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63
1
作者 田晓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8,共8页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教育研究 空间观念
原文传递
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福柯、拉图尔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空间——权力议题再阐释 被引量:33
2
作者 戴宇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4,共19页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权力分析模型,进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重新检索两种理论资源的适用性问题。本文认为,如果说福柯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专注于媒介生产中的信息、话语与文本的"表征式"理论模型的话,那么拉图尔的思想启迪恰恰根植于媒介之"物质性"本身,从而为传播学者重新阐释媒介如何作用于社会空间,产生社会效应提供了全新的"非表征式"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权力 物质性 表征式/非表征式理论
原文传递
流动性研究: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英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8,共13页
如果说20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空间研究的爆发,21世纪的"流动性转向"也同样引发了文学研究对流动性的热切关注。从空间转向中孕育、萌芽、成长起来的流动性转向强调空间的关系性和动态性以... 如果说20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空间研究的爆发,21世纪的"流动性转向"也同样引发了文学研究对流动性的热切关注。从空间转向中孕育、萌芽、成长起来的流动性转向强调空间的关系性和动态性以及流动性在空间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文学对流动性的表征以身体―空间―流动性的三相关联为主要模式,以流动性媒介(交通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和流动性政治为两个基本维度展开。文学流动性的研究意义在于:在微观层面,聚焦流动性的具身性,视流动性为发生在身体上的空间实践;在宏观层面,揭示流动性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流动性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变革影响叙事结构和文学类型的衍变,另一方面,文学见证流动性变迁,揭露流动性政治,参与流动性话语,影响流动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研究 流动性 交通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继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并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以索雅为代表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空间批评,逐渐成为文化研究中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视角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索雅 空间转向 《第三空间》 都市文化 空间文化
下载PDF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有庆 范建刚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6期124-127,共4页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实现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理论 空间转向 空间的生产 空间的再生产
下载PDF
35 kV干式空芯并联电抗器匝间绝缘故障综合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彭庆军 姜雄伟 +2 位作者 司马文霞 颜冰 钱国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05-2011,共7页
深入开展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绝缘击穿放电机理研究,对改进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制造工艺和提高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现场试验、ATP-EMTP及有限元仿真计算开展了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系统过电压、匝... 深入开展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绝缘击穿放电机理研究,对改进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制造工艺和提高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现场试验、ATP-EMTP及有限元仿真计算开展了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系统过电压、匝间电场分布以及匝间绝缘材料的空间电荷等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安装有RC阻容吸收器的情况下,开断电抗器产生的过电压标幺值仅为2.0,但系统过电压的累积效应会造成绝缘材料性能下降。同时,存在于绝缘材料层间的间隙将导致电抗器匝间电场畸变度达到5.5倍,另外,热老化会引起绝缘材料空间电荷特性改变和工频击穿场强的下降。在上述3个方面影响下,35 kV干式空芯电抗器匝间绝缘容易发生击穿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匝间绝缘 过电压 有限元仿真 空间电荷 匝间电场
下载PDF
什么是空间治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颜昌武 杨怡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20-31,共12页
空间治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不同学科对“空间治理”这一术语的理解与使用丰富了其蕴涵,但概念的纷繁芜杂不利于学术对话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文章旨在发掘空间治理的核心意涵,梳理空间理论的逻辑进程及其对治理实... 空间治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不同学科对“空间治理”这一术语的理解与使用丰富了其蕴涵,但概念的纷繁芜杂不利于学术对话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文章旨在发掘空间治理的核心意涵,梳理空间理论的逻辑进程及其对治理实践的变革意义。先哲们对空间的思辨阐释与科学认知,为理解空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使得空间脱离了位置、场所或容器的内核而指向一种“隐喻”。空间之于治理,既是一种治理依据,也是一种治理对象,还是一种治理策略,更是一种治理理念,两者之间呈现一种“空间塑造治理、治理重构空间”的多维度结合与多层次互构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调整、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实践形式,体现了空间与治理的互构关系。空间治理的关键词是各种虚实结合的边界,其价值目标是实现空间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空间转向 社会空间 空间正义 属地管理
下载PDF
重塑问题空间: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民族志在场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4,共16页
目前人类学界本体论与文化论观点冲突不断,以概念的阐释来表征和通约文化差异的知识论已经遭遇多重危机,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势所难免。在这样一个可以称作“当下”的时刻,民族志研究应该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空间,借助本体论的视角,进一... 目前人类学界本体论与文化论观点冲突不断,以概念的阐释来表征和通约文化差异的知识论已经遭遇多重危机,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势所难免。在这样一个可以称作“当下”的时刻,民族志研究应该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空间,借助本体论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其在课题设计、跨领域合作、概念组合等层面的多种可能性,以便在将来仍然保持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民族志在场”这一概念,将更多的问题意识在一个组合中予以呈现,将当下有关人的种种主题作为民族志探索的起点,并赋予各种新兴的思考和行动方式的集合以本体论的意义。如何在新的问题化空间内,组合概念化工具,拓展本体论的视角,进而重新刻画人的实践状态,将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转向 民族志在场 问题空间 概念化
下载PDF
未来课程的空间建构:本体理解与实践生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若一 王牧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6-62,共7页
在未来社会空间的深度变革中,对课程的理解要革新空间观念、建立空间思维、拓展空间视域、探索空间方法。未来课程的空间建构着眼于课程的空间本体与空间生成,探讨课程空间中主体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发展途径等问题。围绕人与未来、... 在未来社会空间的深度变革中,对课程的理解要革新空间观念、建立空间思维、拓展空间视域、探索空间方法。未来课程的空间建构着眼于课程的空间本体与空间生成,探讨课程空间中主体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发展途径等问题。围绕人与未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未来课程空间可以理解为“学习机会”“资源集合”“交往规约”“经历场景”。通过创造学习机会、聚合学习资源、构建交往情境、重塑学习场景,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生成课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课程 课程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理解
下载PDF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文诺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1,共6页
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理论突破了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范式,将空间向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文学空间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开拓了文... 当代空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空间理论突破了文学研究过分注重时间向度的范式,将空间向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思考研究范式。文学空间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阈、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增长极。文学空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中心化的排斥,它不应再成为新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视阈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下载PDF
Brillouin Klein space and half-turn space in three-dimensional acoustic crystals
11
作者 Zhenxiao Zhu Linyun Yang +15 位作者 Jien Wu Yan Meng Xiang Xi Bei Yan Jingming Chen Jiuyang Lu Xueqin Huang Weiyin Deng Ce Shang Perry Ping Shum Yihao Yang Hongsheng Chen Kexin Xiang Gui-Geng Liu Zhengyou Liu Zhen Ga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3期2050-2058,共9页
The Bloch band theory and Brillouin zone(BZ)that characterize wave-like behaviors in periodic mediums are two cornerstones of contemporary physics,ranging from condensed matter to topological physics.Recent theoretica... The Bloch band theory and Brillouin zone(BZ)that characterize wave-like behaviors in periodic mediums are two cornerstones of contemporary physics,ranging from condensed matter to topological physics.Recent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revealed that,under the projective symmetry algebra enforced by artificial gauge fields,the usual two-dimensional(2D)BZ(orientable Brillouin two-torus)can be fundamentally modified to a non-orientable Brillouin Klein bottle with radically distinct manifold topology.However,the physical consequence of artificial gauge fields on the more general three-dimensional(3D)BZ(orientable Brillouin three-torus)was so far missing.Here,we theoretically discovered and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that the fundamental domain and topology of the usual 3D BZ can be reduced to a non-orientable Brillouin Klein space or an orientable Brillouin half-turn space in a 3D acoustic crystal with artificial gauge fields.We experimentally identify peculiar 3D momentum-space non-symmorphic screw rotation and glide reflection symmetries in the measured band structures.Moreover,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a novel stacked weak Klein bottle insulator featuring a nonzero Z2 topological invariant and self-collimated 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s at two opposite surfaces related by a nonlocal twist,radically distinct from all previous 3D topological insulators.Our discovery not only fundamentally modifies the fundamental domain and topology of 3D BZ,but also opens the door towards a wealth of previously overlooked momentum-space multidimensional manifold topologies and novel gaugesymmetry-enriched topological physics and robust acoustic wave manipulations beyond the existing paradig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um-space non-symmorphic symmetry Brillouin Klein space and half-turn space Acoustic Klein bottle insulator Self-collimated 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s
原文传递
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主导逻辑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契合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贵楼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6,共6页
在空间转向的大平台上,依循空间社会性—政治性—政治化的主导逻辑,空间的价值再度被充分发掘。一方面,聚焦空间生产构成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成为空间政治性应用的主导方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且正在发挥重要作... 在空间转向的大平台上,依循空间社会性—政治性—政治化的主导逻辑,空间的价值再度被充分发掘。一方面,聚焦空间生产构成当代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成为空间政治性应用的主导方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揭示"一带一路"倡议与当代空间政治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有广泛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政治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英国教育史研究的“空间转向”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武翠红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68,共9页
21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空间理论学术思潮的影响,空间成为英国教育史研究的新学术生长点,呈现了“空间转向”现象,涌现出众多深具“空间语境”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学术成果。其研究内容有四大主题,教育史研究“空间转向”的理论引入,赋予... 21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空间理论学术思潮的影响,空间成为英国教育史研究的新学术生长点,呈现了“空间转向”现象,涌现出众多深具“空间语境”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学术成果。其研究内容有四大主题,教育史研究“空间转向”的理论引入,赋予生命的学校建筑空间史研究,呈现不同地方教育关系和差异性的中心-边缘教育史研究,学校空间之外的教育空间历史研究。基于英国案例的思考,面向空间的教育历史叙事和诠释关键在于要明确空间的内涵和价值,树立“空间语境”意识,构建教育史研究的空间释读框架,开辟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最终呈现教育历史的立体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教育史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 时间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刍议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新 黄凤志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2-99,共8页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可行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空间转向 空间理论
原文传递
助农直播中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商世民 徐祺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2-89,195,196,共10页
助农直播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一个数字化渠道。研究发现,地理标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内涵丰富,附加值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助农直播中,应用地理标志文化能够赋予本身品质优良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在虚拟... 助农直播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一个数字化渠道。研究发现,地理标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内涵丰富,附加值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助农直播中,应用地理标志文化能够赋予本身品质优良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在虚拟场域中,地理标志文化完成了传播的空间转向。由集中的区域性空间发展为离散性空间,摆脱了空间的局限,传播范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发展了新的运作模式,使农产品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认同。此外,传播空间转向给地理标志文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讲好中国地理标志故事的目标,即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讲得“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文化 助农直播 文化传播 空间转向 离散性空间
下载PDF
哈尔姆斯文学创作的空间转向及其存在论内涵
16
作者 沈扬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9,共12页
“文学与空间”的话题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在当下仍持续吸引着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实际上,20世纪初的俄国先锋派文学和艺术创作者就已为文学空间转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付诸创作实践之中。丹尼尔·哈尔姆斯继承并延续了... “文学与空间”的话题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在当下仍持续吸引着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实际上,20世纪初的俄国先锋派文学和艺术创作者就已为文学空间转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付诸创作实践之中。丹尼尔·哈尔姆斯继承并延续了这一先锋派的“传统”,从文本作为艺术空间的载体、文本作为空间本身、文本作为空间的产物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文学的空间转向,呈现出创作风格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存在论内涵,反映了文学文本与现实空间的本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姆斯 空间转向 时空 存在
原文传递
空间政治化与策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贵楼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7,共8页
与时间和历史问题主导的现代性政治理论不同,后现代性政治理论尤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空间和地理问题。在空间主导与政治化的大平台上,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用空间生产理论,完成了对空间政治价值的首度发掘;以此为基础,... 与时间和历史问题主导的现代性政治理论不同,后现代性政治理论尤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空间和地理问题。在空间主导与政治化的大平台上,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用空间生产理论,完成了对空间政治价值的首度发掘;以此为基础,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实现了对空间政治价值的再度升华。两者交相辉映,共同呈现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空间政治理论的核心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主导 空间政治化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块茎性共生”:物质生态批评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玮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44,共13页
物质生态批评强调物质的叙事能力、施为能力与意义生成。该理论内部以“块茎性共生”为主线,分化出了“政治生态学式”与“幽暗生态学式”两大研究思潮:政治生态学式研究对人与自然关系持积极态度,强调物质间的积极形塑意义,属于本体认... 物质生态批评强调物质的叙事能力、施为能力与意义生成。该理论内部以“块茎性共生”为主线,分化出了“政治生态学式”与“幽暗生态学式”两大研究思潮:政治生态学式研究对人与自然关系持积极态度,强调物质间的积极形塑意义,属于本体认识论范畴;幽暗生态学式研究则对人与自然关系持悲观态度,关注物质间性关系的不可知性,属于虚无本体论范畴。由此观之,物质生态批评以“物性”研究为根系,以物质的叙事性、生成性及流动性为枝叶,旨在建构一种块茎性共生式的本体认识论范式,传达了一种不分种族物种而共享物质能量的共同体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物转向 叙事文本 阈限空间 块茎性共生
原文传递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水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学科范式 文化转向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诗情画意 文化含蕴 学术空间 价值诉求
下载PDF
“流动性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英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53,共11页
在“空间转向”中孕育发展而来的“流动性转向”借鉴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物转向等新兴理论,提出了“关系空间”“网络空间”、社会网络的空间延展等崭新概念,彰显了交通和通信等流动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作为“行动者”在上述空间生产中的能... 在“空间转向”中孕育发展而来的“流动性转向”借鉴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物转向等新兴理论,提出了“关系空间”“网络空间”、社会网络的空间延展等崭新概念,彰显了交通和通信等流动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作为“行动者”在上述空间生产中的能动性。流动性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空间研究,既重视宏观流动在关系空间生产中的作用,也关注日常流动实践中的空间生产;既考察流动性技术革命如何重塑文学主题和形式,又检视文学如何想象和表征流动性技术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网络不仅建立了空间联通,而且生产和维护了跨越空间距离的社会网络,发挥了人类互动合作的纽带作用,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转向 关系空间 空间批评 物转向 交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