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船台“升降”规律探析
1
作者 孙洪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据寒期观测采集的临湖岸深水船台的升降位移数据建立的升降位移曲线的变化形态,分析多时段气温条件下,气温对湖冰冻融状态、船台桩基土含水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揭示各温度时段诸因素变化时船台的升降规律。
关键词 临湖岸深水船台 升降位移 冻拔位移 切向冻胀应力 升降规律
下载PDF
深基坑工程逆作法的实测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戴标兵 范庆国 赵锡宏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4-59,63,共7页
通过对上海高238m、60层的超高层建筑和10层裙房的桩筏基础、深为18.95~24.00m和面积22000m2的基坑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的墙体水平位移、基坑底隆起、墙顶与邻近立柱桩以及立柱桩间的差异变形、墙后土压力和墙体应力的大量实测数据,以... 通过对上海高238m、60层的超高层建筑和10层裙房的桩筏基础、深为18.95~24.00m和面积22000m2的基坑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的墙体水平位移、基坑底隆起、墙顶与邻近立柱桩以及立柱桩间的差异变形、墙后土压力和墙体应力的大量实测数据,以理性和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施工有别于顺作法施工的应力和变形的五个特点,提出改进逆作法施工的基坑设计的建议,供类似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作法 深基坑工程 水平位移 坑底隆起 差异变形 土压力 墙体应力 逆作法施工 实测研究 桩筏基础
下载PDF
上海廖创兴金融中心大厦深基坑工程逆作法的实测与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寅华 林文明 +2 位作者 唐军 俞顺国 梁永明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4-49,共6页
通过对上海廖创兴金融中心大厦面积为5 151m2的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施工的墙体水平位移、基坑底隆起、墙顶和邻近立柱桩以及立柱间的差异位移、水平支撑轴力和楼板应力的大量实测数据,以理性和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施工... 通过对上海廖创兴金融中心大厦面积为5 151m2的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施工的墙体水平位移、基坑底隆起、墙顶和邻近立柱桩以及立柱间的差异位移、水平支撑轴力和楼板应力的大量实测数据,以理性和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深基坑工程逆作法施工有别于顺作法施工的应力和变形的明显特点,提出改进逆作法施工的基坑设计的建议,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作法 深基坑工程 水平位移 坑底隆起 差异变形 支撑轴力 楼板应力
下载PDF
新建车站盖挖逆作法施工对既有车站的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董发俊 胡安奎 +2 位作者 张社荣 宋冉 尚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4,144,共7页
以深圳市新建轨道交通7号线福民站工程为例,研究采用盖挖逆作法进行新建车站施工对既有4号线福民站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既有4号线福民站受新建7号线福民站施工全过程影响的动态变形规律,为施工过程中既有... 以深圳市新建轨道交通7号线福民站工程为例,研究采用盖挖逆作法进行新建车站施工对既有4号线福民站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既有4号线福民站受新建7号线福民站施工全过程影响的动态变形规律,为施工过程中既有车站结构变形发展预测和设计方案实时调整提供理论支撑;结合施工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测资料,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分析的既有车站沉降与实际监测成果吻合,也验证了盖挖逆作法施工的合理性,并为优化地层加固方案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新建车站 盖挖逆作法施工 既有 车站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连续钢桁梁桥墩顶起落梁法支座强迫位移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智航 吴道洪 周世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年第2期225-229,共5页
为了达到最佳成桥状态,针对某公铁两用连续钢桁梁桥中跨合龙墩顶强迫位移量计算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基于结构力学原理,分别以合龙口闭合和落梁后的理想线形为目标,推导了合龙前简支悬臂体系下和合龙后连续梁体系下的最优强迫位移量计... 为了达到最佳成桥状态,针对某公铁两用连续钢桁梁桥中跨合龙墩顶强迫位移量计算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基于结构力学原理,分别以合龙口闭合和落梁后的理想线形为目标,推导了合龙前简支悬臂体系下和合龙后连续梁体系下的最优强迫位移量计算公式。结合该桥的实际情况,采用桥梁施工仿真软件CSFB建立了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对该桥体系转换前后的桥梁线形、内力和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系转换前的支座强迫位移仅会引起钢梁的刚体运动,不会对其内力状态产生明显影响;体系转换后的落梁支座强迫位移会使钢梁的线形和内力状态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控制落梁位移量改善了连续钢桁梁的线形和内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钢桁梁 施工控制 起落梁法 体系转换 强迫位移法
下载PDF
考虑柱间相互作用的无侧移柱计算长度系数求解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怿哲 蔡伟明 翁来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年第5期64-67,共4页
轴压力作用下,上下邻接柱子相互牵制,最终共同失稳。从新角度出发,将邻接柱子与梁一起视为约束构件,提出无侧移框架柱子计算长度系数的求解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轴压力对约束构件的影响以及柱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计算,较之《钢结... 轴压力作用下,上下邻接柱子相互牵制,最终共同失稳。从新角度出发,将邻接柱子与梁一起视为约束构件,提出无侧移框架柱子计算长度系数的求解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轴压力对约束构件的影响以及柱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计算,较之《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提供方法,计算精度更好,可供工程设计参考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邻接柱子 无侧移失稳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旋耕后秸秆和土壤位移研究
7
作者 郭俊 刘玮 +1 位作者 沈文龙 姚保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目前,对留茬小麦的田间耕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反旋对其进行耕作,另一种先对其根茬进行灭茬,然后采用正旋耕作。本文针对两种作业方式以及不同的速比,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试验,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作业后秸秆和土壤位移数据... 目前,对留茬小麦的田间耕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反旋对其进行耕作,另一种先对其根茬进行灭茬,然后采用正旋耕作。本文针对两种作业方式以及不同的速比,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试验,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作业后秸秆和土壤位移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根据该方法探讨了各速比下两者运动情况以及位移量的变化趋势。反旋作业下,土壤和秸秆位移受机具扰动较大,两者位移变化量分别为30~50 cm和25~55 cm,随着速比增加,土壤位移变化趋势为逐渐递减,秸秆位移变化趋势与土壤基本相同;正旋作业时,土壤和秸秆的位移变化量为30~40 cm和25~55 cm,随着速比增加,两者位移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后增。根据最小二乘法推对其位移变化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描述,由LSD检验可知,纵向的秸秆和土壤位移变化,正旋作业时各速比下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反旋作业时,均为线性递减,速比2是分界点;横向秸秆无论在正旋还是反旋作业,均无表现明显的差异。同理,根据该方法可以推导出未知速比下位移变化方程,从而更好了解秸秆和土壤的分布,以及秸秆腐解后土壤肥力分布状况,进而指导农业耕作和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旋作业 同位素法 最小二乘法 秸秆 土壤位移
下载PDF
正反转旋耕后土壤和秸秆位移试验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俊 姬长英 +3 位作者 方会敏 张庆怡 华风玲 张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6,共6页
土壤和秸秆在耕作后的位移变化是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重要组成部分。为分析和比较耕作后两者的位移变化,针对正、反转旋耕2种作业方式以及180、230、280 r/min 3种转速设置重复性试验。试验中按刀辊轴向布置标记铝块和横、纵向秸秆,运... 土壤和秸秆在耕作后的位移变化是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重要组成部分。为分析和比较耕作后两者的位移变化,针对正、反转旋耕2种作业方式以及180、230、280 r/min 3种转速设置重复性试验。试验中按刀辊轴向布置标记铝块和横、纵向秸秆,运用示踪法(以点代面)思想,即根据标记的铝块和秸秆前后坐标变化值来代替机具在幅宽范围内土壤和纵、横向秸秆的位移变化。将得到的标记点位置进行标定,并在二维CAD中绘制出标记点在二维地表的形态,该形态与旋耕刀在刀轴上排列相似。2种耕作方式的地表形态和位移对比分析表明:正转旋耕的秸秆埋覆率要高于反旋,反转旋耕破碎率要优于正旋;土壤在耕作后分布较均匀,横、纵向秸秆在正反旋作业后均出现聚集现象,正旋作业更为明显;土壤以及地表秸秆位移反旋作业大于正旋作业,但随着机具转速增加,反旋作业位移呈递减,正旋作业位移呈递增。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可以根据实际作业需要来改变耕作方式、转速以及刀具在刀辊上螺旋线形状来满足不同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旋耕 位移 示踪素法 试验 土壤 秸秆
下载PDF
贵州广致煤矿矿山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界定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曹运江 宋伟 +4 位作者 冯少真 廖坤炎 蒋建华 刘树斌 李鸿军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1,共6页
准确地厘定矿山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才能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水文地质学与矿山环境评价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广致煤矿现场,复核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详细分析矿山环境问题现状.基于矿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开采深度、上下山移... 准确地厘定矿山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才能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水文地质学与矿山环境评价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广致煤矿现场,复核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详细分析矿山环境问题现状.基于矿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开采深度、上下山移动角和边界角以及地下水均衡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计算广致煤矿采掘活动对矿山环境的不同类型影响范围:利用上下山移动角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大区、上下山边界角划定井下开采影响范围和采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大井法"定出矿区疏排水影响范围.开展矿山环境影响预测与综合评估,同时,依据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影响程度,相应地将其划分为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较轻区三大类,并给出其量化指标.研究成果为广致煤矿开采过程所导致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煤矿采掘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 影响范围 界定 Guizhou province coal mine influence degree coverage 环境影响预测 上下山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地质灾害危险性 移动角 矿山环境评价 矿山环境保护 地质环境条件 边界角 水文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