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晓源 景殿玺 +1 位作者 周如军 傅俊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6-172,共7页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抑制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在14.5%~100%,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趋势增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在0.125~1mg/mL浓度下抑制孢子萌发;羟基苯甲酸在0.0625-1.0mg/mL浓度下促进孢子萌发。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在开始发病时,秸秆还田抑制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液 酚酸物质 Exserohilum turcicum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雷玉明 郑天翔 +3 位作者 邢会琴 程红玉 赵文勤 赵文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木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最适碳源为果糖和乳糖、木糖。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适宜pH为6~8;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半光半暗、全黑暗分别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7℃,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生物学特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玉米部分自交系对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姚新伟 王晶 +4 位作者 马聪 于丽娜 韩琪 张占春 王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625-627,共3页
选取37份常用玉米自交系,采用人工接种的鉴定方法对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和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和大斑病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对丝黑穗病表现出抗病和感病的自交... 选取37份常用玉米自交系,采用人工接种的鉴定方法对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和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和大斑病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对丝黑穗病表现出抗病和感病的自交系分别占供试自交系的48.6%和51.4%,其中仅09杜引-1表现高抗(HR);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感病的自交系分别占供试自交系的35.1%和64.9%,其中仅自交系Mo17表现高抗(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 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ong Maize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Yunnan Province by RAPD 被引量:1
4
作者 Kaimei JIANG Jinghua FAN +2 位作者 Qun LIU Liping YANG Lingyan X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1期20-23,共4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Yunnan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molecular leve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 turcicum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a...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Yunnan Exserohilum turcicum isolates from molecular leve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 turcicum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disease. [Method] A total of 56 E. turc/cum isolates from some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RAPD.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Result] Ten genetic groups were formed in the dendrogram. The RAPD groups had no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geographic origins. Some strains from one area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me from another area. [ Conclusion] Rich ge- netic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the tested iso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Exserohilum turcicum RAPD Genetic diversity
下载PDF
玉米中QM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其差异表达分析
5
作者 王会伟 李洪杰 +2 位作者 朱振东 武小菲 王晓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39-1444,共6页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为10.69, 预测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玉米ZmQM蛋白与包括人类等l3个物种QM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发现,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6%~92%。RT-PCR分析表明, 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1号小种12 h后, 黄早四Ht2中ZmQM基因表达量较黄早四中明显上调,推测ZmQM基因可能参与黄早四Ht2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M基因 核糖体蛋白L10 ZmQM基因 黄早四Ht2 Exserohilum turcicum
下载PDF
Distribution,Etiology,Molecular Genetics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of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of Maize(Zea mays L.)
6
作者 M.Ashraf Ahangar Shabir Hussain Wani +11 位作者 Zahoor A.Dar Jan Roohi Fayaz Mohiddin Monika Bansal Mukesh Choudhary Sumit K.Aggarwal S.A.Waza Khursheed Ahmad Dar Ayman El Sabagh Celaleddin Barutcular Omer Konuşkan Mohammad Anwar Hossain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2年第10期2111-2133,共23页
Maize is cultiva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among cereals.However,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disease caused by Exherohilum turcicum,is the most devastating limiting factor o... Maize is cultiva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among cereals.However,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disease caused by Exherohilum turcicum,is the most devastating limiting factor of maize production.The disease causes immense losses to corn yield if it develops prior or during the tasseling and silking stages of crop development.It has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s favoured by cool to moderate temperatures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The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nd new races of the pathogen have been reported worldwide.The fungus E.turcicum is highly variable in nature.Though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have proved effective to reduce economic losses from NCLB,the development of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E.turcicum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inexpensive way for disease management.Qualitative resistance for NCLB governed by Ht genes is a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which leads to a higher level of resistance.However,some Ht genes can easily become ineffective under the high pressure of virulent strains of the pathogen.Hence,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and examin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genomic location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resistance to NCLB in diverse maize populations.The breeding approaches for pyramiding resistant genes against E.turcicum in maize can impart NCLB resistance under high disease pressure environments.Furthermore,the genome editing approaches like CRISPR-cas9 and RNAi can also prove vital for developing NCLB resistant maize cultivars.As such this review deliver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isease,racial spectrum of the pathogen,genetic nature and breeding approaches for resistance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disease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ETIOLOGY Exherohilum turcicum pathogenic variability disease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下载PDF
StKU80, a component in the NHEJ repair pathway, is involved in mycelial morphogenesis, conidiation, appressorium development, and oxidative stress reactions in Exserohilum turcicum 被引量:1
7
作者 GONG Xiao-dong LIU Yu-wei +4 位作者 BI Huan-huan YANG Xiao-rong HAN Jian-min DONG Jin-gao GU Shou-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and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 are considered the two main double-strand break(DSB) repair approaches in eukaryotes.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key component in NHEJ commonly e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and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 are considered the two main double-strand break(DSB) repair approaches in eukaryotes. Inhibi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key component in NHEJ commonly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argeted gene knockouts or affe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ukaryot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s of the NHEJ pathway in foliar pathogens. Here we identified a gene designated St KU80, which encodes a putative DNA end-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to yeast Ku80, in the foliar pathogen Exserohilum turcicum. Conserved domai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ypical domains VWA, Ku78 and Ku-PK-bind are usually present in Ku70/80 proteins in eukaryotes and are also present in St Ku80.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t Ku80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Ku80(XP001802136.1) from Parastagonospora nodorum, followed by Ku80(AGF90044.1) from Monascus ruber. Furthermore, the gene knockout mutants ΔSt KU80-1 and ΔSt KU80-2 were obtained. These mutants displayed longer septas, thinner cell walls, smaller amounts of substances on cell wall surfaces, and more mitochondria per cell than the wild-type(WT) strain but similar HT-toxin activity. The mutants did not produce conidia and mature appressor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mutants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H2O2, but not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summary, the St KU80 plays devious roles 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 turc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serohilum turcicum PATHOGENICITY gene knockou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下载PDF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3 位作者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命名法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9
作者 杨继良 王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1-506,共6页
由于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致使原来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至今已经发现大斑病菌生理小种5个。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 由于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致使原来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至今已经发现大斑病菌生理小种5个。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包括Ht1、Ht2、Ht3、HtN等基因。本文对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单基因(Ht)的来源、遗传特点、染色体定位以及数量抗性基因的QTL分析等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抗性遗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的RAPD分析Ⅰ.应用CTAB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 被引量:35
10
作者 安鑫龙 董金皋 韩建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 5省的 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 ,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 ,通过 75 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 ,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 - 480 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 5省的 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 ,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 ,通过 75 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 ,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环仪PE - 480 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果发现 ,所提取的DNA的OD2 60 /OD2 80 比值介于 1.730~ 1.847之间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 ,从而证明采用的CTAB法是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并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RAPD 分析 DNA提取 CTAB
下载PDF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在继续变化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1、0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约20%,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北方地区小种的毒力组成较南方地区复杂,且毒力更强,不仅有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几乎所有组合类型的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变异
下载PDF
受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后玉米抗感近等基因系SOD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朱友林 刘纪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抗病系和感病系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和SOD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携带显性抗病单基因的抗病系SOD活性一般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不携带任...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抗病系和感病系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和SOD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携带显性抗病单基因的抗病系SOD活性一般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不携带任何已知抗病基因的感病近等基因系;在病原菌侵染中、后期却较大幅度上升,反而逐渐明显地高于感病近等基因系。在HZ1遗传背景中Rf值为0.25的SOD同工酶酶带,与Ht2和HtN等抗病基因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近等基因系 玉米大斑病菌 抗病基因 SOD 活性氧
下载PDF
玉米大斑菌Ht-毒素组分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1 位作者 李秉华 王瑞瑶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致病毒素 毒性组分 生理小种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结构的确定及几种类似物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16
14
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1 位作者 薛峰 李贵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1,共5页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甲醛、呋喃甲酸进行毒性和致病活性比较,结果表明,Ht-毒素组1、标准样品及几种毒素类似物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寄主玉米均有高度的生物毒性,其中以呋喃甲酸毒性最大。从TLC扫描光谱和色谱来看,5-羟甲基-2-呋喃甲醛确为Ht-毒素的一种主要毒性组分,而且该化合物在体内外随着不断氧化,生物毒性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HT-毒素 毒性结构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谷守芹 范永山 +1 位作者 李坡 董金皋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7-432,共6页
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的方法对DNA聚合酶的来源及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DNA模板浓度、Tm(退火温度)、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并从40条ISSR... 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的方法对DNA聚合酶的来源及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DNA模板浓度、Tm(退火温度)、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并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来自河北、河南、辽宁等玉米主产区的44个菌株进行ISSR分析表明,ISSR标记在我国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多态性条带占40.3%。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8时菌株被分为7个类群。对ISSR揭示的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交配型、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交配型间的关系密切,而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影响条件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萃取及其致病活性 被引量:19
16
作者 董金皋 史有艳 +1 位作者 康绍兰 黄梧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3-77,共5页
采用体外(in vitro)固体和液体培养玉米大斑病菌——大斑病长晨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培养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后减压蒸发获得了Ht-粗毒素,最后用种子根伸长抑制,离体根冠细胞死亡和离体叶片致萎等生物测定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 采用体外(in vitro)固体和液体培养玉米大斑病菌——大斑病长晨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培养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后减压蒸发获得了Ht-粗毒素,最后用种子根伸长抑制,离体根冠细胞死亡和离体叶片致萎等生物测定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体外代谢产物进行了致病活性和毒性测定,筛选出乙腈等有机溶剂,可以用于Ht-毒素的萃取,为Ht-毒素的进一步提纯和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长蠕孢 真菌毒素
下载PDF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Ⅰ) 被引量:16
17
作者 康绍兰 刘国胜 +3 位作者 董金泉 邓福友 张浩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毒素制备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原真菌 致病性 毒素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 被引量:22
18
作者 赵书文 杨秀林 郭东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1990~2004年,玉米大斑病在忻州滹沱河流域的6个县(市、区)有4年大流行。其中2004年发病面积9万hm2,因病害减产约49500t。根据多年系统观察,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和作物茬口、品种抗病性、气象条件、耕作管理等密切相关。控制该病害,必... 1990~2004年,玉米大斑病在忻州滹沱河流域的6个县(市、区)有4年大流行。其中2004年发病面积9万hm2,因病害减产约49500t。根据多年系统观察,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和作物茬口、品种抗病性、气象条件、耕作管理等密切相关。控制该病害,必须在选育抗病品种的同时,大力推广秋深耕、轮作倒茬、增施农家肥、做好病情测报、适时喷药控制田间中心病株等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流行 综合治理
原文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毒素的生物测定与组分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利辉 邢继红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5,共4页
试验用 3种有机溶剂按极性大小的顺序对玉米大斑病菌 2号小种毒素进行了萃取 ,并对各萃取物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乙酸乙酯相和水相对玉米叶片及根冠细胞的毒性最大。故推测特异性组分的极性很大 ,介于乙酸乙酯和水之间 ,且该组分在... 试验用 3种有机溶剂按极性大小的顺序对玉米大斑病菌 2号小种毒素进行了萃取 ,并对各萃取物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乙酸乙酯相和水相对玉米叶片及根冠细胞的毒性最大。故推测特异性组分的极性很大 ,介于乙酸乙酯和水之间 ,且该组分在乙酸乙酯和水中溶解度最大。进而将培养滤液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 ,并对粗提物进行组分分析 ,得到了含有 5种组分的HPLC谱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HT-毒素 生物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被引量:18
20
作者 宋庆涛 张国珍 董金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4,共4页
以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 0 1 0 9 8为供试菌株 ,研究了菌龄、液体培养基、酶系统、酶解时间、稳渗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适宜的条件为 :Fr... 以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 0 1 0 9 8为供试菌株 ,研究了菌龄、液体培养基、酶系统、酶解时间、稳渗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适宜的条件为 :Fries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 2 4h ,1 %Lywallzyme、 1 %Drislase和 1 %Snailase 3种酶溶液混合使用 ,酶解 5h ,0 7mol/LKCl为稳渗剂 ;原生质体再生以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