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76,共23页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术的可能性。道...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术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下篇》 圣人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大一统”格局与中国两种延续性背后的普遍主义——评《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 被引量:7
2
作者 殷之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6,共10页
在《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一书中,赵鼎新的问题意识起源于20世纪末期对"超稳定结构"的讨论。但是,与这一影响了20世纪末期中国知识界的重要问题不同,赵鼎新的新著对这一稳定性表现出了强烈的理论与文化自信。他尝试从... 在《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一书中,赵鼎新的问题意识起源于20世纪末期对"超稳定结构"的讨论。但是,与这一影响了20世纪末期中国知识界的重要问题不同,赵鼎新的新著对这一稳定性表现出了强烈的理论与文化自信。他尝试从比较史与历史社会学角度出发,梳理中国历史发展中对"大一统"追求背后的历史逻辑。本文认为,这种对宏大叙事的回归背后传递了《儒法国家》最核心的理论关怀与当代意识。本文试图从解读《儒法国家》问题意识背后的学术脉络的角度出发,梳理"春秋公法"观念产生的历史脉络,对本书处理的核心问题——中国"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形成及其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阐发,并尝试阐明书中强烈的当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法 国际法 天下 世界体系 主权国家
原文传递
“故塞”“故徼”的由来与秦并天下 被引量:4
3
作者 尚宇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70,214,共13页
秦代的“故塞”“故徼”,是秦统一后初期的边界。其内大体是传统的“华夏”地区,其外是“蛮夷”地区。一方面,在理念上,秦统一后将“边塞”“边徼”改称为“故塞”“故徼”,反映出从“有边”向“无边”的转变,彰显出“王者无外”的理念... 秦代的“故塞”“故徼”,是秦统一后初期的边界。其内大体是传统的“华夏”地区,其外是“蛮夷”地区。一方面,在理念上,秦统一后将“边塞”“边徼”改称为“故塞”“故徼”,反映出从“有边”向“无边”的转变,彰显出“王者无外”的理念。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虽已不承认“故塞”“故徼”是其边境,但由于尚未消除匈奴、百越等带来的威胁,“故塞”“故徼”仍然承担着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出入等边境职能,继续发挥着“严夷夏之防”的现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塞 故徼 秦统一 天下
原文传递
大国身份的焦虑与角色定位——2000年以来大陆先秦诸子“天下”理念研究述评
4
作者 陈荣庆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8-26,共9页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地位大幅上升,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一小步。在此前提下,崛起后的中国如何进行自身的大国定位就成为一个重大的、令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焦点话题。2000年以来,大陆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地位大幅上升,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一小步。在此前提下,崛起后的中国如何进行自身的大国定位就成为一个重大的、令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焦点话题。2000年以来,大陆的出版物及其研究人员,以先秦诸子"天下"理念为视角,就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两个主潮:一个是以赵汀阳为代表的在哲学层面对未来世界政治制度进行构建。赵汀阳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下"概念,认为未来世界若需要一个世界制度,"天下"理论是一个极为适宜的基础;另一个是以阎学通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学研究。阎学通通过对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当下应该采取的行动指导思想。这两个主潮成为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世界地位问题的主流表达,对未来中国的影响还会日益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先秦诸子 研究述评
下载PDF
Lakoff架构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话语架构体系的创建 被引量:23
5
作者 汪少华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架构是人们用来理解和构建现实的心理结构,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鉴于中西在认知方式、国际关系理念和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均有差异,Lakoff创建的以"严父"和"慈亲"家庭道德模式为主导的架构理论可较好地阐释美国话语... 架构是人们用来理解和构建现实的心理结构,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鉴于中西在认知方式、国际关系理念和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均有差异,Lakoff创建的以"严父"和"慈亲"家庭道德模式为主导的架构理论可较好地阐释美国话语,但并不完全适用于阐释中国话语。因此,本研究基于"孝""家""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核心概念,以及"世界如家庭"和"国家如家庭"两个基本概念隐喻,从融通话语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特色话语。笔者提出,中国对外和对内话语架构体系的构建应分别以"天下一家模式"和"中华一家模式"为统领。该体系的研究涵盖个体、家庭、国家、天下四个层面,国内、国外统筹互补,丰富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架构理论 概念隐喻 “天下一家模式” “中华一家模式”
原文传递
“天下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102,共18页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本来是《礼记》依据过往历史和传说提出的两种社会形态,由于这两种形态既关乎由仁义引导的道德价值秩序,又关涉由礼法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因而随着历史变化的需要,不断被学者作出新的解释,其涵义也不断得到分梳和丰富。其中,特别值得重视和辨析的,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政治观,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的思想命题,它们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所理解的世界"大同"的主要思想构件,而大同理想一度让我们陷入"乌托邦"的空想和灾难。今天,要让传统的天下观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发挥积极的合理的作用,就要对上述观念及其问题加以辨析,既在政治上明确"谁之天下"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又传承并创新其中的人文道德价值和哲学思想。聚焦于"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论题,也有利于廓清当前围绕传统思想文化展开的各种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一家 一人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础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志成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M0004,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 天下一家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易传》中的“易简”新释——兼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家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5,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 长期以来,学界流行以"简易"解释《易传》中的"易简",埋没了其深蕴奥义。易、简其实分别是乾、坤最根本的特性,易主要体现于时间维度,指乾的健而动和变化不居的势用,简主要表现于空间维度,指坤的顺而静和贞固赋形的势用。由于乾、坤构成易道的核心,因此把握了易、简便可从根本上得天下之理。在熊十力、金岳霖和叔本华、尼采等中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内核中,均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中包含的乾易、坤简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简 乾坤 易传 易道 天下之理
下载PDF
“天下无讼”价值追求的古今之变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景良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5,共14页
“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法系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伦理是社会生活的基点,人的本质为伦理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应以伦理为前提。以伦理为基点,以天下为方法,以无讼为旨归,视君王和官吏为实现“天下无讼”的责任主... “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法系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伦理是社会生活的基点,人的本质为伦理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应以伦理为前提。以伦理为基点,以天下为方法,以无讼为旨归,视君王和官吏为实现“天下无讼”的责任主体,借助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类文体传播“无讼”义理,通过司法制度和民间调解等多重路径践行“天下无讼”价值追求,是中国人处理纠纷的特有智慧。虽然在近代以来遭遇了崔东壁、熊十力等人基于内在理路的强烈批判,也有着因应时代之需和外在冲击而发生的主体、理念与模式之变,但“天下无讼”之价值追求仍有着历久弥新的“变化中的不变”。这背后就是中国人认知内外世界、处理内外纠纷的独特的思维逻辑与行为方式。此种逻辑与方式既以早期中国司法理念为文化基因,又有着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赓续传统、焕发活力的时代动因,是理解中华法制文明、重塑新型中华法系的一把“锁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无讼 伦理人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中华法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时代理性人
下载PDF
传统“天下体系”下的清雍正“安南勘界案”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红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8,213,共14页
雍正时期,清朝和安南围绕清开化府边界大小赌咒河所在位置产生争执,并由此引发雍正"安南勘界案"。在处理"安南勘界案"的过程中,高其倬、鄂尔泰等边疆大吏表现出强烈的"疆土意识",然雍正皇帝一面秉持"... 雍正时期,清朝和安南围绕清开化府边界大小赌咒河所在位置产生争执,并由此引发雍正"安南勘界案"。在处理"安南勘界案"的过程中,高其倬、鄂尔泰等边疆大吏表现出强烈的"疆土意识",然雍正皇帝一面秉持"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将马伯汛以外至铅厂山小河四十里土地拱手让予安南,一面却在派杭奕禄等使臣前往安南宣读赐地诏书的"礼仪之争"中寸步不让。清朝在处理雍正"安南勘界案"的"争"与"不争"之间,处处体现出清朝的"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传统观念对整个事件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天下体系 安南 赌咒河 边界纠纷
原文传递
天帝与祖先:《尚书·金縢》解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62,M0004,共11页
《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向祖先祈祷请代武王侍奉祖先并得到应允,由此周公获得先王之命而具备称王的合法性;武王则受命于天为天子,安顿四海生民。这一区分揭示了作为制度上的天子和王的根本区别:天子受命于天帝,王受命于祖先;天子... 《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向祖先祈祷请代武王侍奉祖先并得到应允,由此周公获得先王之命而具备称王的合法性;武王则受命于天为天子,安顿四海生民。这一区分揭示了作为制度上的天子和王的根本区别:天子受命于天帝,王受命于祖先;天子与天联结的纽带为生民,王与祖先联结的纽带为继承而来的土地;天子广有四海,王权则直辖于王畿;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凝聚人心的德,而王最核心的品质则是恪守祖先成业的才。《金縢》所揭示的不同于王的天子制度及其成立的基础,乃周礼之核心,亦为殷周革命之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縢》 天子制度 天下理念 生民
原文传递
中西文化共铸天下大同——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永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0,共8页
十九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开拓。这就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需要中西文化共同铸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天下主义需要吸收西方国家主义注重现实的长处,与... 十九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开拓。这就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需要中西文化共同铸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天下主义需要吸收西方国家主义注重现实的长处,与各种世界主义求同存异,重新阐释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对天下大同之起点的重新阐释就是,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大同乃是爱的大同。在当今世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在此起点处凝聚中西文化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国家主义 世界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大同
原文传递
古代诗词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促成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官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5-78,共4页
桂林山水声誉的渐起和日盛,经历了唐以前的印象初具期、唐代至宋代期间山水"甲天下"美誉的真正确立期以及元、明、清和近代的不断巩固厚重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古代诗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古代诗词 桂林山水 “甲天下”美誉 促进关系
下载PDF
中国上古统治思想演变略述 (一)--以天人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世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47,共22页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持人与人“相畏”的等级秩序,并将劳役和贡纳强制性地固定在周族下层劳动群众和被征服者身上。然而,进入春秋战国后,以强迫某族专服某役和专贡某物为内容的指定服役制度崩坏了,各国通过改革,推行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使剥削有了比例的规定,使人身第一次有了一定的自由。于是,人自身的价值被认识,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人对天的看法得到校正,在儒家的引导下,人们通过“明于天人之分”逐步走出“神道设教”。不过,完全抛开天命鬼神,难以得到传统社会广泛认可。源自儒家,又突破了儒家的法术之士以农战为“一务”,虽有助于实现统一,却有悖于普通人热爱和平、期盼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的汉代,董仲舒便建议汉武帝“变秦”“更化”,用“灾异见天意”和“天人感应”的办法重新接续天人关系,并将天道、阴阳、五行、自然都当作支撑“王道三纲”的基石。以“三纲”为核心的皇权专制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防止向封建迷信和封建道统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主民 天主民 轻天重民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董仲舒
下载PDF
10到13世纪的中华世界何以“分久必合”?——论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再形成
15
作者 江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4期97-121,M0005,M0006,共27页
唐朝灭亡后(907),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的并峙,最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更大规模的统一(1276)。对于认识10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唐宋变革论”和“征服王朝论”至今在国际中国学领域占有主流地位,且广为中国学者所接受... 唐朝灭亡后(907),历经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的并峙,最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更大规模的统一(1276)。对于认识10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唐宋变革论”和“征服王朝论”至今在国际中国学领域占有主流地位,且广为中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突破这两个理论学说及其更深层次的“帝国—民族国家”二分法,首先要反省当今中国史研究中“国别史—民族史”的研究框架,不以“民族”为中国史叙事的当然主体,进而回到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从中寻找中国史上巨大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认同基础。从中国传统国家观容纳新的历史变化进而再形成的层面,我们将看到,“征服王朝”以“征服”的方式进入中国、加入中国并最终使中国得到更大规模的扩容和巩固,使中国史有所“断裂”的同时发生跃进,开启了一个合“天下”于“中国”的新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到13世纪 中华世界 天下 中国 国家观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共同体的五重基本特征
16
作者 孔新峰 张弘扬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4期122-137,M0006,M0007,共18页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恒久命题,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丰富的理论潜质。本文基于中国古代社会史、哲学史与思想史的核心关切,对已有成果进行盘点吸收再创造,从五个维度论述中国古代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人...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恒久命题,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丰富的理论潜质。本文基于中国古代社会史、哲学史与思想史的核心关切,对已有成果进行盘点吸收再创造,从五个维度论述中国古代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人文化成的本体论是本质特征,共同体独特的人文属性要求以教化贯通“内圣外王”之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秩序特征,赋予共同体一种“内化的神圣性”。伦常日用的德性观是价值特征,“以德配天”与“生生之德”相辅相成。分合辩证的方法论是思维特征,共同体及成员重视事物的内在关联性以求和合。道术并用的治世论是现实特征,共同体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族群—天下”的叠加结构,凝结为以文化而非血缘识别成员身份的动态文明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中国古代文明 人文主义 德性政治 天下
原文传递
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驽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41-50,共10页
中原的概念取决于以政治地理五方为表象的天下观,而天下观取决于地中概念。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对比陶寺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地中理论概念标准与政治地理五方的观念,提出地中和天下观同时出现于陶寺文化,确立于王湾三期文化,普... 中原的概念取决于以政治地理五方为表象的天下观,而天下观取决于地中概念。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对比陶寺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地中理论概念标准与政治地理五方的观念,提出地中和天下观同时出现于陶寺文化,确立于王湾三期文化,普及于二里头文化。于是中原概念在陶寺文化开始出现,只是在邦国林立的当时,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能得到周边文化和族群的承认。中原概念被王湾三期文化通过文化扩张和政治作为所推出,至少被江淮地区或海岱地区的文化和族群所接受,既可自称,也可他称。作为王湾三期文化直接后裔的二里头文化,则通过王朝的各种手段,普及中原概念。而黄河中游地区的地中的理论标准,是依据政治中心的夏至晷影通过政治话语霸权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考古 地中 天下观 中原观念
下载PDF
“小国寡民”与老子的政治理想——从万物之“作”与“复”的角度看
18
作者 王威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136,共9页
我们通常将《老子》第八十章中的“小国寡民”视为老子的政治理想,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从《老子》全书看,“小国寡民”的提法虽然只出现了一次,但该章内容能够在其他篇章中得到呼应。老子主张通过“致虚”“守静”把握万... 我们通常将《老子》第八十章中的“小国寡民”视为老子的政治理想,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从《老子》全书看,“小国寡民”的提法虽然只出现了一次,但该章内容能够在其他篇章中得到呼应。老子主张通过“致虚”“守静”把握万物的本真情态,既“万物并作”又“各复归其根”。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应是复归于“朴”,“小国寡民”的素朴状态正是社会发展(“作”)之后的复归,因此,这一章所描绘的应是老子的理想政治形态。万物的复归以“道”为根据,在人类社会中则需要君主发挥“辅万物之自然”的作用。“小国寡民”中出现的一系列“使”正是君主作用的体现,“小国寡民”一章也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为之治的体现。而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老子还设想了一条由“大国”出发构建天下秩序的途径,“小国寡民”和大国思想并不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国寡民 老子 政治理想 无为之治 天下秩序
原文传递
迈向共同的“世界文学”:论启蒙与文化辩证中的中国比较教育新使命
19
作者 彭正梅 陈丽莎 +2 位作者 吴月竹 施芳婷 邓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55,共14页
从《共产党宣言》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中可引出文化和启蒙两个透镜,并借以考察我国近二百年来比较教育的发展及其新使命:启蒙使命就是通过与世界教育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引入世界教育精神,促进中国教育不断现代化;文化使命强调要参与... 从《共产党宣言》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中可引出文化和启蒙两个透镜,并借以考察我国近二百年来比较教育的发展及其新使命:启蒙使命就是通过与世界教育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引入世界教育精神,促进中国教育不断现代化;文化使命强调要参与建设现代教育学、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参与国际教育治理,连接中外教育精神,以及通过启蒙与文化的辩证构建共同的“世界文学”。启蒙与文化的辩证要求比较教育在回应教育上的文化自信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应该在方法上采取一种旨在去除文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理性批判态度,在价值方向上应该共建一个共同的、教育的“世界文学”,以落实新时代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想象;同时,这也是在复兴我们在近现代进程中丢失的教育传统中弥足珍贵的“平天下”维度。全球化时代的教育研究者都必然是某种程度的比较教育学者,迈向共同的“世界文学”也是对所有中国教育学者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启蒙 文化 辩证 世界文学 世界教育精神 平天下
下载PDF
略论辽初中央军制的演变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毅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4,共9页
辽以武立国,契丹军事体制在辽朝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辽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原有的部族军事传统夺取军马大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借鉴中原王朝军事体制的形式,进而对部族军政制度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 辽以武立国,契丹军事体制在辽朝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辽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原有的部族军事传统夺取军马大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借鉴中原王朝军事体制的形式,进而对部族军政制度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适合于维护契丹封建集权需要的新的中央军事体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契丹王朝的发展壮大。契丹民族的军事制度尤其是中央军事制度对后世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蒙古的"挞马赤军"就起源于辽朝中央禁卫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迭烈府 天下兵马大元帅 北院枢密使 皮室军 宫卫军 殿前都典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