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知,既非"知什么"(knowing that),也非"知如何"(knowing how),而其根本在于"如何做"(how to do)。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一念发动处"入手,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q...道德之知,既非"知什么"(knowing that),也非"知如何"(knowing how),而其根本在于"如何做"(how to do)。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一念发动处"入手,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行了新诠。"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这才是王阳明将知行合而为一的本意。由此可见,王夫之所谓"销行以归知"的批判,乃是从实学透视心学的结果。当今西方二分法把道德动机细分为"意动"动机(motivations)与"动行"动机(motives)两种,王阳明的"一念之动"就是"动行"的而非"意动"的动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道德动机本身就是诉诸于"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恰恰包含了道德之内所蕴含的三个基本要素:观念、意志与情感。所谓"一念发动",此一念即三要素中的"观念";"如何做",则靠意志,观念与意志结合遂成为"自由意志";观念与意志结合并表现为"直觉",也就是成为一种"情感"。就本质而言,"一念动处"即观念变直觉,但其中必然包含潜在的意志力量,否则就不能即知即行了。展开更多
文摘道德之知,既非"知什么"(knowing that),也非"知如何"(knowing how),而其根本在于"如何做"(how to do)。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一念发动处"入手,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行了新诠。"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这才是王阳明将知行合而为一的本意。由此可见,王夫之所谓"销行以归知"的批判,乃是从实学透视心学的结果。当今西方二分法把道德动机细分为"意动"动机(motivations)与"动行"动机(motives)两种,王阳明的"一念之动"就是"动行"的而非"意动"的动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道德动机本身就是诉诸于"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恰恰包含了道德之内所蕴含的三个基本要素:观念、意志与情感。所谓"一念发动",此一念即三要素中的"观念";"如何做",则靠意志,观念与意志结合遂成为"自由意志";观念与意志结合并表现为"直觉",也就是成为一种"情感"。就本质而言,"一念动处"即观念变直觉,但其中必然包含潜在的意志力量,否则就不能即知即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