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8
1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李智武 刘顺 曹俊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58-1973,共16页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Ma,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mm/a和~0.1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褶皱变形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洪雷 刘红旭 +2 位作者 何建国 田明明 车永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9-260,共12页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中—新生代 东天山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8
3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季建清 贾承造 张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4-590,共7页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5.2μm之间,标准偏差在1.0~3.5μm之间。其中,径迹长度数据为这一地区的首次报道,可以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的“香蕉图”模式分析,在这批年龄结果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代表混合年龄的样品组分和代表事件年龄的样品组分。事件年龄揭示这一地区在更新世有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记录,时间分别为1.10±0.24Ma和0.65±0.0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剖面线上的空间分布显示山体内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龄较新,向边缘低海拔地区逐渐变老的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早期多雄拉-那木拉褶皱构造变形无关,是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正处于快速抬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指示。据地温梯度30~40%/km推算的1Ma以来的平均视剥露速率约为2.43~3.24mm/a。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地区快速地抬升-剥露过程可能自3Ma已发生。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Ma和0.65Ma的抬升-剥露事件可以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周缘地区的“昆黄运动”、气候转型和沙漠化等同期响应事件在年代学上建立联系。青藏高原的周缘隆起在更新世时期表现出的活动响应具有准同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 更新世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3
4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郭玲莉 索艳慧 曹现志 戴黎明 王鹏程 惠格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3-1170,共18页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西沂山、徂徕山和蒙山三处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2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裂变径迹结果,对鲁西地区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隆升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及隆升幅度进行分析,并揭示郯庐断裂带在鲁西新生代热隆升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认识有:1)新生代以来,鲁西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新近纪以来两期快速剥露-隆升阶段。2)始新世-早渐新世主要表现为幕式差异性快速剥露-隆升,鲁西南受NW向断层控制形成向北、向东的掀斜抬升作用,鲁西北受NE向断裂控制,形成向北、向西的掀斜抬升作用。新近纪以来,进入相对低速区域性剥露-隆升阶段。3)AFT模拟显示,与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幕式快速剥露-隆升相比,中新世以来,鲁西剥露-隆升速率相对减小,但剥蚀量剥露-抬升量较大。故鲁西整体抬升于中新世以来。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新生代以来,鲁西宏观上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影响,越靠近郯庐断裂带剥蚀量越大,局部受NW或NE向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新生代 剥露-隆升 鲁西地块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国灿 向树元 +2 位作者 John I.Garver Robert P.Wintsch Mary Roden-Tice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52,共8页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结果反映晚海西—印支期以来的总体剥露幅度约8~9km,早二叠世至晚三叠世初剥蚀作用极为缓慢,大约为20~40m/Ma.不同高程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揭示了东昆仑地区东段在中晚侏罗世处于缓慢的岩石隆升剥露阶段,其中中侏罗世相对较快,抬升速率77~88m/Ma,晚侏罗世相对较慢,抬升速率小于37m/Ma,且呈减慢趋势,这种减慢趋势反映了早中侏罗世之交强构造抬升期后的逐渐衰退.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反映了中侏罗世以来的剥蚀速率一般不超过55m/Ma,岩石的剥蚀速率与岩石的抬升速率基本为同一量级,中侏罗世—白垩纪剥蚀作用与岩石抬升作用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中生代 隆升剥露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纪末抬升剥蚀事件及热年代学记录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建强 刘池洋 +3 位作者 赵红格 张东东 ZATTIN Massimiliano 彭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9-1212,共14页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期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剥蚀改造特征,盆地及周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记录并约束了此次构造抬升的时限与过程;综合周邻区域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期的剥蚀具西南强、东北弱的特点,西南部大范围内延长组地层残缺不全,剥蚀量最大可达1000余米;前侏罗纪沉积古地貌总体呈西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其抬升时间始于205~190Ma,西南部稍早于盆地腹部,抬升速率大于1℃/Myr,可持续至中侏罗世(约160Ma)。该期抬升剥蚀事件范围可涉及至盆地西南缘更广阔的区域,与同期秦岭造山带内出现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响应和纪录。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三叠纪末期构造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对该区油气、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三叠纪末 抬升剥蚀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秦岭造山带 地质动力背景
下载PDF
北淮阳马畈加里东岩体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坤光 马昌前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位于北淮阳凹陷中部的马畈杂岩体,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462.7±1.4)Ma).化学成分显示该岩体具有钙碱性I型特点,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火山岛弧环境,定位深度约10km.根据岩... 位于北淮阳凹陷中部的马畈杂岩体,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462.7±1.4)Ma).化学成分显示该岩体具有钙碱性I型特点,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火山岛弧环境,定位深度约10km.根据岩体的应变分析、面理节理测量、包裹体测温,结合围岩宏观微观构造综合研究得出,马畈岩体至少经历了两次明显构造变形和3个阶段的抬升才剥露于地表.岩体主期隆升发生在侏罗纪之前,早于南部大别地块的主期隆升时间(J3—K1),岩体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北淮阳自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岩体 构造分析 抬升剥露 北淮阳凹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剥露与断裂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15
8
作者 陶亚玲 张会平 +5 位作者 葛玉魁 庞建章 俞晶星 张佳伟 赵旭东 马字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154-4167,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新生代 隆升剥露 断裂活动 低温热年代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9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贾承造 季建清 张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露是高原向周缘扩展的一种指示。抬升—剥露的时序为15.1~13.7Ma、6.3~4.3Ma、3.5~3.3Ma、1.9~1.7Ma和1.1~1.0Ma,活动性总体上向南扩展和迁移。晚中新世(约6~5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藏东南—滇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势发展格局。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东南部,高原晚新生代陆内变形向周缘的扩展和增生表现出多阶段、准同时和不均衡的发展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扩展 晚新生代 察隅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新生代隆升建造过程——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与热模型限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邓宾 雍自权 +4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赵高平 米色子哈 汤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62-2175,共14页
长波长、低起伏度大凉山构造带新生代隆升剥露与建造过程是解译青藏高原东向扩展过程的关键核心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大凉山构造带喜德剖面和沐川剖面9件样品的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即磷灰石(U-Th)/He(AHe)、磷灰石裂变径迹(... 长波长、低起伏度大凉山构造带新生代隆升剥露与建造过程是解译青藏高原东向扩展过程的关键核心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大凉山构造带喜德剖面和沐川剖面9件样品的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即磷灰石(U-Th)/He(AHe)、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定年,揭示出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与古岩性柱深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伴随古岩性柱深度增大,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明显减小.喜徳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AFT和ZHe年龄值分别为7—9Ma、14—22Ma和25—38Ma;沐川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和AFT年龄值分别为10—26Ma、23—85Ma,ZHe年龄值为未完全退火年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和QTQt热史模拟揭示,大凉山构造带喜徳和沐川剖面岩性柱所有样品都经历大致相似的三阶段热演化过程,尤其是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剥露阶段(30—20 Ma以来),其平均剥露速率分别为-0.15mm·a^-1和-0.20mm·a^-1,抬升剥露量分别为-3.0km和-1.5km.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大凉山构造带地表隆升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重力均衡作用下地壳缩短与剥露作用(即构造隆升剥露机制)控制形成了现今大凉山造山带长波长、低起伏和高海拔地貌建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QTQt 隆升剥露 隆升动力学 大凉山
下载PDF
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任星民 朱文斌 +2 位作者 朱晓青 王玺 罗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3-73,共11页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吕梁山地区前寒武系杂岩体及其周边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和认识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山西吕梁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40~138 ...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吕梁山地区前寒武系杂岩体及其周边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和认识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山西吕梁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40~138 Ma,记录了吕梁山地区早白垩世以来的冷却事件;裂变径迹年龄与海拔高程呈正相关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789;磷灰石颗粒的围限径迹长度范围为10.62~12.99μm,远小于其初始长度(16.3μm),表明样品经历了长期的退火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时间-温度模拟结果表明吕梁山地区经历了两期快速隆升:第1期冷却事件对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吕梁山山体发生的剧烈冷却抬升,该事件使得样品进入部分退火带,随后长期处于部分退火带;第2期则表现为渐新世以来吕梁山地区出现伸展造山运动,与山西地堑系形成盆山耦合,山体快速隆升剥蚀.此外,中新世末(约9 Ma)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吕梁山地区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裂变径迹 中-新生代 构造热事件 盆山耦合 山西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剥露历史及古地形再造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高 袁万明 +1 位作者 赵文菊 刘海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67-978,共12页
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对阿尔泰地区13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的隆升剥露历史,并进行了古地形再造。热历史演化模式具有3个阶段的特征:①约120~80Ma至70Ma,温度较高,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底部温度,主体高于... 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对阿尔泰地区13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的隆升剥露历史,并进行了古地形再造。热历史演化模式具有3个阶段的特征:①约120~80Ma至70Ma,温度较高,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底部温度,主体高于100℃,晚白垩世末期和早第三纪初期,阿尔泰地区构造运动不明显,仅有微弱的升降运动,均夷作用显著;②从80~70Ma至30~20Ma,快速冷却,温度由85~75℃降至35~30℃,晚第三纪,自中新世起,特别是中新世中晚期,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块断升降运动较为加强,山区上升,盆地相对下降;③从约30~20Ma至现今,缓慢冷却,温度由35~30℃降为现在的地表温度(平均20℃)。三阶段隆升速率分别为0.025mm/a,0.027mm/a和0.02mm/a;隆升幅度分别为1.14km,1.34km和0.43km。地表隆升幅度变化于634~2394m之间。区内平均剥蚀量为2168m,平均隆升量3318m,二者之差1150m便是现在的平均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热历史 隆升与剥蚀 裂变径迹 磷灰石 阿尔泰
下载PDF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证据:兼论构造活动对核废选址场的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红旭 颜丹平 +8 位作者 何建国 陈峰 高洪雷 所世鑫 王勋 张晓 曹清艳 王永文 赵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92,共12页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μm,显示该区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核废处置场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下载PDF
中天山科克苏河地区隆升剥蚀历史——来自(U-Th)/He年龄的制约 被引量:7
14
作者 喻顺 陈文 +6 位作者 张斌 孙敬博 李超 袁霞 沈泽 杨莉 马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22-2936,共15页
天山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露史研究是认识中亚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与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重建中天山南缘科克苏河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蚀过程.磷灰石(U-Th)/He数据综... 天山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露史研究是认识中亚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与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重建中天山南缘科克苏河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蚀过程.磷灰石(U-Th)/He数据综合解释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3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起始时间分别为~90Ma、~13Ma及~5Ma,且这3期隆升剥蚀事件在整个天山地区具有广泛的可对比性.相对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年龄记录了中天山南缘地质演化史中更新和更近的热信息,即中天山在晚中新世(~5 Ma)快速隆升剥蚀,其剥蚀速率为~0.47mm·a^(-1),剥蚀厚度为~2300m.总体上,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隆升剥蚀起始时间从天山造山带向昭苏盆地(由南向北)逐渐变老,表明了中天山南缘隆升剥蚀存在不均一性,并发生了多期揭顶剥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 科克苏 隆升剥蚀 (U-Th)/He 低温热年代学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1 位作者 赵文韬 于祥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对大青山东段4件基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获得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探讨大青山现代地貌的形成。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57.7±3.8~50.4±3.3 Ma,封闭径迹长度分布在10.7±0.4~9.9±0.1μm之... 对大青山东段4件基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获得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探讨大青山现代地貌的形成。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57.7±3.8~50.4±3.3 Ma,封闭径迹长度分布在10.7±0.4~9.9±0.1μm之间。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大青山地区存在晚白垩世(约100~90 Ma)和中?晚中新世(13.5~7 Ma)以来两个快速抬升冷却阶段,13.5~7 Ma以来是本区剥露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隆升造就现今大青山的地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中.晚中新世 大青山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剥蚀与塔里木盆地北缘沉积耦合过程:新疆库车河剖面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超 张志勇 +3 位作者 吴林 项敦峰 王楠 肖文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17-3430,共14页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快速剥露对于了解天山构造演化过程意义重大.然而,人们对于中新生代精确的冷却时间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剖面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早二叠世流纹岩热史演化模拟结果.热年代...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快速剥露对于了解天山构造演化过程意义重大.然而,人们对于中新生代精确的冷却时间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剖面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早二叠世流纹岩热史演化模拟结果.热年代学年龄趋势显示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主要年龄组分为143.0~148.9 Ma和35.7~38.1 Ma,其中较年轻的组分已经完全重置,揭示了库车坳陷的剥露信息.热史模拟结果显示了160~14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结合库车河剖面前人的碎屑锆石U-Pb和重矿物数据,笔者认为欧亚南缘拉萨地体的拼贴是通过刚性的塔里木将挤压应力传递至天山,导致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强烈隆升剥蚀,大量碎屑被搬运沉积在塔里木盆地北缘,造成库车坳陷中广泛发育的早白垩世亚格列木组砾岩及其与晚侏罗世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欧亚板块南缘多块体持续拼贴的远程效应下,天山经历始新世快速隆升变形,变形持续向南扩展,导致库车坳陷在晚始新世遭受变形和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库车坳陷 磷灰石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盆山耦合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Uprising period and elevation of the Wenyu granitic pluton in the Xiaoqinling District, Central China 被引量:4
17
作者 YU XinQi LIU JunLai +4 位作者 ZHANG DeHui ZHENG Yong LI ChunLin CHEN ShuaiQi LI T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5期4459-4471,共13页
Xiaoqinling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gold-producing area in China.It ranks second to Jiaodong with regard to gold deposits.The uprising period of the Wenyu granitic pluton and the wall-rocks of the deposit,as well as ... Xiaoqinling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gold-producing area in China.It ranks second to Jiaodong with regard to gold deposits.The uprising period of the Wenyu granitic pluton and the wall-rocks of the deposit,as well as the mineralizing depth and reserved place of gold ore bodies,are significant to ore exploration.Fission-track(FT)analysis of zircons and apatites of granitic rocks from the Wenyu granitic pluton shows that apatite FT(AFT)data modeling indicates a rapid cooling rate of 20°C/Ma from 138 to120 Ma after emplacement at 138 Ma.Thermal evolution and inversion curves suggest a secondary phase of fast cooling and uprising from 45 to 35 Ma,and 35 Ma,respectively,with a cooling rate of 6.7°C/Ma and a denudation quantity of^4.3 km.The last cooling phase took place from<4 Ma,with an average cooling rate of^11.3°C/Ma and a denudation amount of 1.3 km.Total exhumation quantity of 5.6 km and uprising elevation of 7.3 km are similar to the estimated result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Dongtongyu and Wenyu gold deposits.The39Ar/40Ar dating of sericite from the fault planes of the Xunmadao-Xiaohe and Taiyao faults demonstrate two uprising activities of the ore-host metamorphic complex.The Huashan and Wenyu granitic plutons intensively occurred during 77 and 45 Ma,respectively.These data sets are valuab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uplifting process and for preserving gold ore bodies in the Xiaoqinling area,as well a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ectonic evolutions of the Taihua Complex and the Qinling-Dabie O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地区 花岗岩体 温榆河 中国 冷却速度 海拔 流体包裹体 大别造山带
原文传递
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
18
作者 孟云 尹继元 +5 位作者 肖文交 THOMSON Stuart N. 王雅美 陈文 李大鹏 吴明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85-3700,共16页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成果,探讨帕米尔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为2.5~2.7Ma和8.7~11.5Ma,磷灰石(U-Th)/He年龄为2.3~4.5Ma,锆石(U-Th)/He年龄为3.2±0.3Ma。通过上述样品的剥露速率计算,我们认为帕米尔东缘发生了两期快速冷却期:晚中新世(12~8Ma)和上新世-第四纪(5~1Ma),其对应的剥露速率分别为0.19~0.48mm/yr和0.58~4.00mm/yr。晚中新世期间,帕米尔东缘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几乎同时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和帕米尔与南天山造山带在晚中新世初次碰撞有关,该碰撞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帕米尔地体下方引起的。这次碰撞进一步促使地壳增厚,导致帕米尔岩石圈重力分布不均,从而引发重力坍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冷却可能受到重力坍塌后持续伸展变形的影响,同时冰川、河流和气候变化引起的侵蚀进一步加剧了剥露作用,导致剥露速率比晚中新世时期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晚新生代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重力坍塌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游振东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5-264,共10页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变质压力达2.5Gpa以上的超深变质作用。以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我国大别苏鲁是世界上出露最好、延伸最长的超高压变质带。代表中晚三叠纪扬子陆块向中朝陆块深俯冲过程中巨量陆壳物质曾经进入地...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变质压力达2.5Gpa以上的超深变质作用。以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我国大别苏鲁是世界上出露最好、延伸最长的超高压变质带。代表中晚三叠纪扬子陆块向中朝陆块深俯冲过程中巨量陆壳物质曾经进入地幔深度达150km。超高压变质的形成和折返、隆升岩石记录的精细研究,可以获得变质的PT轨迹,进而重塑"先挤压、后拉张"的构造演化模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研究为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的应用,展开新前景,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新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碰撞造山带 大别苏鲁 深俯冲 隆升与折返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The petr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uplift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root zone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20
作者 游振东 韩郁菁 张泽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S1期93-101,共9页
Petrograph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some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UHP) eclogites in Dabie Mountains area may be evolved from epidote amphibolite fades rocks recrystallized under ultra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e... Petrograph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some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UHP) eclogites in Dabie Mountains area may be evolved from epidote amphibolite fades rocks recrystallized under ultra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erogenic belt had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uplift of the metamorphic terrane soon after the peak metamorphic ultrahigh pressure stage of collision. During the uplift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were superimposed by nearly isothermal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through high-pressure (HP) edogite fades to amphibolite fades. Some of them were followed by epidote amphibolite fades and greenschist fades of metamorphism, while others were followed by epidote blueschist fades and then lowered to greenschist fades. Accompanying the 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 the rocks underwent at least 6 stages of deformation ranging from plastic to brittle character. The decompressive P-T path is also shown in the evolu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he entrapment pressure is estimated as 2.05 GPa and then isothermally decreased to lower than 1.0 GPa. The salinity of the late fluid is obviously decreased. Its ratios of Br/Cl and I/Cl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ea water and bulk earth, suggesting a deep source of th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eclogile metamorphic fluid uplift and exhumation DABIE Mountai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