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制剂的“药辅合一”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定堃 傅超美 +5 位作者 林俊芝 柯秀梅 邹文铨 许润春 韩丽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21-1929,共9页
"药辅合一"是中药制剂学中独特的用药理念、制药经验与哲学智慧。然而,一直存在传统经验整理不够,现代基础研究不足的缺陷。为此,阐述"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点,初步总结了中药制剂中常见的"药辅合一&qu... "药辅合一"是中药制剂学中独特的用药理念、制药经验与哲学智慧。然而,一直存在传统经验整理不够,现代基础研究不足的缺陷。为此,阐述"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点,初步总结了中药制剂中常见的"药辅合一"现象及物理化学基础,探讨"药之为辅"与"辅之为药"的设计应用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实例分析"药辅合一"思想对中药新辅料、新技术与新制剂研究的指导价值,以期从传统经验中探寻思路,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的融合,推动中药制剂学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辅合一 中药制剂 新辅料:新技术 新制剂
原文传递
结构中药学: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 被引量:36
2
作者 乔宏志 狄留庆 +1 位作者 平其能 胡立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43-2448,共6页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大量瞩目成果,但对其另一重要方面,即中药多组分形成的物理结构及其作用模式的解析,则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该文从制约物质基础研究的...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大量瞩目成果,但对其另一重要方面,即中药多组分形成的物理结构及其作用模式的解析,则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该文从制约物质基础研究的瓶颈入手,客观分析了导致现有问题的共性因素,并从近年来涌现的中药活性物质新发现、新进展中提炼总结出结构中药学概念,阐述了其基本思想、主要特征和研究模式,希望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学其他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中药学 药效物质 相态 外泌体 炭药 汤剂 超分子 纳米技术 药辅合一 质量控制 中药制剂
原文传递
喷雾干燥在中药粉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戴胜云 杨茂蕊 +3 位作者 李文静 郑健 徐冰 乔延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00-208,共9页
喷雾干燥技术历经100多年发展,技术愈加成熟、使用日益广泛,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更为突出。喷雾干燥制备的中药粉体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料药,其粉体学性质对后续成型过程及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配方颗粒作为一种新型饮片形式,已纳入中药饮... 喷雾干燥技术历经100多年发展,技术愈加成熟、使用日益广泛,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更为突出。喷雾干燥制备的中药粉体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料药,其粉体学性质对后续成型过程及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配方颗粒作为一种新型饮片形式,已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预示着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关于中药粉体研究的重要性也已达成共识。基于此,笔者总结了喷雾干燥在中药粉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影响喷雾干燥过程的因素,如料液性质、工艺参数和装备因素,以及计算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在喷雾干燥过程模拟仿真中的应用。介绍了部分用于中药粉体改性的常用药用辅料,如采用麦芽糊精或微粉硅胶改善黏壁、提高收率,采用微晶纤维素提高可压性,采用聚维酮或羟丙甲纤维素提高粉体的稳定性等。此外,喷雾干燥技术也可作为微囊、固体分散体等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梳理后笔者发现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后续研究可从基于“药辅合一”共处理辅料的应用规律、喷雾干燥粉体“结构-性质”的关系、计算机模拟和设计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以进一步丰富该技术在中药粉体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质量源于设计(QbD) 物性表征 粉体改性 药用辅料 计算流体力学(CFD) 药辅合一
原文传递
白及多糖在新型递药系统和生物材料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马子豪 马婕 +5 位作者 吕金盈 何娟 加多五尼 杨晓 瞿燕 曾锐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666-4673,共8页
白及多糖(BSP)为兰科白及属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凝血、抗炎抗氧化、促伤口愈合、抗肿瘤及调节机体免疫等药理活性,并且生物可降解、无毒副作用,同时具有助悬增稠、成膜黏附、包衣增溶、靶向缓释、增效减毒... 白及多糖(BSP)为兰科白及属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凝血、抗炎抗氧化、促伤口愈合、抗肿瘤及调节机体免疫等药理活性,并且生物可降解、无毒副作用,同时具有助悬增稠、成膜黏附、包衣增溶、靶向缓释、增效减毒等辅料特性,可起到"药辅合一"的作用,在药物递送系统和创伤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检索近年来BSP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BSP在新型递药系统和生物材料方向的研究进展,以期为BSP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黏附 靶向 增效减毒 药物递送 伤口敷料 药辅合一
原文传递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及多糖/聚乙烯醇湿法纺丝工艺及纤维性能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凯 马子豪 +6 位作者 李源 高元平 杨晓 曾锐 张吉仲 何欣 王怡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645-3654,共10页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及多糖(BSP)/聚乙烯醇(PVA)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复合纤维,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评价。方法以纤维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3个力学性能数据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对BSP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及多糖(BSP)/聚乙烯醇(PVA)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复合纤维,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评价。方法以纤维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3个力学性能数据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对BSP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BSP/PVA体积混合比、凝固时间和纺丝速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对BSP质量分数、BSP/PVA体积混合比和凝固时间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优化BSP/PVA复合纤维的纺丝工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差示量热扫描、吸湿性测试,表征和分析纤维的形貌与结构、热学性能、吸湿性能。以盐酸小檗碱(BH)作为模型药物,评价复合纤维的载药性能及载药纤维的抗菌活性。结果最佳纺丝工艺为BSP质量分数7.5%,BSP/PVA体积混合比1∶1,凝固时间3min。复合纤维的表面致密,内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产生分子间作用力,热/力学性能增强,吸湿性能表现优良。复合纤维载药包封率达70.2%,载药纤维在抑菌圈测试中形成明显的抑菌圈,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结论优化的纺丝工艺可行、成本低廉,制备的BSP/PVA复合纤维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且具有一定包载能力,其在生物医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复合纤维 BOX-BEHNKEN设计 响应面法 药辅合一 抗菌 盐酸小檗碱 湿法纺丝
原文传递
“药辅合一”理念在中药制剂递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胡恢权 程国旺 +5 位作者 吴一峰 张雨恬 吴意 杨怡琴 杨明 伍振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00-1807,共8页
近年来,在现代制剂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中,使用活性物质作为制剂辅料或代替其他辅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这也促进了“药辅合一”理念在中药制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采用“药辅合一”理念来设计药物输送系统可减少制剂辅料... 近年来,在现代制剂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中,使用活性物质作为制剂辅料或代替其他辅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这也促进了“药辅合一”理念在中药制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采用“药辅合一”理念来设计药物输送系统可减少制剂辅料的使用,减少制剂成本,同时具有协同增效、靶向递送、多组分同步递送、降低药物毒性、增加药物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然而“药辅合一”在中药制剂新型递药系统中的研究仍显不足,在现代递药系统的应用研究中举例文献相对缺少;具有“药辅合一”特性的中药活性物质整理不够。该文就以中药活性物质为“辅药”制备的递药系统类型及其应用展开综述,并阐述其常见的构建方式与机制,为现代中药制剂递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辅合一 递药系统 中药制剂 药物共递送 剂型设计
原文传递
“药辅合一”茶多酚-蜂毒肽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方栋 张蕾 +3 位作者 孙娟 吴文瀚 乔宏志 狄留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300-3307,共8页
目的制备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茶多酚-蜂毒肽纳米复合物(EMN),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拜耳反应合成了多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poly EGCG),~1H-NMR和MS表征其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正交试验优化EMN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在不... 目的制备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茶多酚-蜂毒肽纳米复合物(EMN),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拜耳反应合成了多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poly EGCG),~1H-NMR和MS表征其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正交试验优化EMN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在不同p H值条件下蜂毒肽(Mel)的体外释放。通过流式细胞仪比较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Mel和EMN的细胞摄取情况。MTT法考察poly EGCG和Mel在B16F10和A549细胞的协同抗肿瘤效应。结果合成的poly EGCG用~1H-NMR和MS确证了结构,正交试验优化的EMN最佳制备工艺为将0.5 mg/m L poly EGCG溶液逐滴加入到1 mg/m L等体积的Mel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室温孵育30 min,即得。体外释放实验表明EMN释放具有酸响应性。摄取实验表明Mel和EMN均能被肿瘤细胞摄取,摄取量相当。MTT实验结果表明,poly EGCG和Mel联合使用的协同系数(CI)小于1.0,具有协同抗肿瘤效果。结论采用自组装的方式制备EMN,工艺简单,粒径适宜,且具有协同抗肿瘤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辅合一 蜂毒肽 茶多酚 纳米复合物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体外释放 细胞摄取 抗肿瘤 协同效应 正交试验 MTT法 自组装
原文传递
基于“药辅合一”的芍药甘草胃漂浮片对急性胃溃疡家兔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文 杜平 +5 位作者 卿勇军 姚晓艳 金阳 陈淮臣 何利 石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652,共6页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胃漂浮片"药辅合一"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参梅养胃颗粒组(1.000 g/kg)、芍药甘草汤浸膏组(1.000 g/kg)、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低及高剂量组(1.000、1.500 g/kg)、含壳聚糖空...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胃漂浮片"药辅合一"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参梅养胃颗粒组(1.000 g/kg)、芍药甘草汤浸膏组(1.000 g/kg)、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低及高剂量组(1.000、1.500 g/kg)、含壳聚糖空白辅料组(1.000 g/kg)与不含壳聚糖空白辅料组(1.000 g/kg),每组6只,各组连续给药13 d后禁食24 h,除对照组外,各组家兔ig给予无水乙醇(2.5 mL/只)制备急性胃溃疡模型,造模1.5 h后取血液与胃组织,观察各组家兔胃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胃泌素(GAS)、丙二醛(MDA)、胃蛋白酶原(PGI)、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胃组织EGF、前列腺素E_2(PGE_2)、三叶因子1(TFF_1)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改善急性胃溃疡家兔胃组织病理形态,家兔血清中EGF及胃组织中EGF、PGE_2、TFF_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中GAS、MDA及PGⅠ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中药物、辅料分用与合用均对无水乙醇型家兔胃溃疡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胃黏膜,改善保护因子、攻击因子之间失衡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胃漂浮片 壳聚糖 药辅合一 急性胃溃疡 胃泌素 丙二醛 胃蛋白酶原 表皮生长因子 前列腺素E2 三叶因子1
原文传递
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研究——以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杜平 刘文 +4 位作者 卿勇军 姚晓艳 金阳 陈淮臣 何利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03-2407,共5页
目的:制备芍药甘草胃漂浮缓释片,探讨以壳聚糖为主要辅料制备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片剂成型性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压片方法、药物辅料混合等工艺环节,找出影响壳聚糖辅助药物成型的关键因素;以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 目的:制备芍药甘草胃漂浮缓释片,探讨以壳聚糖为主要辅料制备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片剂成型性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压片方法、药物辅料混合等工艺环节,找出影响壳聚糖辅助药物成型的关键因素;以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铵4个成分在8 h内的平均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进行L_9(3~4)正交试验,优选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成型工艺。结果:药物辅料混合方法对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成型性有显著影响,压片方法影响不明显;经优选所得处方可使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持续释药时间>8 h,持漂时间>12 h。结论:以壳聚糖为主要辅料进行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制备工艺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中影响片剂成型的关键因素为药物与辅料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辅合一 芍药甘草汤 胃漂浮缓释片 壳聚糖
下载PDF
以中药生粉为载体制备高载药量中药颗粒剂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日昭 赵立杰 +3 位作者 黄延盛 冯怡 王优杰 常昕楠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356-3363,共8页
以桑唐饮颗粒为模型药,基于“药辅合一”策略,探索以中药生粉为载体制备高载药量中药颗粒剂的可行性。考察山药、芡实、白术、薏苡仁、茯苓、葛根、粉葛、炒薏苡仁8味药材粉碎后的得粉率以及粒径及粒径分布、填充性、流动性、吸湿性、... 以桑唐饮颗粒为模型药,基于“药辅合一”策略,探索以中药生粉为载体制备高载药量中药颗粒剂的可行性。考察山药、芡实、白术、薏苡仁、茯苓、葛根、粉葛、炒薏苡仁8味药材粉碎后的得粉率以及粒径及粒径分布、填充性、流动性、吸湿性、冲调性等与制剂成型相关的关键物理性质,综合分析其是否具备辅助中药颗粒剂成型的赋形剂特性;通过对中药生粉与桑唐饮浓缩液进行共喷雾干燥、干法制粒等制剂工艺研究,考察中药生粉作为载体辅助桑唐饮中药颗粒剂成型的作用。从生药粉物理特性结果可知,山药、芡实、粉葛药材生粉得粉率高、粒径分布均匀、填充性好、不易吸湿、冲调性好,具有辅助颗粒剂成型的特性;山药、粉葛生粉与桑唐饮提取液共喷干收率高,所得粉体填充性与压缩成型性均较好,对比桑唐饮喷干粉不添加辅料的处方,其干法制粒颗粒得率提高10%以上,所制颗粒流动性好,颜色均匀,溶化性好,且使载药量达到100%。基于中药生粉的物理特性结合制剂过程分析优选山药、粉葛生粉作为颗粒剂制备的载体,成功制备无辅料添加的桑唐饮颗粒剂,该研究成果为制备高载药量的中药颗粒剂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生粉 药辅合一 高载药量 共喷雾干燥 干法制粒
原文传递
具有“药辅合一”特性的中药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邹佳渝 任舒静 +2 位作者 段艳冰 陈瑞 陈志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9-644,共6页
中药材来源广泛,其中部分药材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使制剂成型的功能,发挥"药辅合一"的作用。本综述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具有"药辅一体"功能的中药凝胶,并追踪其研究进展,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 中药材来源广泛,其中部分药材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使制剂成型的功能,发挥"药辅合一"的作用。本综述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具有"药辅一体"功能的中药凝胶,并追踪其研究进展,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及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辅合一 凝胶 中药
下载PDF
提高中药固体制剂载药量的意义与途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育瑄 王妍 +5 位作者 洪燕龙 林晓 鲜洁晨 赵立杰 吴飞 王优杰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7,共8页
载药量是评价中药固体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载药量受药物特性、剂型、工艺、体内递药的制约,影响制剂成型工艺、治疗效果以及药物释放速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提出了提高载药量可以提高患者的顺应性,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辅料引... 载药量是评价中药固体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载药量受药物特性、剂型、工艺、体内递药的制约,影响制剂成型工艺、治疗效果以及药物释放速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提出了提高载药量可以提高患者的顺应性,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辅料引入的风险等意义。综述了提高载药量的可行途径,如选择高效能辅料,适合的药物制备技术,修饰药物的物理性质等,以期为高载药量,高品质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量 载药体 中药制剂 患者依从性 药辅合一
原文传递
白及胶的制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珊梅 陈海鹰 范正达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130-3135,共6页
目的为白及胶剂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参阅近年来白及胶的相关剂型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白及胶的制剂学研究进展。结果作为主药,白及胶可被制成乳膏剂、涂膜剂、散剂、柔性脂质体和片剂。作为药用辅料,白及胶可作为凝胶基质、成... 目的为白及胶剂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参阅近年来白及胶的相关剂型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白及胶的制剂学研究进展。结果作为主药,白及胶可被制成乳膏剂、涂膜剂、散剂、柔性脂质体和片剂。作为药用辅料,白及胶可作为凝胶基质、成膜材料、胃漂浮缓释片辅料、难溶性药物载体和包合材料。同时作为药物和辅料,白及胶可被制成洗剂、膜剂、凝胶剂、口腔黏附片、缓释胶囊剂、滴眼剂、微球和生物可降解微针。结论白及胶具有"药辅合一"的特性,白及胶的剂型研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白及胶 白及多糖 剂型 药辅合一
原文传递
香附四物汤全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俊宏 任略 +3 位作者 董洁 顾薇 陆姗姗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比较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和当归油、川芎油、木香油、香附油等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通过皮肤电阻法比较全方... 目的比较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和当归油、川芎油、木香油、香附油等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通过皮肤电阻法比较全方挥发油和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以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评价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并采用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全方挥发油和组方药材挥发油的生物效应。结果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以藁本内酯为其最主要成分,含量为43.54%;与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相比,全方挥发油含有16种新成分。全方挥发油及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均具有显著的透皮促渗效果(P<0.05),其中全方挥发油的促渗作用较强,是氮酮的2.5倍。5种挥发油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均显著低于氮酮(P<0.05),IC_(50)值为氮酮的1.98~6.25倍。5种挥发油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缩宫素诱导的离体子宫收缩,其中全方挥发油对平滑肌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和肌张力的抑制作用均最强,分别为66.69%,47.56%和66.98%。结论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作为透皮促渗剂应用于中药外用制剂具有低毒、高促渗和生物活性强的特点,更易发挥“药辅合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四物汤 挥发油 透皮促渗 子宫收缩模型 药辅合一
下载PDF
中药活性成分作为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韩静 包纯洁 段嘉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678-5691,共14页
随着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醌类、多糖等中药活性成分不仅具备显著的药理活性,而且展现出作为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潜能。这些成分可以通过自组装、共组装或人工合成等形成胶束、聚合物、脂质体、纳米粒... 随着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醌类、多糖等中药活性成分不仅具备显著的药理活性,而且展现出作为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潜能。这些成分可以通过自组装、共组装或人工合成等形成胶束、聚合物、脂质体、纳米粒、水凝胶、乳液等多种药物递送纳米载体,从而提高药效、改善药性、实现药物共递释、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作为纳米载体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了这些化合物形成药物递送纳米载体的机制,并展望了中药活性成分作为纳米载体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发展潜力。有助于为中药活性成分实现“药辅合一”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活性成分 药物递送 纳米载体 药辅合一 自组装 中药制剂 甘草酸 人参皂苷 喜树碱 葛根素 白及多糖
原文传递
基于浓缩液黏度与制剂成型质量相关性的“零辅料”中药临方浓缩水丸制备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雪 胡志强 +4 位作者 林晓 张磊 王优杰 沈岚 洪燕龙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772-3779,共8页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提示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可制备理想丸剂的适宜黏度范围。以22个模型处方共81个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约82%处方的浓缩液黏度适宜范围为5~15 Pa·s(25℃),约18%的处方黏度适宜黏度较大,可能与"为辅"的粉碎部分中矿物药和甲壳类的占比和"为药"的煎煮部分中糖性料和纤维料的占比较高有关。该研究明确了中药临方浓缩水丸的浓缩液的适宜黏度范围,实现了"零辅料"临方浓缩水丸的制备技术,为中药临方浓缩水丸制备的在线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临方制剂 浓缩水丸 药辅合一 挂旗 黏度
原文传递
基于“药辅合一”制备艾天羊肌肉关节通络膏Ⅱ并评价药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蕊蕊 陈金素 +4 位作者 李越 邱仁杰 王秀丽 邹博林 陈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0期1803-1808,共6页
目的:发挥“药辅合一”的优势,将艾天羊肌肉关节通络膏(ATY乳膏)油相的中链脂肪酸更换为薄荷油,优化处方工艺,得到ATY乳膏Ⅱ,并对2种通络膏进行药效学比较研究。方法:以油/水相质量比、促透剂、添加剂量和药液与基质质量比为考察因素,采... 目的:发挥“药辅合一”的优势,将艾天羊肌肉关节通络膏(ATY乳膏)油相的中链脂肪酸更换为薄荷油,优化处方工艺,得到ATY乳膏Ⅱ,并对2种通络膏进行药效学比较研究。方法:以油/水相质量比、促透剂、添加剂量和药液与基质质量比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ATY乳膏Ⅱ制备工艺。通过热板实验,研究比较2种通络膏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研究比较2种通络膏抗炎的作用;通过醋酸扭体实验,观察2种通络膏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的影响。结果:ATY乳膏Ⅱ的优化工艺处方为油/水相质量比35∶65,促透剂添加剂量8%,药液与基质质量比1∶10。药效实验中,改进后的ATY乳膏Ⅱ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值(P<0.01),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程度(P<0.01),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P<0.01);且上述作用ATY乳膏Ⅱ优于ATY乳膏。结论:改进后的ATY乳膏Ⅱ的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良好,且具有活血化瘀、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膏 药辅合一 Box-Behnken响应面法 抗炎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