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在超深埋长隧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廖卓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1,共4页
超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准确探明隧洞前方地质灾害,是一项难题。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都将隧洞地质超前预报列为主要突破的技术课题。在锦屏辅助洞施工中,综合应用了宏观地质预报、长(短)距离仪器预报(主要是TSP和地质雷达)... 超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准确探明隧洞前方地质灾害,是一项难题。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都将隧洞地质超前预报列为主要突破的技术课题。在锦屏辅助洞施工中,综合应用了宏观地质预报、长(短)距离仪器预报(主要是TSP和地质雷达)、超前勘探法等相结合的一整套地质超前预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隧洞的安全施工,可为锦屏二级水电站后面的4条引水隧洞及同类工程提供技术资料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预报 超前预报 超深埋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牛东1超深潜山高温油气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8
2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5 位作者 王权 张锐锋 王静 白旭明 刘占族 才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5-927,共13页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在蓟县系雾迷山组获得了石油642.9 m3/d、天然气56.3×104 m3/d的特高产油气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埋深最大、温度最高的潜山油气藏。牛东1井钻探揭示,油气藏底部深度已达6 027 m仍未见...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在蓟县系雾迷山组获得了石油642.9 m3/d、天然气56.3×104 m3/d的特高产油气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埋深最大、温度最高的潜山油气藏。牛东1井钻探揭示,油气藏底部深度已达6 027 m仍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该潜山油气藏的发现经历了初战失利、再战搁浅、重燃希望、重大突破4个阶段30余年的探索,高精度二次三维地震勘探及抗高温深度体积酸压改造为其圈闭发现和获得高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该超深潜山油气藏高产富集的主要因素:①深层沙四段—孔店组发育巨厚优质高成熟烃源岩,油气源充足;②潜山储集物性好,基本不受埋深的影响;③成藏条件匹配好,具有圈闭早形成并被烃源岩包围,以及油气早充注、持续充注、高压充注的成藏优势。牛东1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超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霸县凹陷 超深潜山 高温油气藏 勘探历程 关键技术 油气富集因素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川藏铁路某超深埋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栋 李天斌 +2 位作者 蒋良文 林之恒 冯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0,共5页
研究目的:超深埋折多山隧道是川藏铁路雅康段控制性工程,隧址位于我国西部新构造运动活跃的"Y"字形构造带核心区域,其地应力特征及岩爆预测对铁路选线、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地应力测试数据,数值模拟来分析折多... 研究目的:超深埋折多山隧道是川藏铁路雅康段控制性工程,隧址位于我国西部新构造运动活跃的"Y"字形构造带核心区域,其地应力特征及岩爆预测对铁路选线、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地应力测试数据,数值模拟来分析折多山隧道隧址区及洞身的应力分布特征,明确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并利用岩石的单轴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其隧道围岩的岩爆倾向指数,分析发生岩爆的岩石力学指标,结合深孔钻探成果、岩石力学试验、水文试验成果来综合分析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发生岩爆的强度。研究结论:(1)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方向为NEE向,实测地应力最大值为17 MPa,数值模拟洞身最大值可达到48 MPa;(2)通过岩爆倾向性指数试验分析可知,围岩具备发生中等~强烈岩爆的储能和释能条件;(3)通过综合分析可知,折多山隧道易发生中等~强烈岩爆;(4)该研究结论可为隧道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邻近区域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埋隧道 应力特征 岩爆倾向性 岩爆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固态沥青测井评价——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四段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泽章 柳广弟 +9 位作者 罗冰 曾庆才 田兴旺 戴鑫 姜仁 王云龙 李强 赵珺仪 阿比德·阿不拉 臧建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7-211,共15页
超深、超老地层中的非常规油气成藏及演化、甜点区刻画、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一大难点,相关定量评价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两深一非”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沥青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对探索古油藏分布、规... 超深、超老地层中的非常规油气成藏及演化、甜点区刻画、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一大难点,相关定量评价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两深一非”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沥青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对探索古油藏分布、规模、成藏机制及论证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灯四段为研究对象,先综合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图像法定量计算,对固态沥青进行了表征;而后建立了多矿物体积模型,借助常规测井曲线组合(DEN-RT-RXO-CNL-AC),对储层固态沥青进行反演,克服了储层固态沥青分布的强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了灯四段固态沥青的含量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灯四段沥青多以半充填状态存在于孔隙中,储层固态沥青含量可达4.62%,平均为2.20%;纵向上,灯四上亚段固态沥青含量普遍高于灯四下亚段;2)高石梯—磨溪地区与德阳—安岳裂陷槽紧邻的台缘礁滩体是古油藏聚集的有利区域,储层固态沥青含量普遍高于东侧的含气区;3)受自西向东油气充注控制,高石梯—磨溪地区南北向固态沥青含量无明显差异。古隆起北斜坡灯四段固态沥青的存在证实了北斜坡古油藏的存在,从侧面印证了北斜坡的油气成藏潜力。从固态沥青的角度,坚定了继续深化川中古隆起北斜坡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沥青 灯影组 超深层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超深埋强透水地层地铁冻结法联络通道工程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庄全贵 《福建建设科技》 2019年第3期34-37,共4页
福州地铁2号线厚庭站~桔园洲站盾构区间全长2668m,是2号线最长的盾构区间,该区间共设5座联络通道,4座采用冻结法施工,其中2#联络通道位于乌龙江江底。本文对乌龙江联络通道处地层进行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冻结加固设计方案的优化、冻... 福州地铁2号线厚庭站~桔园洲站盾构区间全长2668m,是2号线最长的盾构区间,该区间共设5座联络通道,4座采用冻结法施工,其中2#联络通道位于乌龙江江底。本文对乌龙江联络通道处地层进行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冻结加固设计方案的优化、冻结温度场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表明冻结法在该工况下加固效果良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埋 冻结法 联络通道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跨流域调水超长深埋隧洞建设需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被引量:45
6
作者 钮新强 张传健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3-536,共14页
我国兴建或拟建的若干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调水输水隧洞受选线制约,多要穿越地质构造背景复杂的山岭地区,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地震烈度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工程建设难度及运营风险大。总结复杂地质条件下跨流域调水超长... 我国兴建或拟建的若干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调水输水隧洞受选线制约,多要穿越地质构造背景复杂的山岭地区,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地震烈度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工程建设难度及运营风险大。总结复杂地质条件下跨流域调水超长深埋隧洞建设需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深埋隧洞工程的勘探、试验及测试技术,深埋隧洞围岩大变形及岩爆预测与防控技术,隧洞穿越活断层围岩-衬砌灾变机制与抗断技术,深埋隧洞围岩-支护体系协同承载机制与全寿命设计理论及方法,高压水害等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埋长隧洞施工灾害处治技术5个方面,指出需要解决的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及发展方向,为超长深埋隧洞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深埋隧洞 围岩大变形 岩爆 活断层抗断 协同承载设计 施工灾害处治
下载PDF
超高压智能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强勇 向文 +2 位作者 张岳 王超 刘传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8-1637,共10页
随着世界对矿物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人类地下开采活动不断走向地球深部。为了揭示超深埋地下洞室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与强度破坏机制,采用数控技术和光电装换技术研制了超高压智能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主... 随着世界对矿物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人类地下开采活动不断走向地球深部。为了揭示超深埋地下洞室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与强度破坏机制,采用数控技术和光电装换技术研制了超高压智能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模型反力架、超高压加载系统、智能液压控制系统、模型位移自动采集系统、高清多探头窥视系统组成。系统额定出力63 MPa、最大加载45 000 kN、加载精度0.05 MPa。通过智能数控技术实现模型超高压真三维梯度非均匀加载;通过光电转换技术实现模型洞室任意部位位移的自动测试,位移测量精度0.001 mm;通过高清多探头窥视系统实时动态观测模型洞室的破坏状况。利用研制的整套模型试验系统对新疆塔河油田超深埋油藏溶洞的成型垮塌破坏过程进行相似材料三维地质力学模型验,揭示出古溶洞成型垮塌破坏模式、非线性变形特征和应力变化规律。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验证超高压智能数控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在研究超深埋地下洞室的非线性变形破坏机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程 石油开采 超高压加载系统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 模型位移自动采集系统 超深埋油藏溶洞 溶洞垮塌破坏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