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对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顾兴斌 胡松 《新余高专学报》 2005年第4期54-57,共4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理论与实践 贡献
下载PDF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意蕴
2
作者 彭希林 徐士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5-89,共5页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一条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一条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观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辩证唯物主义 -切从实际出发 矛盾的观点
下载PDF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桂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8,共5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家市会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家市会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理论”的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理论”的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家市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下载PDF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镇化”——论乡村、城市文化在乡土作家内心深处的纠结与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纵观现当代文学,乡土作家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被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纠结着,而且乡土作家对两种文化还要忍痛作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受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宰制和牵引,其选择从整个历程上看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qu... 纵观现当代文学,乡土作家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被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纠结着,而且乡土作家对两种文化还要忍痛作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受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宰制和牵引,其选择从整个历程上看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作家 乡村文化 城市文化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城镇化”
下载PDF
中国发展家用轿车也应该"两条腿走路"——关于中国优先发展农村汽车化战略之思考
5
作者 王刚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指出轿车走向大众化消费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又一次重要战略机遇。在分析我国农村发展家用轿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提出了在发展家用轿车上,我国同样可以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经验,并通过优先实施农村汽车化战略,... 指出轿车走向大众化消费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又一次重要战略机遇。在分析我国农村发展家用轿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提出了在发展家用轿车上,我国同样可以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经验,并通过优先实施农村汽车化战略,达到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农业机械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思想,并简要阐述了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家用轿车 农村包围城市
下载PDF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哲学依据
6
作者 周敏 黄学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7,共4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唯一正确道路,它的形成过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唯一正确道路,它的形成过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哲学依据,奠定了这一道路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哲学依据
下载PDF
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多维认知
7
作者 刘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0-63,共4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性意义已为人熟知。但是应当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多维的,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性意义已为人熟知。但是应当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多维的,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基此文章提出,这一理论是民主革命时期历时最长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寓涵着三大内容的革命范式,同时也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防御和进攻策略,是"重农"理念的深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多维 认知
下载PDF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完结
8
作者 孙明杰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起点。1930年5月后,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危害,更加证明这... 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起点。1930年5月后,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危害,更加证明这一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一道路的历史使命延续到何时,学界鲜有界说。1945年4月,中共提出占领城市的方针是里应外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去。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历史实践结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秋收起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