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文培 张子扬 +4 位作者 周成浩 刘涵 胥彤 郭宇琳 林宝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47-753,共7页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 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 目的通过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优化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实验条件。方法 1-2月龄SD大鼠ip给予OVA(每只0.2,1.0和5.0 mg)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乳液,隔日1次,共3次,进行致敏。分别于末次致敏后1,3,5,7,10,12,14,16和18 d用ELISA检测血清总Ig E(T-Ig E)水平和OVA特异性Ig E(OVA-s Ig E)水平。大鼠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大鼠皮内注射致敏血清被动皮肤致敏后,于0.5,1.5,3,6,12,24,36,48和60 h后iv给予同等剂量OVA和伊文思蓝激发,于激发后10,30和60 min测量大鼠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OVA致敏大鼠血清T-Ig E和OVA-s Ig E水平分别于末次致敏后3-7 d和12-16 d达高峰;在OVA 0.2-5.0 mg剂量范围内,OVA-s Ig E与T-Ig E水平无明显关联性;OVA 1.0和5.0 mg致敏大鼠血清能诱发大鼠PCA;皮内注射致敏血清0.5-3 h后激发的皮肤蓝斑形态规则,范围最大;激发后30-60 min检测的皮肤蓝斑范围大,界线清晰,形状规则,且着色较深。结论 PCA优化条件为1-2月龄大鼠隔日每只ip给予OVA 1.0-5.0 mg,共致敏3次,致敏后12-16 d制备致敏血清。在被动皮肤致敏0.5-3 h后,进行激发,30-60 min后检测皮肤内层蓝斑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蛋白 型过敏反应 IGE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大鼠
下载PDF
黑面神水提物抗皮肤Ⅰ型超敏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彭伟文 戴卫波 +4 位作者 梅全喜 高玉桥 林慧 胡莹 张文霞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19期1747-1749,共3页
目的:研究黑面神水提物抗皮肤I型超敏反应的药理作用。方法:内源性组胺和外源性组胺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等容蒸馏水)、扑尔敏(4mg/kg)与黑面神水提物高、中、低剂量(18、9、4.5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5d。末次给药1h后尾静脉注射... 目的:研究黑面神水提物抗皮肤I型超敏反应的药理作用。方法:内源性组胺和外源性组胺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等容蒸馏水)、扑尔敏(4mg/kg)与黑面神水提物高、中、低剂量(18、9、4.5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5d。末次给药1h后尾静脉注射0.025%低分子右旋糖酐-40(1.25mg/kg)诱发小鼠阵发性皮肤瘙痒模型,记录小鼠30min内皮肤瘙痒发作次数与时间;末次给药1h后于小鼠腹部正中脱毛皮肤处皮内注射0.1%磷酸组胺(0.1ml/10g),观察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黑面神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30min内瘙痒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瘙痒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黑面神水提物可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发挥抗皮肤I型超敏反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面神 水提物 I型超敏反应 组胺
原文传递
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引发Ⅰ型超敏反应毒性评价与机制初探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恩灿 范潇予 +4 位作者 林琳 郝瑞瑞 林生 贺玖明 靳洪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对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是否引发I型超敏反应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选取雄性BN大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佐剂对照组(Adj.),模型组,5-HMF低、高剂量组,OMBF低、高... 目的对5-羟甲基糠醛及其二聚体OMBF是否引发I型超敏反应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选取雄性BN大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佐剂对照组(Adj.),模型组,5-HMF低、高剂量组,OMBF低、高剂量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佐剂或相应浓度的药物佐剂混悬液,30 min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中IgE、IgG和IL-4含量。体外实验采用RBL-2H3细胞系,分组同体内实验。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给药前后细胞脱颗粒情况;测定药物作用后细胞上清中β-HEX、His的释放率。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初步探索5-HMF及其二聚体OMBF诱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体内实验显示,血清中各指标除5-HMF低剂量作用下IgG未见明显差异外,其余均显著性升高。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低、高剂量组均出现了细胞脱颗粒现象,测定的β-HEX和His释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5-HMF及其二聚体OMBF作为小分子过敏原可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且发挥免疫毒性可能与MAPK家族磷酸化蛋白的上调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超敏反应 5-HMF OMBF BN大鼠 RBL-2H3细胞
下载PDF
消敏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忻红 王惠国 关洪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通过消敏颗粒对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研究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消敏颗粒低、高剂量组、扑尔敏组,分别给与相应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消敏颗粒可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 目的通过消敏颗粒对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研究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消敏颗粒低、高剂量组、扑尔敏组,分别给与相应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消敏颗粒可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P<0.01);可延缓豚鼠发敏时间(P<0.01),高剂量组可降低死亡率;可增加大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含量,降低白介素-4(IL-4)含量(P<0.01或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提示消敏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抗Ⅰ型超敏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敏颗粒 型超敏反应 肥大细胞
下载PDF
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皮损进展与血清总IgE及IL-6、TNF-α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桑雨婷 朱芸 +2 位作者 马晶晶 任通 许蕾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s,Ps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及细胞因子IL-6(Interleukin-6)、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水平,探讨皮损加重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关系,寻找PsA的关节炎及皮损是否...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s,Ps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及细胞因子IL-6(Interleukin-6)、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水平,探讨皮损加重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关系,寻找PsA的关节炎及皮损是否有关联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在潍坊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及门诊确诊为PsA患者50例,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PsA患者皮损加重期血液中IgE及IL-6、TNF-α水平,作为疾病活动期指标,采集所选50例患者复诊时皮损较前明显缓解的血清IgE水平作为疾病稳定期指标,并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疾病活动期血清IgE水平较稳定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活动期IL-6、TNF-α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两个变量之间互相存在显著弱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0.343)。活动期IgE与IL-6呈弱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0.315),IgE与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A患者皮损加重严重程度与血清IgE、IL-6、TNF-α水平升高呈正相关,三者均可反映疾病发展严重程度,PsA关节炎及皮损两种症状之间有一定关联性。Ⅰ型超敏反应是PsA患者皮损的病因之一,可以通过防止Ⅰ型超敏反应进而有效地进行临床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关节炎 皮损/关节炎 IgE/IL-6/TNF-α 型超敏反应 预防和治疗
下载PDF
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毕丽丽 于业军 +1 位作者 刘晓萍 王桂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66-368,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 目的: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脱敏组方14gkg、28gkg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gkg、28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敏组方 型变态反应 肥大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对羊水栓塞本源性发生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凯 《医学争鸣》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63,共4页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一例症状自发好转的羊水栓塞存活病例。这促使笔者对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发现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应该用过敏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笔者对传统的羊水栓塞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尝...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一例症状自发好转的羊水栓塞存活病例。这促使笔者对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发现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应该用过敏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笔者对传统的羊水栓塞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栓塞 肾上腺素 型超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医治疗 中药
下载PDF
漳州地区930例过敏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陆璇 洪和泉 +1 位作者 陈印春 李裕权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皮肤过敏患者对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的过敏情况以及过敏原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作为过敏原地区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漳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皮肤过敏患者930例,按患者性别及年龄大小进行分组,...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皮肤过敏患者对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的过敏情况以及过敏原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作为过敏原地区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漳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皮肤过敏患者930例,按患者性别及年龄大小进行分组,应用德国Mediwiss敏筛(Allergy Screen)过敏原免疫印迹定量检测系统对患者血清特异性过敏原sIgE进行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sIgE检出率较食入性过敏原sIgE高,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0.9%和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入性过敏原sIgE中,以尘螨sIgE的检测阳性率最高,为46.56%;而在食入性过敏原sIgE中,虾sIgE检测阳性率最高,为15.48%。结论漳州地区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该地区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为户尘螨;最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为虾,在儿童组鸡蛋白和牛奶为主要过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特异性过敏原抗体sIgE 过敏性疾病 型超敏反应
下载PDF
消敏颗粒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血清IgE含量及脾细胞IFN-γ mRNA,IL-4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忻红 王惠国 关洪全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70-971,共2页
目的研究消敏颗粒抗大鼠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白蛋白与AI(OH)悬液的混合液致敏和诱发,制成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消敏颗粒低、高剂量组、扑尔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动物实... 目的研究消敏颗粒抗大鼠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白蛋白与AI(OH)悬液的混合液致敏和诱发,制成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消敏颗粒低、高剂量组、扑尔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采用ELISA法测定致敏大鼠血清IgE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致敏大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mRNA、IL-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消敏颗粒可降低血清总IgE含量,可促进IFN-γ及mRNA表达,抑制IL-4 mRNA表达(P<0.01或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消敏颗粒具有抗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敏颗粒 型超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E Γ干扰素 白介素-4
下载PDF
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舜辉 郑慕雄 +1 位作者 陈昌鹏 陈玉兴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1mg)与Al(OH)3悬液(1mL)的混合液进行复制Ⅰ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4-氨基吡啶皮下注射诱发大鼠... 目的: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1mg)与Al(OH)3悬液(1mL)的混合液进行复制Ⅰ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4-氨基吡啶皮下注射诱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观察荆防颗粒的抑制作用。结果:荆防颗粒明显降低Ⅰ型超敏反应大鼠血清IgE含量,显著降低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含量。结论:荆防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颗粒 型超敏反应 组胺
下载PDF
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慷 胡世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2-545,共4页
春季角膜结膜炎(VKC)乃变态反应源性结膜炎之一种,是长期反复发作的双侧结膜炎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比较复杂,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在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证明,CD4+Th... 春季角膜结膜炎(VKC)乃变态反应源性结膜炎之一种,是长期反复发作的双侧结膜炎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比较复杂,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在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证明,CD4+Th2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春季角膜结膜炎的发生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就春季角膜结膜炎发生中两种不同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角膜结膜炎 型变态反应 细胞免疫
下载PDF
Ⅰ型超敏反应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敏(综述) 赵玉霞(审校)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9年第5期90-94,共5页
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特别是变应性鼻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在全球儿童和青年中呈逐年增加趋势。大多数患者通过避免过敏原接触、接受传统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AIT )及对症药物治疗,病情都能得到一定... 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特别是变应性鼻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在全球儿童和青年中呈逐年增加趋势。大多数患者通过避免过敏原接触、接受传统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AIT )及对症药物治疗,病情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少数患者仍然有持续的症状,处于有生命威胁的过敏反应风险中。探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新疗法(novel immunotherapy)和开发传统AIT新技术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策略。现依据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制,对这两个方向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超敏反应 免疫新疗法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下载PDF
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忻红 陈兴 关洪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 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敏颗粒 型超敏反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双黄连注射液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蕾 费巧玲 +6 位作者 侯睿 高源 韩宜芯 齐睿娟 蔡润兰 周鸿 齐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9-63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SHLI)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抗虾原肌球蛋白(ST)多抗血清致敏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次日加入SHLI 0.5%~2.0%孵育30 min,再以ST攻击诱导其脱颗粒,荧光法检测上清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SHLI)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抗虾原肌球蛋白(ST)多抗血清致敏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次日加入SHLI 0.5%~2.0%孵育30 min,再以ST攻击诱导其脱颗粒,荧光法检测上清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以佛波酯(PMA)/A23187刺激人外周血嗜碱性白血病细胞KU812,用ELISA测定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症介质的水平;建立抗ST多抗血清和ST诱导的小鼠Ⅰ型超敏反应足肿胀模型,观察ip给予0.5%,1.0%和2.0%SHLI 3 d对ST攻击后1 h(速发相)和24 h(迟发相)小鼠足容积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0.5%,1.0%和2.0%SHLI均明显抑制ST所致RBL-2H3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荧光值分别下降16%,31%和51%(P<0.01),并显著减少PMA/A23187诱导的KU812细胞上清中炎症介质TNF-α,IL-6和PGE2的含量,TNF-α分别降低35%,55%和69%(P<0.01),IL-6分别降低29%,51%和74%(P<0.01),PGE2分别降低31%,40%和55%(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速发相时SHLI 2.5和5.0 mL·kg-1使足容积差分别降低69%和83%(P<0.01),迟发相时分别降低70%和100%(P<0.05,P<0.01)。结论 SHLI可抑制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液 型超敏反应 炎症反应 虾原肌球蛋白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LTD4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继舜 吴龙仁 +4 位作者 崔鹤松 朴红心 韩学吉 尹明实 孟繁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72-173,共2页
通过观察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TD4水平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论证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应用ELISA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2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LTD4、AL... 通过观察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TD4水平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论证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应用ELISA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2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LTD4、ALT和AST水平,并观察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急性组血清中LTD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慢性组;慢性组血清LTD4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LTD4水平与ALT、AST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TD4水平可反映肝损害程度,而且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重要指标,LTD4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和肝细胞的免疫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发病机制 型超敏反应 白三烯
下载PDF
电镜观察黄芪对豚鼠I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的治疗作用
16
作者 杨秋霞 杨景云 +4 位作者 曲昌发 李光 王辉 郗雪艳 李殿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 :研究黄芪对豚鼠 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马血清致敏豚鼠 1周后 ,黄芪粉稀释液 (2 .7× 10 - 2 g/ kg体重 )胃管给药。 2周后发敏 ,出现典型发敏症状者立即麻醉 ,取十二指肠下段及肺组织作早期... 目的 :研究黄芪对豚鼠 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马血清致敏豚鼠 1周后 ,黄芪粉稀释液 (2 .7× 10 - 2 g/ kg体重 )胃管给药。 2周后发敏 ,出现典型发敏症状者立即麻醉 ,取十二指肠下段及肺组织作早期反应材料 ,发敏后 5 h仍存活者 ,取上述同样组织做晚期反应材料。结果 :通过透射电镜 (TEM)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 , 型超敏反应早期反应中即有典型的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必增加 ,毛细血管扩张等功能性障碍 ,还伴有线粒体肿胀 ,嵴断裂、空泡性变 ;肌丝溶解、空泡变 ;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肿胀 ,断裂、丢失等现象 ;同时早期反应的肠粘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凋亡细胞存在。晚期反应中除有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外 ,尚有少量纤维渗出及 型肺泡细胞的增生 ,可见 型肺泡细胞的的凋亡。黄芪能明显抑制 型超敏反应的上述早期反应及晚期反应。结论 : 型超敏反应的早期反应除有功能障碍外 ,还有器质性损伤 (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 ) ;黄芪对豚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观察 黄芪 豚鼠 型超敏反应 早期反应 晚期反应 治疗作用
下载PDF
芥菜籽抑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汶春苗 杨闰平 +3 位作者 梅宁菊 董亚 李恒进 赵华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芥菜籽对皮肤、全身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芥菜籽组给予含5%芥菜籽饲料。喂养3周后,取模型组和芥菜籽组小鼠各10只,分别用组胺和C... 目的探讨芥菜籽对皮肤、全身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芥菜籽组给予含5%芥菜籽饲料。喂养3周后,取模型组和芥菜籽组小鼠各10只,分别用组胺和Compound 48/80建立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模型;取模型组、芥菜籽组及正常组小鼠各6只,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小鼠全身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芥菜籽对Ⅰ型变态反应模型的作用。结果芥菜籽能抑制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P<0.05),但对血清中的IgE、IL-4、IFN-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芥菜籽能够抑制皮肤局部I型超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籽 型超敏反应 毛细血管通透性 卵白蛋白
下载PDF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及血清中组织含量的检测
18
作者 吴龙仁 谭瀞澜 +6 位作者 阎玉文 邢淑贤 赵育莹 魏凤琴 张金荣 张甫 王孔俊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5期326-328,共3页
本文对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正常人进行了间接HBsAg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并采用荧光测定法检测了血清中组织胺含量。结果表明,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间接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及血清中组织胺含量均显... 本文对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正常人进行了间接HBsAg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并采用荧光测定法检测了血清中组织胺含量。结果表明,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间接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及血清中组织胺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IgE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I型 变态反应 组胺
下载PDF
冻干羊膜致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涂桂林 赵淑娥 +3 位作者 华萍 余万霰 万丽丹 吕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7期22-25,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冻干人羊膜的变应原性及其致敏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性。方法建立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冻干羊膜组、新鲜蛋清阳性对照组和PBS液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观察豚鼠在致敏期和激发后的Ⅰ型超敏... 目的研究冻干人羊膜的变应原性及其致敏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性。方法建立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冻干羊膜组、新鲜蛋清阳性对照组和PBS液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观察豚鼠在致敏期和激发后的Ⅰ型超敏反应,化学荧光法分析外周血组胺含量,血液流变分析系统检测全血高切变率黏度、全血低切变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致敏期间各组豚鼠的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后冻干羊膜组豚鼠与阴性对照组均无异常反应;冻干羊膜组外周血组胺含量及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羊膜一般不具有变应原性,不会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羊膜 变应原 型超敏反应
下载PDF
基于小鼠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致敏性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岩乳 孙蓉 +1 位作者 李伟 刘兆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7,共7页
目的研究BALB/c致敏小鼠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表达情况,构建小鼠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T)模型以评价小分子药物(LMWC)致敏性。方法以流式细胞术(CD45 APC^(low)/IgE FITC^(high))和瑞氏-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检测对照组和卵... 目的研究BALB/c致敏小鼠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表达情况,构建小鼠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T)模型以评价小分子药物(LMWC)致敏性。方法以流式细胞术(CD45 APC^(low)/IgE FITC^(high))和瑞氏-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检测对照组和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OVA致敏组)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CD45 APC^(low)/IgE FITC^(high)作为鉴定小鼠嗜碱性粒细胞的流式方案,anti-IgE为阳性对照体外与小鼠嗜碱性粒细胞孵育,观察CD63的表达,建立小鼠BAT模型;以青霉素G和BSA的耦联物(PG/BSA)致敏小鼠(PG/BSA致敏组),青霉素G和OVA的耦联物(PG/OVA)体外激发,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OVA致敏组小鼠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P=0.667);anti-IgE体外可刺激小鼠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的表达;OVA致敏组小鼠外周血体外与OVA孵育后,CD63表达高于对照组[(59.70±37.93)%vs(2.1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G/BSA致敏组小鼠的外周血体外与PG/OVA孵育后,CD63表达高于对照组[(62.74±41.05)%vs(2.7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特定致敏原体外可引起已致敏小鼠的CD63表达上升,表明成功构建了小鼠BAT模型,并以PG验证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其可用于评价LMWC的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 CD63 小分子药物 药物型超敏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