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普尔的证伪方法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被引量:6
1
作者 成素梅 荣小雪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9,29,共6页
本文剖析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原则的前提与本质,考察了证伪方法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非充分决定性论题没有完全否定证伪方法的观点,重新评价了证伪方法的可行性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卡尔·波普尔 非充分决定性 证伪主义思想 科学哲学
下载PDF
Default Meanings 被引量:2
2
作者 K.M.Jaszczolt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7,共16页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some aspects of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and offer a possible solution in the form of Default Semantics. First, I pres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aul Grice...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some aspects of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and offer a possible solution in the form of Default Semantics. First, I pres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aul Grice’s approach to meaning as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Next, I address the problem of the unit og which truth conditions should be predicated, assuming after Grice that the most successful approach to meaning has to make use of truth conditions. Further, I extend the discussion to some aspects of neo-Gricean pragmatics, most notably the issue of pragmatic processing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truth-condi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roposed shortcuts through this processing in the form of default meanings. In the main part, I present the theory of Default Semantics (Jaszczolt 2005a), assess some arguments in favour of such an interactive theory of meaning that combines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address the issue of compositionality of meaning so conceived. In the final part, I apply the theory of Default Semantics to expressions with future-time reference in English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a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about utterance meaning in one, merge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The main advantage turns out to be, in this domain, the unified treatment of all expressions with future-time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underdetermination of meaning Default Semantics futurity in English compositionality of meaning merger representatio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原文传递
物理学中对偶性的本体论内涵及其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高策 乔笑斐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9,共8页
对偶性的概念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普遍存在,但并未引起哲学家们足够的重视。直到弦论中几种新型对偶的发现,使得不同的弦论得以统一,引发了弦论的第二次革命。对偶性不光推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哲学基本观念的变革... 对偶性的概念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普遍存在,但并未引起哲学家们足够的重视。直到弦论中几种新型对偶的发现,使得不同的弦论得以统一,引发了弦论的第二次革命。对偶性不光推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哲学基本观念的变革。本文将首先对数学、物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对偶性的内容及其含义给出说明;接着,在此基础上对对偶性的基本本体论内涵进行分析,阐明其与对称性和规范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其哲学意义,特别是因对偶性而揭示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性 弦论 量子场论 非充分决定性
原文传递
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剑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在知识论中,非充分决定性原则主张证据不能决定性地确证我们的知识。由非充分决定性原则构成的怀疑主义论证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从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理论预设的角度看,批判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否认知识与... 在知识论中,非充分决定性原则主张证据不能决定性地确证我们的知识。由非充分决定性原则构成的怀疑主义论证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从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理论预设的角度看,批判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否认知识与确证的必然联系,二是宣称确证并不需要充分的证据,三是坚持确实有证据支持我们日常的命题而非怀疑主义的假设。以上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而较好的方法是语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决定性 非充分决定性论证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论证
下载PDF
奎因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贾向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不充分决定命题"是当代科学哲学讨论的经典问题之一,奎因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论述至关重要。总的来看,奎因对"不充分决定命题"的论述是复杂多变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核心内容(即科学理论不是被... "不充分决定命题"是当代科学哲学讨论的经典问题之一,奎因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论述至关重要。总的来看,奎因对"不充分决定命题"的论述是复杂多变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核心内容(即科学理论不是被经验证据所严格决定的,经验和理论之间不存在完全严格的逻辑关系)一直保持不变,但与之相关的哲学倾向却摇摆不定。事实上,我们只有将"不充分决定命题"放在奎因的整个哲学体系中,放在他的核心观念的张力中才能理解这种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充分决定命题 经验等值命题 真理 假说-演绎
下载PDF
Helmholtz Theorems, Gauge Transformations, General Covariance and the Empirical Meaning of Gauge Conditions
6
作者 Andrew Chubykalo Augusto Espinoza Rolando Alvarado Flores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6年第9期1021-1044,共24页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use of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theorem for static vector fields , when applied to the time dependent vector fields , which represent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llows us to obtain instan...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use of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theorem for static vector fields , when applied to the time dependent vector fields , which represent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llows us to obtain instantaneous-like solutions all along . For this reason, some people thought (see e.g. [1] and references therein) that the Helmholtz theorem cannot be applied to time dependent vector fields and some modification is wanted in order to get the retarded solutions. However, the use of the Helmholtz theorem for static vector fields is correct even for time dependent vector fields (see, e.g. [2]), so a relation between the solutions was required, in such a way that a retarded solution can be transformed in an instantaneous one, and conversely. On this paper we want to suggest, following most of the time the mathematical formalism of Woodside in [3], that: 1) there are many Helmholtz decompositions, all equally consistent, 2) each one is naturally related to a space-time structure, 3) when we use the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potentials it is equivalent to a gauge transformation, 4) there is a natural methodological criterion for choosing the gaug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postulated for a global space-time, 5) the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is the manifest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fields that a gauge is involved. So, when we relate the retarded solution to the instantaneous one what we do is to change the gauge and the space-time. And, if the Helmholtz decompositions are related to a space-time structure, and are equivalent to gauge transformations, each gauge transformation is natural for a specific space-time. In this way, a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for Euclidean space is equivalent to the Coulomb gauge and a Helmholtz decomposition for the Minkowski space is equivalent to the Lorenz gauge. This leads us to consider that the theories defined by different gauges may be mathematically equivalent, because they can be related by means of a gauge transformation, but they are not empirically equ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mholtz Theorem Gauge Transformations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s Symmetrie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underdetermination of System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atural Covariance
下载PDF
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海伦.朗基诺 戴潘 《哲学分析》 2015年第6期115-126,共12页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下载PDF
以科学实践为中心来探讨科学客观性——朗基诺的《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黄翔 《哲学分析》 2015年第6期127-134,共8页
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 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下载PDF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合理性的探讨——从观察与理论的不可分性
9
作者 刘宇轩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2-76,共5页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自提出之日起,便成为了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者重点争夺的领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该问题的深入发掘,科学哲学家将该论题阐述为两种强弱程度不同的形式。其中,弱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引起...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自提出之日起,便成为了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者重点争夺的领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该问题的深入发掘,科学哲学家将该论题阐述为两种强弱程度不同的形式。其中,弱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引起了科学社会学的广泛关注,而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则在科学哲学领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学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形式进行了辩护与批判。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预设了观察与理论的二分法,从观察与理论的不可分角度对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批判,以表明其不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决定性 强非充分决定性 观察 理论.
下载PDF
一种用于高频谱利用率非确定性MIMO系统的高效球形译码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忠亮 王永生 +1 位作者 许家栋 王顶 《电路与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54,共7页
球形译码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一种高效的检测算法。但对于非确定性MIMO系统,已有球形译码算法不能同时获得最优解和最低搜索树。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球形译码检测算法,通过增加常量对最大似然代价函数进行等价转化,使得球... 球形译码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一种高效的检测算法。但对于非确定性MIMO系统,已有球形译码算法不能同时获得最优解和最低搜索树。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球形译码检测算法,通过增加常量对最大似然代价函数进行等价转化,使得球形译码算法获得最优解的同时具有最低搜索树,大大降低了球形译码算法中的搜索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高阶正交幅度调制(M-QAM,M>4)方式,本文算法优于修正的CT(Modified Cui and Tellambura,MCT)算法,大大提高了球形译码中的搜索效率。此外,仿真结果给出了最小复杂度下的最优参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O系统 球形译码 最低搜索树 非确定性:高频谱利用率
下载PDF
欠定和非完全稀疏的盲源恢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敏 谢胜利 肖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23,共5页
由于现有的盲源分离(BSS)算法仅适用于稀疏源而不适用于非完全稀疏源,文中针对两个观测信号,提出了统计非稀疏准则(SNSDP).该准则将信号分成若干区间,根据源的相关性判断各区间是否非完全稀疏,并在非完全稀疏和稀疏的区间采取不同的源... 由于现有的盲源分离(BSS)算法仅适用于稀疏源而不适用于非完全稀疏源,文中针对两个观测信号,提出了统计非稀疏准则(SNSDP).该准则将信号分成若干区间,根据源的相关性判断各区间是否非完全稀疏,并在非完全稀疏和稀疏的区间采取不同的源恢复策略,因此改善了所估计的源.仿真结果表明,文中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明显改善了恢复信号的波形,提高了信干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源分离 欠定 稀疏表示 非完全稀疏性
下载PDF
试析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培富 马肖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2,共5页
非充分决定性反映的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问题是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属性与人的意向性之间关系的体现。由意向性指向物理属性的多样实现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人的意向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选... 非充分决定性反映的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问题是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属性与人的意向性之间关系的体现。由意向性指向物理属性的多样实现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人的意向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选择了方向。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对技术人工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逻辑,即功能实现简单化与结构形式复杂化的逆向进化关系给予了较好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工物 结构-功能 非充分决定性 意向性 TRIZ
原文传递
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欠定工作模态参数识别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鑫 王成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赖雄鸣 陈叶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05-2415,共11页
针对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可识别模态数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欠定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从线性时不变小阻尼结构的模态振型、模态坐标的性质和稀疏成分分析的基本假设出发,找出模态振型与混... 针对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可识别模态数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欠定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从线性时不变小阻尼结构的模态振型、模态坐标的性质和稀疏成分分析的基本假设出发,找出模态振型与混合矩阵之间、模态坐标响应与稀疏成分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欠定工作模态参数识别问题转化为稀疏成分分析问题。首先,从基于传统盲源分离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和稀疏成分分析流程,建立了基于稀疏成分分析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框架和流程步骤;其次,针对欠定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振型的解释和评价问题,提出欠定条件下识别振型的特点及评价方法;最后,讨论了可识别模态数、模态遗漏、虚假模态及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与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理论比较。通过5自由度仿真数据集下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模态参数识别 稀疏成分分析 欠定 模态振型评估 独立成分分析
下载PDF
论极端语境主义对最小命题的攻击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欣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17-20,共4页
系统给出语义与语境在决定命题的意义时各自起到的作用是目前语言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极端语境主义代表人物雷卡纳蒂认为,词义和句法在决定命题意义时有作用,而通过它们得到的脱离语境的最小命题却不具备任何理论或实际价值:第一... 系统给出语义与语境在决定命题的意义时各自起到的作用是目前语言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极端语境主义代表人物雷卡纳蒂认为,词义和句法在决定命题意义时有作用,而通过它们得到的脱离语境的最小命题却不具备任何理论或实际价值:第一,论证最小命题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实际上都不能够独立存在;第二,就算最小命题存在,它也不能对解释理解或交流起到任何作用。然而,这两个攻击所共同存在的问题是雷卡纳蒂对于自身理论所依赖的重要概念,即意义的欠决定性与可通达性原则,无法进行明确定义。因此,这一攻击未见成功。对最小命题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刻画仍是一个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语境主义 最小命题 所言 欠决定性 可通达性原则
下载PDF
经验对等性能否作为不充分决定性的基本论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善波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8,共6页
在科学哲学家关于不充分决定性论题的一系列争论中,经验对等性被辩护者看作是一种支持性的基本论据。该论据包括两个前提(逻辑上不相容的两种理论在经验上对等、经验证据是唯一的认知限定),及从该前提到不充分决定性的推理。但这种经验... 在科学哲学家关于不充分决定性论题的一系列争论中,经验对等性被辩护者看作是一种支持性的基本论据。该论据包括两个前提(逻辑上不相容的两种理论在经验上对等、经验证据是唯一的认知限定),及从该前提到不充分决定性的推理。但这种经验对等性论据难以成立。首先,该论据第一前提的两种辩护并不可行,经验对等的概念也存在问题;其次,理论衍涵证据并非是证据支持理论的唯一方式,认知证据并非等同于经验证据。最后,我们无法从经验对等性推导出不充分决定性,诉诸理论德性可能是解决经验对等性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经验对等性难以成为不充分决定性的一种支持性的基本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对等性 不充分决定性 前提 证据 理论德性
原文传递
蒯因的不确定性论题与事实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庭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8,共7页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是两种不同的不确定性论题,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种不确定性都是建立在整体主义基础之上的,都存在着逻辑上不相容,但经验上等价的不同系统。前者断言经验上等价的不同翻译系统不存在唯一正...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是两种不同的不确定性论题,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种不确定性都是建立在整体主义基础之上的,都存在着逻辑上不相容,但经验上等价的不同系统。前者断言经验上等价的不同翻译系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翻译手册,因为没有所谓意义这样的实体,不存在关于意义的事实问题;后者断言两种逻辑上不相容但经验上等价的理论系统不可能都是真的,这里存在事实问题,我们选择了一种理论,就意味着拒绝了另一种与之对立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不充分决定性 不确定性 不可测知性 事实问题
下载PDF
“不充分决定命题”成立吗?——析劳丹和利普林对“不充分决定命题”的反驳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向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24,共6页
在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关系问题上,当代科学哲学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典型的"不充分决定命题"以"经验等值命题"为基础,强调经验对理论的非对称性和非决定性。但劳丹和利普林对&qu... 在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关系问题上,当代科学哲学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命题"。典型的"不充分决定命题"以"经验等值命题"为基础,强调经验对理论的非对称性和非决定性。但劳丹和利普林对"经验等值命题"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命题只是一个猜测性的假设,它没有普遍性的理论根据;进而他们把"不充分决定命题"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后承主义",依据于经验对理论的直接确证。然后,劳丹等人利用"间接确证"模式,试图通过截断经验等值命题与不充分决定命题的逻辑联系来反驳不充分决定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充分决定命题 直接确证 相对主义 经验等值命题
原文传递
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α粒子散射实验为例
18
作者 何冬玲 王静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139-145,199,共7页
迪昂在《物理理论和实验》一文中指出:实验对理论没有充分决定性,不论是对单个理论的检验,还是对相互竞争的理论间的选择,实验都不具有充分决定性。这一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对α粒子散射... 迪昂在《物理理论和实验》一文中指出:实验对理论没有充分决定性,不论是对单个理论的检验,还是对相互竞争的理论间的选择,实验都不具有充分决定性。这一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有效反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实验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此实验案例中,实验对其他错误理论的否证和对正确理论的证实都是充分的。这表明严格的实验对理论具有充分决定性,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是不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决定性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证据 科学理论 判决性实验
下载PDF
Underdetermination, Multiplicity, and Mathematical Logic
19
作者 Salim Rashi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Whether a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data can be explained only by a unique theory or whether such data can be equally explained by multiple theories is one of the more contested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 Whether a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data can be explained only by a unique theory or whether such data can be equally explained by multiple theories is one of the more contested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ase for multiple explanations is strengthened by the widespread failure of models in mathematical logic to be unique, i.e., categorical. Science is taken to require replicable and explicit public knowledge; this necessitates an unambiguous language for its transmission. Mathematics has been chosen as the vehicle to transmit scientific knowledge, both because of its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and because of its unambiguous nature, hence the vogue of axiomatic systems. But mathematical logic tells us that axiomatic systems need not refer to uniquely defined real structures. Hence what is accepted as science may be only one of several possi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determination LOGIC CATEGORICITY "saving the appearances"
下载PDF
基于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反思——以发散问题两种解决方案的哲学争议为例
20
作者 程守华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2,共4页
量子场论中重正化理论的哲学研究引发了关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讨论,文章通过分析结构实在论就此问题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本体论的观点,说明了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体系构造过程的合理性辩护,需要建立在历史、逻辑和整体语境化的基础之... 量子场论中重正化理论的哲学研究引发了关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讨论,文章通过分析结构实在论就此问题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本体论的观点,说明了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体系构造过程的合理性辩护,需要建立在历史、逻辑和整体语境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消解来厘清了物理学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 量子场论:非充分决定性 重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