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tic calculation of the upper-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winter of 1998 被引量:7
1
作者 YUANYaochu BUXianwei LIAOGuanghong LOURuyun SUJilan WANGKangsh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On the basis of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in November 28 to December 27, 1998 cruis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made by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SSH data... On the basis of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in November 28 to December 27, 1998 cruis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made by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SSH data from TOPEX/ERS-2 analysis. For study of the dynamical mechanism, which causes the pattern of winter circulation in the SCS, the diagnostic model (Yuan et al., 1982; Yuan and Su, 1992) is used to simulate numerically the winter circulation in the SCS.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1)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rculation systems in the central SCS are as follows: A coastal southward jet in winter is present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near the coast of Vietnam; there is a stronger cyclonic circulation with a larger horizontal scale east of this coastal southward jet and west of 114°E; there is a weaker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eastern SCS; there is a stronger and northeastward flow opposing the northeasterly monsoon between above a stronger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a weaker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2) The circul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ern SC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cyclonic circulation system northwest of Luzon, and it has three centers of the cold water; 2) There is an anti-cyclonic eddy. Its center is located near(20°N, 116°40' E); 3)There is a warm and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south of Hainan Island; 4) There is a northeastward flow,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in winter off Guangdong coast in the northern SCS. (3) In the southern SCS there is 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also there is a smaller scale cold water and cyclonic eddy. (4) The above pattern of winter circulation in the SCS agrees qualitatively with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t 200 m level. (5) The dynamical mechanism which produces the above basic pattern of winter circulation is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two causes: 1)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baroclinity and relief (JEBAR) is an essential dynamical cause; 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ind stress and 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 upper-layer circulation in winter of 1998 JEBA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ind stress and bottom topographic SSH data from TOPEX/ERS-2
下载PDF
Sustained Decadal Warming Phase in the Southwestern Indian Ocean since the Mid-1990s
2
作者 Jingyi LI Jingzhi S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258-270,共13页
Regardless of the slowdown in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hiatus perio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Indian Ocean(SWIO) have experienced sustained decadal warming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since t... Regardless of the slowdown in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hiatus perio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Indian Ocean(SWIO) have experienced sustained decadal warming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since the mid-1990 s. The SWIO SSTs warmed steadily during 1996–2016, causing a warming hot spot of 0.4 K decade-1 in a large region east of Madagascar. An upper-layer heat budge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eat advection by ocean currents was the greatest contributor to the warming of the SWIO SSTs. The existence of an anticyclonic geostrophic current along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SWIO tended to maintain such warming by transporting warmer water from the west into the SWIO region. In addition, net positive heat transport by ocean currents also occurred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WIO as the climatological northward transport of cold water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weakened. This reduction in northward ocean currents at the surface was caused by local wind stress changes, leading to a southward Ekman current. Below the surface, an anticyclonic geostrophic current pattern existed around the warming center near the southeastern SWIO, which reduced the transport of cold waters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and warmed the SWIO. These processes near the two boundaries formed a self-sustaining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and favored the maintenance of sustained warming in the SWIO. More attention is needed to analyze the sustained long-lasting warming in the SWIO, as it is a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ngoing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Indian Ocean(SWIO) sustained decadal warming phase upper-layer heat budget analysis ocean advection geostrophic current Ekman current
原文传递
中国热液铀矿成矿理论体系 被引量:66
3
作者 杜乐天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65-68,80,共5页
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我国的热液铀矿成矿理论体系作一简要概括。在成矿的"源-运-导-集-存"基本规律问题上,此体系大体包含以下10个方面:(1)硅化带成矿类型;(2)矿-岩时差;(3)碱交代作用;(4)成矿壳层;(5)... 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我国的热液铀矿成矿理论体系作一简要概括。在成矿的"源-运-导-集-存"基本规律问题上,此体系大体包含以下10个方面:(1)硅化带成矿类型;(2)矿-岩时差;(3)碱交代作用;(4)成矿壳层;(5)4种铀矿类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统一构造-热液成矿;(6)铀成矿预富集序列;(7)花岗岩岩浆演化链的解耦;(8)绢英岩化高温富矿类型;(9)玄武岩事件;(10)幔汁成岩成矿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铀矿 上部构造层 成矿理论体系 幔汁
下载PDF
急倾斜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优化设计 被引量:58
4
作者 胡国忠 王宏图 +3 位作者 李晓红 涂晓东 张智明 沈永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4,共6页
为有效抽采东林煤矿急倾斜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对该矿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数值模拟与现场考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东林煤矿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层的... 为有效抽采东林煤矿急倾斜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对该矿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数值模拟与现场考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东林煤矿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卸压规律;利用保护层开采的“卸压增透效应”,结合该矿实际条件,优化设计了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东林煤矿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参数按照抽采钻场间距30~40m、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9m、抽采钻孔的终孔间距15~20m、抽采钻孔仰角10~62°和抽采时间为从保护层工作面前方40m到后方135m等进行设计是合理的,且使卸压瓦斯平均抽采率达到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伪斜采煤法 上保护层 卸压瓦斯 瓦斯抽采
下载PDF
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瓦斯运移规律数值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张拥军 于广明 +2 位作者 路世豹 李亮 杨登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98-404,共7页
采动裂隙是瓦斯运移的通道,搞清瓦斯运移规律是瓦斯治理的前提。在考虑岩石动态破坏过程和含瓦斯煤岩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的基础上,结合平煤五矿实际地质条件和开采工艺,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应用RFPA-Gas程序模拟了近距离上保护层采动顶... 采动裂隙是瓦斯运移的通道,搞清瓦斯运移规律是瓦斯治理的前提。在考虑岩石动态破坏过程和含瓦斯煤岩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的基础上,结合平煤五矿实际地质条件和开采工艺,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应用RFPA-Gas程序模拟了近距离上保护层采动顶底板岩层变形破坏、裂隙演化规律与瓦斯运移规律。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煤岩层应力变化、顶底板损伤及裂隙演化过程,得到了上覆岩层移动的"上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和底板变形的"下两带"(底板变形破坏带和弹塑性变形带)。得到了被保护层瓦斯流量分布、瓦斯压力分布和透气系数的变化规律,卸压煤层瓦斯透气性增大了2500倍,得到了煤壁下方压缩区和膨胀区之间的张剪瓦斯渗流通道,并将保护层底板压缩区和膨胀区的瓦斯渗流特征提炼出来:压缩区对应的是渗流减速减量区、膨胀区由卸压膨胀陡变区和卸压膨胀平稳区组成,分别对应着渗流急剧增速增量区和渗流平稳增量区。指出卸压膨胀陡变区是瓦斯突出危险区,为近距离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指明了方向。实践表明,瓦斯治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保护层 采动裂隙 瓦斯运移 应力分布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岩层移动的下邻近层卸压瓦斯抽采及应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海锋 方亮 +2 位作者 程远平 王伟 周洪汝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8-131,共4页
以淮南新庄孜矿62114工作面为工程应用背景,研究分析了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并提出了瓦斯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上保护层采动作用下,在采动影响范围内下伏煤岩体可分为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处于底鼓裂隙带内... 以淮南新庄孜矿62114工作面为工程应用背景,研究分析了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并提出了瓦斯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上保护层采动作用下,在采动影响范围内下伏煤岩体可分为底鼓裂隙带和底鼓变形带,处于底鼓裂隙带内的下被保护层有向保护层采空区运移的趋势;2)在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工作面采用Y型通风方式可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超限问题;3)下被保护层的穿层钻孔间距设计原则上需小于等于1倍的层间距,才能保证有效杜绝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涌入保护层工作面。最后对淮南新庄孜矿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工作面进行了瓦斯抽采效果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上保护层开采 瓦斯涌出 瓦斯治理
原文传递
急倾斜多煤层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7
作者 袁志刚 王宏图 +3 位作者 胡国忠 李晓红 范晓刚 洪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4-598,共5页
针对急倾斜煤层上保护层俯伪斜开采的保护范围划定问题,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通过模拟上保护层俯伪斜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应力场及变形场的动态发展过程,确定了随着上保护层工作面的推进,被保护层的垂直层理面应力和煤层变形规律;根据... 针对急倾斜煤层上保护层俯伪斜开采的保护范围划定问题,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通过模拟上保护层俯伪斜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应力场及变形场的动态发展过程,确定了随着上保护层工作面的推进,被保护层的垂直层理面应力和煤层变形规律;根据上保护层开采后的应力卸压保护准则和煤层变形保护准则,确定了上保护层沿走向和倾向的保护范围.研究表明,急倾斜煤层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后,上保护层俯伪斜采煤法沿倾向上、下边界的卸压角分别为81.5和74°;沿走向的卸压角在倾向上呈非均匀分布,大小为30~52,°伪倾斜工作面中部的走向卸压角最大,为52°.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考察结果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上保护层 保护范围 俯伪斜开采
下载PDF
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诊断计算 被引量:23
8
作者 袁耀初 卜献卫 +2 位作者 楼如云 苏纪兰 王康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于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的调查航次的CTD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对调查期间南海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也对比了在此期间TOPEX/ERS卫星高度计SSH的资料,得到了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的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南海中部环流系统主要特征:在... 基于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的调查航次的CTD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对调查期间南海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也对比了在此期间TOPEX/ERS卫星高度计SSH的资料,得到了1998年冬季南海上层环流的以下一些重要特征.(1)南海中部环流系统主要特征:在冬季越南近岸出现西边界南向射流.这支沿岸南向射流以东、114°E以西存在一个尺度大的、显著气旋式环流,它位于南自10°N左右北至16°N附近区域.在区域东中部存在一个尺度不大的、较弱的反气旋暖涡.该反气旋涡中心约位于14°N附近.在上述强的气旋式环流涡与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涡之间,存在一支强的、逆风方向的,即偏东北方向的海流.上述是冬季南海中部基本流态,并与200m处水平温度分布与密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产生上述基本流态的动力原因有两个:1)在偏东北季风作用下,与地形变化相互作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并指出,其动力原因与冬季黄海暖流形成机制有相似之处;2)由于斜压场与地形的联合效应(JEBAT).(2)在海区南部存在一个反气旋式环流,在加里曼丹岛西北还有一个尺度不大、冷的气旋式涡.(3)南海北部环流系统:1)在吕宋岛西北明显地存在一个气旋环流系统,并有3个冷水中心;2)在此气旋式环流系统的一个冷水中心(约19°30′N,119°30′E)以西,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气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位孔抽采上被保护层卸压瓦斯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朱红青 张民波 +2 位作者 冯世梁 申健 胡瑞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防止上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大量涌向保护层工作面,进而造成沿空留巷和采空区瓦斯超限,依据保护层开采卸压理论以及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在羊东矿8463工作面沿空留巷布置高位孔抽采上被保护层卸压瓦斯。通过理论计算与FLA... 为防止上被保护层卸压瓦斯大量涌向保护层工作面,进而造成沿空留巷和采空区瓦斯超限,依据保护层开采卸压理论以及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在羊东矿8463工作面沿空留巷布置高位孔抽采上被保护层卸压瓦斯。通过理论计算与FLAC3D数值模拟,确定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带的范围。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计高位孔关键参数:终孔位置高度为22.4m,终孔间距为9m,沿倾向控制范围为9.3~60m,钻场滞后工作面70m。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单孔瓦斯抽放流量最高为0.853m3/min,沿空留巷瓦斯体积分数最高为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高位孔 上被保护层 裂隙带 数值模拟 瓦斯抽采
下载PDF
我国河流湖泊砷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金雪莲 任婧 夏峰 《环境科学导刊》 2012年第5期26-31,共6页
对我国14个省27处河流湖泊砷污染现状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河流湖泊砷污染严重,大部分水系中砷含量超过世界淡水砷背景值,最高达到1.9mg/L;水体表层底泥中砷含量范围为4.0~980.6mg/kg,44.5%的水体底泥属于中度及以上砷污染水平,矿业活... 对我国14个省27处河流湖泊砷污染现状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河流湖泊砷污染严重,大部分水系中砷含量超过世界淡水砷背景值,最高达到1.9mg/L;水体表层底泥中砷含量范围为4.0~980.6mg/kg,44.5%的水体底泥属于中度及以上砷污染水平,矿业活动是导致砷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河流和湖泊中砷存在形态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砷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我国水系表层沉积物中的砷以残渣态为主。比较了6种水体除砷方法,认为土壤法处理云南砷污染地表水更符合廉价、高效的原位修复技术要求。认为未来应加强对沉积物中砷形态的研究,并对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中砷的迁移转化做出系统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表层沉积物 迁移转化 除砷 土壤法
下载PDF
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实验台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树刚 魏宗勇 +2 位作者 潘红宇 王琳华 张少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8,共4页
基于对上保护层的开采及其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自行研制了上保护层开采时被保护层渗透性测试相似模拟实验台。本实验台解决了对两煤层处于不同间距及不同采高条件下的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渗透性变化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被保护层随... 基于对上保护层的开采及其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自行研制了上保护层开采时被保护层渗透性测试相似模拟实验台。本实验台解决了对两煤层处于不同间距及不同采高条件下的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渗透性变化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被保护层随工作面的推进,瓦斯渗流速度的变化趋势,经历了由原始渗透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最后保持不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保护层开采 被保护层 实验台研发 相似模拟 渗透性
下载PDF
远距离薄煤上保护层开采方案保护有效性论证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梁冰 石占山 +1 位作者 姜福利 马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2,共6页
为验证薄煤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保护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薄煤保护层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还原,得到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被保护煤层及保护层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给出被保护层相对保护层开切眼不同位置煤体的受... 为验证薄煤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保护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薄煤保护层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还原,得到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被保护煤层及保护层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给出被保护层相对保护层开切眼不同位置煤体的受载力学路径、卸压范围,并依据应力保护准则对保护有效性进行判定。依据岩石强度指数及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得到底板导气裂隙带及卸压解吸带的分布范围。以红阳三矿保护层开采方案为例对保护有效性进行前期论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保护层开采方案,未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保护层开采 相似材料模拟 保护有效性 底板分带 卸压保护范围
下载PDF
间距对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影响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施峰 王宏图 舒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8-144,共7页
为研究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随层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南桐矿区作为实验背景,保持保护层倾向工作面开挖长度、煤层埋深、倾角、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相同,将层间多层岩层处理为复合岩层,分别进行近距离、远距离和超远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 为研究上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随层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南桐矿区作为实验背景,保持保护层倾向工作面开挖长度、煤层埋深、倾角、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相同,将层间多层岩层处理为复合岩层,分别进行近距离、远距离和超远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相似模拟实验。综合分析被保护层卸压规律及基于被保护层垂直于层面的膨胀变形保护准则所得保护范围可知: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卸压曲线呈"凸形",且"凸形"中心线偏向下山方向。随层间距增加,"凸形"底部被保护层小于原岩应力的卸压范围与"凸形"顶部卸压曲线顶部较大卸压的范围均呈减小趋势;两者中心位置均向下山方向转移,且后者转移度大于前者;被保护层卸压曲线中卸压范围的卸压程度及应力集中范围的应力集中程度均呈减弱趋势;以垂直层面的膨胀变形量3‰确定的上下边界膨胀变形保护角均小于《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相应条件的卸压角,因此以该方法确定的保护范围相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偏于安全,且随层间距增加保护范围长度呈加速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间距 上保护层开采 相似模拟实验 被保护层鼓胀变形量 卸压曲线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半煤岩上保护层开采卸压增透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兆睿 孙德全 +1 位作者 任仲久 宋卫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9,共9页
基于保护层开采是治理低渗透率高瓦斯突出煤层最有效措施,针对薄煤层和极薄煤层保护层的开采,提出了截割软弱底板以增加开采高度的半煤岩保护层工作面开采方法。以中兴煤矿3203保护层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滑移线场理论分析计算了3203... 基于保护层开采是治理低渗透率高瓦斯突出煤层最有效措施,针对薄煤层和极薄煤层保护层的开采,提出了截割软弱底板以增加开采高度的半煤岩保护层工作面开采方法。以中兴煤矿3203保护层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滑移线场理论分析计算了3203上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后底板岩体的最大破坏深度,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半煤岩上保护层开采卸压增透效应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3203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后,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h_(max)达20.74 m,底板最大破坏深度距离工作面煤壁的水平距离为13.99 m;3203被保护层的卸压率为0.58,在3203工作面对应区域膨胀变形率均大于6‰;残余瓦斯含量为4.57 m^(3)/t,可解吸瓦斯量W_(j)为0.68 m^(3)/t,煤层透气性系数由0.0437 m^(2)/(MPa^(2)·d)增加至1.08 m^(2)/(MPa^(2)·d),孔隙率由3.5%增加至4.05%,残余瓦斯压力为0.31 MPa,实现了高瓦斯矿井突出煤层高效、安全、经济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半煤岩 上保护层 卸压增透 底板破坏深度
下载PDF
红菱煤矿上保护层最小开采厚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守青 程远平 +3 位作者 王海锋 王亮 李伟 牟俊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3-47,共5页
针对沈阳红菱煤矿地层条件建立采动煤岩体计算模型,在分析底板煤岩受力及裂隙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开采不同厚度的11煤及顶板泥岩时,采空区下方的12煤膨胀变形量近似呈现"M"型变化规律;随开采厚度不断增大... 针对沈阳红菱煤矿地层条件建立采动煤岩体计算模型,在分析底板煤岩受力及裂隙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开采不同厚度的11煤及顶板泥岩时,采空区下方的12煤膨胀变形量近似呈现"M"型变化规律;随开采厚度不断增大,根据应力变化规律12煤层将分别处于原始状态带、底臌变形带和底臌裂隙带;根据膨胀变形量变化规律12煤层将分别处于未卸压区、待验证区、完全卸压区;12煤膨胀变形量与开采厚度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关系,最后得出12煤层极限(最大)膨胀变形量接近1.2%,并确定红菱煤矿地质条件下理论最小的开采厚度为0.6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保护层 开采厚度 红菱煤矿 膨胀变形量 应力
下载PDF
开敞度调控对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上层阔叶树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海龙 王龙 +5 位作者 林存学 丛健 杨文化 张鹏 张群 范少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0,共9页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 以阔叶红松人工天然混交林为对象,以林下红松个体开敞度(K)为主要数量控制指标进行群落结构量化调整,研究调整后6年间上层阔叶树直径和树高生长及树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量化调整明显促进了保留阔叶树的直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各处理累计的定期生长量均高于对照,且随调整时期延长差异不断加大;K=1.5和K=2.0水平的年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的差异基本都达到显著水平;量化调整改善了上层阔叶树树种组成,水曲柳、黄檗和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比例上升,白桦和山杨等先锋树种比例下降;量化调整使阔叶树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或差别不大,生态优势度降低或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上层阔叶树 开敞度调控 生长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上保护层开采卸压保护范围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秦汝祥 杨珂 程健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87,共7页
目前保护层卸压范围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煤层应力、变形和塑形破坏的演化特性及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存在对保护层保护效果的考察较少、实测过程中取点较少造成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二煤... 目前保护层卸压范围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煤层应力、变形和塑形破坏的演化特性及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存在对保护层保护效果的考察较少、实测过程中取点较少造成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二煤矿1812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考察分析方法研究了保护层开采后被保护层的应力分布、煤层顶底板膨胀变形率和煤层瓦斯压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被保护层走向垂直应力呈中心轴对称分布,倾向卸压区表现为类椭圆形。②上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后,在其底板形成地应力卸压区,底板煤岩层应力减小,卸压区煤岩层向上发生移动和变形,由于保护层和被保护层层间距不同,被保护层移动与变形量存在差距,越靠近开采层,被保护层膨胀变形量越大,被保护层卸压效果越明显。保护层工作面后方30~60 m是被保护层卸压抽采瓦斯的最佳区域。③根据瓦斯压力观测钻孔与保护层工作面初切眼位置的相对关系及瓦斯压力观测结果,得到保护层开采走向最大有效卸压角约为69.8°。④通过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考察分析,根据被保护层应力分布、煤层顶底板膨胀变形率和煤层瓦斯压力变化特征,得出被保护层走向卸压角约为60°,倾向上下部卸压角均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保护层开采 上保护层 被保护层 卸压范围 应力分布 煤层瓦斯压力
下载PDF
低渗透性煤层群邻近层瓦斯卸压抽采技术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缘缘 邢玉忠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0-72,76,共4页
在煤层群开采过程中,本煤层开采会使得工作面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邻近煤层内赋存的吸附态瓦斯卸压解吸。同时岩层移动与破断在上覆煤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瓦斯大量涌入工作面。为了解决临近层瓦斯涌出造成的工作面瓦斯超限,通过研究上覆岩... 在煤层群开采过程中,本煤层开采会使得工作面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邻近煤层内赋存的吸附态瓦斯卸压解吸。同时岩层移动与破断在上覆煤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瓦斯大量涌入工作面。为了解决临近层瓦斯涌出造成的工作面瓦斯超限,通过研究上覆岩层破坏规律并结合工作面原有瓦斯抽放状况,对原有抽放钻孔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钻孔瓦斯抽放浓度提高了21.2%,工作面风排瓦斯量降低了18.33%,安全性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采动卸压 上邻近层 瓦斯涌出 钻孔参数
原文传递
高山矿近距离低透煤层上保护层开采底板卸压增透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雨涛 信连凯 谌志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37,共6页
针对低透高瓦斯近距离煤层上保护层开采合理性问题,以高山煤矿二采区4号和9号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对上保护层开采后底板卸压增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后,底板卸压区域呈现为倒梯形,卸压角度约为65°,卸压竖直范围超过50... 针对低透高瓦斯近距离煤层上保护层开采合理性问题,以高山煤矿二采区4号和9号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对上保护层开采后底板卸压增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后,底板卸压区域呈现为倒梯形,卸压角度约为65°,卸压竖直范围超过50 m,垂直应力由原始应力7.1 MPa降低到3 MPa左右,平均卸压值为3.6 MPa左右,卸压率平均为60%,垂直应力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降低-升高-稳定";被保护层位移变化规律与垂直应力一致,随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竖直方向出现上升,平均上升距离为40 mm左右,最大位移出现在两侧,为53 mm左右,膨胀率由两侧向中部逐渐升高,并稳定在7‰左右;被保护层在距开切眼50~270 m范围内出现明显的增透现象,渗透率平均升高70%,且增透范围呈现倒梯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煤层 上保护层 底板卸压 膨胀变形 煤层增透
下载PDF
开采上保护层下伏煤岩应力效应演化规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家浩 王兆丰 +1 位作者 王立国 曹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0-43,共4页
为研究青龙煤矿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岩层的应力效应演化规律,评价保护层开采效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被保护层最大主应力沿走向分布状态,并对被保护层变形特性和瓦斯流量进行了现场考察,分析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的... 为研究青龙煤矿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岩层的应力效应演化规律,评价保护层开采效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被保护层最大主应力沿走向分布状态,并对被保护层变形特性和瓦斯流量进行了现场考察,分析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的卸压规律。结果表明: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最大主应力沿走向呈现"四带"分布特征,卸压带内应力最大释放率为43%;煤层相对膨胀变形率最高达到4.9‰;钻孔瓦斯流量最高为0.194 m3/min,提高28倍。煤层变形特性及瓦斯流动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卸压区域更加有利于瓦斯排放,合理布置钻孔可有效提高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上保护层开采 卸压范围 膨胀变形 瓦斯流量 瓦斯抽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