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124
1
作者 徐兆礼 王云龙 +1 位作者 陈亚瞿 沈焕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9-48,共10页
本文阐明了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及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期平均生物量为98.9毫克/米 ̄3,明显低于长江口外河口锋区内同期生物量。种类组成也少于河口锋区内组成。群... 本文阐明了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及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期平均生物量为98.9毫克/米 ̄3,明显低于长江口外河口锋区内同期生物量。种类组成也少于河口锋区内组成。群落结构虽呈现多种复合的结构,但却以河口半咸水性种类为优势。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vermiculus等。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潮汐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最大浑浊带 浮游动物 生态学
下载PDF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沈焕庭 贺松林 +1 位作者 潘定安 李九发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72-479,共8页
本文在以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把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视作一个系统,对它形成的环境背景、时空变化规律、泥沙来源、絮凝作用对悬沙落淤的影响、浮泥的特性与分布、悬沙的富集机制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河口 环流 浑浊带 研究
下载PDF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被引量:68
3
作者 沈健 沈焕庭 +1 位作者 潘定安 肖成猷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11-420,共10页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运用机理分析方法,讨论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中各输沙项的作用。结果表明,平均流输沙、斯托克斯漂流效应、潮汐捕集以及垂向环流是净输沙的主要部分。在南槽,斯托克斯漂移和潮汐捕集作用占优势,对最大浑浊带...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运用机理分析方法,讨论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中各输沙项的作用。结果表明,平均流输沙、斯托克斯漂流效应、潮汐捕集以及垂向环流是净输沙的主要部分。在南槽,斯托克斯漂移和潮汐捕集作用占优势,对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北港,平均流输沙及垂向净环流输沙占优势,垂向环流是导致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北槽介于南槽和北港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潮汐捕集 水沙输运 泥沙
下载PDF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 被引量:39
4
作者 沈焕庭 贺松林 +1 位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潮致型、陆源—盐致型、陆源—潮盐复合型、海源—潮致型和海源—盐致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最大浑浊带 细颗粒悬沙 长江口 珠江口 黄河口 钱塘江河口 中国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高建华 李军 +3 位作者 王珍岩 汪亚平 白凤龙 程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0-438,共9页
对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埋藏通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环境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评价了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自1920年代到2000年以来,除了Cu的含... 对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埋藏通量的垂向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独特的动力环境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评价了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自1920年代到2000年以来,除了Cu的含量和埋藏通量逐年减小之外,Cr、Ni、Zn、Cd、Pb、As和Hg的浓度和埋藏通量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为重到严重,其中西水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和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均最高,重金属污染已经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粒度控制效应不是鸭绿江河口地区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影响因素;Cu和其他几种重金属有着不同的来源;最大浑浊带独特的动力机制是造成中水道重金属(除Cu外)的高值分布区和最大浑浊带内的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对应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动力机制 最大浑浊带 鸭绿江
下载PDF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贺松林 孙介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0-66,共7页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是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悬沙输移 潮泵效应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被引量:33
7
作者 时钟 陈伟民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此外,由盐度、悬沙浓度层化引起的“层化抑制紊流”也是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的成因机制之一。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水动力悬沙过程的差异性在一维数学模拟的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最大浑浊带 潮汐不对称性 泥沙过程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被引量:24
8
作者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2-69,共8页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泥沙积聚 泥沙再悬浮 形成机理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北槽输沙机制及浑浊带发育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时伟荣 李九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9-76,共8页
本文运用机制分解的方法计算了长江口南北槽浑浊带区域内的余流和悬沙单宽输移量,并据此探讨了浑浊带的发育过程。
关键词 河口浑浊带 余流 输沙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唐建华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流速。数据分析表明,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存在明显的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絮凝体的形成和破碎过程非常明显:水流动力条件直接导致絮凝体的破碎,盐水则促进絮凝体的形成;水流流速和盐度的变化分别造成了絮凝体的四分之一日和半日周期的变化,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盐度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比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更大且更快;粘性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现象的临界粒径为32.5μm左右。这为长江口浑浊带形成机制及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动力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絮凝体 LISST-100 泥沙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含沙量的潮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时伟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12-420,共9页
实测数据显示在长江口南槽浑浊带内,近河床含沙量在很多情况下在转流后1—3h内出现峰值,在涨、落急流速最大时含沙量却迅速下降。本文利用实测数据计算了不问潮时的泥沙垂向紊动扩散系数,发现它与底层含沙量有类似的变化过程,结合近底... 实测数据显示在长江口南槽浑浊带内,近河床含沙量在很多情况下在转流后1—3h内出现峰值,在涨、落急流速最大时含沙量却迅速下降。本文利用实测数据计算了不问潮时的泥沙垂向紊动扩散系数,发现它与底层含沙量有类似的变化过程,结合近底层高浓度悬沙的迁移,认为转流后出现的含沙量峰值主要是由于憩流期沉降到河床的悬沙重新悬浮引起的。重新悬浮是浑浊带的重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含沙量 潮流变化
下载PDF
河口盐水入侵作用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向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9-34,共6页
河口是河流径流与海洋水体交接的过滤地带。由于水流扩散,挟沙能力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河口后将逐渐沉降。但沉降的泥沙常在某段槽床聚积,形成拦门沙坝而阻碍航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与河口环流、泥沙絮凝沉降和最大混浊带等现象... 河口是河流径流与海洋水体交接的过滤地带。由于水流扩散,挟沙能力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河口后将逐渐沉降。但沉降的泥沙常在某段槽床聚积,形成拦门沙坝而阻碍航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与河口环流、泥沙絮凝沉降和最大混浊带等现象紧密关联,而这些现象又由盐水入侵所造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河口盐水入侵作用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入侵 河口环流 陆架水
下载PDF
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相似性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玉中 陈沈良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2-670,共9页
根据洋山港海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长江口的研究文献分析,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存在较多相似现象。2者均存在滞流区现象是产生其它相似现象的根本原因,即高悬沙浓度区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特征和浅滩区分布特征的相似性是滞流区现象的衍... 根据洋山港海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长江口的研究文献分析,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存在较多相似现象。2者均存在滞流区现象是产生其它相似现象的根本原因,即高悬沙浓度区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特征和浅滩区分布特征的相似性是滞流区现象的衍生效应。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的诸多相似现象揭示:①滞流区的动力平衡作用是最大浑浊带和拦门沙浅滩形成的主导因素;②滞沙区通常位于滞流区地形束窄一侧;③滞流区的细颗粒物质沉积区与滞流点位置(或滞流区形态) 有着较为一致的吻合性。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区同属于未来开发的热点地区,对2者的相似现象开展深入的研究将有着较深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 滞流区 最大浑浊带 洋山港 长江口 水文泥沙观测 表层沉积
下载PDF
椒江河口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和泥跃层发育 被引量:18
14
作者 谢钦春 李伯根 +1 位作者 夏小明 李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59,共2页
论述了椒江河口粘性细颗粒泥沙洪、枯季及大、小潮悬沙浓度分布.椒江河口水体高度混浊,近底层悬沙浓度可达71kg/m3以上.在河口最大混浊带,小潮期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呈三层结构,即活动悬沙层、泥跃层和浮泥层.泥... 论述了椒江河口粘性细颗粒泥沙洪、枯季及大、小潮悬沙浓度分布.椒江河口水体高度混浊,近底层悬沙浓度可达71kg/m3以上.在河口最大混浊带,小潮期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呈三层结构,即活动悬沙层、泥跃层和浮泥层.泥跃层是水体中悬沙浓度分布剧变层,梯度大.在河口咸、淡水互相作用下,悬沙浓度大于3kg/m3、盐度在4~16及水流速度中等的条件下泥跃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最大混浊带 泥跃层 悬沙 浓度分布
下载PDF
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庞重光 杨作升 +1 位作者 张军 雷坤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41-46,共6页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 ,对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 ,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 ,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 ,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 ,对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 ,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 ,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 ,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 ,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最大浑浊带 潮相控制 时空演变 泥沙
下载PDF
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高建华 汪亚平 +2 位作者 潘少明 王爱军 杨旸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73,共8页
用ADCP获得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高频率和高分辨率流速和悬沙浓度数据,对不同定点站位和走航断面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站位的再悬浮通量以及悬沙输运机制也进行了计算,进而讨论了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 用ADCP获得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高频率和高分辨率流速和悬沙浓度数据,对不同定点站位和走航断面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站位的再悬浮通量以及悬沙输运机制也进行了计算,进而讨论了长江口枯水期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枯水期的长江口处于淤积状态,再悬浮通量较小,其数量级介于10-4-10-7kg·m-2s-1之间;平均流输运在整个悬沙输送中占主导地位,斯托克斯漂移效应、垂向环流和潮振荡的垂向切变作用对悬沙输运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走航断面的数据确定了枯水期中潮期内最大浑浊带的显著分布区域,“潮泵”作用和河口重力环流作用均在该地区最大浑浊带形成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最大浑浊带 再悬浮 长江口
下载PDF
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在珠江口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崇浩 韦永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46-252,共7页
为研究河口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最大浑浊带与盐水入侵、咸淡水混合等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具有二阶精度、建立在9结点有限单元上的三维水动力及泥沙输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水平密度梯度引起的斜压项、引用2.5阶Mellor-Yamada紊流模型耦合计... 为研究河口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最大浑浊带与盐水入侵、咸淡水混合等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具有二阶精度、建立在9结点有限单元上的三维水动力及泥沙输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水平密度梯度引起的斜压项、引用2.5阶Mellor-Yamada紊流模型耦合计算水流的涡动黏滞性系数与物质的紊动扩散系数。本模型采用破开算子法求解控制方程: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求解水平对流项;用有限元法求解水平扩散项;有限差分法求解垂向扩散项。模型应用于模拟珠江口的泥沙运动,计算域包括整个河口的八大口门,用1998年7月的洪季大潮实测资料进行了潮位、流速及流向、盐度及含沙量等的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文中简要讨论了珠江河口的泥沙输移、盐水入侵及最大浑浊带等物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 泥沙输移 珠江口 盐水入侵 最大浑浊带
下载PDF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茅志昌 沈焕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4,共7页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均发育了庞大的最大浑浊带(TM),但这两条河口的河流性质、几何形态、径潮流动力条件、盐淡水混合类型和泥沙来源等差异极为明显,长江口与瓯江口TM的变化特点是:前者洪盛枯衰;后者枯盛洪衰;所在部位,前者... 长江河口与瓯江河口均发育了庞大的最大浑浊带(TM),但这两条河口的河流性质、几何形态、径潮流动力条件、盐淡水混合类型和泥沙来源等差异极为明显,长江口与瓯江口TM的变化特点是:前者洪盛枯衰;后者枯盛洪衰;所在部位,前者在口门附近,后者在口门之内。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径潮流动力平衡带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发育长江口、瓯江河口TM的两个基本条件外,河口环流和潮汐不对称分别在长江、瓯江河口的TM形成、发育、维持过程中起了第二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瓯江河口 最大浑浊带 河口环流 潮汐不对称 比较河口学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水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迨 何青 +1 位作者 沈健 陈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7,共7页
结合2011年枯季与2013年洪季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多测点水文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海域的洪枯季水沙分布特征,计算了各测点的单宽悬沙通量。研究发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位于浑浊带核心的流速和悬沙浓度最大,且最大浑浊带... 结合2011年枯季与2013年洪季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多测点水文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海域的洪枯季水沙分布特征,计算了各测点的单宽悬沙通量。研究发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位于浑浊带核心的流速和悬沙浓度最大,且最大浑浊带浓度远高于其他区域;从最大浑浊带到口门外,测点流速逐渐减小,悬沙浓度逐渐降低;悬沙浓度随涨落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最大悬沙浓度一般出现在急流时刻。通量计算显示,最大浑浊带核心区的悬沙通量较外缘要大,北港通量有向东输送的趋势,北槽通量向东南输送,南汇嘴外侧靠口内测点悬沙主要在南北方向往复输送,口外悬沙通量向东南方向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最大浑浊带 水沙特性 单宽通量
下载PDF
AlCl_3、MgCl_2、CaCl_2和腐殖酸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启贞 李九发 +1 位作者 李为华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3,共6页
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河口区往往存在最大浑浊带,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研究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AlCl3,MgCl2,CaCl2和腐殖酸四种絮凝剂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的影响,从絮凝率、絮团粒径和Zeta... 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河口区往往存在最大浑浊带,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研究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AlCl3,MgCl2,CaCl2和腐殖酸四种絮凝剂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的影响,从絮凝率、絮团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四种絮凝剂对泥沙絮凝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逐渐增大,粒径增大,而电位绝对值变小;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降低,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2)各絮凝剂单独存在时的絮凝机理与多组分复合絮凝作用机理有明显不同,C-P-OM复合絮凝模式能够较好地揭示长江口高浊度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浑浊带 细颗粒泥沙 絮凝 ZETA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