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地区上部地壳结构深地震测深探测研究
1
作者 李培 任丛荣 +1 位作者 李海艳 王善雄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05,共13页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上部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基底构造以及断裂浅部特征。4条剖面速度介于4700~6100 m/s,自西向东速度变化逐渐增强,构造单元边界两侧基底速度横向变化明显;4条剖面结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与构造凸起和凹陷对应;闽西北隆起带的上部结构速度整体偏高且界面埋深较浅,与变质基底有关;闽西南拗陷带的上部地壳结构高低速变化明显且界面形态呈深浅间隔变化,与该区的断陷盆地和拗陷与隆起交错的地质构造相对应;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上部地壳速度高、变化大,表明华南大陆东部所受的构造活动强于西部。剖面经过的NW向断裂带都切割基底,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的主方向一致,反映了受古太平洋板块NW向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研究成果为获得东南沿海重要的NW向构造深浅关系提供浅部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深地震测深剖面 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上部地壳结构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北山构造带南部上地壳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国炜 熊小松 +5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王小成 任海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2-415,共14页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其地壳结构记录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上地壳结构更是促进我们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的扩展机制及其对周缘块体的改造作用的天然记录本。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山构造带南部完成的180 km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4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花海盆地、总口子盆地和扎格高脑盆地均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和较小的垂向速度梯度;研究区内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具有明显的高速异常和较大的垂向速度梯度特征;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在花海盆地内表现为向北倾的高角度走滑性质,深度至少切穿花海盆地基底;北山南缘断裂带的推测隐伏区呈现速度等值线下凹的低速异常特征。同时,反演揭示的多处低速异常区指示了北山构造带南部的多处断层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构造带南部 花海盆地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Southwest Iberia north of the convergent boundary between the Eurasian and African plates
3
作者 Mohamed K.Sala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The 3-D P- and S-wave velocity models of the upper crust beneath Southwest Iberia a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arrival time data from local earthquakes using a seismic tomo^raphy method. We used a total of 3085 P- and ... The 3-D P- and S-wave velocity models of the upper crust beneath Southwest Iberia are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arrival time data from local earthquakes using a seismic tomo^raphy method. We used a total of 3085 P- and 2780 S-wave high quality arrival times from 886 local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a per- manent seismic network, which is operated by the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IM), Lisbon, Portugal. The computed P- and S-wave velocitie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3-D distributions of Vp/Vs ratio. The 3-D velocity and Vp/Vs ratio images display clear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in the study area. Significant veloc- ity variations up to ~6% are revealed in the upper crust beneath Southwest lberia, At 4 km depth, both P- and S-wave velocity take average to high values relative to the initial velocity model, while at 12 km, low P-wave velocities are clearly visible along the coast and in the southern parts. High S-wave velocities at 12 km depth are imaged in the central parts, and average values along the coast; although some scattered patches of low and high S-wave velocities are also revealed. The Vp/Vs rztio is generally high at depths of 4 and 12 km along the coastal parts with some regions of high Vp/Vs ratio in the north at 4 km depth, and low Vp/Vs ratio in the central southern parts at a depth of 12 km, The imaged low velocity and high Vp/Vs ratios are related to the thick saturated and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covering the region; whereas the high velocity region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Mesozoic basement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Southwest (SW) lberiaLoca Lseismic tomography crustal Vp/Vs ratio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凯 易江 +2 位作者 孙国栋 李光科 王同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6-941,共6页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华蓥山基底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别明显,可能与两侧结晶基底的深度和物性有关;巫溪断裂的高速区可能与地幔深处的物质上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重庆地区 上地壳结构
下载PDF
利用虚震源反射成像法研究江南造山带东段上地壳结构
5
作者 肖尧 唐启家 王林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7-579,I0001,共14页
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地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的产物,其地壳构造记录了两地块的碰撞过程,研究江南造山带的地壳构造有助于重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过程。本研究在江南造山带上布设了两条流动地震台阵,利用虚震源反射法提取其所记... 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地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的产物,其地壳构造记录了两地块的碰撞过程,研究江南造山带的地壳构造有助于重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过程。本研究在江南造山带上布设了两条流动地震台阵,利用虚震源反射法提取其所记录的远震事件初至P波在地表的反射波(PPdp)波形,重构了研究区内两条测线下方的上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江绍断裂两侧上地壳沉积层的厚度变化明显,推断该断裂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东边界;相较华夏地块,江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的层位连续性更强,符合江南造山带先与扬子地块合为整体后再与华夏地块碰撞的多期构造过程及其对应产生的亲扬子地块属性;江绍断裂西北侧的地层不整合以及赣东北断裂区域的断陷构造,可为了解古华夏洋向扬子陆块俯冲及碰撞和随后的构造运动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震源反射 江南造山带 华南地块 上地壳结构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被引量:76
6
作者 王椿镛 张先康 +2 位作者 丁志峰 阮红 邓宏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95-502,共8页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常的结晶基底速度(6.00km/s左右);北大别地区在整个上地壳保持正常的速度,而在超高压带下方3km深度以下为6.20—630km/s的相对高速异常区,这一现象可能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含量增大有关.同时还表明,南大别和北大别之间至少在上地壳已有明显差异,它们之间的水吼一五河断裂可能是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主要构造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有限差分 地震测深
下载PDF
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基底特征:万载-惠安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约束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吉焱 唐国彬 +6 位作者 徐涛 蔡辉腾 吕庆田 白志明 邓阳凡 黄敏夫 金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96-4409,共14页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武夷山成矿带 有限差分走时反演 结晶基底 上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藏南帕里至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REFTEK顺带广角地震观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立言 卢德源 +2 位作者 赵文津 Yizhaq马可夫斯基 S.L.克来姆佩雷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4)在萨马达─达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量 上地壳结构 拆离带 喜马拉雅地区
下载PDF
阿尼玛卿缝合带及两侧上地壳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2 位作者 潘纪顺 段永红 杨卓欣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27-1635,共9页
本文通过对马尔康—古浪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高精度观测段(200-400 km)的Pg、Sg资料的分析解释,给出了该区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并利用震相识别误差分析、分辨率计算及不同初始模型筛选等方法,使走时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本文通过对马尔康—古浪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高精度观测段(200-400 km)的Pg、Sg资料的分析解释,给出了该区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并利用震相识别误差分析、分辨率计算及不同初始模型筛选等方法,使走时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对应于阿尼玛卿缝合带的275km-355 km桩号段内平均泊松比高达0.297,P波和S波速度呈横向高低速条带变化,库赛湖—玛沁断裂和舟曲—两当断裂基本上均位于高泊松比和低速带内,并分别处在缝合带与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褶皱带的分界上.阿尼玛卿缝合带南侧的若尔盖盆地平均泊松比较低,约为0.257,北侧西秦岭褶皱带的平均泊松比为0.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缝合带 上地壳速度结构 泊松比.走时反演
下载PDF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晓峰 熊伟 +3 位作者 王夫运 徐朝繁 段永红 嘉世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434,共21页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近地表速度低至1.6km/s,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城市圈 地震折射剖面 上地壳速度结构 走时成像 平原区隐伏活断层
下载PDF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
11
作者 邓晓果 田晓峰 +4 位作者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9-1128,共20页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断裂带 大容量气枪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