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
作者 吴颖川 贺元元 +1 位作者 贺伟 乐嘉陵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5-260,共16页
吸气式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较其他类型飞行器更加强烈,这使得其设计具有挑战性。所有的子系统之间部件相互干涉,包括:气动、推进、控制、结构、装载和热防护等,特别是机体与超燃冲压发动机之间的耦合最... 吸气式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较其他类型飞行器更加强烈,这使得其设计具有挑战性。所有的子系统之间部件相互干涉,包括:气动、推进、控制、结构、装载和热防护等,特别是机体与超燃冲压发动机之间的耦合最为突出。飞行器的前体和后体下壁面既是主要的气动型面,又是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外压缩型面和尾喷管的膨胀型面,在产生推力的同时也产生升力和俯仰力矩。机体与发动机的强耦合作用对飞行器的推力、升力、阻力、俯仰力矩、气动加热、机身冷却、稳定性和控制特性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的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密切曲锥曲面乘波进气道和基于双激波轴对称基准流场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独创的大尺度脉冲式燃烧加热风洞一体化飞行器带动力试验技术和高超声速内外流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对高速飞行中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流动分离机理、可压缩湍流转捩及其控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动机理等相关基础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对高效高精度计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超燃冲压发动机 机体推进一体化 乘波体 燃烧加热风洞 湍流燃烧 转捩
原文传递
航空航天CFD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述评与挑战 被引量:41
2
作者 阎超 屈峰 +3 位作者 赵雅甜 于剑 武从海 张树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857,I0001,共30页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成效斐然,成为飞行器研制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CFD在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等核心理论上的进步却显得步履蹒跚。为此,本文聚焦CFD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成效斐然,成为飞行器研制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CFD在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等核心理论上的进步却显得步履蹒跚。为此,本文聚焦CFD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从湍流模型、转捩模型、通量求解方法以及高阶格式等CFD关键问题评述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在湍流模型中,重点论述了常用的线性涡黏性模型的现状和特性,尤其是其不足,对比分析了更复杂的雷诺应力模型。在转捩模型中,主要包括低雷诺数湍流模型、间歇因子转捩模型和层流动能转捩模型等,重点介绍了各类模型的发展历程、构造方式和适用范围。在通量求解方法中,重点关注迎风通量格式,论述其在解决激波异常、overheating、全速域模拟、多维流动等问题方面的发展现状。在高阶格式中,主要关注WENO和DG等格式,论述其在计算精度、时间求解、激波捕捉、计算效率等性能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上述方向给出了简要总结和未来发展的建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湍流模型 转捩模型 通量格式 高阶格式
下载PDF
Modelling flow transition in a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with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approach 被引量:22
3
作者 WANG Liang FU So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768-774,共7页
Based on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approach,a laminar-turbulence transition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ability mod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s in Ma... Based on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approach,a laminar-turbulence transition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ability mod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s in Mach numbers of compressible boundary layer flows.The model is based on k-ω-γ three-equation eddy-viscosity concept with k representing the fluctuating kinetic energy,ωthe specific dissipation rate and the intermittency factorγ.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he model are that:1)k includes the non-turbulent,as well as turbulent fluctuations;2)a transport equation for the intermittency factorγis proposed here with a source term set to trigger the transition onset;3)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length scale normal to wall,the present model employs the local variables only avoiding the use of the integral parameters,like th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δ,which are often cost-ineffective with the modern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ethods;4)in the fully turbulent region,the model retreats to the well-known k-ω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model.This model is validated with a number of available experiments on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s including the incompressible,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flows past flat plates,straight/flared cones at zero incidences,etc.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ent model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engineering calculations of a variety of aerodynamic flow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ONIC boundary-layer transition turbulence model intermittency FACTOR
原文传递
涡轮叶栅外换热系数计算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军 卿雄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98-1204,共7页
采用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N-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完成了MARKⅡ,VKI两个高压涡轮导叶叶栅及一个VKI高压涡轮动叶叶栅的外换热系数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 采用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N-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完成了MARKⅡ,VKI两个高压涡轮导叶叶栅及一个VKI高压涡轮动叶叶栅的外换热系数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捩模型的数值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外换热系数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栅 外换热 湍流模型 N—S方程 转捩
下载PDF
转捩和湍流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存标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1998年第1期8-28,共21页
湍流和转捩研究是流体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介绍亚谐共振理论、二次失稳理论、非线性自相互作用理论(非亚谐共振)、PSE模拟等转... 湍流和转捩研究是流体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介绍亚谐共振理论、二次失稳理论、非线性自相互作用理论(非亚谐共振)、PSE模拟等转捩理论;CS-solitons发现的实验事实,湍流边界层中的Bursting过程的描述等近年来湍流和转捩研究最重要的进展。Kachanov和作者的发现为在物理建立从层流通向湍流的道路提供了重要机制,这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转捩 基本涡结构 综述 B-过程
下载PDF
基于NPLS技术的可压缩湍流机理实验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易仕和 田立丰 +1 位作者 赵玉新 何霖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可压缩湍流机理的实验研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其主要的难度在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可压缩湍流结构非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和低噪声的高速风洞设备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在低噪声的超声速、高超声速风洞研究和可压缩流动精细结构测量技术研究方... 可压缩湍流机理的实验研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其主要的难度在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可压缩湍流结构非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和低噪声的高速风洞设备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在低噪声的超声速、高超声速风洞研究和可压缩流动精细结构测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其在可压缩湍流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超声速流动转捩与湍流的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介绍了最近几年高速流动非接触精细测试技术,尤其是基于纳米粒子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ano-tracer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背景导向纹影技术(background oriented schlieren,BOS)和超声速流场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在可压缩湍流机理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发展前景,其中包括在超声速混合层转捩、超声速绕流与尾流结构、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典型流场的机理研究方面,以及气动光学机理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目前湍流机理实验研究对湍流工程模型研究的可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缩湍流 NPLS技术 精细测试 转捩 微波边界层干扰 工程湍流模型
下载PDF
高超声速小钝锥边界层非对称转捩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云军 沈清 +1 位作者 詹慧玲 周伟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9,共6页
在脉动能-比耗散率(k-ω)两方程体系上引入边界层转捩的模型化处理方法,构建高超音速边界层流动的转捩/湍流模式。基于新的转捩/湍流预测手段研究发现,圆锥小攻角下转捩特性呈现非对称分布——迎风面后移而背风面前移,非对称转捩对于高... 在脉动能-比耗散率(k-ω)两方程体系上引入边界层转捩的模型化处理方法,构建高超音速边界层流动的转捩/湍流模式。基于新的转捩/湍流预测手段研究发现,圆锥小攻角下转捩特性呈现非对称分布——迎风面后移而背风面前移,非对称转捩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表面热流特性及气动力特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 湍流模型 转捩模式 非对称
下载PDF
Transition study of 3D aerodynamic configures using improved transport equations modeling 被引量:9
8
作者 Xu Jiakuan Bai Junqiang +1 位作者 Zhang Yang Qiao Le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74-881,共8页
As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erodynamic drag prediction, the proposal and study of transition prediction methods simulating the complex flow phenomena are prerequisite for aerodynamic desig... As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erodynamic drag prediction, the proposal and study of transition prediction methods simulating the complex flow phenomena are prerequisite for aerodynamic design. In this pap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inear stability theory based on amplification factor transport transition equations on the two-equation shear stress transport (SST) eddy-viscosity model, a new method, the SST-NTS-NCF model, is yielded. The new amplification factor transport equation for the crossflow instability induced transition is proposed to add to the NTS equation proposed by Coder, which simulates Tollmien-Schlichting wave transition.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equation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a new source term that simulate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without the intermittency factor equation. Finally, coupled with these two amplification factor transport equations and SST turbulence model, a four-equation transition turbulence model is built. Comparisons between predictions using the new model and wind-tunnel experiments of NACA64(2) A015, NLF(2)-0415 and ONERA-D infinite swept wing and ONERAM6 swept wing validate the predictive quality of the new SST-NTS-NCF model. (C) 2016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L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CFD Crossflow instability Linear stability theory transition turbulence
原文传递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ransition and turbulence in 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 被引量:8
9
作者 傅德薰 马延文 张林波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0年第4期421-429,共9页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approximated by a fifth order upwind compact and a sixth order symmetrical compact difference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three-stage Ronge-Kutta method. The ...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approximated by a fifth order upwind compact and a sixth order symmetrical compact difference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three-stage Ronge-Kutta method.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convective Mach numberMc = 0.8 andRe = 200 with initial data which have equal and opposite oblique waves. From the computed results we can see the variation of coherent structures with time integration and full process of instability, formation of A -vortices, double horseshoe vortices and mushroom structures. The large structures break into small and smaller vortex structures. Finally, the movement of small structure becomes dominant, and flow field turns into turbulence. It is noted that production of small vortex structures is combined with turning of symmetrical structures to unsymmetrical ones. It is shown in the present computation that the flow field turns into turbulence directly from initial instability and there is not vortex pairing in process of transition. It means that for large convective Mach number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 for 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 differs from that in in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 transition turbulence COMPACT scheme.
原文传递
基于转捩模型的低雷诺数翼型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科雷 祝小平 +1 位作者 周洲 许晓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0-587,共8页
以微小型无人机翼型研究为背景,开展了低雷诺数翼型的气动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首先采用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对典型低雷诺数下NACA0012翼型标模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SA、SST k-ω湍流模型、低雷诺数修正SST k-ω模型以... 以微小型无人机翼型研究为背景,开展了低雷诺数翼型的气动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首先采用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对典型低雷诺数下NACA0012翼型标模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SA、SST k-ω湍流模型、低雷诺数修正SST k-ω模型以及k-kL-ω转捩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然后通过对低雷诺数下NACA0012翼型表面流场结构和流动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基于控制流动转捩位置改善翼型上边界层形态的低雷诺数翼型设计思想。最终基于转捩模型对SD7037翼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翼型气动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最大升阻比可以提高约58.23%,在0°迎角下翼型上表面层流区域面积增大约26.8%,在4°迎角下翼型上表面流动转捩位置前移约0.15倍弦长,下游流动亦由优化前完全分离状态改变为实现流动再附,进一步验证了低雷诺数翼型设计思路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型无人机 低雷诺数 转捩模型 边界层 流场结构 流动特征 多目标优化设计
下载PDF
多段翼型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运涛 孟德虹 邓小刚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3,共6页
采用五阶精度的加权紧致格式(WCNS)数值模拟了NLR7301两段翼型、30P-30N三段翼型的复杂流场,主要目的是考核WCNS格式模拟多段翼型复杂流场的能力,研究湍流模型、转捩位置对多段翼型压力分布和典型站位速度型的影响。通过求解任意坐标系... 采用五阶精度的加权紧致格式(WCNS)数值模拟了NLR7301两段翼型、30P-30N三段翼型的复杂流场,主要目的是考核WCNS格式模拟多段翼型复杂流场的能力,研究湍流模型、转捩位置对多段翼型压力分布和典型站位速度型的影响。通过求解任意坐标系下的雷诺平均的N-S方程,采用多块对接结构网格技术,在与相应实验结果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SA一方程湍流模型、SST两方程湍流模型、转捩位置对该翼型压力分布和典型站位速度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WCNS格式,采用全湍流模拟方式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多段翼型的压力分布,但对边界层速度型和阻力系数的模拟精度较差;模拟实验的转捩位置可以改善边界层和尾迹区的模拟精度,提高阻力的数值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NS 多段翼型 湍流模型 转捩位置 速度型
下载PDF
基于LES方法的平板非定常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宏禄 马汉东 沈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以高超声速发动机进气道湍流分离控制为应用背景,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进行马赫数为3.0(唇口附近马赫数约为3.0)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SWTBLI)流场机理研究。利用扰动循环引入的方法,先得到充分发展湍流场,然后根据斜激波关系式引入... 以高超声速发动机进气道湍流分离控制为应用背景,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进行马赫数为3.0(唇口附近马赫数约为3.0)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SWTBLI)流场机理研究。利用扰动循环引入的方法,先得到充分发展湍流场,然后根据斜激波关系式引入激波的方法进行激波/湍流干扰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充分发展湍流场在激波作用下产生逆压梯度并发生分离;摩阻系数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湍流可以有效减小分离区长度和强度。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进气道分离区湍流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转捩 超声速边界层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大涡模拟
原文传递
涡轮叶栅流动和传热耦合计算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军 卿雄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04-1210,共7页
通过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ST(Shear stresstransport)湍流模型,完成了带简单冷却的MARKⅡ涡轮导向叶栅流动和传热耦合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捩模型的数值方法明显地提... 通过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ST(Shear stresstransport)湍流模型,完成了带简单冷却的MARKⅡ涡轮导向叶栅流动和传热耦合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捩模型的数值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叶栅温度和外换热系数的计算精度.同时研究发现,湍流模型对叶栅表面压力分布影响很小,而对叶栅表面温度和外换热系数影响很大;在其它边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口湍流度对壁面压力几乎无影响,但对叶栅温度和外换热系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涡轮叶栅 湍流模型 转捩 流动和传热
原文传递
涡面场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3-495,共13页
综述了涡面场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拉格朗日观点,涡面场提供了涡状流动结构识别、定量表征及建模的系统研究框架.在理论方面,涡面场将涡量矢量场简化表示为标量场,其等值面为由涡线组成的涡面.通过引入虚拟环量保持速度,亥姆... 综述了涡面场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拉格朗日观点,涡面场提供了涡状流动结构识别、定量表征及建模的系统研究框架.在理论方面,涡面场将涡量矢量场简化表示为标量场,其等值面为由涡线组成的涡面.通过引入虚拟环量保持速度,亥姆霍兹涡量定理与Ertel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可推广于一般流动.这保障了固定阈值涡面场等值面在不同时刻间的强相干性,使涡面场可用于流动结构追踪.作为普适的流动诊断工具,在任意给定流场中,可求解涡量驱动的伪时间演化方程构造涡面场数值解.进一步通过局部优化和边界约束算法可提高涡面场数值解的光滑性和收敛效率.然后利用双时间算法可计算涡面场的时间演化过程.结合大规模数值模拟数据,涡面场方法适用于分析含重要涡动力学过程的湍流与转捩等复杂流动机理.如涡面场揭示了各向同性湍流中交织为复杂网络的纠缠涡管结构,阐明了传统涡识别方法因无法展示完整涡管,故呈现出视觉上的破碎结构;涡面场演化统一框架揭示了不同类型壁流动转捩中普适且有序的流动结构以及相应动力学演化过程,无需在转捩的不同阶段人为切换结构识别方法并调整等值面阈值;基于涡面场的定量化研究,阐释了多物理耦合流动中涡面与激波、火焰或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涡面场定量刻画流动机理后,可进一步建模标量统计特征与工程应用中关键物理量之间的统计关联.例如,基于实验二维平面标量图像中的小尺度结构壁面倾角信息,可构造转捩摩擦阻力系数模型.此外,本文展望了涡面场未来研究方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转捩 涡动力学 拟序结构
原文传递
使用GAO-YONG方程组对不可压转捩/湍流平板边界层的计算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广业 高歌 尹幸愉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共6页
与以往的湍流模型不同的是GAO-YONG不可压湍流控制方程组不需要任何经验系数及壁面函数。本文运用SIMPLE方法QUICK格式求解GAO-YONG方程组,对二维零压力梯度下平板转捩/湍流边界层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程不仅对于边界层流动的各... 与以往的湍流模型不同的是GAO-YONG不可压湍流控制方程组不需要任何经验系数及壁面函数。本文运用SIMPLE方法QUICK格式求解GAO-YONG方程组,对二维零压力梯度下平板转捩/湍流边界层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程不仅对于边界层流动的各项细节(如表面摩擦系数Cf,对数律,亏损律等)能作出良好的预测,成功地解决了以往一般模型不能同时计算近壁区和远壁区的难题,而且能够预报层流-湍流转捩过程。本文还对机械能方程如何影响边界层近壁区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推进系统 航天推进系统 湍流 GAO-YONG理性方程 二维不可压平板边界层 转捩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的低雷诺数下棒束通道流场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祁沛垚 邓坚 +2 位作者 谭思超 秋枫 于晓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了低雷诺数(Re)条件下5×5棒束通道内充分发展段的流场可视化研究,试验Re从310~12296内选择了22组工况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低Re下,棒束通道内部的相对速度梯度较大,随着Re的上升,棒束通道内速...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了低雷诺数(Re)条件下5×5棒束通道内充分发展段的流场可视化研究,试验Re从310~12296内选择了22组工况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低Re下,棒束通道内部的相对速度梯度较大,随着Re的上升,棒束通道内速度趋向于均匀化分布;通过阻力特性观察到的棒束通道中转捩相对于圆管较为模糊,转捩Re为900左右;在低Re效应的影响下,无量纲速度均方根随Re的增大而减小,而在转捩Re附近出现了无量纲速度均方根随Re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此外该试验可以用于验证湍流模型对于不同Re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粒子图像测速 流动阻力 湍流特性 转捩
原文传递
国家数值风洞风雷软件分布式粗糙壁面边界层流动模拟
17
作者 杜一鸣 陈祖昌 +2 位作者 邱福生 麻彤 佟胜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24,共14页
针对粗糙元均匀分布壁面,基于国家数值风洞风雷软件,在k-ωSST湍流模型和γ-Re_(θt)转捩模型中分别引入粗糙壁面边界条件修正及粗糙壁面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同时增加了部分粗糙表面设置,实现了局部/全局粗糙壁面边界层流动模拟能力。... 针对粗糙元均匀分布壁面,基于国家数值风洞风雷软件,在k-ωSST湍流模型和γ-Re_(θt)转捩模型中分别引入粗糙壁面边界条件修正及粗糙壁面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同时增加了部分粗糙表面设置,实现了局部/全局粗糙壁面边界层流动模拟能力。算例研究表明,对于全湍状态翼型,粗糙壁面导致失速攻角减小4°,1×10^(-3)倍弦长量级的等效粗糙元高度使最大升力系数下降约36%。同时粗糙壁面会使边界层转捩提前,导致翼型的摩擦阻力增大。计算分析证明,Hellsten等提出的粗糙壁面比耗散率边界条件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粗糙度造成的影响,气动力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流场模拟结果符合粗糙壁面流动特征;同时能够保证与转捩模型及其粗糙壁面修正的稳定耦合计算,对于转捩位置及其随粗糙度和来流湍流度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符合实验结果,但转捩区长度还需通过更严谨的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流动 粗糙壁面 湍流模型 转捩模型 国家数值风洞风雷软件
下载PDF
基于湍动能输运的一方程转捩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晶磊 周禹 +1 位作者 乔磊 徐家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1-749,共9页
传统转捩模型的构造十分依赖转捩机理的发现和理解,对机理的模化也存在误差。本文基于尺度自适应的KDO湍流模型,以输运变量r=μt/μ重新标定模型参数,使模型整体达到了流动结构自适应,可实现湍流/转捩一体化计算。根据长度尺度的不同,... 传统转捩模型的构造十分依赖转捩机理的发现和理解,对机理的模化也存在误差。本文基于尺度自适应的KDO湍流模型,以输运变量r=μt/μ重新标定模型参数,使模型整体达到了流动结构自适应,可实现湍流/转捩一体化计算。根据长度尺度的不同,可细分为KDO-tran和CKDO-tran模型。CFD计算评估了经典的T3A,T3B平板边界层旁路转捩,T3A-平板边界层自然转捩,Aero-A翼型分离泡转捩,DLR-F5,6:1椭球横流转捩及可压缩平板边界层、尖锥转捩。该模型无法精确捕捉层流-湍流的过渡,但能准确捕捉转捩的起始位置(Transition onset),在高Re数、复杂流动的表现尤其突出。该模型捕捉转捩的机制在于流动结构的自适应和湍流输运特性的保存,不引入任何转捩机理却能捕捉多种类型的转捩现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转捩模型 高保真 可压缩修正
下载PDF
基于S-A湍流模型和间歇因子输运方程的转捩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磊 宁方飞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450-2461,共12页
考虑到γ-Reθt转捩模型中间隙因子输运方程并不依赖于具体的湍流模型,因而提出了耦合S-A湍流模型和间歇因子输运方程的转捩流模拟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构造与间歇因子相关的两个耦合函数,分别作用到S-A模型的生成项和耗散项用以控制湍流... 考虑到γ-Reθt转捩模型中间隙因子输运方程并不依赖于具体的湍流模型,因而提出了耦合S-A湍流模型和间歇因子输运方程的转捩流模拟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构造与间歇因子相关的两个耦合函数,分别作用到S-A模型的生成项和耗散项用以控制湍流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实现层流到湍流的数值转捩.结果表明:该方法中模型方程具有完全当地性的特点,易于实施,可直接用以求解三维转捩流动.4个典型算例表明该方法模拟结果与γ-Reθt模型准确度相当,但少求解了两个输运方程,计算耗时减少了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间歇因子 层流 湍流 转捩模型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流动中噪声与湍流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湘江 沙心国 +1 位作者 时晓天 高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9-227,共9页
在不可压缩流动中,湍流度对流动失稳与转捩的影响机制有很多研究成果,已发展了一些依据其大小预测流动转捩的模型应用于工程设计。但在高速可压缩流动中,湍流度很难测量,给该速域的流动转捩预测建模带来困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速流场... 在不可压缩流动中,湍流度对流动失稳与转捩的影响机制有很多研究成果,已发展了一些依据其大小预测流动转捩的模型应用于工程设计。但在高速可压缩流动中,湍流度很难测量,给该速域的流动转捩预测建模带来困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速流场(马赫数≥3)中的噪声是影响流动转捩提前与推迟,甚至决定转捩途径的关键因素。但流场噪声与湍流度对流场的激励机制有没有内在联系,或流场噪声与湍流度理论上是否存在相互关联,迄今仍缺少理论分析结果。由于可压缩流场中噪声的测量相对容易,因此探讨流场噪声与湍流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讨论了Euler系统中各类双曲波特性,重点分析了流场声波中脉动压力与脉动速度的本质联系,从理论上得到了声压级与声致湍流度的关系。同时,为了对影响湍流度的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导出了非声扰动与非声致湍流度的关系。为建立高速流动转捩预测模型和探讨天地一致性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噪声 湍流度 可压缩流动 脉动压力 转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