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敏实验及损害机理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第8油层为例 被引量:46
1
作者 廖纪佳 唐洪明 +3 位作者 朱筱敏 任明月 孙振 林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第8油层砂岩为例,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及全岩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储层特征,应用室内岩心流动驱替实验进行水敏实验研究。与此同时,结合扫描电镜、毛管流动孔隙结构仪分别定性和定量研究水敏实...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第8油层砂岩为例,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及全岩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储层特征,应用室内岩心流动驱替实验进行水敏实验研究。与此同时,结合扫描电镜、毛管流动孔隙结构仪分别定性和定量研究水敏实验前、后岩心内部粘土矿物产状和孔隙结构参数等微观特征的变化,以此探讨水敏损害机理。研究表明,西峰油田延长组第8油层属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其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不含蒙脱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少(仅为11.4%),主要体现为伊利石的化学性质。储层水敏损害程度中等偏强,膨胀性粘土矿物引起的损害程度有限,岩心水敏损害机理主要为:次生非晶态物质缩小有效喉道半径;多种粘土矿物共生结构破坏或分散;非膨胀性粘土矿物集合体的分散和单晶碎裂;孔隙杂基结构坍塌及微粒运移加剧喉道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敏性 粘土矿物 有效喉道 特低渗透砂岩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驱替技术的超低渗透砂岩水驱油微观机理实验 被引量:24
2
作者 高辉 程媛 +2 位作者 王小军 李天太 杨玲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57-2163,共7页
为明确超低渗透砂岩的剩余油赋存状态,对比评价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改进的核磁共振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平均水驱油效率为35.79%,1-10ms的较小孔喉和10-100ms的中等孔喉既是饱和油条件下油的主... 为明确超低渗透砂岩的剩余油赋存状态,对比评价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改进的核磁共振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平均水驱油效率为35.79%,1-10ms的较小孔喉和10-100ms的中等孔喉既是饱和油条件下油的主要分布范围,也是水驱后剩余油的主要赋存空间.10-100ms的中等孔喉动用效果最好,对驱油效率贡献程度最大.水驱油效率受物性、微裂缝、孔喉非均质性和孔喉动用程度的共同影响,孔喉细小,但分布均一的样品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驱替效果.充分发挥毛细管自吸驱油作用,先有效开发小孔喉,再提高驱替速度开发较大孔喉,有助于提高驱油效率.对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而言,要提高整体开发效果,需要各个范围内的孔喉均得到有效动用,改善小孔喉、尤其是含量较高分布于1-10ms区间孔喉的动用程度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喉动用程度 水驱油效率 微观渗流机理 超低渗透砂岩
原文传递
用微观方法研究西峰油田长8油层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岩石应力敏感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廖纪佳 唐洪明 +3 位作者 朱筱敏 李皋 赵峰 林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3,共7页
基于铸体薄片、岩心物性测试及压汞分析认为,西峰油田长8油层属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通过试验研究孔隙型岩样和裂缝型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利用特殊设计的裂缝可视化测试系统、毛管流动孔隙结构仪等微观分析测试手段评价裂缝闭合规律及定... 基于铸体薄片、岩心物性测试及压汞分析认为,西峰油田长8油层属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通过试验研究孔隙型岩样和裂缝型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利用特殊设计的裂缝可视化测试系统、毛管流动孔隙结构仪等微观分析测试手段评价裂缝闭合规律及定量表征裂缝宽度变化;基于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孔隙和裂缝应力敏感性的损害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孔隙型岩样应力敏感性较弱,裂缝型岩样应力敏感性强;孔隙衬里绿泥石、局部分布的石英加大、自形程度高的石英雏晶是孔隙型岩石应力敏感损害率低、渗透率恢复率高的主要原因;裂缝表面的微凸起发生弹塑性形变是裂缝应力敏感性损害极强的主要原因。建立的孔隙和裂缝的应力敏感性损害模式可以为高效开发该类油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长8油层 特低渗透砂岩 孔隙 裂缝 应力敏感性 损害模式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储层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闫子旺 张红玲 +4 位作者 周晓峰 张文中 宋广宇 罗超 辛一男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5-109,共5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超低渗砂岩可动流体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超低渗砂岩T2截止值分布在3.96~23.14 ms之间,可动流体百分数高、分布范围宽;超低渗、特低渗砂岩不同尺寸喉道半径控制的可动流体体积明显不同,超低渗...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超低渗砂岩可动流体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超低渗砂岩T2截止值分布在3.96~23.14 ms之间,可动流体百分数高、分布范围宽;超低渗、特低渗砂岩不同尺寸喉道半径控制的可动流体体积明显不同,超低渗砂岩的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0.1~0.5μm喉道半径区间;不同尺寸喉道半径区间可动流体百分数随渗透率的变化规律截然相反,主要原因在于毛细管渗析作用和驱替作用在不同尺寸喉道中作用力大小不同;进一步确定0.5×10-3μm2为盆地西南部长8储层可动用渗透率的下限值,为科学合理的开发超低渗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超低渗砂岩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下载PDF
The tectonic fracture modeling of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based on an outcrop analogy: A case study in the Wangyao Oilfield of Ordos Basin, China 被引量:7
5
作者 Zhao Xiaoming Liu Li +2 位作者 Hu Jialiang Zhou Xiaojun Li M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63-375,共13页
Due to inherent limits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geophysical data resolution,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ubsurface fractures. However, outcrop analogies can provi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 Due to inherent limits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geophysical data resolution,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ubsurface fractures. However, outcrop analogies can provi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a large number of fractures, based on which the accuracy of subsurface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can be improved. Here we take the tectonic fracture modeling of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based on an outcrop ana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6t~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Group of the Wangyao Oil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of China. An outcrop at the edge of the basin is a suitable analog for the reservoir, but the prerequisite is that they must have equivalent previous stress fields, similar fin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iming and an identic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diagene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racture density, rock type and bed thickness based on the outcro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racture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fracture density in individual wells quantitatively. Fracture orientation, dip, geometry and scale, also should be described and measured in the outcrop, and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structure restoration and single well fracture density interpretation to guide fracture intensity prediction on bed surfaces and to constra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3D fracture geometry model of the subsurface reservoi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principles shows the outcrop-based tectonic fracture models of the target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re consistent with fractures inferred from micro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tracer tests. This illustrated that the fracture modeling based on the outcrop analogy is reliable and can reduce the uncertainty in stochastic fracture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tectonic fracture modeling outcrop analog subsurface reservoir 3D modeling
下载PDF
CO2驱替方式对特低渗砂岩储层物理性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千 杨胜来 +3 位作者 韩海水 钱坤 王璐 李佳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特低渗砂岩储层在注CO2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会发生明显变化,且不同CO2驱替方式对储层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地层条件下(温度78℃、压力18 MPa)对物理性质相近高含水的储层岩心进行CO2-地层水交替驱替(CO2-WAG)和CO2驱替实验,对比驱... 特低渗砂岩储层在注CO2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会发生明显变化,且不同CO2驱替方式对储层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地层条件下(温度78℃、压力18 MPa)对物理性质相近高含水的储层岩心进行CO2-地层水交替驱替(CO2-WAG)和CO2驱替实验,对比驱替前后岩心物理性质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CO2驱替后的岩心渗透率降低幅度小于CO2-WAG驱替后的岩心,孔隙度都无明显变化;驱替后岩心的部分大孔隙中发现高岭石、碎屑颗粒及盐结晶堆积和附着;CO2-WAG驱替后岩心中大孔隙比例下降,中等孔隙比例增加,孔隙半径分布向中间集中,CO2驱替后岩心孔隙半径分布变化范围和幅度均小于前者;驱替后岩石物理性质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岩石-CO2-地层水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参与流动孔隙的半径范围不同和颗粒运移动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CO2-WAG驱 特低渗透砂岩 渗透率 孔隙度 孔隙微观形态 孔隙半径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8_2低渗透砂岩致密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屈雪峰 周晓峰 +1 位作者 刘丽丽 丁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通过物性、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延长组长82低渗透砂岩的致密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致密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事件有4个,按成岩序列依次为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和... 通过物性、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延长组长82低渗透砂岩的致密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致密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事件有4个,按成岩序列依次为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和压实作用、早成岩阶段B期的绿泥石膜胶结以及中成岩阶段A期的长石溶蚀;经定量计算,砂岩的原始沉积物孔隙度为39.7%,渗透率为50 500×10^(-3)μm^2;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和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锐减为12.1%和1.07×10^(-3)μm^2,砂岩成为特低渗储层;早成岩阶段B期的绿泥石膜胶结引起孔隙度和渗透率进一步降低至10.8%和0.64×10(-3)μm^2,特低渗透砂岩变差为超低渗透砂岩;中成岩阶段A期的油气成藏过程中,长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产生次生孔隙,促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提高到12.4%和1.20×10^(-3)μm^2,超低渗透砂岩转化为特低渗透砂岩;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82低渗透砂岩的致密化过程为"先致密后成藏,边成藏边扩容增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致密后成藏 边成藏边扩容增渗 低渗透砂岩 长82 古峰庄-麻黄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CO_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孔喉伤害程度定量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琛 李天太 +2 位作者 高辉 赵金省 高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发生了溶解;在驱替时间为60 h,T2值在0.1~10.0 ms内的较小孔喉有11.21%~13.25%被堵塞;反应时间为120 h,较小孔喉平均堵塞程度达到25.25%;而T2值在10.0~1 000.0 ms内的较大孔喉始终未发生明显堵塞。CO_2与矿物的溶解反应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明显高于对孔隙度的伤害,且伤害程度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特低渗透砂岩 CO2、水、岩间的作用 孔喉堵塞率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姚一段特低渗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庆斌 张继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4-686,共13页
探讨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第一段(姚一段)特低渗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成因,为预测“甜点”储层分布和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物性、压汞、薄片、X射线衍射等多种数据,在姚一段成岩作用特征及对物性影响分析基础上,利用多种... 探讨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第一段(姚一段)特低渗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成因,为预测“甜点”储层分布和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物性、压汞、薄片、X射线衍射等多种数据,在姚一段成岩作用特征及对物性影响分析基础上,利用多种成岩强度参数进行特低渗砂岩成岩相划分,系统研究各成岩相特征及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姚一段特低渗砂岩经历了压实成岩、胶结成岩、溶蚀成岩和胶结-交代成岩等4个阶段。姚一段岩石粒度细、黏土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弱,强烈的压实作用是破坏物性的主要原因;多类型、多期次的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复杂化,是导致特低渗的重要原因;长石、岩屑溶蚀有效改善了物性,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根据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成岩作用强度参数关系,将姚一段分为5种成岩相,各成岩相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差异使孔隙沿不同路径演化,形成各自的孔隙组合,是导致其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弱胶结中溶蚀相和弱压实中溶蚀相孔隙结构和物性最好,是有利储层类型;强压实弱胶结相和弱压实强胶结相孔喉细小、连通性差,为不利储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特低渗砂岩 姚家组 大安地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化学驱表面活性剂对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表面荷电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储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茜 孙卫 +2 位作者 任大忠 刘登科 南珺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5-242,共8页
在油-水-岩石多相体系中,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性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目前能源行业和化学工业的研究热点。油藏砂岩表面带负电,通过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影响砂岩表面带电行为,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了3种典型表面活性剂TX-100(... 在油-水-岩石多相体系中,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性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目前能源行业和化学工业的研究热点。油藏砂岩表面带负电,通过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影响砂岩表面带电行为,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了3种典型表面活性剂TX-100(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SDS(十二烷基硫酸钠)、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计算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量和溶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砂岩表面润湿性、表面带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高特低渗透储层原油采收率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特低渗透砂岩 表面荷电性 原油采收率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成岩和测井参数定量评价的成岩相划分——以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辉 苏婕 +2 位作者 孙卫 李天太 杨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为探讨成岩相的定量划分与识别方法,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集层进行了成岩作用强度参数定量评价和成岩相测井识别。结果表明,长6储集层经历了中等-强压实作用、弱-中等胶结作... 为探讨成岩相的定量划分与识别方法,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集层进行了成岩作用强度参数定量评价和成岩相测井识别。结果表明,长6储集层经历了中等-强压实作用、弱-中等胶结作用、弱-中等溶解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强度、胶结物类型、孔隙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划分出5种成岩相,不同成岩相的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测井响应差异大。成岩相与沉积微相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中等压实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孔隙发育程度高,物性好,排驱压力低、大孔喉含量高,是最有利的成岩相;中等压实伊利石胶结-溶蚀孔相和中等压实硅质胶结相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划分 成岩相 测井识别 成岩作用 超低渗透砂岩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被引量:177
12
作者 王瑞飞 沈平平 +1 位作者 宋子齐 杨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0-563,569,共5页
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 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岩样,有效喉道、有效孔隙发育程度较高,孔喉比较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及孔喉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贾敏效应伤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性质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径分类明显。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喉道控制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孔喉特征 孔喉比 孔隙结构 特征参数 储层性质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7
13
作者 王瑞飞 陈明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8-561,566,共5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对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核磁共振T2谱截止值低,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流体参数分...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对可动流体孔隙度参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核磁共振T2谱截止值低,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流体参数分布范围宽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越高,可动流体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强;渗透率越低,可动流体参数衰减速度越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程度、黏土矿物充填孔隙程度、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及重结晶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可动流体孔隙度 核磁共振技术 可动流体 分布特征 微观孔隙结构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 被引量:46
14
作者 王瑞飞 陈明强 孙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基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岩心样品的高压压汞测试技术,定义退汞饱和度参数(SE)。以退汞效率(EW)与退汞饱和度(SE)的乘积作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指标,即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参数(E),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基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岩心样品的高压压汞测试技术,定义退汞饱和度参数(SE)。以退汞效率(EW)与退汞饱和度(SE)的乘积作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的参数指标,即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参数(E),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区块进行分类评价,分类结果与油田实际开发生产特征吻合较好。根据汞退出的难易程度,分析认为中、高渗透储层加大注水压差可提高水驱采收率,而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保持较低的注水速度,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分类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 高压压汞 开发效果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影响驱油效率因素 被引量:45
15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物性、孔隙结构、注入量、注水速度、润湿性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对注水速度较为敏感。针对不同的储层,采取合适的注水速度,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水驱油 驱替机理 驱油效率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36
16
作者 高辉 孙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23-1230,共8页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赋存状态不同于常规储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层位样品的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2谱分布主要表现出4种形态、T2截止值中等—偏高、可动流...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赋存状态不同于常规储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层位样品的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2谱分布主要表现出4种形态、T2截止值中等—偏高、可动流体参数变化幅度较大;沉积和成岩作用差异导致微观特征参数不同,造成各层位可动流体参数复杂变化;渗透率较小时,可动流体参数变化幅度大,当渗透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可动流体参数数据点收敛,变化幅度减小;储层物性、孔隙(尤其是次生孔隙)发育连通程度、微裂缝的发育程度、粘土矿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对孔隙的充填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变化是可动流体参数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动流体参数本身就是储层诸多微观特征参数的综合反映,应在储层评价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 差异性成因 核磁共振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何永宏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利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试验等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水敏、酸敏性变化范围大、弱—中等碱敏... 利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试验等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水敏、酸敏性变化范围大、弱—中等碱敏、弱—中等盐敏、弱—无速敏特征;储层流动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弱敏感。影响储层敏感性最直接的因素是敏感性矿物的分布,即储层所处的成岩相带决定其敏感性类型及敏感性程度。另外,储层水敏性受物性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储层物性越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储层水敏性越弱。储层所处成岩相带及敏感性的不均一性,使得研究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具有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储层敏感性 超低渗透砂岩油藏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产生也占据一定的孔隙空间。两区块储层成岩作用是物性演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为次生低渗透储层(或成岩型低渗透储层)。Y25区块表现为早期胶结作用和后期的溶蚀作用强;Zh40区块表现为早期压实作用强,后期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强。储层形成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基础上,成岩场和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物性演化 沉积-成岩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水微观渗流通道与驱替特征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6
19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路勇 田育红 任国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2,115,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微裂缝—孔隙和微孔6种主要的油水渗流通道,其差异性与沉积微相、孔隙和喉道的分选、连通情况及粘土矿物的胶结程度有关。实验模型的驱替类型主要为均匀驱替、蛇状驱替、树枝状驱替和网状驱替4种,水驱油过程中油水渗流阻力大,水驱油动用程度差,残余油类型以油膜、卡断及绕流残余油为主。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的随机选择性和复杂性是造成驱替特征和驱替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渗流通道 驱替特征 水驱油实验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rule and seepage effect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east Gansu Province,Ordos Basin 被引量:22
20
作者 ZENG LianBo1,GAO ChunYu2,QI JiaFu1,WANG YongKang2,LI Liang2 & QU XueFe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2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PetroChina,Xi’an 163517,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44-52,共9页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fractures on development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Yangchang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data on outcrops,cores,slices,well logging and ...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fractures on development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Yangchang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data on outcrops,cores,slices,well logging and experiments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ractures,their distribution rules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and discuss the seepage flow effect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studied area developed chiefly high-angle tectonic fractures and horizontal bedding fractures,inter-granular fractures and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 as well.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 and intragranular fractures serve as vital channels linking intragranular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solution pores in the reservoir matrix,thus providing a good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pores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formation of fractur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are influenced by such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s the palaeo-tectonic stress field,the reservoir lithological character,the thickness of the rock layer and the anisotropy of a layer. The present-day stress field influences the preservative state of fractures and their seepage flow effect. Under the tec-tonic effect of both the Yanshan and Himalayan periods,in this region four sets of fractures are distributed,respectively assuming the NE-SW,NW-SE,nearly E-W and nearly S-N orientations,but,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rock anisotropy of the rock formation,in some part of it two groups of nearly orthogonal fractures are chiefly distributed.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field,the fractures that assume the NE-SW direction have a good connectivity,big apertures,a high permeability and a minimum starting pressure,all of which are main advantages of the seepage fractures in this reg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ractures of dif-ferent directions will have a dynamic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genetic typ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SEEPAGE flow effect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