡村 美学 生态
下载PDF
人性化理念运用于城市道路设计 被引量:10
4
作者 毛川珺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8年第9期21-24,共4页
该文从道路美学特色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施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环境保护设计等方面,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 城市道路 人性化 设计 道路美学 交通工程设施 道路附属设施 环境保护
下载PDF
生态批评、城市环境与环境批评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相占 劳伦斯.布依尔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环境批评 城市环境 环境正义 环境美学
下载PDF
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20,共5页
城市设计实践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实践,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城市设计实践不仅具有美学意义,更要求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深入分析,概括出城市设计实践的唯美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特征,并对... 城市设计实践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实践,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城市设计实践不仅具有美学意义,更要求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深入分析,概括出城市设计实践的唯美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特征,并对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合理使用做出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建筑美学 建筑艺术 城市景观
原文传递
文艺繁荣与城市文化之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旭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艺术的黄金时代,都有一个城市作为背景与支撑,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活动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对于艺术的繁荣来说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是因为城市的功能内在地包含着对艺术活动的需要,为艺术... 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艺术的黄金时代,都有一个城市作为背景与支撑,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活动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对于艺术的繁荣来说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是因为城市的功能内在地包含着对艺术活动的需要,为艺术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而城市的文化特性为艺术活动的繁荣提供了对艺术的需要和投入,城市庇护着艺术活动,艺术的象征性、表现性与膜拜价值使得它成为了城市政治与宗教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城市人的生活只有在艺术活动中才得以维系下去并不断发展,艺术活动是城市这种特殊的生活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繁荣是文艺繁荣的基础,文艺繁荣是城市繁荣与发展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文艺繁荣 美学研究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建设: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7
8
作者 万书元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4,共8页
城市景观在终极意义上是为了体现城市之善,而不仅仅是城市之美。城市景观绝对不能为了美而损害善。我们必须掌握城市景观建设的规律,根据城市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城市形态的特点,搞好总体规划;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立足长远... 城市景观在终极意义上是为了体现城市之善,而不仅仅是城市之美。城市景观绝对不能为了美而损害善。我们必须掌握城市景观建设的规律,根据城市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城市形态的特点,搞好总体规划;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立足长远。我们应该明白,景观工程绝不只是一种面子工程,更是一种有文化内涵的里子工程;城市景观的美具有多元性和多维性。现代城市管理必须注重这种多元性和多维性。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应根绝模仿的惯性思维,围绕景观与生态相结合、观赏景观与体验景观相结合、戏剧性景观与日常性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上另辟蹊径。唯有如此,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才有可能走上一条适合于中国城市的形态、历史与文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景观 生态 美学
下载PDF
基于建筑学视角的城市人行天桥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新华路唐家墩人行天桥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叶裕民 张万春 《城市建筑》 2019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当前我国城市中的人行天桥设计通常基于单一的通过性交通功能展开,造成天桥在城市中景观性不足,空间体验单调。本文以武汉市新华路唐家墩人行天桥为例,以建筑学视角为切入点,从外部城市景观、内部空间体验、场所精神构建等方面对城市人... 当前我国城市中的人行天桥设计通常基于单一的通过性交通功能展开,造成天桥在城市中景观性不足,空间体验单调。本文以武汉市新华路唐家墩人行天桥为例,以建筑学视角为切入点,从外部城市景观、内部空间体验、场所精神构建等方面对城市人行天桥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多种设计元素的综合运用,为行人提供舒适、愉悦的慢行空间体验和文化记忆,提升城市空间景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行天桥 桥梁美学 桥空间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城市意象视角下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以海盐古城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涛 刘泉 刘泽华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及创新中国本土化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构建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的探析,总结出中国城市设计更加重视特色定位的意象内涵、结构布局的本土化空间要...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及创新中国本土化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构建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的探析,总结出中国城市设计更加重视特色定位的意象内涵、结构布局的本土化空间要素组织及四时五感融合的空间设计美学,并以海盐古城为例,从文学化的特色定位、本土化的结构布局与要素提炼、中国化的多维美学空间设计及在地化的功能策划等方面探索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意象 城市美学 城市风貌 海盐古城
下载PDF
海绵城市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云峰 彭茜 沈洁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的资源化管理与人对美的自主追求结合起来,科学解决雨水控制利用的同时,通过空间环境的塑造等方式把人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人的所思所想加以呈现,使海绵城市环境的美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既是表现性的,又是表意性的;既是在场的,又是超越的;最终反应人的精神需求与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从而实现城市作为人的栖居之地其庇护环境和慰藉心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环境建设 城市美学 人的审美认识 认识心理要素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为何西方城市设计无法完整展示中国城市美学——山水诗画视角下的三个问题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涛 刘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5,共7页
从规划设计实践经验来看,发端于欧美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过程中,却无法完整地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特征。在中国城市营造的传统方法中,士人的山水诗画文化和审美传统对中国... 从规划设计实践经验来看,发端于欧美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过程中,却无法完整地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特征。在中国城市营造的传统方法中,士人的山水诗画文化和审美传统对中国城市美学的塑造意义重大,而以视觉感知为主要手段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缺少对中国城市美学复杂维度需求的回应,具体包括难以对诗画意境的风貌特色、心游写意的总体结构和五感复合的空间景观3个方面进行表达。通过比较,总结西方城市设计无法完整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症结,最后提出对中国式城市设计路径探索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美学 城市风貌 山水城市 诗画 士人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江南城镇美学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圣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城市美学,是美学与城市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它的出现既是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结果,又是现代城市从单纯功能型城市走向复合审美型城市的发展动向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必然反映。江南城镇美学研究,综合运用中西城市美学、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 城市美学,是美学与城市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它的出现既是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结果,又是现代城市从单纯功能型城市走向复合审美型城市的发展动向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必然反映。江南城镇美学研究,综合运用中西城市美学、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理论成果,根据我国目前各类城市协调发展需要,顺应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的战略布局,广泛联系江南特色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浙北、苏南地区为主)作为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自然、历史、人文和个性等四个城市美学的具体研究方面,对江南城镇审美品格给予理论定位和实践批评,对城市建设的经济行为和法规制度形成有机制约之局,建构江南城镇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美学 新型城镇化 地方审美经验 江南城镇美学
下载PDF
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城市美学思考
14
作者 齐晓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19,共4页
“地方性知识”及其研究方法为城市美学提供了新的知识观和方法论。中国城市美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西方城市美学的普遍性知识,从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深入到城市美学的地方性情境,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地方性知识”及其研究方法为城市美学提供了新的知识观和方法论。中国城市美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西方城市美学的普遍性知识,从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深入到城市美学的地方性情境,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研究概念和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城市美学 城市空间 城市文化
下载PDF
美学视角下的城市环境问题浅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众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417-420,共4页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规划理论指导下,环境设计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首先是将城市环境看作一种独立在人之外的事物集合,将环境完全对象化。这种倾向便导致设计活动割裂了人与环境的真实关系。其次,设计者往往忽略环境是一种过程,不能以变...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规划理论指导下,环境设计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首先是将城市环境看作一种独立在人之外的事物集合,将环境完全对象化。这种倾向便导致设计活动割裂了人与环境的真实关系。其次,设计者往往忽略环境是一种过程,不能以变化的眼界看待环境。这种做法经常使得我们的城市环境在多数情况下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导致环境的局限性、片面性。本文从美学的层面剖析了当今我国城市中诸多环境问题的理论根源。通过分析,提出了一种辩证的思考方法,帮助设计者在面对环境设计时建立正确的思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环境 美学
下载PDF
权力、文化与审美:当代城市景观中的三重“幻象”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溪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5年第4期22-29,共8页
文章批判了当下城市景观中存在的权力、文化与审美的三重"幻象",指出景观自身应当寻求作为人之本真生命的归属,而非任何外在的符号所附加的价值。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幻象 权威 文化 审美
原文传递
环境美学视域下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塑造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岩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7年第5期53-55,共3页
德鲁·莱德尔称:"当在岁月中穿行,人的身体的延伸部分随着潮起潮落,一会吞噬一切掀起的波澜,一会又把他们抛向岸边,人需要生活在身体,衣服,家具,住所,公共空间,和城市之外的身体里,在不断的延伸的生命里循环往返,周而复始,永... 德鲁·莱德尔称:"当在岁月中穿行,人的身体的延伸部分随着潮起潮落,一会吞噬一切掀起的波澜,一会又把他们抛向岸边,人需要生活在身体,衣服,家具,住所,公共空间,和城市之外的身体里,在不断的延伸的生命里循环往返,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艺术既带来时空体验,同时时间也带给身体以不同感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在地缘环境共生的角度上,人的生存环境在在发展方式上变得脆弱不堪,"环境发展一边倒"带给人类复制性的机械空间模式,其丰富的文化可能性被剥夺。在全球化、城市化、生态主义、区域建设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多向度公共文化的大背景下,公共艺术面临着宏观上的战略发展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应用理论研究的众多问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力,是城市环境美学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生长、长期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从而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富国"的长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 场域 环境美学
原文传递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生态审美偏好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昆山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敏 侯晓晖 +1 位作者 汪方心怡 汪洁琼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1期40-63,共24页
为缓解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生态–审美”不协调关系,研究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剖析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绩效。本研究界定了“生态审美偏好”的概念,并构建了城市河流空间的生态审美偏好三重框架,总结了影响生态审美偏好的三大因子,即客... 为缓解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生态–审美”不协调关系,研究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剖析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绩效。本研究界定了“生态审美偏好”的概念,并构建了城市河流空间的生态审美偏好三重框架,总结了影响生态审美偏好的三大因子,即客体生态要素特征、审美主体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本文采用城市河流调查方法和调查问卷法,针对江苏省昆山市的24个典型样本河段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与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相关特征要素及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受访者生态审美偏好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客体生态要素特征和审美主体社会文化背景;(2)受访者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越高,对城市河流空间的喜爱程度越高;(3)植被类型对生态审美偏好的影响比材质类型、物理环境类型更显著,且不同的组合类型会影响城市河流修复的综合效益。基于此,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与实施落地过程中,应考量生态与审美的综合价值,灵活组合客体生态要素类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强化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体验,同时提升公众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河流空间 生态审美 生态修复 影响机制 公众审美偏好 昆山市
原文传递
城市环境的人本之思——试论伯林特的城市美学观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后亮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1,共4页
城市美学是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纠正我们习惯上对城市的错误认识出发,提出:城市不是物理实体而是我们获取城市经验的有机语境的观点。它没有确定的物理边界,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综合的、动态的人类—环境综合体,其... 城市美学是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纠正我们习惯上对城市的错误认识出发,提出:城市不是物理实体而是我们获取城市经验的有机语境的观点。它没有确定的物理边界,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综合的、动态的人类—环境综合体,其特征是连续性而非分离性。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上往往只顾追求片面利益,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利益等,却忽略了真正属于人性的整体需求。城市美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将美学的价值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使城市在追求功利价值的同时不以丧失美学价值为代价,从而创造出适宜人类栖息的、真正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林特 城市美学 城市经验 城市环境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与空间美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辉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08,共6页
对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提出城市空间美学在客体要素、主体状态以及美的机制内涵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通过一项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城市空间认知审美研究案例阐述了相关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城市空间认知 城市理论 城市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