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5-2011年渭河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及对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4
1
作者 孙悦 李栋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3-423,共11页
为探讨渭河上游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75-2011年河流实测径流量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渭河上游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丰水期,90年代后进入枯水期,进入21世纪有明显增多趋势.... 为探讨渭河上游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75-2011年河流实测径流量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渭河上游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丰水期,90年代后进入枯水期,进入21世纪有明显增多趋势.径流年际丰枯变化激烈,枯水年的发生概率高、持续性强,最长的连枯年份达8 a.径流量集中在汛期,各年代的分配峰型有所不同,在70、80年代为7、9月双峰,之后变为单峰型分布.流域内气候增暖明显,降水减少,蒸发加剧;90年代为明显的暖干型气候,21世纪初期气候向暖湿型转变的过程对径流的增加十分有利.径流对气候变化有较强响应,但响应程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通过定量分析气候因子对径流变化的贡献值,发现由于气候增暖导致潜在蒸散量的加剧对径流变化的负贡献达60%以上,绝对值高于降水量的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相关关系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渭河上游夏季降水及气温模拟
2
作者 胡浩楠 刘引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6-264,274,共10页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进行了不同分辨率的渭河流域上游夏季降水及温度试验模拟及评估。[结果]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两种方案模拟的气温略低于实际值,K-F方案和Grell-3方案误差分别为5.8%~10%及7%~12%。两种方案对降水模拟表现为偏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和纬度变化不规律,误差分别为13%~39%和10%~25%。2 km分辨率下,K-F方案模拟的西南东南及西风气流较强,表现出垂直速度波动变化大,积云对流不稳定强烈,对流性降水偏多。Grell-3方案模拟的偏南暖湿气流较强,垂直速度较大,随高度增加较快,有利于大尺度强降水产生。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的气温及降水模拟对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K-F方案对气温模拟效果好于Grell-3方案,Grell-3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优于K-F方案,尤其是强降水区域模拟效果更好。分辨率提高到2 km时两种方案更能细致地模拟出降水及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温及强降水区域更精细地展现出来。[结论]两种方案对水汽输送及垂直速度的模拟均很敏感,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WRF模式中的K-F及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适合于渭河上游的降水及气温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降水和气温 积云对流参数化 渭河上游
下载PDF
Major elements in the Holocen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WAN Honglian HUANG Chunchang PANG Jiang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Palaeohydm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Guchuan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 China. A set of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s) was found interbedded in the Holocene Ioe... Palaeohydm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Guchuan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 China. A set of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s) was found interbedded in the Holocene I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the Guchuanzhen site (GCZ). These palaeoflood SWDs were studied by field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including concentrations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laeoflood SWDs were the result of the secondary separations of the surface soil and weathered soil lay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and without obvious weathering during soil development.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dated back to 3,200-3,000 a B.P. with the OSL method and checked by archaeological dating of the human remains retrieved from the profile.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therefore considered as regional expression of known climatic events and demonstrated the climatic instability in the Holocen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e dynamics of rive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HOLOCENE Ioess-paleosol sequence major elements
下载PDF
论渭河上游早期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海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7,共5页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and adjacent areas of the Xihanshui River is a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west to Longshan Mountain and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which is made up of the Valley Plain,the Loess ...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and adjacent areas of the Xihanshui River is a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west to Longshan Mountain and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which is made up of the Valley Plain,the Loess hills and earth-rock mountains.In primitive society,Cultural methods changes from ash-pit-dibbling cultivation to fire-farming cultivation,then to bush-fallow cultivation.With cultivating methods evolution,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pattern changes from scattered point to point-shaft,to point-shaft and shape-like strip.This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 land-use space by the river valley expanding to the loess hills,then to earth-rock mountain,th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primitive society lays a future land-us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早期农业 空间演变 土地利用格局 农业土地利用 农耕方式 农业文明 人类遗址
下载PDF
渭河上游前仰韶文化农业发展水平新论
5
作者 苏海洋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距今8200年至6900年,渭河上游就已经出现了以种植黍(糜子)、粟(谷子)和油菜等旱作农作物,饲养猪、狗、羊和鸡等家禽家畜为标志的农耕经济,但与采集和狩猎经济相比,农耕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刀耕火种"不占优势。早期农业并未脱离... 距今8200年至6900年,渭河上游就已经出现了以种植黍(糜子)、粟(谷子)和油菜等旱作农作物,饲养猪、狗、羊和鸡等家禽家畜为标志的农耕经济,但与采集和狩猎经济相比,农耕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刀耕火种"不占优势。早期农业并未脱离"刀耕火种"和以补充生活所需为目的的原始阶段。学术界对其农业发展水平估计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前仰韶文化 农业发展水平
下载PDF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西琴 张远 张艳会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990,共10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径流 变化 原因
下载PDF
1969-2017年渭河上游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田思婷 王毅勇 周超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60-68,共9页
目的选取渭河上游22个气象站点1969-2017年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数据,分析渭河上游近49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应对该区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 目的选取渭河上游22个气象站点1969-2017年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数据,分析渭河上游近49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应对该区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和降水序列的波动变化、周期和突变点及空间变化,研究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69-2017年渭河上游地区年均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均、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经历了由多变少的不显著突变;夏季和冬季降水量经历了由少变多的不显著突变;年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气温在1994年发生显著突变,春季、冬季和年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显著突变;2)1969-2017年渭河上游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在空间尺度上整体的变化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结论渭河上游地区近49 a年均和四季降水量波动强度大,存在不显著突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及周期性规律;年际气温存在突变增温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上游1971—2020年玉米光照适宜性变化特征
8
作者 姚小英 张蓓 +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振国 刘恒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7期43-49,共7页
运用甘肃渭河流域上游典型代表区1971—2020年气象站逐旬光照资料及1991—2020年玉米平均物候资料,建立了玉米光照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评估了197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光照适宜度,并与气候变暖背景下1991—2020年变... 运用甘肃渭河流域上游典型代表区1971—2020年气象站逐旬光照资料及1991—2020年玉米平均物候资料,建立了玉米光照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评估了197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光照适宜度,并与气候变暖背景下1991—2020年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7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2008—2020年下降趋势显著;拔节期—抽雄期为最低值时期,1991—2020年下降趋势明显;抽雄期—乳熟期为最高值时段,随年份基本无变化。1991—2020年,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及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比1971—2008年显著增高,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产量受关键时段光照不足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大。依据FGOALS-f3-H模式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模拟结果,预计渭河流域上游2021—2040年太阳辐射量低于2011—2020年,玉米生长中光照因子的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玉米种植区应趋利避害,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布局种植密度,适当降低叶面积系数,有效减少光照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上游 玉米 光照适宜性 变化 分析
下载PDF
渭河上游彩陶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及其内在含义
9
作者 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52-57,共6页
伏羲、女娲图像是渭河上游彩陶纹饰、造型的重要母题之一,渭河上游地区彩陶在大地湾、西山坪、马家窑、冯家坪遗址中均有出土,包括独立女娲形象造型、龙纹图腾、合体的伏羲女娲图像等,出土数量较多、造型独特。虽然年代不同,但龙图像、... 伏羲、女娲图像是渭河上游彩陶纹饰、造型的重要母题之一,渭河上游地区彩陶在大地湾、西山坪、马家窑、冯家坪遗址中均有出土,包括独立女娲形象造型、龙纹图腾、合体的伏羲女娲图像等,出土数量较多、造型独特。虽然年代不同,但龙图像、女娲图像、伏羲女娲图像的造型样式却是一脉相承的,嬗变痕迹明显可见。这些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体现了相同的外在形式与精神内涵,说明渭河流域是伏羲、女娲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之一;从中隐约可以看到伏羲、女娲原始信仰之传播过程。作为华夏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伏羲女娲神话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彩陶 伏羲女娲图
原文传递
渭河上游旧石器时代末期人地关系及其对农业文明起源的启示
10
作者 苏海洋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7-89,共3页
渭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探讨本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本区农业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新线索。更新世时期渭河上游气候与植被几经变迁。本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绝大部分分布在更新世... 渭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探讨本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本区农业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新线索。更新世时期渭河上游气候与植被几经变迁。本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绝大部分分布在更新世末期气候相对适宜期的黄土沟谷中,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采猎经济形态,是制约本区人类地点分布的主要因素。从黄土沟谷至河谷阶地,可能才是适合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起源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 渭河上游 旧石器时代 农业起源
下载PDF
渭河上游河道生态基流量研究
11
作者 杜骥 姬志宏 +1 位作者 牛文虎 张瑞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6-47,共2页
为研究渭河上游河道的生态基流量,根据河道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水文特征,将渭河上游河道划分为3段.根据河道多年实测资料,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态基流量初步计算.最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定了渭河上游河道各河段的生态基流量.
关键词 渭河上游 生态基流 水文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