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丑学的体性
被引量:
20
1
作者
栾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4-67,119,共5页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学
心性迟暮
思想苦涩
精神无己
张力“他在”
大道近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被引量:
10
2
作者
范玉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1,共7页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审美价值
丑学
感性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0年代以来“丑学”研究述评
3
作者
王存良
刘玉平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学
审丑
综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乔纳森·斯威夫特厌女症、女性审美与审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83,共7页
英国18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因其在小说《格列佛游记》和一系列"污浊诗"中对女性身体及功能的露骨描写,被贴上了"厌女症"的标签。其自传体长诗《卡德努斯和范妮莎》中的女主人公貌美智慧却遭遇感情挫败,也...
英国18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因其在小说《格列佛游记》和一系列"污浊诗"中对女性身体及功能的露骨描写,被贴上了"厌女症"的标签。其自传体长诗《卡德努斯和范妮莎》中的女主人公貌美智慧却遭遇感情挫败,也成为女性主义批评者对斯威夫特"厌女症"的另一例证。然而斯威夫特的诗文和私人信件对女性精神之美大加赞誉,视女性为精神平等之友,表现出女性主义意识倾向。狂欢化的污秽叙事成为斯威夫特对抗社会性别规范的手段。"丑"并非斯威夫特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窥视和放大的视角,反拨西方以男权为中心的理性哲学传统。斯威夫特对女性身体与身体功能进行审丑描写,彰显女性情欲和激情,改变了18世纪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社会范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斯威夫特的审丑表达与女性主义现代性批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斯威夫特
厌女症
审丑
原文传递
题名
丑学的体性
被引量:
20
1
作者
栾栋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4-67,119,共5页
文摘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关键词
丑学
心性迟暮
思想苦涩
精神无己
张力“他在”
大道近邻
Keywords
uglitics
temperamentally retarded
logically bitter
spiritually self-seclusive
tension of ali-enness
in the vicinity of Tao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被引量:
10
2
作者
范玉刚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ZW004)
文摘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关键词
荒诞
审美价值
丑学
感性学
Keywords
absurdity
aesthetic value
uglitics
Aestetica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80年代以来“丑学”研究述评
3
作者
王存良
刘玉平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
出处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文摘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丑学
审丑
综述
Keywords
uglitics
aesthetics of the ugly
summarize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乔纳森·斯威夫特厌女症、女性审美与审丑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欣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83,共7页
文摘
英国18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因其在小说《格列佛游记》和一系列"污浊诗"中对女性身体及功能的露骨描写,被贴上了"厌女症"的标签。其自传体长诗《卡德努斯和范妮莎》中的女主人公貌美智慧却遭遇感情挫败,也成为女性主义批评者对斯威夫特"厌女症"的另一例证。然而斯威夫特的诗文和私人信件对女性精神之美大加赞誉,视女性为精神平等之友,表现出女性主义意识倾向。狂欢化的污秽叙事成为斯威夫特对抗社会性别规范的手段。"丑"并非斯威夫特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窥视和放大的视角,反拨西方以男权为中心的理性哲学传统。斯威夫特对女性身体与身体功能进行审丑描写,彰显女性情欲和激情,改变了18世纪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社会范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斯威夫特的审丑表达与女性主义现代性批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
乔纳森·斯威夫特
厌女症
审丑
Keywords
Jonathan Swift
misogyny
uglitics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丑学的体性
栾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范玉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80年代以来“丑学”研究述评
王存良
刘玉平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乔纳森·斯威夫特厌女症、女性审美与审丑
张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