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汤培 陈晓君 +3 位作者 吴小宝 陈微 樊志强 周超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对比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症状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对比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症状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照组接受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结果;对比两组椎体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对比两组术后脊柱稳定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0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椎体融合时间、融合率的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率为46.6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的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可显著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和医疗负担,缩短病人术后疼痛缓解和脊柱功能的恢复时间,降低邻近节段的退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 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晨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752-1754,共3页
目的:探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某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行双侧椎弓根内固定... 目的:探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某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行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研究组行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1月、术后3个月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腰痛、腿痛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腿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腰腿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通道 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椎间Cage植骨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文昌明 廉凯 韩艳久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8期19-21,共3页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阳新县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90例),根据手...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阳新县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9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组(观察组,45例)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组(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疗效、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结果:观察组腰椎退行性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退行性患者(P<0.05)。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前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和OD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腰椎退行性患者手术后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退行性患者(P<0.05),而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腰椎退行性患者(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确切,其疗效及安全性均显著优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效果
下载PDF
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4
作者 王晓斌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11期1461-1462,共2页
目的 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均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TLIF治疗, 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目的 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均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TLIF治疗, 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切口长度等, 采用疼痛VAS评分、 功能障碍指数 (ODI) 于术前、 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腰痛、 腿痛、 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切口长度3.5~5.2 cm, 平均 (4.3±0.4) cm; 术中出血量120~340 mL, 平均 (169±73) mL; 手术操作时间80~130 min, 平均 (104± 13) min; 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腿痛、 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 采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治疗, 具有创伤小、 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有利于缓解腰背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适应证, 确保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旁正中入路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脊柱稳定性、MRI影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师磊 党彩艳 +1 位作者 鄢云峰 张银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9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及对脊柱稳定性、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 目的 探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及对脊柱稳定性、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和研究组(49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术后1年邻近节段椎体退变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研究组的腰椎后凸角大于对照组,矢状面平衡、颌眉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病变部位椎体膨出程度、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纵轴及矢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LDH的效果显著,较双边固定的创伤小,更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降低邻近节段的退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亮 李强松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 研究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目的 研究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研究组采用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椎间融合率、植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7.9±11.5) mL、(148.3±17.5) mL、(2.32±0.42) h、(8.4±2.4) d,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3.64±0.51) h、(269.4±25.4) mL、(121.4±17.8) mL、(14.3±3.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升高、ODI评分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分别为(15.64±0.87)分、(22.73±1.51)分、(24.38±3.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1±0.52)分、(18.22±1.03)分、(22.04±2.61)分,术后ODI评分分别为(19.4±3.5)%、(11.3±2.4)%、(8.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3.7)%、(17.9±2.8)%、(14.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略高于对照组的2.5%,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峡部裂 Wiltse入路 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自体髂骨移植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