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量:
6
1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朱艳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3-976,共14页
本文在分析中国夏季降水典型模态与前期春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主要分布类型、北大西洋涛动(简称NAO)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NAO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预报的2004~2009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
本文在分析中国夏季降水典型模态与前期春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主要分布类型、北大西洋涛动(简称NAO)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NAO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预报的2004~2009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大范围夏季降水多寡主要与5月NAO变化有关,"南多(少)北少(多)型"降水异常分布主要与5月NAO异常以及前春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上空对流层温度的冷异常有关。NA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既包括年际尺度的,也包括年代际尺度的,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这两个因子通过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和季风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趋势分布。基于这样的联系,本工作以中国夏季降水量原始场EOF分解前3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为预测对象,以前期春季平均的对流层中上层温度距平REOF分解前4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以及逐月NAO指数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并结合降水序列本身、对流层温度、NAO指数的多时间尺度分量建立了我国夏季降水的统计预测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2004~2009年预报降水与观测降水之间的6年平均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335,表明该预报方案对我国夏季降水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温度
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夏季降水
统计预测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17
3
作者
吴国雄
何编
+3 位作者
刘屹岷
包庆
任荣彩
刘伯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2,共11页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夏季风
南亚高压
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量:
6
1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朱艳峰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3-976,共14页
基金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706010
GYHY200906016
文摘
本文在分析中国夏季降水典型模态与前期春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主要分布类型、北大西洋涛动(简称NAO)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NAO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预报的2004~2009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大范围夏季降水多寡主要与5月NAO变化有关,"南多(少)北少(多)型"降水异常分布主要与5月NAO异常以及前春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上空对流层温度的冷异常有关。NA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既包括年际尺度的,也包括年代际尺度的,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这两个因子通过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和季风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趋势分布。基于这样的联系,本工作以中国夏季降水量原始场EOF分解前3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为预测对象,以前期春季平均的对流层中上层温度距平REOF分解前4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以及逐月NAO指数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并结合降水序列本身、对流层温度、NAO指数的多时间尺度分量建立了我国夏季降水的统计预测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2004~2009年预报降水与观测降水之间的6年平均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335,表明该预报方案对我国夏季降水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关键词
对流层温度
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夏季降水
统计预测模型
Keywords
upper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statistic
predictive
model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Z211100002121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象联合基金(U42204)。
文摘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Keywords
Northeast
slope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upper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17
3
作者
吴国雄
何编
刘屹岷
包庆
任荣彩
刘伯奇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437219
41275088
+4 种基金
41405091
91437105
91337110
中国科学院海洋专项XDA11010402
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GYHY201406001~~
文摘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夏季风
南亚高压
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Asian
summer
monsoon
South
Asia
high
upper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maximum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冯蕾
魏凤英
朱艳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吴国雄
何编
刘屹岷
包庆
任荣彩
刘伯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