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Ⅵ)在浅层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反应-输运耦合模拟——以我国南方核工业某尾矿库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腾 王焰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6-461,共6页
在对我国南方某大型尾矿库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 ,运用国际最新版本的三维地下水流动与污染物运移的模拟软件VisualMODFLOW建立了研究区U(Ⅵ )在浅层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反应 -输运耦合模型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U(Ⅵ )在地下水中... 在对我国南方某大型尾矿库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 ,运用国际最新版本的三维地下水流动与污染物运移的模拟软件VisualMODFLOW建立了研究区U(Ⅵ )在浅层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反应 -输运耦合模型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U(Ⅵ )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情况 .模拟结果指示 ,在不治理的条件下 ,U(Ⅵ )对库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而在尾矿库治理条件下 ,由于地下水系统的自净作用 ,对于尾矿库在运营期间下渗的U(Ⅵ ) ,地下水系统完全可以“消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输运模拟 地下水系统 污染物运移
下载PDF
羟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复合膜对六价铀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 被引量:31
2
作者 谢水波 罗景阳 +3 位作者 刘清 凌辉 段毅 王劲松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8-275,共8页
将羟乙基纤维素(HEC)与海藻酸钠(SA)进行混合,利用戊二醛交联处理后制备了HEC/SA高分子复合多孔薄膜,并探讨了其对模拟含铀废水中的六价铀(U(Ⅵ))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初始pH值、U(Ⅵ)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等对HEC/SA复... 将羟乙基纤维素(HEC)与海藻酸钠(SA)进行混合,利用戊二醛交联处理后制备了HEC/SA高分子复合多孔薄膜,并探讨了其对模拟含铀废水中的六价铀(U(Ⅵ))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初始pH值、U(Ⅵ)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等对HEC/SA复合膜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对吸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利用FTIR、SEM和X射线能谱等手段分析了其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U(Ⅵ)的吸附量与温度正相关,吸附平衡时间约为90min,最佳吸附效果的初始pH值为5.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表现为颗粒内部扩散;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线模型,在45℃时,HEC/SA复合膜对U(Ⅵ)的最大吸附容量达357.1mg·g-1,HEC/SA复合膜对U(Ⅵ)的吸附存在离子交换作用,与U(Ⅵ)的相互作用基团为羧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羟乙基纤维素 多孔复合膜 六价铀 吸附性能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吸附U(Ⅵ)的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仕友 史冬峰 +3 位作者 唐振平 谢水波 刘迎九 凌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8-1395,共8页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探讨了GO含量、pH值、CS/GO投加量、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对CS/GO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O质量分数为40%,p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5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探讨了GO含量、pH值、CS/GO投加量、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对CS/GO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O质量分数为40%,p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5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30℃时饱和吸附量为227.3 mg·g-1.CS/GO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CS/GO表面凹凸不平,羟基和氨基是U(Ⅵ)的主要结合位点.解吸试验结果表明CS/GO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铀()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原文传递
Removal of Uranium(Ⅵ) by Fixed Bed Ion-exchange Column Using Natural Zeolite Coated with Manganese Oxide 被引量:18
4
作者 邹卫华 赵蕾 韩润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85-593,共9页
The adsorption of uranium(Ⅵ)on the manganese oxide coated zeolite(MOCZ)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a fixed-bed column.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flow rate,pa... The adsorption of uranium(Ⅵ)on the manganese oxide coated zeolite(MOCZ)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a fixed-bed column.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ed height,flow rate,particle size,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uranium(Ⅵ),initial pH,presence of salt and competitive ions.The U-uptake by MOCZ increased with initial uranium(Ⅵ)concentration and bed height,but decreased as the flow rate and particle size increased.In the presence of salt and competitive ions,the breakthrough time was shorter.The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a maximum at pH of 6.3.The Thomas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column for process design using linear regression.The breakthrough curves calculated from the model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 BDST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ed height on the adsorption of uranium(Ⅵ).Desorption of uranium(Ⅵ)in the MOCZ column was investigated.The column could be used for at least four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using 0.1mol.L-1 NaHCO3 solution as the elution.After de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with deionized water,MOCZ could be reused to adsorb uranium(Ⅵ)at a comparable capacity.Compared to raw zeolite,MOCZ showed better capacity for uranium(Ⅵ)rem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uranium manganese oxide coated zeolite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铀(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亮 谢水波 +2 位作者 杨金辉 曾涛涛 刘金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4-1271,共8页
以氧化石墨烯(GO)、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为表面活性剂,利用TEOS水解成SiO_2合成了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GOS)。通过静态实验,探讨pH、GOS投加量、吸附时间和U(Ⅵ)初始浓度对GOS吸附U(Ⅵ)的... 以氧化石墨烯(GO)、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为表面活性剂,利用TEOS水解成SiO_2合成了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GOS)。通过静态实验,探讨pH、GOS投加量、吸附时间和U(Ⅵ)初始浓度对GOS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GOS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吸附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6,投加量为0.2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GOS吸附U(Ⅵ)效果最佳;吸附过程较好地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1);Si O_2成功与GO复合,GOS对U(Ⅵ)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U(Ⅵ)前后自身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其对U(Ⅵ)的吸附机理以—COOH、—OH的离子交换作用为主,Si—OH的络合反应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铀() 吸附
下载PDF
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多孔性薄膜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6
6
作者 谢水波 段毅 +2 位作者 刘迎九 王劲松 刘金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8-2496,共9页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探讨了相关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6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60min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模型;25℃时,最大吸附容量为312.5mg·g-1。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R2>0.99),吸附速率的控速步骤为颗粒内扩散。GA-HA/SA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EDS、FTIR和D-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U(Ⅵ)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羧基,且GA-HA/SA吸附U(Ⅵ)的机理表现为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性薄膜 铀() 热力学 动力学 速率控制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吸附铀(Ⅵ)的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华柏 谢水波 +4 位作者 刘金香 肖拾红 曾涛涛 凌辉 王劲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18-2425,共8页
以造纸厂厌氧颗粒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粉末厌氧颗粒污泥(PAGS)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pH值、吸附剂PAGS的用量、U(Ⅵ)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PAGS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模型模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离子交换试验等手段探讨... 以造纸厂厌氧颗粒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粉末厌氧颗粒污泥(PAGS)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pH值、吸附剂PAGS的用量、U(Ⅵ)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PAGS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模型模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离子交换试验等手段探讨PAGS吸附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在U(Ⅵ)初始浓度为10 mg/L、温度为30℃时,PAGS吸附U(Ⅵ)的最佳条件是pH值为6,PAGS用量为2.0 g/L,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0.99)均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离子交换试验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是PAGS吸附U(Ⅵ)的主要方式,参与交换的主要离子为Ca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配位络合也是其吸附机理之一,参与络合作用的主要基团有—OH、C=O、Si—OH和—NH2。以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初次解吸率达99%,表明PAGS可再生且无毒、生态友好,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在含铀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厌氧颗粒污泥 铀() 吸附 解吸 离子交换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谢水波 王水云 +2 位作者 张浩江 刘迎九 王劲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62-1967,共6页
在厌氧环境下,改变温度、U(Ⅵ)的初始浓度、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进行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以了解其特性.结果表明,SRB的最佳还原条件为温度35℃、pH值7.0、U(Ⅵ)初始浓度25mg·L-1.SRB的最大还原能力为179.1mg.g-1.共... 在厌氧环境下,改变温度、U(Ⅵ)的初始浓度、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进行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以了解其特性.结果表明,SRB的最佳还原条件为温度35℃、pH值7.0、U(Ⅵ)初始浓度25mg·L-1.SRB的最大还原能力为179.1mg.g-1.共存离子Mo(Ⅵ)或Ca2+初始浓度小于或等于5g·L-1时,对SRB还原U(Ⅵ)影响不大;但当其浓度达到20g·L-1时,它们对SRB还原U(Ⅵ)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o(Ⅵ)对SRB的抑制主要是生理抑制,Ca2+是通过和U(Ⅵ)形成稳定的Ca-UO2-CO3络合物竞争抑制.试验结果还表明,Ca2+浓度低于5g·L-1时未出现停滞期,但其浓度超过20g·L-1时出现了1d的停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B Mo() CA^2+ 抑制机制
原文传递
亚铁铝类水滑石吸附铀的性能与吸附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星群 谢水波 +3 位作者 曾凡勇 钟宇 曾涛涛 刘迎九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90,共8页
运用超声共沉淀制备了亚铁铝类水滑石(Fe(Ⅱ)-Al LDH),用于处理含U(Ⅵ)废水。实验考察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对Fe(Ⅱ)-Al LDH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与XPS等手段分析了相关机制。试验表... 运用超声共沉淀制备了亚铁铝类水滑石(Fe(Ⅱ)-Al LDH),用于处理含U(Ⅵ)废水。实验考察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对Fe(Ⅱ)-Al LDH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与XPS等手段分析了相关机制。试验表明,Fe(Ⅱ)-Al LDH吸附U(Ⅵ)的最佳pH为6,当温度为25℃,投加量为1.0g/L,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时,对U(Ⅵ)的去除率达到99.98%,反应在120min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17.13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Fe(Ⅱ)-Al LDH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FTIR、XPS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前后的Fe(Ⅱ)-Al LDH结构没有发生改变,Fe(Ⅱ)-Al LDH对U(Ⅵ)的吸附是化学吸附为主,氧化还原作用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铝类水滑石 U() 机制 吸附 化学吸附
原文传递
Ethyl thiosemicarbazide intercalated organophilic calcined hydrotalcite as a potential 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uranium(VI) and thorium(IV)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被引量:13
10
作者 T.S.Anirudhan S.Jalajamon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17-725,共9页
This work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acticability of using a new adsorbent 4-ethyl thiosemicarbazide intercalated, organophilic calcined hydrotalcite (ETSC-OHTC) for the removal of uranium (U(Ⅵ)), and tho... This work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acticability of using a new adsorbent 4-ethyl thiosemicarbazide intercalated, organophilic calcined hydrotalcite (ETSC-OHTC) for the removal of uranium (U(Ⅵ)), and thorium (Th(Ⅳ)) from water and wastewater. The FTIR analysis helped in realizing the involvement of nitrogen and sulphur atoms of ETSC in binding the metal ions through complex formation. Parameters like adsorbent dosage, solution pH, initial metal ions concentration, contact time and ionic strength, that influence adsorption phenomenon, were studied. The optimum pH for maximum adsorption of U(VI) and Th(IV) was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4.0-6.0. The contact time required for reaching equilibrium was 4 hr. The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was the best fit to represent the kinetic data. Analysis of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data using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Sips models showed that the Freundlich model was well suited to describe the metal ions adsorption. The KF values were 25.43 and 29.11 mg/g for U(Ⅵ) and Th(Ⅳ), respectively, at 30℃. The adsorbent can be regenerated effectively from U(Ⅵ) and Th(Ⅳ) loaded ones using 0.01 mol/L HC1. The new adsorbent was quite stable for many cycles, without much reduction in its adsorption capacity towards the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ALCITE 4-ethyl thiosemicarbazide uranium thorium(Ⅳ) adsorption.
原文传递
向日葵秸秆对U(VI)和Pb(Ⅱ)的选择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艾莲 罗学刚 +1 位作者 林晓艳 梅强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6,共8页
以含有单一的U(VI)、Pb(Ⅱ)溶液以及U(VI)和Pb(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内扩散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 以含有单一的U(VI)、Pb(Ⅱ)溶液以及U(VI)和Pb(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内扩散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吸附20 mg/L的U(VI)-Pb(Ⅱ)溶液的最佳pH值为4.0、吸附剂量为2.0 g/L、吸附时间为720 min,U(VI)和Pb(Ⅱ)的去除率分别为77.55%、87.44%;U(VI)和Pb(Ⅱ)的吸附动力学在单离子和复配体系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单离子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7.0和67.59 mg/g,且当U(VI)高于200 mg/L时Pb(Ⅱ)的吸附过程也能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当离子初始浓度较低时向日葵秸秆对Pb(Ⅱ)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而较高时则相反。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VI)和Pb(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秸秆 选择性 U() Pb(Ⅱ)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粉末活性污泥处理含铀废水的特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华柏 谢水波 +3 位作者 刘金香 肖拾红 李仕友 吴宇琦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41-1147,共7页
以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制备粉末活性污泥(PAS)作为生物吸附剂,考察p H值,PAS投加量,U(Ⅵ)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PAS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PAS吸附U(Ⅵ)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U(Ⅵ)初始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吸附p ... 以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制备粉末活性污泥(PAS)作为生物吸附剂,考察p H值,PAS投加量,U(Ⅵ)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PAS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PAS吸附U(Ⅵ)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U(Ⅵ)初始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吸附p H值为3,去除率97.77%,吸附平衡时间120 min;吸附过程较好地拟合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1);X射线能谱和离子交换实验分析表明,离子交换为其主要吸附方式,参与交换的主要离子为Ca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S吸附U(Ⅵ)后自身结构未发生改变。以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初次解吸率达92.83%,循环利用3次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吸附 铀() 解吸 离子交换
原文传递
氨基修饰稻壳生物炭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淑娟 郭伟 +4 位作者 史江红 王云楷 施胜利 张笑晴 张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7-355,共9页
为了探究NBC(氨基修饰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性能,通过在BC(未修饰生物炭)上负载氨基的方法得到氨基修饰生物炭,研究BC、NBC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特征,分析生物炭添加量、溶液p H、溶液中阴离子、初始ρ[U(Ⅵ)]、吸附时间和吸附体系温... 为了探究NBC(氨基修饰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性能,通过在BC(未修饰生物炭)上负载氨基的方法得到氨基修饰生物炭,研究BC、NBC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特征,分析生物炭添加量、溶液p H、溶液中阴离子、初始ρ[U(Ⅵ)]、吸附时间和吸附体系温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的影响,筛选最优的吸附条件,并利用SEM(扫描电镜)、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XPS(X-射线能谱)、BET比表面积、元素分析、零点电位(Zeta电势)测定等手段表征BC、NBC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NBC的比表面积和吸附位点显著增加,对U(Ⅵ)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明显增加,NBC的最大吸附量(69. 63 mg/g)大于BC(53. 95 mg/g).(2)NBC对U(Ⅵ)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生物炭添加量0. 4 g/L、p H 6、初始ρ[U(Ⅵ)]20 mg/L、吸附时间1 h、吸附体系温度328 K.(3)BC、NBC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均为0. 999;等温吸附过程均符合Sips等温吸附模型,R2均大于0. 914.研究显示,NBC的吸附能力强、环境耐受性好,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氨基修饰 U() 动力学 等温线
下载PDF
Adsorption behavior of uranium on polyvinyl alcohol-g-amidoxime: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aspects 被引量:10
14
作者 CHI FangTing HU ShengX +2 位作者 HU Sheng XIONG Jie WANG XiaoL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495-1503,共9页
Amidoxime-based adsorbents are widely studied as the main adsorbent in the recovery of uranium from seawater. However, the adsorption rate and loading capacity of such adsorbent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due to the ... Amidoxime-based adsorbents are widely studied as the main adsorbent in the recovery of uranium from seawater. However, the adsorption rate and loading capacity of such adsorbent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due to the economic viability consider- ation. In this paper, polyvinyl alcohol functionalized with amidoxime (PVA-g-AO) has been prepared as a new adsorbent for uranium (VI) adsorpt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VA-g-AO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infra- red spectroscopy (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gand monomers were successfully grafted onto the matrixes. The XRD and XPS analysis showed that uranium was adsorbed in metal ionic form rather than in crystal form. Uranyl (U (VI)) adsorption properties onto PVA-g-AO were evaluated. The adsorption of U (VI) by PVA-g-AO was fast, with an equilibrium time of less than 50 rnin. Additionally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42.84 mg/g at pH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very uranium from seawater polyvinyl alcohol-g-amidoxim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dsorption behavior
原文传递
4,4'-癸二酰-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和中性磷萃取剂对铀(Ⅵ)的协同萃取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家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2年第1期65-69,共5页
或许是考虑到溶解度的原因,迄今应用4,4′-癸二酰-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简称为DBPMP或H<sub>2</sub>A)所进行的萃取研究,都是采用氯仿作为稀释剂。然而,氯仿属于A型受电子溶剂,能和具有给电子原子氧的DBPMP... 或许是考虑到溶解度的原因,迄今应用4,4′-癸二酰-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简称为DBPMP或H<sub>2</sub>A)所进行的萃取研究,都是采用氯仿作为稀释剂。然而,氯仿属于A型受电子溶剂,能和具有给电子原子氧的DBPMP及中性磷萃取剂TBP或TOPO生成分子间氢键而缔合,从而降低萃取的分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癸二酰-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 TBP TOPO 协同萃取 铀()
下载PDF
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选择吸附特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艾莲 罗学刚 +1 位作者 王昱豪 梅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0-1461,共12页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秸秆 U() Cu(Ⅱ) 选择性 热力学 动力学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膨胀石墨对U(Ⅵ)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珂琛 谢水波 +2 位作者 刘迎九 凌辉 史冬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6-1132,共7页
高温加热可膨胀石墨制得膨胀石墨,用于去除溶液中的U(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初始p H、吸附剂投加量、U(Ⅵ)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膨胀石墨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吸附U(Ⅵ)的最佳p H为6.5,在温度为30... 高温加热可膨胀石墨制得膨胀石墨,用于去除溶液中的U(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初始p H、吸附剂投加量、U(Ⅵ)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膨胀石墨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吸附U(Ⅵ)的最佳p H为6.5,在温度为30℃,投加量为2.0 g/L,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对U(Ⅵ)的去除率达到98.08%,反应在4 h达到平衡。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30℃时饱和吸附量为27.03 mg/g;热力学分析表明,膨胀石墨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反应。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对U(Ⅵ)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表面官能团起辅助作用。解吸实验证明,膨胀石墨是可重复利用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吸附 铀() 解吸
原文传递
钠盐溶液中U(Ⅵ)的电化学电子转移与晶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宗美荣 何辉超 +4 位作者 董发勤 何平 孙仕勇 刘明学 聂小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01-1709,共9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分析钠盐溶液中U(Ⅵ)的电化学行为,恒电位电化学还原处理U(Ⅵ),利用交流阻抗谱分析电化学还原反应中的过程动力学特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了U(Ⅵ)的电化学晶化.结果表明,在钠盐溶液中,U(... 采用循环伏安法分析钠盐溶液中U(Ⅵ)的电化学行为,恒电位电化学还原处理U(Ⅵ),利用交流阻抗谱分析电化学还原反应中的过程动力学特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了U(Ⅵ)的电化学晶化.结果表明,在钠盐溶液中,U(Ⅵ)可通过电化学反应先还原成低价的U(V)并进一步还原为U(Ⅳ),U(Ⅳ)一步氧化为U(Ⅵ),U(Ⅳ)/U(Ⅵ)之间的电化学转化过程受扩散控制,且U(Ⅵ)的电化学电子转移易受环境p H值的影响;恒电位还原4 h时,溶液中U(Ⅵ)的去除率可达90%,U(Ⅵ)的结晶固化产物主要以固态的(UO2)6O2(OH)8·6H2O(水铀矿)和UO2的形式附着在工作电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 电化学 电化学阻抗谱 结晶
下载PDF
新试剂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Ⅵ)显色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在均 丁玉强 潘教麦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57-459,共3页
研究了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Ⅵ)的显色反应。在pH6.5氨水-乙酸缓冲溶液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存在下,铀(Ⅵ)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其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57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52×104L.mol-... 研究了对羧基苯基荧光酮与铀(Ⅵ)的显色反应。在pH6.5氨水-乙酸缓冲溶液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存在下,铀(Ⅵ)与对羧基苯基荧光酮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其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57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52×104L.mol-1.cm-1。铀(Ⅵ)浓度在0~100μg/25mL符合比耳定律。在室温下,试剂与铀(Ⅵ)的显色反应立即完成,配合物吸光度至少可以稳定12h。体系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绝大多数金属离子有较高的允许量,铀(Ⅵ)的伴生元素钍和稀土允许量达10mg,方法已应用于水样中痕量铀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对羧基苯基荧光酮
下载PDF
磁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冬峰 唐振平 +2 位作者 黄华勇 曾涛涛 谢水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56-1564,共9页
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MGO/CD)复合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pH值、MGO/CD用量、反应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GO/CD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pH=6,吸附平衡时间为5h。吸附过程符合准... 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MGO/CD)复合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pH值、MGO/CD用量、反应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GO/CD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pH=6,吸附平衡时间为5h。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30℃时最大吸附容量为322.6mg/g。MGO/CD吸附U(Ⅵ)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MGO/CD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羟基、羰基和环氧基是U(Ⅵ)的主要结合位点。解吸实验结果表明,经4次吸附解吸循环实验后,MGO/CD的吸附率仍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Β-环糊精 铀()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