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马海霞 李晓曦 +2 位作者 桑琳 李红英 杨亚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脑瘫 功能 偏瘫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文清 勾丽洁 +5 位作者 杨晓莲 姜贵云 鞠智卿 谢睿智 冯晶晶 方鑫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下肢 康复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23
3
作者 瓮长水 王军 +4 位作者 潘小燕 于增志 王刚 高丽萍 霍春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最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最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在基线期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基线期与CIMT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用动作活动日志(MAL)来评价患者的上肢的使用量(AOU)和动作质量(QOM)。结果:患者在基线期,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出微小改善,效应值(ES)分别为:0.15、0.24、0.07和0.05。但患者在接受CIMT治疗后,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极为显著的改善,ES分别为:2.1、3.75、5.19和4.29。结论:CIMT可以改善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CIMT在这些脑卒中患者中的长期功能效益尚需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偏瘫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文清 段一娜 +6 位作者 徐利 王宏卫 谢睿智 冯晶晶 方鑫洋 黄武 刘亚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0-32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7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7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h,每周训练5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H反射与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颖 邵西仓 +2 位作者 李晓裔 方俐 李玉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上肢H反射的H最大波幅/M最大波幅(Hmax/Mmax)、H发展斜率/M发展斜率(Hslp/Mslp)和H阈值/M阈值(Hth/Mth)等指标与痉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4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情况。对双上肢正中神...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上肢H反射的H最大波幅/M最大波幅(Hmax/Mmax)、H发展斜率/M发展斜率(Hslp/Mslp)和H阈值/M阈值(Hth/Mth)等指标与痉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4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情况。对双上肢正中神经进行H反射检测,记录各项参数,并比较Hmax/Mmax、Hslp/Mslp和Hth/Mth。结果患侧上肢Hmax/Mmax为(0.35±0.17),健侧为(0.14±0.07),患侧高于健侧(P<0.05);患侧上肢Hslp/Mslp为(0.72±0.40),健侧为(0.26±0.22),患侧高于健侧(P<0.05);患侧上肢Hth/Mth为(0.93±0.14),健侧为(0.98±0.12),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上肢Hmax/Mmax与MA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608,P<0.05);患侧上肢Hslp/Mslp与MAS评分亦呈线性正相关(r=0.917,P<0.05);患侧上肢Hth/Mth与MAS评分不相关(r=-0.128,P>0.05)。结论 Hmax/Mmax和Hslp/Mslp可作为脑卒中上肢痉挛程度评价的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上肢 H反射
下载PDF
定步云手结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江苏珍 谢丽玉 陈锦秀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年第12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定步云手结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人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配合30minBobath握手训练,试验组在... 目的探讨定步云手结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人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配合30minBobath握手训练,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定步云手练习结合Bobath握手训练,训练时间也为30min。上述干预均为1次/d,5次/周,共8周。2组各干预8周后,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进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分。结果试验组干预8周后FMA—UE、MBI、STEF评分分别为(40.69±8.67)、(76.89±1.79)、(59.31±7.89)分,干预前分别为(24.17±11.98)、(57.14±13.93)、(31.83±5.41)分,试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2、8.755、18.311,P〈0.01);对照组干预8周后分别为(35.47±9.68)、(73.17±2.82)、(49.47±8.78)分,干预前分别为(22.97±10.61)、(60.13±20.41)、(31.60±6.78)分,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7、7.372、17.139,P〈0.01)。干预8周后试验组的FMA-UE、STEF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0、4.525,P〈0.05或〈0.01),MB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步云手结合Bobath握手训练可进一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护理效果优于单纯的Bobath握手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太极云手 BOBATH技术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宗俊 肖洪波 陈瑞全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11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在行头皮针留针同时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治疗,治疗前...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在行头皮针留针同时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Fugl-Mayer上肢功能量表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U-FMA、MBI及MAS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 上肢 脑卒中
下载PDF
A novel glasses-free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system on improving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troke:A feasibility pilot study 被引量:3
8
作者 Haoyu Xie Hantao Zhang +4 位作者 Haowen Liang Hang Fan Jianying Zhou Wai Leung Ambrose Lo Le Li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1年第3期125-131,共7页
Background:Virtual reality(VR)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 glasses-free VR training to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 in... Background:Virtual reality(VR)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 glasses-free VR training to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Twelve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vention of 3 weeks.At the baseline and post intervention,two times of evaluation including Fugl-Meyer upper-extremity scale(FMS-U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measurement and motion evaluation were performed.Result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 at baseline evaluation.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FMS-UE scores presented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e VR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MS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rtex latency and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he intervention,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plitude of motor event potential was observed.In addition,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ame scores and FMS-UE scores.Conclusions:The novel glasses-free VR training was at least as effective as conventional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improving nerve conduction time and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patient with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realit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ROK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Fugl-meyer upper-extremity scale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原文传递
Optimal Dimensional Synthesis of a Symmetrical Five-Bar Planar Upper-Extremity Neuromotor Device 被引量:1
9
作者 GAO Jianshe LI Mingxiang +1 位作者 ALLISON Garry CUI L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84-690,共7页
Individuals with hemiplegia suffer from impaired arm movements that appear as a marked change in arm stiffnes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rm stiffness would characteriz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ively, while litt... Individuals with hemiplegia suffer from impaired arm movements that appear as a marked change in arm stiffnes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rm stiffness would characteriz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ively, while little mechanism is designed to implement the function. A symmetrical five-bar linkage consisting of two revolute joints and three prismatic joints is presented. Inverse kinematics and forward kinematics are obtained first. Then inverse singularities and direct singularities of the mechanism are gained. The global stiffness index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kinematics analysis. Finally, optimal dimensional synthesis of the mechanism in terms of maximum stiffness is conducted by genetic algorithm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length of both the two linkage a=830 mm, the interacting angle of the two guides 2δ=4.48 radian, and the maximum range of displacement of the two carriers dmax=940 mm, the mechanism achieves highest rigidity and its workspace is singularity-free, which covers the human left and right arm range of motion. The proposed novel mechanism featuring high rigidity and a singularity-free workspace can provid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so solve the problem of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arm stiff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motor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upper-extremity parallel manipulator five-bar linkage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亚斌 冯海霞 +5 位作者 王红霞 李姣 陈宁 杨佳丽 马中睿 王彦臣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卒中后病程1~6个月的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A... 目的:初步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卒中后病程1~6个月的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A组15例(常规治疗+tDCS)、B组15例(常规治疗+MNST)和C组14例(常规治疗+tDCS+MNS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对3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ARAT、MBI评分及N20(潜伏期、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C组FMA-UE、ARAT、MBI及N20(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B组间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及波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唐朝正 丁政 +7 位作者 李春燕 陈创 丁力 张晓莉 王桂丽 陈立典 吴毅 贾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2-837,共6页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40 min运...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40 min运动想象治疗和60 min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接受40 min康复宣教和60 min任务导向训练,上述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运动活动日志-14项(MAL)中的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患手动作完成质量(MAL-QOM)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分别为(38.61±5.86)分、(80.55±7.25)分、(2.55±0.45)分和(3.12±0.59)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31.87±6.31)分、(73.12±9.63)分、(1.78±0.71)分和(2.38±0.76)分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象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进一步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的任务导向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 任务导向训练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邹智 张英 +1 位作者 王珊珊 廖维靖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在与观察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2组进行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每天1h,每周训练5d。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结果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的评估中,2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FTHUE-HK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2周后的评分中观察组仅FMA(上肢部分)提高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周后的评估中FMA(上肢部分)及FTHUE-HK所提高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2次评估中BI评分的提高分值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短期内的上肢功能,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尚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梅赣红 张玉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28期76-79,共4页
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合并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PICC-UE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本院2014年6-11月PICC置管的177例实质性肿瘤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 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合并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PICC-UE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本院2014年6-11月PICC置管的177例实质性肿瘤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观察PICC-UEDVT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77例患者共放置PICC177根,总置管时间为15 115 d,平均置管时间为85.4 d。肿瘤患者PICC-UEDVT的发生率为25.42%,其中症状性PICC-UEDVT的发生率为5.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OR=8.537,95%CI(2.447,29.781),P=0.001]、纤维蛋白原>4.0 g/L[OR=6.578,95%CI(2.076,20.845),P=0.001]、D-二聚体>2.0 ng/L[OR=4.873,95%CI(1.482,16.025),P=0.009]、置管期间感染[OR=6.069,95%CI(1.789,20.589),P=0.004]是影响DVT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UEDVT发生率为25.42%,其中症状性PICC-UEDVT为5.08%。肿瘤患者置管时有远处转移、纤维蛋白原>2.0 g/L、D-二聚体>2.0 ng/L、置管期间感染发生PICC-UEDVT的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同时电针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建博 魏瑞鹏 +1 位作者 杨虹 韩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于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连接电针,予断续波,频率15 Hz;综合组在拮抗肌组基础上,加用天泉、尺泽、间使、大陵,于天泉-尺泽、间使-大陵连接电针,予连续波,频率5 Hz。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肌群和屈腕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综合组患者FMA-UE、MBI量表评分高于拮抗肌组(P<0.05)。结论: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均能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但前者能更好地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肢痉挛 电针 拮抗肌 主动肌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脑机接口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明芬 贾杰 +5 位作者 吴毅 刘烨 张丽清 唐朝正 Ander Romas-Murguialday 刘斯尧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机接口(BCI)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例脑卒中患者并采用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其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共训练1次),观察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在执行运动想象(MI)任务时的... 目的探讨基于脑机接口(BCI)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例脑卒中患者并采用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其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共训练1次),观察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在执行运动想象(MI)任务时的在线准确率(CA)以及事件相关去同步电位(ERD)。结果5例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平均在线准确率为50.70%,康复训练后其在线准确率提升至58.94%;康复训练前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均表现ERD特征,康复训练后该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较治疗前明显增强,并且患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亦明显强于健侧中央运动区,1例脑卒中患者在训练前无明显ERD特征,经康复训练后患侧中央运动区表现出ERD特征,另外2例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其双侧中央运动区均无明显ERD特征。结论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患侧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晶 曾明 +6 位作者 金敏敏 杨美霞 崔尧 朱美红 施明 李亮 顾旭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观察疗法 镜像神经元系统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对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美霞 程乔 +1 位作者 胡雪慧 闫沛 《现代临床护理》 2019年第11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形成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护理对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形成危险因素的差异,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护理对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1:1:1的原则,以年龄和性别为匹配条件,选取本院2007年10月—2017年1月所有非静脉导管相关UEDVT、LEDVT患者以及非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各82例,回顾性查阅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分析UEDVT与LEDV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UEDVT与LEDVT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肺癌、乳腺癌、起搏器植入、感染;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创伤、糖尿病;两者相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史、VTE家族史。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蛋白C或蛋白S、抗凝血酶Ⅲ、抗磷抗体缺乏LEDVT患者多于UEDVT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EDVT与L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并且其发生发展与一些先天性的遗传因子缺乏相关。应针对性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肿瘤术后不同阶段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薇 吴伟主 +2 位作者 朱飞虹 杨峂 孔振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4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肿瘤术后不同阶段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120例乳腺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在术后上肢功能康复中采取...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肿瘤术后不同阶段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120例乳腺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在术后上肢功能康复中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术后上肢功能康复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水平前屈和水平后屈及外展功能与旋转功能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56.1±5.9)分,高于常规组的(43.8±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乳腺肿瘤术后不同阶段上肢功能康复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法护理是可行的,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且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不同阶段 上肢功能康复 临床护理路径
下载PDF
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花 王咏梅 黄薇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和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某医院以深静脉血栓(DVT)为诊断的1243份病历,其中单纯UEDVT患者188例,单纯LEDVT患者1... 目的对比分析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和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某医院以深静脉血栓(DVT)为诊断的1243份病历,其中单纯UEDVT患者188例,单纯LEDVT患者1059例。对两类患者的一般资料、DVT风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EDVT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小于LEDVT患者,入院距血栓发生时间短于LEDVT患者,而住院天数及手术距血栓发生时间则长于LEDVT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EDVT患者中合并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吸烟、饮酒、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比例高于LEVDVT患者,而血栓史、手术及手术史的比例低于LEDV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EDVT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LEDVT,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低于LEDVT,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UEDVT与LEDVT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提示着其风险因素和病理机制可能不同,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其差异性合理制订预防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肢功能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晓军 王彤 +3 位作者 欧阳钢 张丽霞 沈光宇 邵伟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6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功能康复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252位脑卒中偏瘫患者(1个月内),随机分为康复组(T1组,n=84)、康复+针刺组(T2组,n=83)和对照组(C组,n=85)。治疗前(V0)及治疗1个月后(V1)采... 目的:探讨上肢功能康复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252位脑卒中偏瘫患者(1个月内),随机分为康复组(T1组,n=84)、康复+针刺组(T2组,n=83)和对照组(C组,n=85)。治疗前(V0)及治疗1个月后(V1)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及生活质量指数分别评估上肢运动能力、认知和ADL能力、QOL。结果:(1)V0期,3组的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3组的各项功能指标在V1均较V0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3)V1期,T1组及T2组除认知功能外,其它各项指标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T1组与T2组之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上肢的运动功能与患者的ADL及QOL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提高患者的QOL;上肢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ADL能力及QOL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