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城市热岛环流结构和湍流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
作者 朱丽 苗峻峰 高阳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678,共22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9)对2016年8月17~18日重庆一次城市热岛环流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山地城市热岛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了热岛环流期间湍流动能和各项湍流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5:00(北京时,下同)乡村风开始出现,随...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9)对2016年8月17~18日重庆一次城市热岛环流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山地城市热岛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了热岛环流期间湍流动能和各项湍流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5:00(北京时,下同)乡村风开始出现,随着热岛强度增强乡村风增大,18:00热岛环流结构最显著,次日02:00热岛环流结构被破坏,仅低层存在微弱的乡村风。其中,重庆市城市热岛环流最强时,水平尺度约城市尺度的1.5~2倍,垂直厚度约1.3 km,水平风速约2~4 m s-1,最大上升速度约0.5 m s-1。受地形、河流以及背景风的影响,环流呈现非对称的结构,且强度较弱。湍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区域的湍流动能明显大于其它区域。此外,城市热岛环流通过湍流运动将郊区的水汽输向城市;高层湍流动量补充边界层中因热岛环流发展而造成的动量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城市热岛环流 山谷风 江陆风 湍流动能 湍流通量
下载PDF
香溪河初冬降温过程中垂向混合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忠勇 钱门亮 +3 位作者 纪道斌 周哲轩 姚仕明 范中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62-2870,共9页
基于2018年11月29日~12月15日三峡水库支流香溪河峡口站点的水文气象等实测数据,讨论了香溪河初冬一次典型降温过程中水体的垂向混合结构动力过程,以及水-气界面的热通量和风应力在其中的贡献机制.结果表明,该时段香溪河表层约8m水深范... 基于2018年11月29日~12月15日三峡水库支流香溪河峡口站点的水文气象等实测数据,讨论了香溪河初冬一次典型降温过程中水体的垂向混合结构动力过程,以及水-气界面的热通量和风应力在其中的贡献机制.结果表明,该时段香溪河表层约8m水深范围的垂向混合结构呈显著的日间弱分层,夜间强混合模式,且日间分层时段较短,仅发生在正午前后的约4h内(最大浮力频率约2×10^(-4)s^(-1)).水-气界面的能量输入或耗散过程对水体分层混合过程的贡献显著大于风应力对水体的机械扰动作用.太阳短波辐射是表层水体日间吸热从而分层的主要驱动力,长波辐射在夜间放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潜热和感热过程在水体放热过程中作用相当.风应力以机械扰动的方式对水体混合模式的影响极小(湍能通量最大值2×10^(-7)m^(3)/s^(3)),主要集中在表层水体约0.5m内,但其可通过影响潜热和感热的方式显著增强中层水体混合特征.由于研究时段香溪河水温较低,蒸发放热较小,而水-气温差相对较大,风应力通过感热驱动的湍能通量(8×10^(-7)m^(3)/s^(3))略大于潜热(7×10^(-7)m^(3)/s^(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垂向混合过程 湍能通量 水-气热通量 风应力
下载PDF
一次江淮飑线天气过程的边界层湍流输送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新勇 张晓晨 +1 位作者 马铮 李小凡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10,共8页
为了充分了解飑线冷池、湍流动能及湍流输送的特征,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对2014年7月12日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边界层冷池、湍流动能和湍流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飑线处于发展期时冷池作用较小,随着飑线系... 为了充分了解飑线冷池、湍流动能及湍流输送的特征,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对2014年7月12日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边界层冷池、湍流动能和湍流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飑线处于发展期时冷池作用较小,随着飑线系统的增强,冷池作用逐渐显著,对环境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其前沿辐合加强,有利于触发新对流;飑线发生前,浮力项为边界层湍流动能的主要产生项,湍能随高度减小;飑线系统过境时,切变项为主要湍能源,在边界层高层时较大;飑线对流前的晴空区域内,边界层湍流运动向下输送动量,补充边界层摩擦损耗;飑线强对流影响的区域内,近地层湍流运动向上输送动量,减弱了大风的影响;向上较大的潜热、感热通量增强低层的大气不稳定性,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分析表明,边界层湍流输送与飑线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数值模拟 冷池 湍流动能 湍流通量
下载PDF
绿洲和戈壁近地层大气湍流结构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霭琛 陈家宜 +1 位作者 林雪兰 崔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1-298,共8页
本文分析了临泽防护林网内40m铁塔顶端以及化音戈壁滩上78m高处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对稳定度比较接近的谱曲线进行对比,绿洲上空谱曲线的低频段较之戈壁上的衰减更快些。(2)假设湍流能量方... 本文分析了临泽防护林网内40m铁塔顶端以及化音戈壁滩上78m高处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对稳定度比较接近的谱曲线进行对比,绿洲上空谱曲线的低频段较之戈壁上的衰减更快些。(2)假设湍流能量方程中的压力项和扩散项忽略不计,归一化后的湍能方程符合φm-ZL=φε戈壁滩上的结果较好地符合上述关系,但林网地区的φε值在中性情况下仅等于05。通过上式计算证实其φm低于通常较光滑均一下垫面上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戈壁滩 近地面层 大气湍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