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昔格达组地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则民 刘文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6-270,共15页
昔格达组与下伏、上覆冲积卵石层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主要由水平纹层状杂色细粒沉积构成的昔格达组常夹有数十厘米厚的冲积砂卵石层,而粉细砂层中还常见交错纹理和交错层理,成因研究应充分考虑其冲湖积特征... 昔格达组与下伏、上覆冲积卵石层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主要由水平纹层状杂色细粒沉积构成的昔格达组常夹有数十厘米厚的冲积砂卵石层,而粉细砂层中还常见交错纹理和交错层理,成因研究应充分考虑其冲湖积特征和湖底底流;不同地区昔格达组细粒沉积的矿物成分和卵石层的岩石类型各异,基本无可比性。有些地区昔格达组地层中发育有同生变形构造,有些还见有较多的地质构造形迹。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的平面离散性很大,但对现今河流体系高度依赖,要么追踪不同序次干流及支流形成树枝状结构,要么仅沿干流分布、不受支流影响,形成棒状结构,表明昔格达组地层形成于现今河流之后,而且与河流密切相关;垂向上,不同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之间的最大高差达2 290m,不同露头之间常存在标高突变。昔格达组地层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不同序次河流岸坡失稳形成的滑坡坝堰塞湖,其次为沿断裂带发育的河流局部下陷演变而来的过水断陷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冲湖积 同生变形构造 地质构造 滑坡堵江 堰塞湖 断陷湖盆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Xisha Islands(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aleoenvironment 被引量:1
2
作者 BI Dongjie ZHAI Shikui +5 位作者 ZHANG Daojun XIU Chun LIU Xinyu LIU Xiaofeng JIANG Longjie ZHANG Aib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291-1301,共11页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rare earth elements(REE),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well‘Xike-1’reef core of the Xisha Islands,the constraints on sediment provenance a...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rare earth elements(REE),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reef carbonates from the well‘Xike-1’reef core of the Xisha Islands,the constraints o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paleoenvironment were defined.Variations of the terrigenous input into the paleoseawater were traced in detail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REE/LREE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Th and Al concentrations;however,their Al and Th concentration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lowest 87 Sr/86 Sr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 generally coincide with the lowest values of Al,Th concentrations and the highest values of HREE/LREE.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HREE/LREE,Al concentrations,and Th concentrations of the reef carbonates are useful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errigenous inputs on the seawater composition in the study area.From top to bottom,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HREE/LREE values and Al,Th concent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6 intervals;they are H1(0–89.30 m,about 0–0.11 Myr),L1(89.30–198.30 m,about 0.11–2.2 Myr),H2(198.30–374.95 m,about 2.2–5.3 Myr),D(374.95–758.40 m,about 5.3–13.6 Myr),L2(758.40–976.86 m,about 13.6–15.5 Myr),and H3(976.86–1200.00 m,about 15.5–21.5 Myr).Moreover,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HREE/LREE values coincides with that of the seawater δ^13C values recorded by benthonic foraminiferal skeletons from the drill core of ODP site 1148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but not with that of the seawaterδ18O values.The high uplifting rat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incide with the high Th and 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low HREE/LREE values in the reef carbonates.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terrigenous flux in the SCS are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ing and the variations of uplifting rates rather than paleoclimat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paleoenvironmental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REEF CARBONATES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上新世苦泉组花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3
作者 丁海生 孙跃武 +3 位作者 万传彪 王振义 雷聪聪 马军 《世界地质》 CAS 2020年第4期746-754,共9页
首次报道了内蒙古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乌兰苏海组"的花粉化石,确定其时代为上新世,产出层位属于上新世苦泉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及主要花粉属种母体的可能生长环境,推测额济纳旗雅干地区在上新世属于北温带寒冷干旱气候环境。... 首次报道了内蒙古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乌兰苏海组"的花粉化石,确定其时代为上新世,产出层位属于上新世苦泉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及主要花粉属种母体的可能生长环境,推测额济纳旗雅干地区在上新世属于北温带寒冷干旱气候环境。通过研究区及周边地区上新世孢粉组合的研究,发现该时期古气候环境和植被类型发生重大转变,佐证了青藏高原在上新世可能存在一次强烈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上新世 苦泉组 古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 额济纳旗 雅干地区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of the Zanda Basin,Tibet, and Record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4
作者 MENG Xiangang ZHU Da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U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3-72,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enozoic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Zanda basin
下载PDF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218
5
作者 芮宗瑶 侯增谦 +3 位作者 曲晓明 张立生 王龙生 刘玉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7-225,共9页
通过离子探针、K_Ar法和Re_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7.5 8± 0 .74 )Ma ,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5 .6 0± 0 .5 2 )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 通过离子探针、K_Ar法和Re_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7.5 8± 0 .74 )Ma ,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5 .6 0± 0 .5 2 )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年龄为 (14 .5 4± 0 .6 5 )Ma。驱龙和冲江含矿斑岩钾长石的K_Ar年龄分别为 (16 .4 3± 0 .31)Ma和 (15 .77± 0 .4 5 )Ma ,矿石中辉钼矿的Re_Os年龄分别为 (15 .99± 0 .32 )Ma和 (14 .85± 0 .6 9)Ma。因此驱龙和冲江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约束于 (17.5 8± 0 .74 )Ma~ (14 .85± 0 .6 9)Ma之间。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为强矿化岩石 ,冲江二长花岗岩斑岩为中等矿化岩石 ,冲江闪长玢岩为未矿化岩石 ,三者的年龄依次变小 ,放射性元素2 0 6Pb、U和Th含量则依次增高。这表明随着壳源物质混合的增强 ,铜矿化渐弱。立足于大西洋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变化和印度洋北部海底沉积扇的沉积速率变化来看青藏高原隆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铜矿 地质调查 地球化学 年龄 钾长石钾氩年龄 辉钼矿 铼锇年龄 青藏高原隆升 成矿时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吴珍汉 吴中海 +2 位作者 叶培盛 胡道功 彭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66-979,共14页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代晚期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青藏与周边邻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分异,导致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濒临消亡,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和青藏地区古纬度环境不符,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标志。中新世早期—第四纪晚期,青藏高原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和准周期性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呈良好对应关系。第四纪晚期草本植物含量逐步增高,出现蒿—松—桦为主,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草本植物混生的植被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第四纪磨拉石组分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对新疆叶城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砾石成分测量结果的认识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训 王军 +1 位作者 张招崇 王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59-763,共5页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石,其中变质岩砾石较少,基本未见片麻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当时的物源区主要是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系组成的,与现代地表在铁克里克及西昆仑出露的大套变质岩系明显不一致。由此可见,该地区在第四纪早期尚未具有现代地表的地质构造面貌特征,或者说尚未达到现今的隆起高度。现在铁克里克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大面积古老变质岩系是2.4Ma以后的构造隆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青藏高原 叶城柯克亚剖面 新疆 磨拉石 砾石组分 高原隆升 碎屑岩
下载PDF
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与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发育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延贵 方洪宾 +2 位作者 张琨 赵福岳 刘世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141-1147,共7页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年结果,对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进行了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由山麓剥蚀面、洪积扇面、盆地面以及黄河阶地面构成,其空间结构、物质组成对发生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青藏运动C幕和中...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年结果,对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进行了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由山麓剥蚀面、洪积扇面、盆地面以及黄河阶地面构成,其空间结构、物质组成对发生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青藏运动C幕和中更新世末期的共和运动反映清晰。青藏运动C幕使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在高原差异性隆升中彻底解体,垂直变形量高达1700m。共和运动使黄河在0.11Ma进入共和盆地,其后黄河平均以3.5mm/a的侵蚀速率下切盆地,同时在盆地边部的山前古冲洪积扇以大致相近的速率被抬升,最终导致高差在2000m左右的层状地貌系统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层状地貌系统 卫星遥感影像 黄河发育 高原隆升
下载PDF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森 王跃 +1 位作者 陈惠忠 阎满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谷地 新构造运动 地盘上升
下载PDF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东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31-41,共11页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马德雷山以南,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马德雷山以南,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S状旋扭造山带 旋扭沟-弧-盆系统 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大陆边缘造山带
下载PDF
赤道东经90°海岭3.5Ma以来远洋记录反映的重大环境事件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华玲 方念乔 +2 位作者 丁旋 聂兰仕 刘秀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27-1632,共6页
通过对东经90°海岭ODP758钻孔岩心3.5M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远洋记录的研究,结合岩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加速隆升、"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布容溶解"事件等重大构造、环... 通过对东经90°海岭ODP758钻孔岩心3.5M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远洋记录的研究,结合岩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加速隆升、"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布容溶解"事件等重大构造、环境事件在研究区的表现及相关机制。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和对比,根据ODP758岩心的有孔虫组合面貌、古温度、古盐度和古温跃层的变化情况,推断研究区在1.4~0.7Ma期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条件下发生的。碳酸钙、碳酸钙沉积通量和非碳酸钙沉积通量曲线在1.7Ma时快速增长,与现有资料显示的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相符,分别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青藏运动A幕、B幕、C幕(1.7Ma)和昆仑-黄河运动(1.2~0.6Ma)相当。碳酸钙含量、大于150μm的粗组分含量、浮游有孔虫沉积通量和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揭示出在0.5~0.4Ma期间研究区深海碳酸盐遭受了强烈溶解。此事件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南沙海区沉积记录中的"中布容溶解"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远洋沉积物 青藏高原隆升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重大环境事件
下载PDF
藏东南忍冬属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系统演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民霞 郑维列 王国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58-164,共7页
藏东南是忍冬属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种类约占全国的24%,世界的12%。基于对藏东南分布的忍冬属植物资源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现状综述,编制了藏东南忍冬属植物1亚属4组9亚组24种1亚种6变种2变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比分析了... 藏东南是忍冬属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种类约占全国的24%,世界的12%。基于对藏东南分布的忍冬属植物资源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现状综述,编制了藏东南忍冬属植物1亚属4组9亚组24种1亚种6变种2变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比分析了各个种的表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论证了该属植物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发现忍冬属植物在该区域的分布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高海拔到低海拔,其生活型呈现了由“灌木—灌木小乔木—藤本和落叶—落叶半常绿—常绿”的过渡,海拔和降水是影响该属植物在该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在海拔2 000-3 500 m和年降水量800-1 200 mm之间该属植物丰富度最高;在该地区分布的4个组中,囊管组的大苞亚组、紫花亚组、短冠亚组、红花亚组、蓝果亚组、郁香亚组以及空枝组的赭黄花亚组、直管组的杯苞亚组在藏东南分布都较广,唯独只有一个缠绕亚组的忍冬组,仅出现于气候偏暖湿的墨脱、察隅及波密南部,分布较为狭窄,与该组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性和该地区复杂生境的“避难所”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忍冬属植物 分布格局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